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文化環境下20世紀少數民族文學的美學研究

2015-07-05 23:50魯煒中王靜
時代文學·下半月 2015年3期
關鍵詞:文學作品少數民族美學

魯煒中 王靜

摘 要:除了本能地接受本民族與生俱來的文化滋養,當代少數民族作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各民族及境外多元文化的影響,在這種文化環境下養成和塑造自己民族文學作品的獨特性格,形成特殊的審美意蘊。文章認為,在多元文化環境下20世紀少數民族文學美學性格的養成主要源于其特有的宗教信仰、民族語言、地域風情和文學作品結構。少數民族文學的美不僅在于彰顯了本民族的文化核心,還在于體現了文化融合、影響與包容環境下美的適應與變遷的歷程。

關鍵詞:多元文化;20世紀;少數民族文學;美學研究

一、引言

任何民族都是負載著某種文化的共同體,當民族間相處和交往時,不同的民族文化類型就會發生碰撞、接觸和相互影響。20世紀以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和相互包容,已經深入到少數民族文學的審美范疇。置身于復雜、變化的多元文化環境中,少數民族文學的審美理論與應用實踐,已逐漸融入到中西方美學當中,并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美學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與研究

(一)“少數民族文學”

少數民族文學是相對漢族文學而言的,既可特指某一個少數民族文學,也可指中國境內除漢族以外的所有少數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學是由歷代各少數民族群眾創造的,它包含了民間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兩部分。少數民族群眾在創造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時,大多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反映本民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

新中國成立后,少數民族民間文學遺產得到重視和保護。各少數民族搜集、整理出的民間文學作品數以萬計,它們通過生動形象的藝術畫面,展示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對中國文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就中國文學發展史而言,漢族文學是其主體,但少數民族文學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中國文學的豐富性、獨特性和差異性。

(二)20世紀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現狀

20世紀對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分為萌發期(1901-1949年)和發展期(1950-2000年)。在萌芽期階段,主要是對少數民族作家作品進行個案研究。這類研究具有較強的思辨性、批判性,褒貶傾向特別明顯。在這個階段,由于反動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歧視,少數民族群眾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在經濟、文化方面的發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隨著“五四”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發展,一些少數民族中開始陸續出現了有影響的作家。

在發展期階段,開始出現大量具有綜論性質的綜合性研究論著。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記述中國55個少數民族文學的大型專著《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以及《中國少數民族現代文學》(1989)、《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1992)、《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概論》(1998)等集中研究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成果的專著和論文集。

20世紀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展示自己輝煌成績的世紀。據統計,到1998年底,全國從事各種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與研究的會員總數達到5000多人,為新中國建立前的100多倍。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為一門學科繁榮發展起來,出現了一批較知名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學者和作家。如蒙古族的納·賽因朝克圖、,彝族的李喬,壯族的韋其麟,白族的楊蘇、曉雪,赫哲族的烏·白辛,藏族的饒階巴桑,土家族的汪承棟等。越來越多的民族有了自己的作家和作品,有些民族還形成了自己的作家群。同時,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等專門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的研究機構,和《民族語文》、《民族文學研究》等以刊載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及研究論著的期刊相繼成立,標志著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三、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審美的核心元素

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漢族文學是其主體,但少數民族文學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中國文學的豐富性。因此,少數民族文學在中國文學史和少數民族文化史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除了本能地接受本民族與生俱來的文化滋養,當代少數民族作家不可避免地受到漢民族、其它少數民族及境外多元文化的影響,并在這種文化環境下養成和塑造了自己民族文學作品的獨特性格,形成了特殊的審美意蘊。

(一)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一種精神風俗,它與人的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各個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少數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如藏族信仰藏傳佛教,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但多少數民族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因此,從整體性而言,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多屬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萬物有靈,同時又受道教、佛教的影響,使多種信仰交融并存,并形成了“崇拜-祭祀-禁忌”的信仰風格。

除少量作品直接以表現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為題材外,在大量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宗教信仰大多如“無形的手”、“影子”般存在,輕于寫實,重在寫虛。在這類作品中,看似沒有存在感的宗教信仰卻實實在在地決定了作品中主人公的重要抉擇和人生走向,并借機影射和抨擊現實社會生活。如回族作家霍達在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用不小的篇幅描寫了回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儀式,并著意表現異質習俗文化同伊斯蘭教習俗的撞擊、較量和通融,使之成為情節包括場面和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作者通過作品宏觀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

(二)民族語言

民族化語言是少數民族文學賴以呈現民族特質的重要表現方式。即便同樣運用漢語言,不同民族又會因其思維習慣的不同及表情達意方式的不同,而各呈異彩,體現出不同的民族特質。具有民族特色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被廣泛應用到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這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最主要、最鮮明的特征之一。雖然少數民族文學作品表現的主要是作家個人的文化底蘊、文學內涵、創作技巧和個性化的思想認識,但作家在本民族生活環境中成長,不可避免地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耳濡目染,浸淫其中,民族文化成為其深層意識的組成部分,總是在作品中以各種方式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

彰顯民族語言的作品風格不只是單純依靠民族語言的語法、詞匯、語音就能表現得淋漓盡致,還需要對所描繪的民族特性有深刻的了解,讓讀者如同和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同一個群體一般。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驗到作者所描繪那種純民族文化帶給社會的純粹。 如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優秀作品獎獲得者、蒙古族作家阿·敖德斯爾的長篇小說《騎兵之歌》中,義德爾說:“俗話說‘落盡狼夾子的雄鷹,看見麻雀也臉紅今天咱拿啥臉跟人家交朋友!”巴特爾要冒著漆黑的夜色去找兒子,竹清問他:“黑夜,一個人步行,不怕狼嗎?”老巴特爾捏著拳頭說:“就怕它不來找我,我還想鋪個狼皮褥子呢!”類似以上語言,本真地展示了蒙古族語言的特殊魅力。

(三)異域風情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風情。地域風情既包括所在地的地理環境,又包括當地的民族習俗。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地貌、資源十分顯著的自然差異和經濟狀況形成不同的、特別的民族風情。在55個少數民族中,白族的對歌獻愛、傣族的潑水、彝族的背新娘、滿族的插車、哈薩克族的叼羊、蒙古族的茶會、布朗族的花等等。當然,有些在少數民族地區生存了很長的時間的作者,也能通過文學作品表達自己對當地民族文化風情的親身感悟。

藏族作家益希單增的長篇小說《幸存的人》被譽為藏族文學的新篇章之一。作者生動刻畫了一望無際的草原、冰冷的沙漠、魅力十足的林海雪原等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尤其是作者對拉薩八角街的那段描寫讓人仿佛置身于當地,流連忘返,遲遲不肯離去。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在長篇小說《在茫茫的草原上》中,展現了蒙古族豪放的情懷和無盡的熱情,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人和草原、人和天地、人和萬物混為一體,一種純自然的清純,一種讓人無法忘卻的思戀。

(四)多元作品結構

通過對歷屆駿馬獎獲獎作品的總結和回望可見,大多數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都由表現民族發展、社會變遷、家族命運等多元化敘事模式構成。作品中,話語內涵、民族情感、啟蒙言說、階級話語構建了文本的敘事主體。如端木蕻良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中融合了多元化的敘事模式和話語內涵,對民族危難的描繪中寄予著反抗異族欺凌的愛國意識,對丁寧形象的塑造否定了虛空的人道主義啟蒙路徑,民眾麻木的寫照寄予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啟蒙價值取向,階級對抗中凸現了地主的陰險狠毒、農民的凄慘哀愁及最終奮起反抗的覺醒。除此以外,也有許多出色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采用了平鋪直敘式的相對比較簡單的結構,也取得了十分好的傳達效果。

四、結語

少數民族文學的美不僅在于彰顯了本民族的文化核心,還在于體現了多元文化融合、影響與包容環境下美的適應與變遷的歷程。當前,國內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已經初具規模,有部分外國專家學者也將研究視角投入到該項研究,但研究的核心仍然是在多元文化環境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研究。在多元文化環境的影響下,少數民族的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并不僅僅是自己民族的文化內容,更多的是一種相互結合、一種相互的包容,在體現自己文化的同時,也體現出其他文化的精神內涵,并且這絕不是幾種文化疊加組合,而是文化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包容之后的綜合體,這是一種難得的結合,可遇而不可求,它需要作者從自己內心的深處出發,將對生活的感受淋漓盡致的揮灑到文學作品中??梢灶A見,在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美學研究,將在西方美學與東方美學的比較研究中、漢族美學與其他族別美學的融合研究中,體現出本土特色并真正壯大起來,當之無愧地向世界美學展現自己獨有的光芒。

注釋:

[1]馬宗保.求同存異 和而不同——論回族歷史上的文化適應[J].回族研究,2001(3).

[2][3]梁庭望.20世紀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

[4]民族特質 時代觀念 藝術追求——對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理論的幾點理解[J].民族文學研究,1986(8).

[5]馮牧.談〈歡笑的金沙江〉[J].文藝報,1959,(2).

參考文獻:

[1]林瑞艷.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與宗教關系研究評析[J].民族文學研究,2013 (6)

[2]裴浩星,何俊杰.論民族文學體系化建構的觀念[J].文藝評論,2012,(11)

[3]楊玉梅.中國新時期少數民族文學前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

[4]李祥林.回顧與反思——少數民族文學理論及美學研究之我見[J].新余高專學報,2001(6)

基金項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多元文化與民族認同關系研究》(項目批準號:13YJCZH119)

(作者單位:1.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2.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文學作品少數民族美學
仝仺美學館
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
盤中的意式美學
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雨”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純白美學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妝”飾美學
文學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圍觀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