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叉配血試驗中的特殊檢測信息對臨床診斷及輸血安全的作用

2015-10-21 19:51張紅利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效價血型交叉

張紅利

交叉配血試驗作為患者輸血前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檢測,對保證患者輸血安全及輸血的有效性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臨床醫生不用關注配血試驗的情況,只要按患者病情需要進行輸血即可。在工作中,如果配血試驗發現特殊情況,將檢測信息與臨床醫生及時進行溝通,對患者的臨床診斷及輸血治療都能起到一定的幫助,現將幾個病例情況介紹如下:

1. 病例介紹

病例一 患者,男,23天,因面色異常入院,血常規檢查:Hb78g/L,HCT0.218,Plt120×109/L,申請輸血,因配血時主測、次測不合送檢。血型血清學檢測:患者血型為BccDee,直接抗球蛋白試驗抗-IgG2+,抗體鑒定試驗證實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存在IgG性抗-D,血清中IgG性抗-D效價為4?;颊吣赣H血型為BCcdee,血清中IgG性抗-D效價為256?;颊吒赣H血型為BccDee。

病例二 患者,女62歲,因腹痛伴納差、頭暈1月余入院,初診貧血待查,血常規檢測Hb48g/L,RBC1.24×1012/L,申請輸血,因患者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困難送檢。血型血清學檢測,血型定為B型Rh(D)陽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試驗洗滌用37℃生理鹽水)抗-IgG:陰性、抗-IgG+C3d3+、抗-C3d3+,抗體篩查:37℃未發現ABO以外抗體,冷抗體效價測定:4℃時效價2048、20℃時效價256。

病例三 患者,女60歲,因納差、頭暈、乏力就診,血常規檢測Hb52g/L,RBC1.34×1012/L,申請輸血時,因交叉配血主測、次測不合送檢。血型血清學檢測,血型BCcDee,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抗-IgG:3+、抗-IgG+C3d3+、抗-C3d1+。血型抗體鑒定:患者血清中檢出ABO以外抗體,但未檢出抗體特異性,考慮為自身抗體。交叉配血試驗:患者血清與多人紅細胞配血,在抗人球蛋白介質中均不配合,凝集強度1+。

2. 討論

通過檢測,病例1為典型的Rh血型系統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初診醫生開始未能明確診斷,交叉配血時發現了患者標本的異常情況,在母親血型不能確定的情況下,檢測出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存在抗-D抗體,后經對母親標本檢測加以證實。由于Rh血型系統新生兒溶血病在我國較為少見,一般癥狀較重,病情發展快,此例患者在基層醫院出生,出生后在醫院住院時間較短,回家后患者出現的黃疸癥狀未能引起家長的重視,再次入院時患者已出生23天,易忽視新生兒溶血病因素的考慮?;颊咴\斷輸B型Rh陰性血,輸血效果良好。對此例患者在配血過程中發現的檢測信息及時與臨床醫生進行了溝通,為臨床診斷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病例2患者體內存在高效價的冷自身抗體,且在室溫反應性較強,將配血中發現的這種情況反饋給臨床醫生,臨床醫生在排除其它病因的基礎上,結合其他檢測,做出冷凝集素綜合癥的診斷。且在患者貧血較重的情況下,輸注2單位洗滌紅細胞,為安全起見,建議輸血時37℃保溫緩慢輸注,輸血后未見不良反應,達到輸血預期效果[1]。

病例3患者血清中存在游離自身抗體,將本實驗室檢測信息反饋給臨床醫生,在結合其他檢測的基礎上對患者做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的診斷,在病人病情較穩定的情況下,做出暫不輸血的決定[1]。AIHA患者輸血一直是臨床輸血的一個難題,輸血指征的掌握,獻血員的選擇,配血情況對患者輸血效果的影響等情況更需臨床醫生與配血實驗室的密切配合。

交叉配血試驗主要目的是檢測獻血者與受血者間紅細胞血型的配合性,在配血過程發現的檢測信息對于臨床疾病的診斷確實有一定的幫助,除本文介紹的三種情況,工作中還經常見到假凝集標本對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診斷的提示,冷凝集標本對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的提示,非抗凝標本的不凝集對DIC病情的提示等情況。另外,配血試驗發現的檢測信息對于如何保證臨床輸血安全,以及患者是否適合輸血治療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田兆嵩主編.臨床輸血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28-131

猜你喜歡
效價血型交叉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日本出現新血型?這血型并不新,也與福島無關
連數
情緒的確定性評價對信息加工的影響
連一連
連星星
血型打0分
正負效價面部表情圖片加工的差異
工作場所排斥后的應對:期望和效價的作用
4種血型對對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