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脈性消化道出血68例血管造影診斷和介入治療分析

2015-10-21 16:40王遠光
中國醫學人文雜志 2015年10期
關鍵詞:介入

王遠光

【摘 要】目的 探討動脈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診斷和介入治療的臨床治療分析。方法 選擇我院2011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動脈性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作為觀察組,采用超選擇性插管,行血管栓塞治療,同時選擇30例正常者作為對照組。結果 經血管造影表現和內鏡檢查,68例患者的原發病灶為胃潰瘍19例、十二指腸潰瘍35例、胃腸吻合口出血5例、Dieulafoy 4例、腫瘤5例。68例患者經介入治療完全止血55例,止血不徹底10例,復發3 例,止血成功率為80.88%,止血效果以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較好。觀察組患者血漿NO 和ET-1含量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但治療后2個月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介入治療均未見嚴重并發癥。結論 血管造影診斷和介入治療對動脈性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治療價值,效果安全、有效。

【關鍵詞】動脈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介入

動脈性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急性病癥,有時會因失血過多導致休克進而危及生命,很多患者初診時出血原因及部位無法確定,內科及內窺鏡治療很難達到有效止血,傳統的外科手術又有一定的風險性,且會出現不少的術后并發癥。選擇性血管造影大大提高了對消化道出血的檢出率,不僅能明確出血部位和原因,介入治療還能達到立竿見影的徹底止血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血管造影診斷和介入治療對動脈性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動脈性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45例,女性23例;年齡24~78歲,平均年齡(61.23±4.15)歲。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血便、腹痛和嘔血。8例伴有失血性休克, 經過內科保守治療1~7天未能控制出血或反復出血。同時選擇30例正常者作為對照組進行指標比較。

1.2介入治療方法 采用Seldinger 技術經股動脈插管,分別行腸系膜上、下動脈和腹腔動脈造影,發現出血灶或可疑出血病灶時再作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插管造影,并對出血灶的可能供應血管進行造影篩選,在明確出血動脈后,即行介入治療。造影設備采用Siemens Ang iostar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以每秒3幅采集圖像,計12s,造影導管為普通導管及微導管;造影劑采用優維顯300 mg/ ml。栓塞材料用明膠海綿顆粒,注入量根據病變范圍及栓塞后重復造影觀察出血動脈是否被栓塞而決定。治療前后分別用放免法和酶免法測定一氧化氮( NO) 和內皮素- 1含量。

1.3療效評價 完全止血:介入治療后3個月無再出血;復發:介入治療后完全止血1周,但3個月內再出血;止血不徹底:介入治療后仍有出血傾向。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分析數據。數據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計數數據行X2檢驗,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血管造影診斷 經血管造影表現和內鏡檢查,68例動脈性消化道出血的原發病灶為胃潰瘍19例、十二指腸潰瘍35例、胃腸吻合口出血5例、Dieulafoy 4例、腫瘤5例。

2.2治療效果 68例動脈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用明膠海綿顆粒栓塞,完全止血55例,止血不徹底10例,復發3 例,止血成功率為80.88%,止血效果以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較好。見表1。栓塞前腫瘤血管染色4例,造影劑外溢64例,經栓塞治療后出血停止。觀察組患者血漿NO 和ET-1含量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但治療后2個月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68例患者介入治療效果

出血部位 例數 完全止血 止血不徹底 復發 止血成功率(%)

胃潰瘍 19 16 3 0 84.21

十二指腸潰瘍 35 31 3 1 88.57

胃腸吻合口 5 2 2 1 40.00

Dieulafoy 4 3 1 0 33.33

腫瘤 5 3 1 1 60.00

合計 68 55 10 3 80.88

表2 兩組之間及觀察組治療前后血漿NO、ET- 1含量變化( )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

NO(umol/L) ET-1含量(pg/ml) NO(umol/L) ET-1含量(pg/ml)

觀察組 68 7.85±4.63* 102.36±6.57* 4.92±3.14# 74.65±4.53#

對照組 30 4.13±3.61 45.86±3.19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與治療前相比,#P>0.05,

2.3并發癥 68例患者行介入治療后,術后48h內有5例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2例出現低熱,對癥治療后緩解,均未見其他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消化道出血可由消化性潰瘍、術后應激性潰瘍、吻合口小動脈破裂、血管畸形、彌漫性潰瘍性結腸炎、腫瘤等多種原因引起[1],出血量少、出血停止或由于動脈反復痙攣時,常規血管造影無法發現出血部位。造影劑外溢是造影表現最直接的出血征象,但由于出血病因的不同,只有30%~50%的患者能直接顯示造影劑外溢[2],而較多患者則為血管異常表現,如果是血管畸形病變會表現為靜脈提早出現、動靜脈瘺或見不規則扭曲成蚯蚓狀的畸形血管團。部分血管可以擴張成囊樣、瘤樣表現。本研究中68例患者造影能直接顯示造影劑外溢64例,因此造影時要觀察動脈期、毛細血管期、實質期及靜脈期的各個時相,綜合分析作出診斷。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診斷的直接征象是對比劑外溢入胃腸腔并滯留于局部,間接征象則為異常血管、腫瘤染色等, 所以血管造影不僅可以明確出血部位,還可以明確病變的性質[3]。本研究中68例患者采用明膠海綿動脈栓塞后,完全止血55例,止血成功率為80.88%,均未出現較嚴重并發癥,消化道出血時由于血管內皮受損,刺激血小板粘附、形成血栓,會刺激血管內皮細胞生產ET-1,進而誘導NO的生成引起血管擴張,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ET-1、NO的含量均比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治療后2個月均比治療前下降,說明栓塞治療能有效控制患者消化道出血的急性期應激反應,止血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李良.血管內介入治療內鏡下止血失敗的動脈性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4,26(20):14-15.

[2]韋樹長,蘇江.動脈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介入治療后復發情況及原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9(17):90-92..

[3]馮耀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診斷及介入治療.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01, 10( 3) : 142.

猜你喜歡
介入
基于功能評價體系視角下微電影廣告語篇的研究
庭審話語中法官“介入”的人際意義
綜合護理在放射檢查及介入治療的整體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用于冠脈介入治療的血管內支架的專利分析
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的探索
網民介入公共政策傳播的路徑及其風險規避
論社會工作介入老年服務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