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2015-06-12 16:42黃進成
初中生優秀作文 2015年22期
關鍵詞:自主建構生活化教學初中數學

黃進成

摘 要:生活化教學就是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內容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知識的自主建構,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本文在分析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和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探究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初中數學;自主建構;策略

一、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分析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認為教育內容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知識的學習不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機械地傳遞,而是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和經驗中通過不斷地摸索形成的,在教學中應該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國教育專家陶行知在此基礎上提出‘生活即教育,認為生活中到處都是知識,學生可以在生活的體驗中加深自己的認識,在生活的實踐中運用已經學習的知識,這兩種教育觀點從兩個緯度解釋了生活化教學的內涵。一是,課堂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二是,課堂教學要突破時空限制,由課堂學習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并靈活應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沒有激發學生的思考

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采用的是教師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法,教師通過分析和理解教學用書,完成對教材內容的標準化解讀,然后將知識點結合初中生的知識經驗進行分解,細致地傳遞給學生。學生的任務是準確地對教師的講解進行復制,而不需要由自我的思考和解讀。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學生行為是記筆記、背誦、做試題,而不是自主地交流、查找資料、靈活運用。教育教學面對地是由主體意識的學生,而不是無聲的知識容器,教育的任務也絕不是裝滿容器,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主體自我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身就是一個學習體,這才是保證學生知識容量和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課堂教學的內容比較單一

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是封閉的課堂,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就是概念的分析、方法的講解和試題的練習,教學中的案例大多來自于教學用書和習題中,許多學生對知識的深化和吸收出現困難。通過生活中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現象、情境,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思考。生活中的問題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學的運用,也必然突破課堂內容的單一性。

(三)課堂教學的形式比較單一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形式單一地表現為講授法,形式的單調性造成學生的學習疲勞,許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保持高投入度,許多數學教師將此歸結為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學生自主的參與。新課程提倡建立學生主體課堂,促進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要調到學生的參與性和探索性,必須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如生活化教學,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為基礎,借助生活化的情景展開教學,在熟悉的情景中學生的參與度自然會提高。當然,新課程推出多種教學方式,如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情景學習等,這些教學方式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在課堂教學中在選擇一種教學方法作為主導時,也要注意各方法之間的融合。如,生活化教學的開展,需要基于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支撐,也需要設置生活化的問題情景。

三、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促進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數學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與數學課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教師一方面要不斷發現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課程內容相結合有效地運用于數學課堂,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軸對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展示生活中豐富的軸對稱圖案,包括天安門、山和水中的倒影、埃菲爾鐵塔,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圖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學生通過分析掌握逐漸發現,這些圖形以一條線為分界,兩邊能夠完全重合,逐漸明確軸對稱的含義和判斷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各國國旗的綜合圖,引導學生判定哪些國旗是軸對稱圖形,通過生活中的案例展開的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課堂參與度高,并通過尋找不同的對稱線進行判定,如加拿大的國旗的對稱線是縱向的,英國國旗的對稱線既可以是橫向的,也可以是縱向的,瑞典的對稱線是橫向的。在這樣的互動學習中學生逐漸明確什么是對稱軸,怎樣尋找對稱軸,有的圖形的對稱軸不只有一條。在學生基本掌握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尋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案,學生發現蝴蝶、蜜蜂、漢字、建筑等,擴展了思維,并將知識延伸到生活中。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促進教學過程的生活化

心理學認為,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情景越接近使,學生自覺探索知識的看看積極性就越高。運用熟悉的生活化情景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熱情,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感性經驗的支撐。例如,在《三角形的穩定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生活情景常設問題情景,蓋房子時,在窗框未安裝好之前,木工師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定一根木條,為什么要這樣做?在熟悉的情景中,學生展開思考,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進行探究,首先將準備好的三根目標,首尾相連定在一起,然后扭動,觀察形狀是否發生改變?在利用四根木條釘成一個四邊形,扭動,觀察形狀是否發生變化?在四邊形的對角線上再定一根木條,扭動,觀察形狀是否會發生變化?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很容易明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思考這些地方為什么設計成三角形?學生結合生活案例,舉出起重機、電線架、屋頂、衣架、相機支架等,并具體說明理由。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始終圍繞生活案例,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進行體驗,在生活的現象中學習數學知識。

(三)聯系生活實踐,促進鞏固運用的生活化

知識的學習不僅包括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而且包括知識的內化和運用,也就是常說的鞏固練習。在傳統的教學中鞏固練習大多是通過試題的解答,試題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呈現出相似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是知識學習的源泉和落腳點,運用生活實踐鞏固知識,能夠增加知識運用的靈活性。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相似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測量旗桿的長度,學生需要根據真實情景,去感受、與驗證、與應用相關數學知識,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獲得直接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數學的綜合素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并不斷進行數學實踐。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提倡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利用生活的實踐性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增加課堂知識的實踐性和運用性。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創設生活化的教育情景,促進生活實踐中數學知識的運用,都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楊曉衛. 淺談如何在初中數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J]. 數理化學習,2013,06:24

猜你喜歡
自主建構生活化教學初中數學
以學定教,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
抓“關系”之課眼尋思維之點睛筆
踐行小學數學情境圖教學之思考
“四型五步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例談數學教學中的“頓悟”
生活化教學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影響探析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創建策略
學案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培養團精神,開展合作學習
數學課堂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