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中的日式詞匯研究

2015-09-10 07:22周晨楊秀云
考試周刊 2015年31期
關鍵詞:社會變遷外來語中日關系

周晨 楊秀云

摘 要: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友好邦交的歷史源遠流長。有文獻可考的兩國關系,至少已有21個世紀。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最好的見證??梢哉f中日間關系如何、交流程度和諧與否直接影響亞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穩定與發展??v觀中日間交流的歷史,我們發現:中日間的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兩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頻繁進行的同時,同時漢字圈的中日兩國在文字方面的交流一直都在發生,并且也是雙向的。語言歷來都是交流的媒介之一,中日間的交流不停止,中日間在文字方面的互相引入也必定持續進行。中日建交、中國改革開放后,兩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逐漸增多,人員往來逐漸頻繁,兩種語言的接觸也隨之頻繁。漢語中的新詞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來自日語的日語外來語。本文從詞匯的角度探討當代漢語中日語借詞的分類、特點,以及存在的原因和意義,并挖掘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

關鍵詞: 中日關系 雙向性 借詞現象 外來語 社會變遷

引言

中日兩國文化的根源相似,日本文化有很大程度的一部分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但是當今社會,漢語中卻頻繁出現日語的音譯詞或者外來語,漢語里的日語借詞作為中日兩國跨文化交流的橋梁,不僅包含兩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蘊含兩個民族各自的世界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通過對兩國的歷史文化交流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深入分析進一步研究日語對漢語的影響。

中國的信息業發展迅速,同時由于“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原因,全世界各地的產品均涌入中國,各國交流日益廣泛,而“80后”“90后”等年輕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在審美觀和價值觀方面也與前人有很大不同?;ヂ摼W的廣泛使用與普及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區、國家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通過網絡進行交流。在網絡中大量的流行語都是來自日本,現代漢語的詞匯呈現出了一種新的態勢。

一、日語外來語的文化和社會背景

日本人在和世界各國接觸交往的過程中,從各國的語言中吸收詞語并使之日語化,形成了外來語,而且在日常生活和交際中廣泛使用,這也是日語的顯著特征之一。提起外來語,一般認為是從歐美各國吸收的詞語,但是嚴格地說來,從中國吸收的漢語也是外來語,漢語畢竟不是日本所固有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社會發展的工具。語言的發展變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社會的需要,即語言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同時社會的變化在語言中也有所反映,在這方面日語外來語體現得尤為明顯。外來語作為吸收外來文化的媒介,它與文化的吸收是并行的。因此,日語外來語不是一種偶然的語言現象,而是社會發展的一種文化現象,反映了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日語反輸入于現代漢語主要有兩次高潮,第一次為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第二次則為改革開放之后至今。第一次高潮中,日本明治維新取得成功,伴隨著學習日本的先進科技文化,漢語中出現了很多反輸入的日語詞匯。這個時期反輸入的日語詞匯量相當驚人,并且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這個時期翻譯的主要的特征為音譯很少,主要以借形為主。第二次高潮與第一次相比,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反輸入的詞匯量大大減少,主要以經濟和社會文化方面的詞匯居多。而翻譯方式卻增加了,有音譯型、借形型和混合型,此外還存在改造語形式、語素的借用及假名的借用等方式。如今,借助互聯網,日本的漫畫和動畫在中國乃至世界流行起來。伴隨動畫及漫畫而產生的流行語,對中國的青少年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也是第二次反輸入高潮中的一個顯著特征。

現代漢語當中還存在日語反輸入的特殊情形。這就是在二戰前后所出現的被稱作“昭和語”的日本詞匯。比方說“町、番地、放送局、主催、出荷”等都在那一時期進入東北方言的日語詞匯。日語的反輸入,對現代漢語產生了很大影響。從文化方面來講,由于日語的反輸入,漢語當中出現了大量新概念。例如飲食方面的詞就有壽司、茶碗蒸、壽喜燒、清酒、章魚燒、生魚片、味噌湯、關東煮之類的詞語進入了漢語,反映了日本的飲食文化。

二、近現代日本漢語進入漢語的歷史背景

中國在19世紀初期被西方打開門戶后所界定的對譯詞,通過詞典和書籍為日本所利用。而后日本獨自地吸收和創造的新詞又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后通過留學生的翻譯傳到中國。這樣,中日雙方在近代新詞上便形成了大量同形同義詞,而且這部分詞同時也傳到朝鮮半島和越南等東亞及東南亞各國,構成了整個東亞的一種近代概念的共識。再如,20世紀初的中國出版的英華辭典已經開始收錄日本造的新詞了。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合資企業的增加,逐漸用起音譯詞來;進入90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音譯詞越來越多;20世紀的現代中國出現了大量音譯詞,進入21世紀標志著世界的地球村化、網絡化,更離不開音譯詞。

三、現代漢語中的日語詞匯

外來詞對漢語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有關外來詞的界定,史有為認為:“外來詞”也叫“外來語”,在某種意義上,也同“借詞”相當。在漢語中,一般來說,外來詞是指在詞義源自外族語中某詞的前提下,語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對應的該外族詞,并在不同程度上漢語化了的漢語詞;嚴格地說,還應具備在漢語中使用了較長時期的條件,才能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外來詞。從層次上分析,外來詞應該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整體上借用外族語詞語音形式的是狹義的外來詞;第二,語音形式中一部分大致借用外族語詞相對應的部分而另一部分則意譯外族語詞相對應部分的詞是廣義的外來詞;第三,更廣義地說,日語漢字詞進入漢語后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外來詞,不過這不是借音,而是借形,借的文字之“形”;此外,還有一種“仿譯”詞,根據外族語詞的語素逐個意譯而成,旨在語素對應和次序上及構成方式上保持了外來形式。如此就大體對“外來詞”的內涵作了比較合理的界定。

漢語外來詞中不可否認有一部分是從日語借進來的,這些詞被稱為“日語借詞”,古代漢字對日本影響很深,日本的文字就是在漢字基礎上產生的,日本人至今還使用部分漢字。日語漢字在詞義、詞語的構成上受到了漢語的很大影響,這為中國人吸收它準備好了語言基礎。日本“漢語”大量進入中國的漢語中,成為中國人日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人借來的日本翻譯的詞語中,有些是中國歷史上實有其詞,但意義卻大不相同。如:革命、教育、文學、文化、文明、經濟、封建、機械、機會、唯一、演說、同志、精神、具體、專制、社會、勞動、表象、環境、保險、意味等。這些詞語在古漢語中業已存在,但意思不同。如“社會”一詞,原意為在社日(祭社神的日子里),同社成員的集會。日本人用“社會”翻譯“Society”。

四、結語

從外來詞的發展歷程來看,語言和社會及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是由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因素所決定的。語言移動的方向有時是由國家的經濟及政治影響力所決定的。因為語言自身附帶文化色彩,想要正確理解語言,就必須正確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反言之,對語言的理解越深入,對該國文化的理解的也會越深入。

日語外來語的吸收只是詞匯的增加,對漢語的本質沒有影響。今后外來語會不斷進入漢語中。為了正確進行跨文化交際,不僅要掌握單詞和語法,更要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中國的文化。兩者同時進行,利用它們的優點使社會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閆志章.日語外來語及其社會文化背景[D].2007.

課題來源:2014年度常熟理工學院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通訊作者:楊秀云

猜你喜歡
社會變遷外來語中日關系
日本經濟界中國觀的變遷與中日關系
原來它們是“外來語”
從中韓外來語發展看全球化時代外來語對文化的影響
珍藏書本捐贈促進中日關系
?;韬钅埂翱鬃悠溜L”姓氏問題釋析
論明清時期貴州的建省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公益廣告語言研究
社會變遷語境下的近代報紙業態發展分析華
淺析英語外來語的規范使用
也談“詐馬宴”——兼議漢語中外來語譯名詞義的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