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級類差”與“同類級差”視角中的地方本科高校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

2015-10-15 04:00賴明谷柳和生徐和清
高教探索 2015年7期
關鍵詞:技能型創新性轉型

賴明谷+柳和生+徐和清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課題“‘同級類差與‘同類級差視角中的教學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研究”(JY1455)的研究成果。

摘要:基于“同級類差”與“同類級差”視角對地方本科高校與部屬高校及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應突出高創新型和高應用技能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定位,創新以應用為目標導向,應用以創新來提升層次,并分析當前地方本科高校制約人才培養轉型目標實現的因素:轉型發展戰略路徑誤區、大學生功利主義學習傾向、“雙師型”師資培育路徑不清晰、校企合作共贏理念沒有形成、人才培養模式固化等五個方面,據此提出促進地方本科高校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培育的策略,包括明晰人才培養的戰略發展路徑,提升學生短期和長期發展的感知價值,“雙師型”教師職業發展堅持專業理論與實踐能力相結合,構建校企雙贏合作關系,構建動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地方本科高校;同級類差;同類級差;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一、引言

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是指省屬高校和省轄市屬本科高校,從行政歸屬區別于部屬本科高校,它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承擔大眾化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為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銜接,國家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轉型的發展戰略,引導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能型發展,形成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構建從中職、???、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應用技能型人才成長。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指出,培養數以億計的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支撐。關于如何推動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轉型,學者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對轉型動力的分析。如顧永安(2010)認為,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高等教育大發展,使學校具備轉型的基本條件,形成轉型的內生動力;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形成強大外驅力。[1]二是轉型模式分析。如余錫祥(2014)認為,地方本科高校轉型既要“形而外”轉,即辦學模式轉;更要“形而內”轉,即辦學內涵轉。如果只是外延轉,是一種形式,沒有多大意義;只有內涵轉——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教育方式創新,評價模式改革,教育質量提升,辦學特色突顯,才是轉型根本目的。[2]三是轉型的路徑依賴分析。丁奕(2014)認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路徑依賴與鎖定表現為功能性鎖定、認知性鎖定和政治性鎖定。要破解這一路徑依賴和鎖定效應,中央及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轉型地方高校的發展,包括為產學研教育提供法律法規保障、為轉型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財力支持、強化省級統籌、真正做到簡政放權。[3]筆者認為,促進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轉型,必須從高校的層級與類別中深入探討。

二、“同級類差”與“同類級差”基礎上的地方本科高校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基本定位分析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轉型,應根據高校之間的層級類別關系進行合理的人才培養定位。相對于部屬高校,地方本科高校與他們處于“同級類差”狀態,即人才培養處于同一層級上,都培養本科層次的專門人才,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但在類別上存在差異,部屬高校以學術研究型人才培養為重心,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服務于研究能力提升,以理論創新為導向。而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以應用技能型為目標,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服務于知識的應用,以應用創新為導向,創造性地將知識服務社會,創造性地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兩者共性是人才培養的本科層級相同,區別是理論創新與應用創新。相對于高職高專院校,地方本科高校與他們處于“同類級差”狀態,即在人才培養類別上,都屬于應用型人才培養。但在層級上存在差異,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人才偏重于理論知識應用,在應用中傳承知識及模仿性地解決實際問題。而地方本科高校培養的人才具有較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在應用中創新知識及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兩者共性是應用型人才培養,區別是應用創新能力與應用傳承能力。這樣,從創新水平和應用技能水平兩個維度,分析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定位可以從四種水平中選擇:即低創新水平和低應用技能水平(雙低型)、高創新水平和低應用技能水平(一高一低型)、低創新水平和高應用技能水平(一低一高型)、高創新水平和高應用技能水平(雙高型)。雙低型人才培養顯然意味著地方本科高校辦學水平的失敗;高創新水平和低應用技能水平意味著人才培養定位重心偏離,忽視自身人才培養的類別差異;低創新水平和高應用技能水平意味著人才培養忽視自身人才培養的層次水平;高創新水平和高應用技能水平才是有效考慮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層次特征和類別特征,因而具有可持續性。當然,從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中考察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之中,高新技術產業鼓勵發展,傳統產業要用新技術進行改造升級,需要大量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創造市場需求動力。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突出高創新型和高應用技能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定位,創新以應用為目標導向,應用以創新來提升層次,創新使人才培養具有“頂天”目標,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立地”目標,“頂天”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潛力,“立地”增強學生現實適應能力,才能避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的錯誤傾向。正如劉振天(2014)所說,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中要克服三種傾向:一是傳統主義,即抱住傳統學術理念和模式而拒絕向應用型轉型;二是迷信主義,即把應用型、技能型和職業型轉變的作用無限夸大;三是實用主義,把本科教育等同于職業技能訓練,忽視本科教育基礎性、長遠性和全面性功能。[4]

三、“同級類差”與“同類級差”基礎上的地方本科高校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制約因素分析根據上面的分析,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轉型要緊緊圍繞高創新能力和高應用技能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定位展開。但創新能力與應用技能培育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短期功利性特點,培養過程具有靈活多變性,當某一應用技能不適合需求時,學生可迅速調整。創新性人才培養具有長期持續性特點,需要在某一領域積累知識與經驗,培養過程具有一定剛性。正確認識兩種能力關系,促進創新性應用技能發展,才能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當前地方本科高校存在制約人才培養轉型目標實現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戰略路徑誤區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戰略路徑誤區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第一,借助政府行政推動與市場需求推動轉型,忽視科學規劃政府和市場力量。一方面,政府擁有廣泛發展資源,影響高校發展機會。尤其是對地方本科高校,多數是省市共管且以市為主,對政府依賴較大。從政府中獲取資源,可以加快地方本科高校發展,獲取更多發展機會,但也可能導致盲目發展及發展行為短視,導致發展的功利主義傾向,追求快速發展和規模擴張,忽視發展的科學規劃。姚榮(2014)認為,當前我國本科高校應用技術轉型政策表現出行政管控的制度邏輯,以政府行政力量驅動和誘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5]另一方面,人才培養需求由市場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由市場檢驗。董仁忠(2014)認為,引入市場機制是有效推動普通本科高校發展的重要舉措。[6]但是,也容易盲目滿足和適應短期市場需求,忽視長期市場需求及引領市場需求,導致人才培養功利主義傾向,強化學生應用技能培育而忽視創新能力培育。第二,轉型發展倡導系統性全方位變革而忽視發展的歷史邏輯延續性。在高等教育精英時代,高校以理論教學為主,注重知識系統性,注重校內教學資源利用效率;大眾化教育時代,重視消除與部屬高校在同層級上的類別差異,努力推動同層級上的類別提升,促進學生學術研究能力提升,導致同層級上的類別趨同,不符合社會及學生需求,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弱,社會和學生均強烈要求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人才培養轉型發展,但一些地方高校實際操作中存在否定傳統人才培養優勢,忽視同高職院校在同類上的級別差異,努力推動同類上的級別趨同式轉型,教育類型從普通本科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人才類型從學術型向應用技能型轉變,導致與高職院校既同類別又同級別。全方位系統變革導致傳統優勢可能拋棄,增加變革的全盤否定思想和行為,引發功利主義變革傾向,導致轉型共識難以形成,轉型內耗增加。第三,轉型發展的區位與產業定位不明確,轉型后地方本科院校之間的特色難以形成。一方面,從人才資產專用性角度看,人才培養的區位與產業定位不清晰,導致人才在區位與產業使用上的通用性強,專用性弱,人才就業區域與產業泛化,導致人才培養創新性應用技能穩定性、長期性不足,人才培養的品牌形象難以形成;另一方面,人才培養的區位與產業定位明確,人才培養特色就更加鮮明,促進人才培養品牌形象形成,但這需要長期人才培養積累,同時這也存在人才流動性不足,大學生自覺接受性不足,創新性應用技能人才培育的內在需求動力不足,導致地方本科高校選擇前者轉型方式,導致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不足。

2.大學生功利主義學習傾向

當前,大學生轉型的功利主義需求較重,主要表現為,第一,重視人才培養應用性轉型要求,忽視人才培養創新性要求,忽視地方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教育的層次區別,導致人才培養長期持續競爭力不足。從需求角度看,大學生在創新性應用技能發展上,不僅面臨固定的貨幣成本和時間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面臨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成本支出,如學習生活顯得單調,但情感豐富導致抵御外界情感誘惑的心理成本高。同時,創新性應用技能培育的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創新能力培育的風險高。第二,重視職業技能培育,忽視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培育。地方本科高校大學生向應用技能型發展,主要強調其與部屬本科高校、高職高專的區別,但并不否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的人才培養共性,即綜合素質。綜合素質對學生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培育起支撐作用,但綜合素質帶給學生的感知價值具有內隱性、長期性、見效慢特點。而職業技能帶給學生的感知價值具有外顯性、短期性、見效快等特點,人才培養重技能而忽視綜合素質,導致人才培養畸形化。張應強(2014)認為,即使是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也要重視文化素質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否則,高等教育就只是“制器”而非“育人”。[7]第三,大學生功利主義成長思想導致創新性應用技能人才培養的規劃路徑不清晰。董立平(2014)認為,專業能力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構建:通識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實踐能力與方法能力。[8]一些學生只重視其中的實踐能力,孤立看待實踐能力發展,忽視系統性、過程階段性地看待能力發展。

3.“雙師型”師資培育路徑困境

創新性人才培養需要教師具備研究創新能力,應用技能人才培養需要教師具備社會實踐應用能力,即地方本科高校需要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如董洪亮(2014)認為,師資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是關鍵因素,學校要對師資進行大調整,吸納大批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能力的教師。[9]孫澤文等(2013)認為,從整體而論,高校師資在結構上必須涵蓋“學術化”校本師資和“社會化”兼職師資。地方大學應以“雙師”培養為路徑,培養一支高水平“社會化”師資隊伍,從而實現“學術型”師資向“社會化”師資轉化。[10]當然,“雙師型”師資培育路徑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情況:一是雙師型師資服務對象困境,主要服務大中型企業、知名企業,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服務意愿不足,使教師課堂傳授的大中型企業及知名企業案例與學生未來主要就業對象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的關聯度低,對學生成長價值不高。二是創新和應用結合方式的選擇困境,即究竟選擇高校自身創新型教師與外聘應用型教師相結合的方式,還是選擇高校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均衡發展的結合方式。在這兩種路徑中,內外結合雙師型培育速度快、風險低,但穩定性差,且內外結合型教師在人才培養上的協調難度大,導致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效率缺乏保障。高校自身教師向“雙師型”轉型過程中,教師投入成本高,時間長,既受資金約束,也受時間約束,還受教師能力約束,既需要相應激勵機制,還需要教師轉型發展的內在動力與意愿,轉型風險高,在既定時間和有限資源下,自身結合失敗的可能性大。三是教師創新與應用能力結合的水平困境。教師創新水平、創新能力如何轉化為應用能力及轉化程度,教師應用能力如何轉化為創新水平及轉化程度,決定教師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協調發展水平。一些教師理論所從事的專業知識與應用所從事的專業知識不一樣,存在“兩張皮”現象,理論知識服務教學需要,應用知識服務兼職收入需要,或者應用知識服務于社會流行熱點需要,導致應用知識可持續性不足,具有投機主義行為傾向,這種結合使知識創新與知識應用的互補優勢不能發揮,不能有效服務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4.校企合作共贏理念沒有形成

校企合作是推進開放辦學、利用社會資源以培養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路徑。孟慶國、曹曄(2013)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構筑相關的社會環境,尤其是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社會制度。[11]當前,校企合作共贏理念沒有形成,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合作的主動性在地方本科高校,但這些高校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及管理新理念未考慮企業發展所處階段、發展水平及環境條件,導致這些高校服務企業的效益較低,企業滿意度不高。二是企業作為盈利性經營單位,在合作中講究成本和經濟效益,功利主義動機濃厚。一方面,企業借合作尋求優秀學生,但對欠佳學生的培養意愿不足,導致離構建利益共同體要求較遠;另一方面,企業主動參與性不足,參與高校課程設置、教材編制、教學過程、評價過程的意愿不足。導致合作處于松散淺層次狀態,合作穩定性與可持續性不足。三是地方本科高校多處于地市級,尋找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較困難。四是企業參與合作中,地方本科高校既要傳承,更要創新;既要適應企業和社會,更要引領企業和社會發展。而多數企業忽視甚至抵觸地方本科高校創新和引領企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五是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目標不合理,忽視學生知識轉化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存在基于驗證性而非創新性的價值導向缺陷,導致知識深加工和轉化能力不足,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停留在傳承階段,沒有進一步內化為創造性的實踐應用能力。這些都導致深入持久開展校企合作難度較大,導致眾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未能實質性地促進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張應強等(2014)認為,在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除小部分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外,大多數企事業單位成為“旁觀者”,看到高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一味批評高?;蛘呦蚋咝L岢鲆恍┎豢赡軐崿F的要求。[12]

5.人才培養模式固化

人才培養模式是確保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基礎,是轉型發展的保障條件。但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固化主要表現為:一是簡單移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驗、實訓、實習環節,加重應用技能方面的教學內容,壓縮通識教育內容及較深專業理論知識內容,重視應用特色但忽視創新特色的人才培養,沒有從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層次和類型目標定位的要求出發,導致無法培育特色優勢,所培養人才與高職高專人才沒有區別和優勢,導致市場趨同化競爭。二是地方本科高校注重傳統“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在靜態環境下,生產力發展速度較慢條件下,其有效性強。但在生產力發展速度較快條件下,其有效性不足,突出表現為,重視學生操作技能培養,忽視創新思維能力培養;驗證性實驗比例高,而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與開放性實驗少,導致培養的人才社會適應能力差,隨市場變化而變化的能力差。三是注重教學過程常規化、穩定性、封閉化,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動態多變性,導致學生接受的專業和課程體系知識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四是人才質量評價標準在供給導向上固化,難以體現人才培養需求質量標準。供給導向標準統一化、固定化,而需求導向標準多元化、動態化。陳鋒(2014)認為,評價重點要從供給端轉向需求端,突出產出導向、貢獻導向和質量導向,其核心是對高等學校創造經濟社會文化價值和學習者發展價值的能力進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科學設計利益機制。[13]五是教學條件和設施不能適應創新性應用技能培養要求。目前,在實驗室、實習基地、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平臺上進行的實驗、實訓和實踐教學重心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與創新性人才培養距離較遠。

四、“同級類差”與“同類級差”基礎上的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策略思考

1.明晰人才培養的戰略發展路徑,規劃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戰略規劃是基于地方本科高校在大學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同級類差”與“同類級差”的角色分工決定的,是提升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保障,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要以社會和學生的雙重需求為依據,為社會發展和大學生成長服務。 第一,合理優化政府資源與市場資源配置功能,避免政府和市場在人才培養的資源配置上雙失靈。政府作為物質金融資源的提供者、監督者及教育發展規劃和政策的宏觀制定者,其有效性必須結合地方本科高校發展歷史、優勢及人才成長自身規律基礎上。市場是培養對象學生資源的提供者,同時也是學生人力資源的需求者,市場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也是建立在學生自身發展歷程、優勢及未來發展傾向基礎上。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和資源稟賦條件,尊重自身內因發展需要,結合政府和市場提供的外因發展機遇,長期規劃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和品牌形象,綜合判斷確定轉型組合途徑,以內因為基礎優化政府和市場作用,避免僅僅由于外部壓力被迫跟風轉型,或者被眼前短期利益和政策紅利所誘惑的轉型。第二,系統性全方位變革過程中要融入傳統人才培養優勢,推動傳統學科優勢建立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創設知識轉化為社會應用能力的機會和舞臺,促進學生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建立在應用技能發展基礎上。人才產品的生產不同于其它產品生產,它是持續漸進過程,其變革需要學生成長的系統支持,包括中小學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及社會需求,而這個大系統沒有發生突變,決定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具有歷史延續性。第三,加強區域與產業分析與聯系,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理論儲備和實踐知識儲備以區域經濟社會為基礎,這要求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踐基地建設中,增加本區域與產業發展歷史、現狀及優化規律等內容,增強學生對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的正確認識,正確引導學生路徑選擇。

2.提升學生短期和長期發展的感知價值,克服功利主義行為傾向

大學生功利主義行為傾向產生于學生著眼于眼前利益,忽視長期競爭力培育的意識。功利主義學習行為導致學生硬實力即應用技能提升,但軟實力即思維能力、綜合素質等欠缺,導致學生素質難以提高,視野短淺及心態不健康等問題。為克服功利主義行為傾向,要堅持學生短期和長期發展的感知價值相結合。首先,滿足學生應用性需求的短期價值,增強學生成長動力。應用性需求的學習壁壘較低,多數學生接受能力強,短期感知價值的激勵作用強。其次,要正確選擇學生創新性應用技能成長路徑,創新性應用技能的競爭壁壘高,高校要引領學生需求,尤其是長期潛在價值需求,避免功利主義行為對學生長期價值的傷害。應用創新能力既需要實踐平臺和理論基礎,不同學生應用創新能力存在差異: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同步均衡發展,理論學習優先實踐學習隨后,實踐學習優先理論學習隨后三種情況,學生根據自身學習能力選擇不同路徑,以降低成長成本,提升長期價值。再次,要預測和判斷未來社會發展,特別是知識經濟社會、信息化社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國際化競爭及對抗性競爭向合作競爭演化背景下,把握社會對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趨勢和變化,確保地方本科高校培養的人才發揮適應社會和引領社會的功能,保障人才培養的資源投入效率和效果。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式、學生評價體系、校園文化等各環節進行改革,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改革的發展紅利,要創新教學理念,擴展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強化實踐教學;創新考核模式,強調過程操作測試與診斷,加強應用能力考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意識和能力。第四,堅持創新性應用技能人才培養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相結合。一方面,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體現共性需求,創新性應用技能發展體現個性需求。忽視共性需求,大學生長期成長阻力增加,個性發展阻力也會增加;忽視個性需求,大學生成長動力不足甚至喪失。另一方面,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也要適應社會需要,社會對人才在素質與能力上有共性需求,也有個性需求。忽視共性需求,人才應用上難以適應社會,忽視個性需求,人才應用上缺乏內激勵。因此,綜合素質提升要從滿足學生共性需求入手,而大學生創新性應用技能發展深度和特色要從滿足學生個性需求入手。

3.“雙師型”教師職業發展堅持專業理論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增強教師職業發展活力

“雙師型”教師從橫向上要具備專業理論教學和專業實踐教學的雙重素質。為增強“雙師型”教師的職業發展活力,必須合理規劃職業發展,改變教師在長期精英教育下以學科知識與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首先,建立面向服務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的人才成長需要相適應的“雙師型”師資。相對于大中型企業和知名企業,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成長環境較差、有利條件小,面對競爭較激烈,內部治理結構不同,因此,這些企業生存競爭能力獨特,創新之處獨特,且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數量多,差異性成長特點多,大中型企業和知名企業也都是從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成長而來。因此,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成長特點和規律對未來大學生就業及成長有重要指導作用。地方本科高校應鼓勵“雙師型”教師向此方向發展和定位,要主動面向中小企業選擇研究課題,以促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避免教師所傳授的企業案例與學生未來就業成長環境“兩張皮”現象。其次,以教師自身理論創新與應用技能協調發展為主要方式,建立差異化“雙師型”發展路徑。從橫向上看,根據教師已有理論與應用知識結構及興趣偏好,建立理論與實踐均衡發展,或理論先導實踐尾隨,或實踐先導理論尾隨的發展路徑;從縱向上看,通過學校實驗、實訓及參加社會實踐、行業企業調查,豐富實踐經驗,提高實踐技能,并根據行業、企業和職業的發展變化,對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有價值建議,包括對專業社會適用性、專業課程設置和調整、專業變化發展方向及實踐教學方式創新等提出建議。再次,完善“雙師型”教師考核機制,努力提高教師創新與應用能力結合水平。對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理論知識有效地向應用技能轉化的教師,應用技能有效轉化為創新能力的教師,根據其轉化的成果給予激勵,對那些理論與應用分離的成果,減少激勵甚至取消激勵措施。對創新性應用能力所取得的成果,由專家鑒定,確保成果有效性。

4.構建校企雙贏合作關系,提升協同開放式人才培養水平

企業是一個以盈利為中心的經營單位,講究成本和經濟效益。因此,努力構建企業與高校利益共同體,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首先,地方本科高校要探索與企業、行業之間“雙贏”的合作機制,從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結成產學研合作聯盟,提升企業參與的感知價值,促進企業參與的主動積極性。地方高校要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共建學科專業、實習基地、特色課程、教學場所等,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強與企業商會、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合作,克服與單個企業合作的碎片化、短期化、可選擇性弱等缺陷,促進合作的組織化、長期化、可選擇性強等優勢,建立更加開放的辦學模式。商會、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可以形成長期有效的合作需求,對成員企業參與地方高校人才培養也有約束和引導功能。更好地加強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既構建企業參與下的人才培養,也構建高校參與下的企業產業發展鏈,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鏈價值提升,將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融入到產業鏈中,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助推劑。鼓勵企業家、人力資源專家等提出和設定高等教育改革議題。將應用技能型高校直接融入技術進步和產業鏈價值創造過程,促進創新性應用技術型高校和企業、行業及地方經濟社會共同成長。再次,地方高校引導企業發展應基于企業長期價值,但又要在不同階段上讓企業感受到經濟價值和競爭力提升。

5.構建動態人才培養模式,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能力

動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根據社會需求、學生需求變化而不斷調整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和運行方式,包括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培養特色等。首先,在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中,既要借鑒高職高專的應用技能培育優勢,也要借鑒部屬院校的研究能力提升優勢,還要根據地方本科高校自身人才培養特色和優勢,根據學生需求及社會對創新應用能力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動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管理,堅持模塊化課程,學生根據自身學習能力和愛好,動態選擇主輔修方向,模塊課程要根據學科發展和市場變化,動態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包括基礎模塊、核心模塊、技能模塊等,所設立的模塊要隨時間和經濟社會環境變化而變化,處理好理論創新能力、 實踐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育需要,處理好學生能力興趣、課程體系設置和社會需求的協調,構建創新能力、應用技能、綜合素質符合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育層次的需要。其次,優化“訂單式”人才培養,既要考慮企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又要考慮學生的長期動態社會適應能力,將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育融入到“訂單式”人才培養中;要堅持資源共享、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開放辦學原則,以合作共贏理念為基石,推動地方本科高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開發優質教材、組織教學團隊、共建實踐平臺,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科研與教學互動、培養與需求對接,為師生建立教學科研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實踐基地,也為區域及企事業單位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合理調度教學資源。校內資源具有有限性,校內環境具有簡單、靜態的局限性,但校內資源和環境可控性強,利用效率高;校外資源具有廣泛多樣性、復雜性,校外環境具有動態變遷性,校外資源和環境具有可控性差,資源利用效率低,但校外資源和環境是大學生畢業后需要長期適應的環境和資源。再次,教學過程及設計個性化、創新化,避免常規化,要提供學生選擇機會,增加課程教學資源,發揮學生課堂教學資源與過程選擇的主體地位及教師引導功能結合。學生入學時的素質參差不齊,興趣的多樣化需要,適應社會的動態多變發展需求,這些決定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是動態發展,而非永久不變的。忽視這種動態發展,就會導致用落伍的理論、技能和培養模式約束學生成長,因此,培育創新性應用技能型人才需要構建動態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顧永安. 關于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 2010 (3):79-83.

[2]余錫祥. 地方本科院校職業化轉型發展與校辦企業轉型的核心問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 (27):9-13.

[3]丁奕. 轉型地方高校發展的路徑依賴與鎖定效應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6):163-168.

[4]劉振天.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高等教育認識論及方法論訴求[J].中國高教研究,2014 (6):11-17.

[5]姚榮. 行政管控與自主變革:我國本科高校轉型的制度邏輯[J].中國高教研究,2014 (11):29-34.

[6]董仁忠. 市場機制與本科高校轉型發展[J].職教論壇,2014 (14):1.

[7]張應強.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可能效應與主要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14 ?(6):29-34.

[8]董立平. 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建設應用技術大學[J].教育研究,2014 (8):67-74.

[9]董洪亮. 為大量培養本科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怎樣轉型[N].人民日報,2014-05-15.

[10]孫澤文,程永洲,路華清. 多維發力助推地方大學“社會化”轉型發展[J].學術論壇,2013 (1):216-219.

[11]孟慶國,曹曄. 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路徑選擇與內涵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13 (18):68-71.

[12]張應強,蔣華林. 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14 (6):1-8.

[13]陳鋒. 關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若干問題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4 (12):16-20.

猜你喜歡
技能型創新性轉型
轉型發展開新局 乘風破浪向未來
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
航天器在軌管理模式轉型與實踐
流動幾何的創新性
轉型
論媒介文化的混雜性與創新性
灃芝轉型記
忠實性與創新性——當代莎士比亞演出和改編批評的轉向
農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養淺析
成公綏賦作的模式化與創新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