?

論體育教學模式的特征及發展

2015-05-30 23:59陳靜
留學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體育教學模式

陳靜

【摘 ? ?要】從教學模式的作用和意義出發,從體育教學模式的特征、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以及“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的爭論三方面,對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探討,以期深入推進體育教學研究,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體育教學研究;體育教學模式;特征及發展

作者:遼寧省營口市衛生學校 ?遼寧營口 ?115000

任何研究都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體育教學研究也不例外。體育教學理論的研究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而這些概括、抽象的理論怎樣才能指導體育教學實踐是教學得以開展的關鍵問題。教學模式,作為教學實踐的產物,對于發展教學思想,完善教學理論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所以,要想解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必須從教學模式研究入手。

一、體育教學模式的特征

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體育教學繼承了前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的“系統學習”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運用系統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學習,把教學過程作為主要特征,被稱為“三段式”教學模式,它源于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經原蘇聯凱洛夫等人重新加以改造后傳入我國,我國體育教育工作者又在此基礎上作了適當的調整和修改。這種教學模式是根據教學過程結構的特點來命名的,雖然現在理解起來有些偏頗,但仔細分析,對教學過程的“三段式”劃分是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教學模式直觀性的集中表現,所以根據這一主要特征來把握傳統教學模式的總體特征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段式”體育教學模式中的中“三段”是泛指體育教學過程的三個階段,即“開始階段”(或稱準備部分)、“中間階段”(或稱基本部分)以及“結束階段”(或稱結束部分)。準備部分一般以隊列隊形練習、基本體操練習為主,有時也穿插專門性練習?;静糠忠越處煹募夹g教學為主,學生在嚴格的紀律要求下,認真聽講、模仿和練習。結束部分多以放松整理運動為主,主要目的是調整學生的運動負荷,總結教學情況。這種模式由教師組織、指導教學過程,通過講解和示范,將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練習感知、理解、領會最后鞏固和運用所學的技術和技能,再通過教師考核等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傊?,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上偏重技術的傳授和熟練掌握;在教學組織上,強調集體化、統一化、紀律化;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講授式、注入式,是以技術學習和技能熟練為主,以身體鍛煉為輔的教學,體現了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思想?!扼w育教學新視野》一書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概括為“技能掌握優先,注重生理規律;技術教學細致,確保技術正確;教師嚴控教學,學生比較被動;紀律要求嚴格,過程一絲不茍?!辈浑y看出,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是以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和運動負荷的規律為主線進行設計的,運動技術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內容.

二、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和體育教學的不斷完善,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體育教學界開始了對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嘗試。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外國的一些教學理論及其模式不斷地引進,在我國教育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也陸續概括出了幾種比較可行的教學模式。其中有的是外國教學模式的“中國化”,有的是土生土長的教學活動方式的升華和系統化,還有的是二者兼而有之。較具代表性的有以教學組織形式命名的“小群體”教學模式,以學習方法命名的“主動學習”教學模式,以教學目標命名的“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和極具有民族特色的“和樂體育”教學模式等。

“小群體”教學模式遵循現代教學論中“合作與競爭”的思想,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結合成一些小的群體,通過合作與競爭,充分發揮小群體的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協同地進行學習。

中學體育“主動學習”教學模式一改以往體育教學中注重“教法”的思想,將教學重點轉向了“學法”的研究,著重探討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用什么方法學習更有效的問題。

“快樂體育”思想主要產生于日本和德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傳入我國,是指“從終身體育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出發,從情感教學入手,以對學生進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身體教育為目標的一種體育思想?!彼鼘崿F終身體育作為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強調情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將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和愉快發展作為主要目的。

“和樂體育”教學模式是在繼承和借鑒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教學論的觀點提出的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昂蜆敷w育”中的“和”源于孔子“和為貴”的思想,“和樂體育”中的“樂”源于孔子“樂學”的思想?!昂蜆敷w育”教學模式將教學環境、教學任務與方法、內容與形式、密度與強度、“主導”與“主體”的和諧作為主要目的,強調教學之“和”,并通過外部教學條件的“和”為學生的“樂學”創造條件,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關于“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的爭論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優點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能夠使學生掌握較多的知識和技能信息,符合學生認知活動的特點,因此它在教學實踐中得以長盛不衰。但是由于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利于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所以被認為是機械地接受學習,受到一些新銳教學研究者的反對。反方認為,現代體育教學應摒棄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思想,提倡“發現式”、“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強調在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實現,從而引發了對“接受學習是否就是機械學習,發現學習一定就是有意義言語學習?”的爭論。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了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和認知同化理論,認為接受學習不一定都是機械、被動的,而發現學習也不都是有意義的。并在他的教學模式中提出,衡量一種學習是機械學習還是有意義言語學習有兩條標準,即“實質性聯系”和“非人為性聯系”。實質性聯系是指非字面的內在聯系,即“內化”;非人為性的聯系是指具有客觀、合理的基礎的新舊知識的結合?!皩W生是以接受前人經驗為主的學習主體,是教育信息的能動接受者”。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理論認為,如果有學習的內化發生,則接受學習就不再是機械學習,而是有意義學習;反之,如果學習者沒有“內化”學習的內容,而發現學習也并不全是有意義學習,發現學習主要取決于學生能否理解自己在做什么,能理解則為有意義學習,否則為機械學習??傊?,奧蘇伯爾認為“授─受”式仍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教學模式。,他明確表示有意義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都是課堂學習的重要方式,但前者應該是最基本的形式,因為它能使學生比較有效地在單位時間里掌握較多的系統知識和技能,而這正是發現學習所達不到的。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在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體育教學模式存在著按照教學過程規律、教學目標、教學思想甚至師生關系進行分類的不同趨勢,這種分類及命名的標準尚未統一的狀態為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體育教學模式的分類與命名需要進一步梳理;其次,一味地否定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做法是極端的,任何一種體育教學模式都是依據一定的教學指導思想建立起來的,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沒有一種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教學模式。所以體育教學模式適用范圍需要進一步規范;第三,筆者認為,之所以陷入多種多樣、分類混亂、模式無限的誤區,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搞清楚建立模式的標準和依據的問題,存在著將體育教學模式等同于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用特定的教學目標來代表教學模式等問題。所以,需要解決體育教學模式與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關系問題。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體育教學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24

[2]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35

猜你喜歡
體育教學模式
剖析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
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探索
高校體育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的研究
體育教學模式的整體優化分析
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理論探索
體育教學模式與主體教學淺論
從體育教學模式談體育課的教學規范
高職院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休閑體育教學模式”研究
淺談獨立學院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
對中學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現狀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