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硬化性狹窄相關性及高危因素分析

2015-10-21 19:51楊李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病高危因素

楊李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硬化性狹窄相關性及高危因素,為臨床提供可靠的數據。方法:隨機選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間收治的10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50例為實驗組,剩余50例為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為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伴有腦動脈硬化性狹窄的患者,對照組為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不伴有腦動脈硬化狹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每半年采用MRI、MRA等進行復查,通過對比兩次病變血管狹窄的增加程度,狹窄血管供血區域相關腦組織的缺血狀況等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經過三次比較后發現,實驗組患者的每半年再發率明顯高與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硬化性狹窄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是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硬化性狹窄的高危因素。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腦動脈硬化性狹窄;高危因素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157-02

缺血性腦血管病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有研究表明,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之間有著密切的相關性,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最常見的病因[1]。若對顱內外的血管病變可以進行及時的診斷,同時實施內膜切除術或介入治療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同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癥等因素也嚴重影響著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硬化性狹窄病情的進展。因此本次研究通過隨機選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間收治的10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對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硬化性狹窄相關性及高危因素進行分析,,現將治療效果報告如下[2]。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間收治的10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50例為實驗組,剩余50例為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為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伴有腦動脈硬化性狹窄的患者,對照組為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不伴有腦動脈硬化狹窄的患者,實驗組中,男性患者有37例,女性患者有13例;年齡在47----81左右,平均年齡為(75.3±10.6)歲,其中9例患者為高血壓,13例患者為糖尿病,7例患者為高血壓合并糖尿病,8例患者為糖尿病合并高血脂,9例患者為高血壓合并高血脂,4例患者為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對照組中,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齡在49----77左右,平均年齡為(74.6±9.2)歲。其中8例患者為高血壓,15例患者為糖尿病,7例患者為高血壓合并糖尿病,10例患者為糖尿病合并高血脂,9例患者為高血壓合并高血脂,3例患者為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兩組患者在其他一般臨床資料方面,如年齡、性別、所致疾病以及疾病程度、身體狀況等方面均無差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診斷標準

本研究以MRI和MRA的診斷為標準,對所有患者進行每半年一次的復查,復查包括對比兩次血管狹窄的程度是否增加,狹窄血管供血區域相關腦組織的缺血狀況,在臨床上有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表現,神經功能損害的情況。

1.3研究步驟

1.3.1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硬化性狹窄相關性的研究

對兩組病人每半年復查的MRI和MRA進行分析,對比兩組患者血管狹窄的程度是否增加,對病人TIA發作次數和神經功能的缺損狀況進行評價,若兩組患者的發病率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則判定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硬化性狹窄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

1.3.2高危因素的評估

在每次患者前來復查時對患者的各項檢測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對所有患者各項高危因素對再發的影響。根據各高?;颊咴谌脒x病例中的所占比例,對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再發做對比分析[3]。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所出現的一切數據均由Excel及SPSS13.0兩個軟件加以統計、處理以及分析所出現的數據均以“x”的形式加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檢驗,組間差異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3]。

2.結果

表1第一次檢查時的再發情況

組別 再發人數 未發人數 合計 再發率實驗組 33 27 50 66%對照組 21 29 50 42%合計 54 66 100 54%(P=0.04271)

表2第二次檢查時的再發情況

組別 再發人數 未發人數 合計 再發率實驗組 31 19 50 62%對照組 17 33 50 34%合計 48 62 100 48%(P=0.0374)

表3第三次檢查時的再發情況

組別 再發人數 未發人數 合計 再發率實驗組 34 16 50 68%對照組 24 26 50 48%合計 58 62 100 58%(P=0.0168)

從上述結果來看,三次檢查時實驗組的半年再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烧J為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硬化性狹窄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同時在血壓,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的血液檢測中實驗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醫學影像學的逐漸發展和神經介入技術的逐漸提高,人們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研究有了新的認識,在證實的發病機制中,與血流動力學低灌注,大動脈的狹窄閉塞等有關。而在最新的研究中表明,腦動脈硬化性狹窄與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本次的試驗中,三次檢查實驗組患者的再發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腦動脈硬化性狹窄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4]。

在既往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是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的高危因素,許多研究也證實由于這些因素損傷了血管壁,從而導致了顱內外血管狹窄。在本次的研究中也有很好的體現[5]。

綜上所述,腦動脈硬化性狹窄是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對相關因素進行早期的干預,如進行腦血管支架形成術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再發率,在臨床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向社會推廣。

參考文獻

[1] 宋桂芹,王擁軍,董可輝,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動脈狹窄的分布[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8, 10: 185 -187.

[2] 李斗,王默力,李慎茂,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動脈狹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 2008, 17:1158 -1162.

[3] 劉莉, 顧海倫, 趙越. 瘦素抵抗肥胖大鼠脂肪組織SOCS-3、 PPARγ及ACO mRNA水平的探討[J]. 衛生研究,2008,37(1):40-42.

[4] 張秀香,李季英,陸連芬,等.糖耐量減低與頸動脈硬化及超敏C反應蛋白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藥,2009,31(5):551.

[5] 趙軍,王翔宇,汪香君,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7,4(1):51.52.

猜你喜歡
缺血性腦血管病高危因素
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討與措施
脈搏波傳導速度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環缺血中的檢查意義分析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特點分析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風險因子及其護理對策分析
探究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觀察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應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
足月兒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高危因素及病原學狀況分析
影響社區腦卒中復發的高危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