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科學視角下的兒童道德教育研究

2015-07-14 19:56馬多秀
中國德育 2015年12期
關鍵詞:關鍵期腦科學道德教育

馬多秀

摘 要 兒童道德發展是兒童與外界建立良好應答關系的過程,腦支配著個體做出認知、情感和動作等反應,腦是兒童道德發展的物質基礎。腦科學研究成果直接影響著道德教育觀念和實踐的變革,在道德教育中,必須確立兒童的主體地位,道德教育要及早實施,以及全面發展兒童的多種智能和抓住兒童腦發展的關鍵期。

關 鍵 詞 腦科學;道德教育;兒童道德

腦是人類思維和意識的器官,被喻為人體的“司令部”。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腦的探索和思考,自20世紀80、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腦的研究邁入了全新的階段。1989年,美國宣布90年代的“腦十年計劃”;1991年,歐共體成立了“歐洲腦的十年”委員會;1996年,日本推出“腦科學時代計劃”;1999年,中國啟動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腦功能和腦重大疾病的基礎研究”,等等。隨著腦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腦科學研究成果逐漸被應用到醫療、教育等領域。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吸收和應用腦科學研究成果有助于促進兒童道德健康發展和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一、腦是兒童道德發展的物質基礎

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研究已經證明,腦是一個非常精致的器官,腦的不同部分負責執行特定功能。額葉執行規劃和思維功能,顳葉處理信息和語言,枕葉執行視覺加工功能,頂葉負責定位、計算和某些類型的識別等功能。20世紀60年代,美國神經生理學家斯佩里和他的學生加拉尼加進行了著名的“裂腦實驗”,提出了大腦兩半球功能分工說,認為腦左半球管理右側肢體的運動和感覺,腦右半球管理左側肢體的運動和感覺,腦左半球側重抽象思維,包括語言、邏輯、數學、分析等,腦右半球側重形象思維,包括空間關系、藝術、情感等。與此同時,英國學者戴維·林伯爾等人提出了腦發育關鍵期理論,認為腦的不同功能的發展有不同的關鍵期,某些能力在腦的發展的某一敏感時期最容易獲得,如視覺功能發展的關鍵期是幼年期,語言學習、音韻學習的關鍵期在幼年,語法學習的關鍵期大約在十六歲之前。在關鍵期內相應的神經系統可塑性較大,錯過這個時期,可塑性和發展速度都要大打折扣。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腦至少有八種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智能,且每種智能在腦中有相應的位置,存在腦功能的不同定位。

2001年,日本文部省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率先推出了“腦科學與教育”專題研究,將腦科學研究作為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任務。[1]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川島隆太教授提出教育本質是對人的腦的教育,教育的實質是腦培養。這種觀點強調腦與教育的關系,教育要建立在兒童腦健康發育的基礎之上,教育的本質是對兒童的腦的培育。道德發展是兒童全面成長的組成部分,道德教育也需要依賴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認真地思考腦與兒童道德發展的關系,道德教育如何充分吸收腦科學研究成果意義重大。從根本上來講,道德是用來處理關系的,兒童的道德發展就是兒童與外界形成良好關系反應的過程,其結果是品德的生成。事實上,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研究已經發現,腦支配著個體做出各種反應,包括認知、情感、行動等方面的反應,腦的健康發育是個體生成良好反應連接的物質基礎。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的錘骨、鐙骨發育是最早的,所以胎兒的聽覺特別靈敏,能夠通過聽覺系統輸入信息,做出各種反應,在親子應答過程中獲得依賴感、安全感等。嬰幼兒在生命最初階段的安全感、依賴感體驗是他們與外界形成良好應答關系和道德發展的基礎,而這些首先是建立在嬰幼兒腦健康發育的基礎之上。

相反,如果腦發育出現缺陷,則會阻礙個體做出適宜反應。大腦額葉的缺陷會影響到對人的認識形式的發展,而且能導致在自我的與人際的知識上,各種不同病理形式的出現。弗朗克本森和迪特里?!げ剪斈J為,大腦額葉邊較低的區域受了損傷后,容易出現極度活躍、容易發怒的癥狀,還可能對任何事情都漫不經心,患上欣快癥。而額葉突面上端若受了損傷,容易出現冷淡、倦怠、遲緩、漠然的癥狀,這是一種壓抑的性格。[2]304當一個人沉陷于容易發怒、冷淡、漠然等狀態中時,他不可能與外界建立良好反應關系,其道德發展和品德生成也會嚴重受阻。這也就意味著,腦損傷或發育不健全會阻礙兒童道德發展和品德生成。

二、基于腦科學的道德教育變革

隨著腦的奧秘不斷被發現,人類對腦的認識和理解越來越深刻,腦科學研究成果也直接影響著道德教育觀念和實踐的變革,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道德教育中要確立兒童的主體地位。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已經知道,兒童的道德發展過程就是兒童道德學習的過程。兒童從嬰幼兒時期就能夠通過聽覺系統與外界建立良好的反應關系,獲得品德生成所需要的安全感和依賴感等基礎性的情感體驗。這有力地表明,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和發揮兒童自身的主體性,當兒童從內心產生道德學習的需要時,道德教育就會成為一種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傳統道德教育的中心是教師,道德教育注重對兒童進行道德灌輸,輕視甚至忽視兒童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這種狀況導致的直接后果是教師費勁地對兒童進行說教,但是道德教育效果甚微。因此,道德教育的中心要切實地從教師轉向兒童,牢固地確立兒童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這意味著在道德教育中,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考慮每個兒童個體差異性和他們各自的實際發展情況,要針對每個兒童的具體情況設定不同的道德教育內容和目標;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根據每個兒童的個性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激發和喚醒他們內在的道德學習需要,有效地開展道德教育。

第二,道德教育要及早實施。腦科學研究發現,嬰兒在兩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辨別他人的面部表情,再大一些時候,能夠區別母親與父親,區別父母與陌生人,區別快樂表情與悲哀或憤怒表情,十個月的時候,嬰兒區別不同表情的能力,已經能夠產生不同的腦電波圖形。而且,嬰兒開始能夠將各種情感與特殊的人、經驗與環境聯系起來,開始出現移情現象,在聽到別的嬰兒哭鬧或看見某人痛哭時,能表現出同情的反應,這表明嬰兒親近、關愛、利他主義等情感已經形成。[2]287而這些情感恰恰是個體品德生成的基礎,也就是說,嬰兒已經具備品德的萌芽。及早實施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成人要用心呵護和關愛兒童在生命早期展現出來的道德發展的嫩芽,讓這些道德的根基能夠健壯地成長和發育,為兒童生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礎。在兒童生命早期道德教育過程中,成人給予兒童的應該是引導而不是命令,在成人充滿呵護和關愛的引導中兒童能夠獲得積極的成長力量,快樂地成長和發展。相反,如果成人使用命令的方式對待兒童,則會讓他們產生膽怯害怕等心理,阻礙他們內在積極力量的發揮和健康成長。

第三,在道德教育中教師要促進兒童多種智能的充分發展。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腦具有多種智能,且每種智能在人腦中都有各自對應的區域。加德納還認為,道德的基礎范疇是尊重和公正,而且認為公正和尊重都有大腦特定的區域活動及機能作為基礎,并宣布在未來將公布他的道德智能研究。[3]在他看來,每種智能既是相互獨立存在的,也是相互緊密聯系的。例如,人的音樂智能與空間智能、語言智能、數學智能等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正如加德納所說的:“如果不能說音樂中存在著‘高等數學的因素,起碼也能說明存在著明顯的數學因素,對此絕不應忽視。為了理解音樂作品中節奏的功能,人們必須具備某些基本的數字能力?!盵2]155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在道德教育中教師一方面要重視兒童道德智能的發展,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兒童不同智能之間的密切聯系,充分發揮兒童多種智能,通過兒童多種智能的充分發展促進他們的道德發展。

第四,在道德教育中教師要抓住兒童腦發育的關鍵期。腦科學揭示的人腦發育的關鍵期理論既說明人腦的復雜性,也預示著人的某些能力在特定階段更容易獲得,它們被喻為是人腦發育的“機會之窗”,一旦錯過關鍵期,再發展這些能力將會變得非常困難。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的自我意識發展八個階段理論也揭示了人的自我意識發展具有不同的關鍵期。實際上,關鍵期理論為不同年齡段兒童實施不同主題和內容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在道德教育中教師要抓住兒童腦發育的關鍵期意味著,一方面,教師要對兒童腦發育關鍵期理論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清楚在關鍵期內發展兒童相應的能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腦的相應功能也具有較強的修復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能夠根據兒童腦發育關鍵期的需要采取適宜的方式方法,促進兒童腦的健康發育和相應能力的獲得。

三、促進兒童腦健康發育的策略

腦是兒童道德發展的物質基礎,在一定意義上來講,道德教育就是兒童腦的培育。那么,怎樣有效促進兒童腦的健康發育呢?

首先,保障兒童擁有充足的營養和睡眠。兒童腦的健康發育需要充足的營養支持,否則,腦的發育會由于缺乏營養供給而出現缺陷,而且,還要保證營養的均衡,特別是要供給一些必須的微量元素。一般來講,兒童應該多吃深海魚,以及新鮮的蔬菜等,這些對兒童腦的發育非常重要。另外,充足睡眠也是兒童腦健康發育的重要條件。兒童充足的睡眠對神經中樞和整個機體具有巨大的保護作用,可以讓腦獲得較好的休息和恢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兒童的睡眠,他認為:“睡眠的恢復作用,并非單單取決于睡眠時間的長短,而要看是在夜間的哪一段時間睡覺,以及在一天過程中是在什么時間和怎樣勞動的?!碑斍?,中小學教育中應試教育過分地擠壓著兒童睡眠時間,致使許多兒童出現睡眠不足的現象,教師要對此高度重視。

其次,給兒童提供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腦科學研究發現,新生兒在出生時其大腦神經元總數已經接近成人,但突觸的數量卻遠遠低于成人,只要出生后有適宜和豐富的外部刺激和良好營養,突觸的數量就會迅速增加,在四歲時,其大腦皮層的突觸數量甚至會超過成人四倍,達到大腦突觸密度的高峰。但是,如果信息刺激不足,運動減少,神經網絡運轉功能下降的話,突觸數量就會逐漸遞減。這說明人腦神經元的發育遵循的是“用進廢退”的原則。因此,在生活中給兒童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就是促進他們腦的健康發育的重要舉措。

再次,為兒童營造溫馨和諧的環境氛圍。腦科學研究發現,腦是情緒優先主義者,一旦人有情緒,這種情緒就會控制人的理性。而人的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前者有益于腦的發育,后者則會抑制腦的發育。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用小老鼠做實驗,發現整天受驚嚇的小老鼠的海馬體變小了,腦的發育停止了。[4]可見,腦發育直接受情緒狀態的影響,而人的情緒狀態主要取決于生活環境的氛圍,也就是說兒童身在其中的生活環境氛圍會影響到他們腦的發育。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識別兒童的情緒、調節和管理兒童的情緒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那杰,高飛.日本“腦科學與教育”研究進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8(5):16-19.

[2]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朱小蔓.道德學習與腦培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8-11.

[4]王允慶.腦科學對教育的啟示[J].中小學管理,2014(6):14-16.

責任編輯/肖茂紅

猜你喜歡
關鍵期腦科學道德教育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教育與腦科學結合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大方向
以“道德教育”為主線的學校德育研究
小胖豬
中小學腦科學教育應用研究現狀與展望
我國設立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德性培養: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
腦科學研究掀起“全球熱”
不可錯過的寶寶發展關鍵期
龐學光:深化學校道德教育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