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惡性腫瘤“建設性”的綜合治療模式

2015-10-21 19:51謝仁輝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建設性惡性腫瘤

謝仁輝

【摘要】 癌癥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面對腫瘤治療技術的高速多元化發展, 作為腫瘤醫師應該有針對性應用微創治療手段清除腫瘤的同時,把患者機體功能的保護放在治療方法選擇的重要地位或首選因素,在治療方法的選擇上應遵循個體化、人性化、理性化治療原則,盡量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方法造福更多的腫瘤患者。

【關鍵詞】惡性腫瘤 建設性 多學科綜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0.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231-02

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癥日,而對我們腫瘤醫師來說,每天都是“抗癌日”。癌癥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近三十年來,世界癌癥發病率以年均3-5%的速度遞增,癌癥已成為人類頭號死因。癌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癌癥患者越來越多,癌癥離每一個人越來越近。一直以來我們都是“談癌色變”,但是我們從未畏懼。

(此表來自網絡)

惡性腫瘤的生長不受正常機體的生理調節,它會破壞患者的組織、器官等功能,導致患者出現貧血、發熱和嚴重臟器功能受損,最終致使患者死亡[1]。在人類征服癌癥的歷史上,傳統外科手術、放療、化療無疑發揮了重要的、積極的治療和探索性作用。在以后很長的時間里,傳統的外科、放療,化療仍然是治療癌癥的重要手段。但坦率地講,傳統的“根治性治療”概念是人們對腫瘤生物學行為研究、探索、理解過程中的一種不完全的、局限的認識。癌癥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疾病,不可能通過手術一次性切除干凈,或放療、化療幾次就能完全控制的,有些病友有可能終身都得同癌癥病魔作斗爭。目前臨床應用的化療藥物種類多,其毒副反應不近相同,同時出現的并發癥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影響治療的進行[2]。因此傳統的治療理念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患者治療方法選擇上的一種過于樂觀的暗示及誤導,還是以機體生理功能或免疫功能的巨大破壞甚至喪失為代價。盡管“根治性治療”反映了抗癌醫師們一種善良的愿望和治療腫瘤的決心、信心,然而在某種意義上有悖于個性化、人性化、理性化的治療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腫瘤治療的進步。

在中醫院工作久了,會發現很多癌癥病友都是西醫沒擇了,才想起原來我們還有中醫藥治療手段,給人一種《突然想起你》的感覺。祖國醫學源遠流長,其哲學思想和治療理念至今仍然影響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生活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各種變化,不論是氣候的寒溫季節的變更,時間的長短,地理環境的變遷,對人體均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可影響人體的內環境,這對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均有重大的關系。雖然惡性腫瘤病人,局部存在明顯的癌灶,但是局部的癌灶可以侵犯器官組織,影響全身,而機體的全身情況又往往會影響癌灶的發展,可以說腫瘤病變的過程中局部的病變與機體全身息息相關,相互影響,因此對腫瘤的治療,不能單純著眼于局部癌灶的處理,還應很好地考慮整體調治。中醫治未病思想首現于《黃帝內經》,這種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遠的影響,是中醫學重要的理論基礎,并逐步構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后防復”的理論體系,形成獨具特色、豐富多樣的技術方法。說明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在預防中要特別重視癌前病變,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食管上皮重度增生,乙型肝炎,乳腺增生等。這些癌前癥變若不及時治療,就會可能由癌前發展為癌,因此防治癌前病變,有助于降低癌癥的發病率,是二級預防的重要方法。

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結合其臨床實踐經驗,創立了辨證施治的方法。也是最早提出個體化治療理念的: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采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另外“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距之”,腫瘤的形成過程是機體內部邪正斗爭相互消長的過程,其臨床大多由于機體的正氣虧損,然后外邪乘虛侵入,致使機體氣滯、血瘀、痰凝等一系列病理結果,人之正氣具有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同時具有抵御外部之能力。也就是說,在人體內環境的穩定性及機體內外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機體內分泌功能失調,精神狀態不佳或本身遺傳基因存在缺陷時,外界的物理、化學、生理等各種致癌因子在人體內起作用,使正常細胞發生突變,導致腫瘤的形成,因此中醫治癌應著眼于“養正除積”,增強免疫功能,調節內分泌功能,平衡陰陽,激發人體自身正氣來達到目的。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歷史悠久,有獨特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的積累。臨床實踐證實,中醫或中西醫結合不但提高了腫瘤的臨床療效,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了生活質量,而且中醫藥與手術,放療、化療結合起到了減毒增效的作用,并在預防腫瘤的發生與發展上發揮著卓越的貢獻,中醫藥應該被提倡用于癌癥的治療始終。目前中醫對腫瘤的證型尚未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影響中醫臨床規范及療效評價[3]。

除了中醫藥特色,近30多年來腫瘤的微創介入治療正推動醫學的進步與發展,在客觀上已引發一種臨床治療思維模式的創新,推動著腫瘤的現代治療模式的發展。伴隨高新醫學影像科技及導航技術的迅速開發,微創介入治療方法的發展與進步,藥物治療、生物、基因技術的進展,以及人們的健康概念、衛生保健意識的變化以及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社會醫學觀念的不斷更新,創傷大的、對人體免疫功能損傷大的治療方法將逐漸向微創和生物治療方向發展,微創醫學和生物醫學已成為 21 世紀醫學發展的兩大趨勢和熱點。

在理念上,“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主體”,不斷追求對病人及醫務人員的最小創傷,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減少手術創傷,減輕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歷來是外科醫生的最高理念?!拔摗眲t是在當今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在醫學崇高理念激勵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富有人性化先進的手術方式。我們常說的“微創外科”,其本質是用“腔鏡”做手術(或稱為腔鏡外科),相對于傳統的開刀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技術特點,其本質與開刀手術的原理相同,但改變了傳統的手術入路、分離步驟、結扎與縫合方式以及手術過程中的觀察方式(由直接肉眼觀察到經內鏡觀察)。但是,微創醫學作為一種醫療理念,微創技術在內涵上包括了所有在直接影像(內境)或間接影像(超聲、X-線、CT等)引導下所完成的各種診斷與治療技術,其中不僅包括腔鏡技術,也包括其他具有微創技術特性的各種技術方法,比如介入放射學。而介入放射學為現代醫學診療提供了新的給藥途徑和手術方法,如非血管放射介入學(穿刺活檢;實體腫瘤的消融;引流技術;異物取除;腔道支架等)和血管性介入放射學(藥物灌注;栓塞技術;成形支架;濾器技術等)。她于70年代后期傳入我國,并迅速發展起來,融醫學影像學和臨床治療于一體的新興邊緣學科。她以其在疾病診療方面擁有傳統的內、外科學不具備的(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強;定位準確;療效高、見效快;并發癥發生率低;多種技術的聯系應用簡便易行等)獨有特點,在現代醫療診治領域迅速確立了重要地位。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局三大部委聯合召開“中國介入醫學戰略問題研討會”正式將介入治療列為與內科、外科治療學并駕齊驅的第三大治療學科。

生物醫學則是后起之秀,她是綜合醫學、生命科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前沿交叉學科,任務是運用生物學及工程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生命科學,特別是醫學中的有關問題。生物醫學是生物醫學信息、醫學影像技術、基因芯片、納米技術、新材料等技術的學術研究和創新的基地,隨著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提出、系統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現代系統生物醫學。其中腫瘤生物治療是一種新興的腫瘤治療模式,是一種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療方法。它是運用生物技術和生物制劑對從病人體內采集的免疫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和擴增后回輸到病人體內的方法,來激發,增強機體自身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截止2014年,生物療法涵蓋了細胞因子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和抗體治療等多種治療方式。

面對腫瘤治療技術的高速多元化發展,應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免疫狀況、遺傳及表觀遺傳特征和疾病的不同時期,有針對性應用“微創”治療手段清除腫瘤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護機體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減少患者心理創傷,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構建腫瘤建設性的治療模式就是要把患者機體功能的保護放在治療方法選擇的重要地位或首選因素,在治療方法的選擇上應遵循個體化、人性化、理性化治療原則,盡量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方法造福更多的腫瘤患者。

參考文獻

[1]文 獻黃文娟 . 化療病人消化系統癥狀的觀察及飲食護理研究,2012, 20(2):487~488

[2]王玉,彭希琳,岳利群.PICC 置管并發癥原因分析及其對策探討[J].海南醫學,2012,4:152~154.

[3]宋軍,陳可翼,盡早制定傳統醫學臨床治療指南[J]。中國中醫結合雜志,2006,26(7):581-584.

猜你喜歡
建設性惡性腫瘤
如果被無端指責,該咋辦
以建設性新聞理念推動廣電媒體轉型
建設性新聞實踐中值得注意的幾個關系
言論
對班級管理制度的建設性思考
淺談國家審計的廣泛性與建設性
恩度聯合放化療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的護理分析
目標性心理護理應用于惡性腫瘤術后化療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觀察
紫杉醇脂質體治療婦科惡性腫瘤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