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2015-06-05 16:03戴志龍
讀寫算·教研版 2015年8期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生命教育

戴志龍

摘 要:教育作為一項公益事業,以人為本是基本準則,因此對于生命的關注和重視是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在現代教學領域內,將生命教育引入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已成為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既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為社會的未來培養擁有獨立、健全人格的人才所必須要遵循的原則。而高中地理課程,作為結合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種學科要素為一體的學科,融入生命教育更是勢在必行的。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滲透進生命教學的理念,使學生在地理知識學習的同時樹立起關注生命,尊重自然的信念。在本文中,筆者將就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一系列問題作出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生命教育;高中地理教學;關注生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8-170-01

教育的最終目的還在于教學生如何在社會中生存,而除去知識技能的掌握之外,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也是至關重要的。生命教育則是健全人格培養的重要方式。而將這一方式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學中便可以很好地培育起學生獨立的人格和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下面本文將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生命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的契合

就生命教育的定義來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類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而狹義的生命教育則認為生命教育是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再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生命教育的關鍵在于發自本能地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命的關愛。而長久以來,這一直都是作為教育百年大計的根本所在而為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所踐行。具體到生命教育來說,其核心還在于對生命的理解和解讀。以教育為主要手段,倡導重視與珍惜生命,尊重與愛護生命,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價值,是青少年尤其是高中學生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

而地理學科作為以地理環境中各種存在的自然與人文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高中必修課程,不僅涉及到了人類生存以及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還包括了人類的文明傳承與開拓。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材料以人類的生存發展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來展開對教材內容的編寫,從全球化的視角下審視區域資源和環境的發展狀況,進而以“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為依據來編寫教材內容,新教材圍繞人地關系,從全球的角度、綜合的角度、區域的角度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例如在自然地理的部分,教材設計了關于大氣和水以及農業區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其目的旨在與將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展現出來;而在人文領域,“人口城市”等內容的融入則很好地體現了“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等內容,關注人文現象的地理環境基礎。以上內容的展示都意在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這些包含著豐富生命教育資源的內容,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都亟待教育工作者們去竭力發掘。通過這些內容的教授,可以使得學生學會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他人的生命,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地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進,開拓創新。

二、構建生命教育的教學策略

通過對高中地理教材文本的解讀,可以發現蘊含其中的豐富的生命教學資源。舉例來說,在《全球氣候變化》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的全球氣候變暖以及溫室效應來具體的闡述全球氣候變化的內涵以及方式。就拿溫室效應來說,由于過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溫升高,兩極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如果人類再這樣下去,就可能危及到南極企鵝的生存環境,甚至會使企鵝瀕臨滅絕的危險。而且,海平面升高也會危及到一些島國人民的生存。對于這些教材內容的深入化挖掘,教師可以使得學生對人類未來發展的自然環境的重點關注,進而展開對生命的有意義的思考。同時,在地理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以現代化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為紐帶,來增強教學的現場感和課堂新活力。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將有意義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并使得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心靈上的感染,舉例來說,在講《自然災害的求援與求助》時,可以給學生播放《汶川地震》紀錄片,使學生通過真實的畫面去了解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危害以及在災難發生以后如何去面對。地理教學與學生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要提高教學效果,不僅要搞好課堂教學,還要注重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的聯系。

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學校履行其義務,實現社會關懷的絕佳方式。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為了有效地應對來自多方面的挑戰,個體的人在接受教育的階段必須對知識有全方位的接觸,而生命教育作為知識輸入的前提,是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深入地貫徹落實的。作為高中地理課程,其內容本身與生命教育有許多契合點,便于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落實這一教育主題,促進學生科學生命觀的樹立,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通過課程的滲透學習,達到保護自我、愛護環境、熱愛自然、關心社會的教育目的。高中的學習階段對于學習者來說是一個及其重要的階段,尤其對于生命教育的培養來說,這一階段的成果可以說是受用終身的。在這關鍵的階段幫助學生樹立起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主觀能動性對教師來說,既是義務更是責任。在營造地理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創造多樣化的生命教育環境和學生的自主熱情是培養學生生命教育素養的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按規律成長,才能使得學生符合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宗軍.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10(03):11-12.

[2] 陳艷霞.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 才智. 2010(18):22-23.

[3] 陳炳蓮.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學的模式與程序[J]. 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0(08):22-25.

[4] 于向陽.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新探[J]. 知識經濟. 2010(20):13-16.

[5] 齊鳳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學[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0(04):14-16.

猜你喜歡
高中地理教學生命教育
高中地理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
高中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的應用
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剖析及對策探究
如何在影視欣賞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學探索
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