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2015-09-10 07:22鐘秀紅
考試周刊 2015年31期
關鍵詞:小棒建構教材

鐘秀紅

一、創設情境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就是教師把景、聲、情、境、理熔于一爐,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學《2—5的分與合》時就運用了創設情境導入,課件首先顯示4個氣球。小猴子過生日,猴媽媽送給小猴子4只氣球,說:“小朋友們,要想得到這些氣球,必須先回答我的問題。怎么樣?你們有信心嗎?”(生:有。)這時課件出現題目:如果要用兩只手拿這4只氣球,每只小手都不能空著,你打算怎么拿?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學生回答的答案。下課后,學生反映在這種輕松、活潑的情景中學習感覺非常愉悅,能學得好、記得牢,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

二、訓練思維

想象力是創新思維的顯著標志,通過想象思維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可達到一定深度。所以,在數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吃透教材,設計的練習要突破教材練習“理想化、標準化”的限制,要富于開放性,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獨創性,以及創新意識。一位數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給小學生出了這樣一個題目?!昂拥囊贿呌幸蝗号:脱?,其中牛有38頭,羊有42頭,一位船工要用船將這群牛和羊運到河的對岸。問:船工的年齡有多大?”使人驚訝的是,大部分學生的答案是相同的:船工40歲。特別是剛剛學過平均數的學生基本回答是40歲。問他們何以得出這一結論,其答案又是驚人的相似:題目必定是有答案的,題目中的數據一定是有用的,想來想去,只能是這個答案了。由于教育競爭的壓力,“應試教育”的扭曲,數學成了封閉的系統,成了固定的邏輯聯系,因此要在教學中突破這種封閉的習題模式,補充一些開放題型。開放型題是相對于“條件完備,結論唯一確定”的封閉型練習題而言的。例如,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這一內容時,可以設計這樣的開放型題:“用小棒擺出長方形,比一比,看誰的擺法多?!庇械膶W生用六根擺出一個長方形,有的用八根,十根小棒擺出一個長方形,還有的用更多的小棒擺出含有長方正方形、三角形的組合圖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意和想象力,拓展了學生探究學習的空間。

三、關注體驗

《課程標準》認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須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思考,提倡計算方法多樣化?!备鶕F代教學論及《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這一因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教學“9加幾”例1時,從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引出還有多少盒飲料這一計算問題時,先分4人組討論交流,然后小組匯報討論信息,你是怎么知道還有多少盒飲料的?學生探討出以下五種方法。

①1、2、3……一盒一盒地數出來的;

②接著盒子里的9盒往下數,9、10、11、12、13;

③接著盒子外面的4盒往下數,4、5、6、7……13;

④把箱子外邊的一盒飲料放進箱子里,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3盒,一共是13盒飲料;

⑤知道10+3=13,推出9+4=13,等等。

對于學生討論的這五種方法,我沒有評價算法的優劣,而是指出在今后學習中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一種方法,保護學生自主發展的積極性。例1的教學為以后繼續學習計算方法多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20以內進位加法教學中,我感到學生思維非?;钴S,如8+9學生找出多種計算方法。①數數法;②湊十法(把9湊成10,把8湊成10);③知道9+8=17推出8+9=17;④知道9+9=18推出8+9=17,知道8+8=16推出8+9=17,等等,通過算法多樣化的教學,可以看出不同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不同思維過程,這也是學生面對一個問題最自然最真實的感受。只有這種真實的感受才能使不同的人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只有這種真實的感受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種真實的感受才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自主探索

現代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生對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也就是說,完善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認識結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數學認知結構,是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的過程,就是通過學生主動地認識將教材中數學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頭腦中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夠自主學習、獨立學習,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個體?!墩n標》明確提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終生學習。

為實現學生自主建構性學習,教師不能把現成的方法和結論告訴學生,或親自講解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法則的推導過程和方法與規律的尋找過程。而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活動中觀察、猜想、驗證、推理、反思與交流,才能促進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

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在學生找角—指角—判斷角這一過程后讓學生“做角”,讓學生在動手利用小棒、活動角、紙、橡皮筋、釘板等材料拼拼、折折等過程中合作學習;經歷知識的發展過程,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鍛煉能力,形成能力,形成品質。

又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學生探索角的特征。

師:角長什么樣子?摸摸折出的角,你有什么感覺?

生1:尖尖的,有一個點,刺刺的。

生2:兩邊平平的。

生3:有直直的兩條線。

生4:……

通過讓學生手摸、口說、感受、發現角的特點,使學生充分感知、經歷建構新知的過程,實現“再創造”。

猜你喜歡
小棒建構教材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教材精讀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教材精讀
尋找規律巧算根數
一起數小棒
巧移小棒
建構游戲玩不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