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閱讀教學中語感的培養

2015-09-10 07:22陳清珍
考試周刊 2015年32期
關鍵詞:比較

陳清珍

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重視了朗讀的培養而忽略了對語感的培養。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p>

語感是什么呢?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是由語言活動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們直接感受、領悟、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素養之一。學生若是有了良好的語感,就能夠通過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由字探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深刻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深情地讀,融入文章,以情感帶動語感

朗讀,看似簡單,其實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讀是眼、耳、口甚至四肢都要參與的用聲音表達文字內容的活動,朗讀把文字符號轉化為聲音,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

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理解必須通過朗讀獲得,在通讀全篇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段、句甚至是幾個詞進行形式多樣的朗讀,正確把握文章的節及文章人物的語氣(寫景文章則是作者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想象、揣摩作者于文中所蘊含的情趣和理念,從更深層次感受課文用詞的準確、造詞的生動、布局的巧妙、情境的感人……使文章內容具體化、真實化,進而與作者同呼喚,共思索,從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感受。

像《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我們可以利用身邊已經遍地開花的電腦及影碟機等,讓學生在視頻中真切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險和桂林水的靜、清、綠,然后讓學生飽含感情地輕聲一遍遍朗讀全文,隨著課文內容處理好語氣的高低緩急,結合已經看到的影像,真切感受桂林山水的“甲天下”。

二、放開思想,大膽想象,與作者神交促進語感

除了寫景的文章外,更有許多想象的文章,如何使學生領悟這些抽象文字所想要表達的情境呢?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闭Z感的培養同想象密不可分,在閱讀中啟發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定然會在學生的內心產生“虛擬的真實”景象。它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息息相關。它使課文成為電影,在學生頭腦中以學生所愿意見到的形象而上演,反過來,這樣的“電影”又讓學生逐漸進入與作者相類的境界中,恍如身臨其境,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像《月光曲》這篇課文,在貝多芬即興彈奏《月光曲》的時候,有一段極其精彩的對音樂內容的描寫。對學生來說,用這樣的詞句描寫音樂,真的很難一下子理解其中的奧妙。教學這一段時,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任由想象馳騁,然后,我用平緩柔和的語調對這段話飽含深情地進行朗讀,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也和盲姑娘兄妹一起,再現那明月的冉冉升起,感受那銀色月光的流瀉,將自己也置身于銀紗之下的大海中,感受那不斷涌起的海浪與大海驚天動地的氣魄……在這樣的想象之后,學生初步領會樂曲旋律的跌宕起伏,感受語言文字的魔力,同時提高語感。

三、咬文嚼字,深度挖掘,體會文章真情實感

文章的基本單位是詞與句。課文中那些對表現文章中心、表達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詞句,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心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緊緊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細細品嘗,對學生增強語感十分必要。

例如:《養花》中“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钡摹皭刍ā币辉~,其實就是課文的中心詞。作者因愛花而養花,因養花而養心性,進而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關鍵詞,點明了文章主旨,是文章的“文心”。

在課文結尾處:“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边@句話是對“愛花”的具體化,是作者感情的升華,是作者寫下這篇文章的緣由。只有引導學生抓住類似的重點詞語,進行深層次思考,才能深刻體會這些平凡的文字下所包含的豐富的、真摯的思想感情體。

四、比較分析,學會探索,在理解中培養語感

語文課本中有無數言辭優美、字字珠璣、格調高尚的經典文章。這些課文用詞準確生動,句子精煉傳神,有些句子的用詞經歷了千錘百煉,其中的字,根本無可替代。要理解體會這些詞句的精道,我們可以用“替代法”進行分析。

如:《泊船瓜洲》中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進照我還?”

這句話的字眼就是“綠”,我們可以讓學生把“綠”換成“吹、過、到”等字,為什么沒有“綠”好?那是因為“綠”名詞活用為動詞,比其他字更生動形象,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寫出了春風,寫出了春天里無處不在的生命力。一個“綠”,使原本抽象的“春”突然間變得觸手可及,使人突然發現春天原來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嗅得到的,原來春天離我們如此之近,讓讀者產生了視覺的愉悅、精神的振奮。

五、講練結合,強化語感,動腦動手都是必需

語言積累是需要多方面結合的,除了看書背誦外,還要經常與別人交流,從生活中汲取豐富的語言營養,不斷進行提煉。此外,要經過不斷的針對性練習才能逐漸實現內化,由此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準確、生動、得體地運用語言。

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更多語言實踐機會,使語感不斷強化,最后使那些書面的理論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此外,每學完一篇有特色的文章后,應根據文章結構特征,讓學生模仿訓練。如學完《桂林山水》后,讓學生對將軍山進行觀察并模仿文中分點說明的寫作方式對將軍山進行描寫。這樣,從讀到寫再到評,再讀再寫,不斷循環,學生或是學習文章結構,或是學習文章語言表達的方式,有意無意地運用學過的知識,由此進一步培養語感。

六、融入生活,學以致用,學習就是為生活服務的

任何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脫離了生活的語言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學生從課堂上得到了“武器”之后,我們就應該讓他們嘗試向社會出發。同時,生活會幫助學生進一步增強語感。如:每逢春節國慶,就可以讓學生體驗“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社會盛景;多多為親人著想,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親人間的感情發揮得淋漓盡致;多參與活動,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猜你喜歡
比較
中外建筑工程質量管理體制比較
從小說到電影
吳昌碩和黃牧甫篆刻藝術比較
村上春樹《1Q84》與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比較研究
孔子與荀子文質觀比較
我國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制度比較研究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宋元時期繪畫題材的思維方式比較
電影《千年之戀·源氏物語》與《源氏物語千年之謎》的比較
同曲異調共流芳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