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大土地流轉力度 助推經濟持續高效發展

2015-10-21 17:06張淑華
華人時刊·中旬刊 2015年11期
關鍵詞:土地流轉

張淑華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2015年一號文件都強調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對當前和今后農村集體土地如何進一步發揮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指明了方向,提供政策保障。在現行法律和政策范圍內,永州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程中,牢牢抓住土地流轉這個關鍵,就如何發揮農村土地的巨大潛能進行了積極地探索。

【關鍵詞】土地流轉;土地集約化;土地銀行

中圖分類號:D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023-02

一、土地流轉的現狀和主要做法

(一)搭建土地流轉平臺

2010年4月,經市政府批準,永州市伊塘土地銀行在伊塘鎮正式掛牌營運,成為湖南省首家農村土地銀行。同時,由冷水灘區政府批準同意,組建伊塘鎮土地流轉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永州國家農科園區成立后,為加強核心區的土地流轉工作,分別在上嶺橋鎮、竹山橋鎮、嵐角山鎮設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以“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為前提,依法有序地開展農村土地流轉。伊塘土地銀行及3個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土地銀行)屬非盈利性服務機構,行長分別由各鎮鎮長兼任,工作人員由各鎮調劑安排,永州國家農科園冷水灘區管委會負責業務監管指導。

(二)規范土地流轉程序

園區農村土地流轉工作主要操作程序分四步進行:一是土地確權:通過對轄區農戶可流轉土地的面積、地類進行確權,頒發權屬界線圖,做到產權清晰、權能明確;二是土地流入:對無爭議的土地,土地銀行與農戶簽定協議,分年度支付租金,按地類、位置、面積、四至界線、適宜用途、承包期限等分門別類建立臺帳;三是土地儲備:土地銀行通過整合土地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開發等涉農項目資金進行整理,調整成片后予以儲備,在土地銀行和園區網站上掛網招商。四是土地流出:土地銀行對申請企業的資信狀況、市場前景、產業規模、經營模式等進行調查核實,對符合經營資質并符合園區產業規劃布局的簽訂租賃合同,按照“交二押一”的模式(即繳納兩年租金質押一年作保證金)繳納土地租金。

(三)完善土地流轉模式

1.農村土地——土地銀行——公司模式。即農戶將土地流入土地銀行,土地銀行根據需求租賃給農業企業從事設施農業生產。如園區的尚水生態農業、和一生態農業、惠民公司等,通過土地銀行租賃土地1120畝從事蔬菜種植等設施農業,公司生產的香芋、辣椒、茄子等生態果蔬產品全部外銷廣東、香港等地。

2.農村土地——土地銀行——公司——農戶模式。即農戶將土地流入土地銀行,土地銀行根據需求租賃給農業企業從事設施農業生產,企業為生產需要再將土地反租給農戶,由農戶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作業,公司提供種子、技術方面的指導與扶持,其生產的產品由公司按協議價統一收購。

3.農村土地——土地銀行——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即農戶將土地流入土地銀行,土地銀行統一租賃給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根據需要將土地反租給合作社成員,通過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標準種植、統一技術管理,統一協議收購的方式進行生產。

4.健全土地流轉防范機制

為促進土地流轉工作順利開展,防范土地流轉風險,園區管委會出臺了《農村土地流轉管理辦法》,對土地流轉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明確對個別不愿流轉土地的農戶,不得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形式強迫其流轉;堅持“三個不得”的原則,土地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農業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實行“交二押一”模式,即企業合同之年起首付兩年租金,其中一年租金作為風險保證金,待租賃期最后一年轉為租金,切實防范土地流轉風險。

二、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土地流轉地行為不規范

有的地方先期土地流轉存在農戶間自發進行,只有口頭約定,沒有簽定專門有效的書面合同的現象,沒有規范雙方的義務和權利,一旦一方不履行義務,導致另一方受到利益損失。

(二)土地流轉的機制不完善

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運作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更未形成統一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土地流轉對象與范圍選擇地余地小,往往出現農戶有轉讓土地意向,卻找不到合適的企業業主;而需要土地的企業業主有投資意向,卻找不到合適土地的現象。

(三)失地農民社會保障不完善

土地流轉后,農民事實上已失地。但是,這部分人仍然是“農民”的身份和待遇,由于園區還處于起步建設階段,就業、保險等方面還無力顧及。如果長此下去,失地農民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而且農村社會可能會在住房、收入、秩序、環境等方面出現倒退的現象。

(四)土地流轉具體操作不確定

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企業業主往往要求地塊面積大,相對集中,而有流轉愿望的農戶所承包的土地面積少、地塊小,“插花田”多,要實現土地的集中連片,有待于承包土地的農戶一致同意才能實現。但農戶間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愿意流轉,有的不愿意流轉;有的愿意長期流轉,有的愿意短期流轉,意見難以統一,這些客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土地流轉工作。

三、對土地流轉工作的建議

(一)強化平臺建設,增強服務功能

一是實行土地數字化管理。對核心區所有集體土地進行調查摸底,對可流轉土地按地類、位置、面積、適宜用途、承包期限等分門別類建立臺帳,結合產業規劃布局,配以招商簡介,適時掛網招商。二是實行平臺功能整合。對土地流轉、項目資金兩個平臺統籌整合,土地流入土地銀行后,著手啟動國土、開發、農業、水利等項目實施改造整理,以“項目跟著土地流轉走”的方式,生地變熟地,提高土地的流出價值。三是實行土地流轉有償服務。對經改造整理后的流轉土地,土地銀行租賃給企業或專業合作社,按每畝每年增加20斤稻谷的標準收取管理服務費,保障土地銀行的正常運轉。

(二)強化招商選商,提高準入門檻

一方面,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開展特色農業與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聯姻招商活動,全力引進農業戰略投資者參與農村土地流轉。另一方面,變招商為選商,對前來投資的經營者要提高其資質門檻。經營主體要有較強的資本優勢,具備一定的抗風險能力;要在特色農業方面具備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的優勢。

(三)強化機制創新,防范流轉風險

盡快出臺全市性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管理辦法》,規范土地流轉秩序。成立土地流轉仲裁委員會,專門負責協調處理土地流轉糾紛,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建立土地流轉風險基金,由市、區、鎮三級每年投入一定的資金,建立土地流轉風險基金,對租賃企業或合作社按土地租賃總價格的 10%繳納土地流轉風險基金,凡因自然災害或不可抗拒原因造成損失不能支付地租的企業、專業合作社或專業戶,從風險基金中支付租金。

(四)強化政策配套,推進社保改革

建議出臺土地流轉后失地農民相關的配套政策,推進農村社會保障改革。一是養老保險。失地農民可辦理“農轉非”,自愿選擇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二是醫療保險。失地農民可自愿選擇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或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三是最低生活保障。失地農民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可申請辦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四是住房保障。失地農民自愿放棄宅基地的,到規劃的集中居住區即社區新村安排居住,新房建設資金主要來源宅基地住房拆遷資金和拆遷獎補資金,不足部分由村民自籌解決;五是就業保障。失地農民自愿到園區企業、設施農業基地務工的,免費培訓,優先安排,“零就業”家庭保證至少一人實現就業;六是收入保障。穩步增長土地出租和勞務收入,失地農民在土地流轉出去后,有關的惠農政策繼續享受。

參考文獻:

[1]張偉麗,扈映,米紅.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及影響因素——一個文獻綜述[J].東岳論叢,2013(01).

[2]張啟榮.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研究與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5(23).

[3]孟千海.土地流轉助推永州土地增值[N].永州日報,2015-05-06(4-5).

猜你喜歡
土地流轉
河北省土地流轉與農業保險分析
淺談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保障的現狀及對策
解決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著力點
解決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著力點
論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的繼承流轉性
新化縣農用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探討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流轉問題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根據、障礙和對策
農村土地流轉中地方政府職能的構建
中國農村土地流轉供需市場失衡問題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