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診斷術前結腸癌與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臨床意義

2015-10-21 16:40張青島
中國醫學人文雜志 2015年10期
關鍵詞:臨床意義結腸癌

張青島

【摘 要】目的:研究CT影像學檢查對于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臨床意義。方法:選取本院自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間收治入院的結腸癌患者34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術前首先對患者進行CT影像學檢查,術后再對患者進行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后比較CT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的診斷結果。結果:術前對上述34例患者進行CT檢查結果顯示,有32例患者診斷為結腸癌,手術過后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結果顯示,上述34例患者均為結腸癌患者;術后半年有14例患者復發,14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的CT檢查結果顯示為結腸癌,經病理檢查14例患者均為結腸癌復發。結論:CT檢查在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復發的結腸癌的診斷均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與病理結果相比差異不是很大,并且CT檢查具有操作簡單、無創傷等優點。

【關鍵詞】結腸癌;CT影像學檢查;病理檢查;術后復發;臨床意義

結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調查顯示,結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結腸癌在直腸以及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好發,40-50歲之間的人群為本病的高危人群[2]。據某文獻報道,結腸癌的術后復發率高達5%-20%。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日常飲食越來越不健康,經常以高脂肪類的食物為主,是本病發生的關在所在。結腸癌的臨床表現以腹痛、腹脹、粘液便、黃疸、消瘦、乏力等為主要表現。臨床對于本病的診斷主要通過X線、直腸鏡檢、纖維結腸鏡檢以及CT檢查為主,上述檢查方法各有利弊,病理檢查是本病的確診方法。本文主要針對CT檢查對于術前結腸癌與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診斷價值進行研究分析。詳細的研究報告結果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間收治入院的結腸癌患者34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男21例,女13例,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48.21±2.45)歲;19例乙狀結腸癌,10例降結腸癌,其余為其他。術前的34例患者以及術后半年復發的14例患者均通過CT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確診為結腸癌患者,為本文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

1.2方法

術前首先對患者進行CT影像學檢查,術后再對患者進行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后比較CT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的診斷結果。

1.2.1術前CT影像學檢查 進行CT影像學檢查前兩天開始禁食,并在手術前一天進行胃腸清洗。囑患者仰臥位,后向患者的血管內注入水溶性含碘對比劑50-100ml,目的在于增強CT掃描。直腸癌在進行掃描前,可向患者的直腸內灌1500ml的溫開水;乙狀結腸的彎折在進行CT掃描前灌入溫開水的量>2000ml。半年后再進行復查。

1.2.2病理組織切片檢查 在手術結束之后,分別取上述34例患者的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在進行組織切片前,線對組織進行化學試劑等處理使之固定、變硬,然后以進行切片,放在玻片上,后進行切片染色,最后采用顯微鏡觀察病理組織。

1.3結腸癌的病理分期診斷標準 按照癌癥的T分期,I期:腸管壁的厚度在正常范圍之內,腸腔內部有腫塊或息肉樣病變;II期:腸管壁局部增厚或呈彌漫性增厚,腸腔內有腫塊出現,但為發展至腸壁外;III期:腸壁增厚,腸腔內的腫塊已經侵及周圍的組織和臟器,并且合并局部淋巴結浸潤,但尚未出現遠處轉移;IV期:已經發生肝臟、子宮、腦、骨骼等遠處轉移。鑒于本次研究選取的樣本容量較小,所以N分期統計入III期,M分期統計入IV期[3]。

1.4統計學處理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4.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前34例患者的CT影像學檢查結果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CT影像學檢查在術前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結果顯示:34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為I期、13例患者為II期、7例患者為III期、5例患者為IV期。

2.2術后34例患者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結果 按照TNM分期得知,34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為I期、14例患者為II期、7例患者為III期、5例患者為IV期。

2.3術后半年復發的14例患者的病理檢查與CT檢查的結果對比 3例為I期、4例為II期、4例為III期、3例為IV期。比較兩中方法的檢查結果發現,仍然在I期和II期差異比較顯著(P<0.05)。

3討論

目前,結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病出現一些較嚴重的臨床癥狀時,對患者的生命造成極大的威脅,所以,提倡臨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免耽誤患者的病情。

目前對于本病的診斷方法主要是通過通過X線、直腸鏡檢、纖維結腸鏡檢以及CT檢查等,其中,CT檢查具有操作便捷、無創傷、高分辨力等優點,因此廣泛應用與臨床的檢查與診斷中。病理組織切片檢查是一種經典的診斷方法,其結果可信度高,是癌癥確診的金標準,但是這種方法的操作較為復雜,并且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傷[4]。所以,為研究CT檢查與病理檢查結果存在的差異,我院開展了本次研究,目的在于尋求一種操作簡單、創傷小、可信度高的診斷方法。

從本次結果可以看出,CT檢查的結果與病理檢查的結果在癌癥的I期和II期具有一定的差異(94.1%vs100%),但是CT檢查對于癌癥的III期和IV期具有100%的確診率。對于術后復發的結腸癌患者CT檢查具有92.8%的確診率。由此看來,CT檢查對于結腸癌的早期診斷具有一定的誤差,而對于中晚期的結腸癌患者確診率100%。

綜上所述,CT檢查在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復發的結腸癌的診斷均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與病理結果相比差異不是很大,并且CT檢查具有操作簡單、無創傷等優點,因此,CT檢查值得廣泛應用于臨床對結腸癌的檢查與診斷中。

參考文獻:

[1]劉少杰,楊小紅,任鏡清等.Ⅱ期結腸癌患者腫瘤芽胞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8):730-734.

[2]趙森林,唐華美,崔菲菲等.泛素蛋白-D在術后化療的Ⅱ期結腸癌患者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4,29(5):358-361.

[3]洪建琴,程書榜,文劍鋒等.CA19-9、CEA在結腸癌術前診斷及術后復發判斷的臨床意義[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1,24(6):310-311.

[4]秦繼寶.結腸癌患者手術治療前后血清CEA、CA72-4、HCY和CysC檢測的臨床評估[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4,21(2):136-138.

猜你喜歡
臨床意義結腸癌
結腸癌早期,多有5大表現
助“癌”為虐的細菌
年輕人直腸癌和結腸癌發病率升高
免疫性抗體對女性不孕不育檢測的臨床意義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熱性驚厥患兒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轉移酶水平及臨床意義分析
探討側俯臥位在產程進展中的臨床意義
膝關節后交叉韌帶解剖研究及臨床意義
優質護理在15例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
腹腔鏡治療結腸癌27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