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橈動脈介入術后兩種止血方法效果觀察及護理

2015-10-21 19:51張繼磊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臨床護理

張繼磊

【摘要】 目的 比較經橈動脈行介入術后使用兩種不同方法壓迫穿刺點止血的效果。方法 將經橈動脈途徑行介入術患者300例,隨機分成A組和B組,每組各150例。A組采用彈力繃帶包扎止血,B組采用動脈壓迫止血器止血,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均成功止血,A組局部并發癥多,腫脹(P<0.05)、指端麻木(P<0.01)發生率均明顯高于B組。結論 動脈止血器法與常規彈力繃帶止血法相比,操作快速簡便,止血效果安全可靠,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 經橈動脈介入術 止血方法 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429-01

經皮穿刺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該徑路具有對患者損傷小、痛苦小、恢復快、臥床時間短、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及不影響抗凝藥物連續使用等優點[1-2]。術后橈動脈穿刺處止血的效果將直接關系到患者康復的進程,故選擇一種操作簡便、患者耐受良好且能達到滿意的止血目的方法,已成為迫切的需求。本文比較了經橈動脈PCI術后兩種壓迫止血法的療效,現將結果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研究對象 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患者300例,男性166例,女性134例,年齡38-70歲。所有患者Allen試驗均為陽性,手術前后常規使用波立維、阿司匹林雙聯抗血小板,術中使用肝素并充分肝素化。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均由操作熟練的介入醫師經橈動脈行介入術,術畢拔出鞘管按壓穿刺點10分鐘。之后300例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成A組和B組,每組各150例。A組采用彈力繃帶包扎止血,3小時后逐漸放松彈力繃帶,6小時后完全放松。B組采用動脈壓迫止血器(沃克,杭州有山醫療公司生產)止血,操作者把加壓膠墊中心對準橈動脈穿刺點上方,左手拇指用力按壓壓迫墊,右手調節腕帶的松緊度使之固定,旋轉壓迫墊上方螺母,使壓迫墊軟膠壓緊動脈穿刺點,并調節壓迫墊深度,以不出現滲血同時摸到肢體遠端橈動脈搏動為宜。3小時后逆時針放松旋鈕一次,6小時后完全放松。

1.2.2 觀察指標:在減壓過程中和解除壓迫后,觀察兩組患者橈動脈穿刺部位并發癥:包括術后3h出血、皮下瘀血、肢體遠端腫脹、指端麻木感、急性橈動脈閉塞等。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O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介入手術,所有患者術后6h均成功止血。兩組患者術后橈動脈穿刺部位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詳見表1。術后3h出血、皮下瘀血的比例兩組無統計學差異,而發生肢體遠端腫脹、麻木的比例A組明顯高于B組,無患者發生橈動脈閉塞。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橈動脈穿刺部位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3.1 術前護理 術前應向患者和家屬詳細介紹手術過程、術后注意事項以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讓患者對手術有初步認識,使之更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增強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術前按手術要求做好藥物過敏試驗及其他相關準備。

3.2 術后護理

3.2.1 加強監護 回病房后即常規做心電圖,注意患者胸悶胸痛情況。觀察患者面色、表情和肢體溫度,耐心傾聽有無不適主訴,如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準備好急救藥品和急救儀器。監測體溫的變化,記錄壓迫時間和開始放松時間及拆除時間,避免因壓迫過緊導致局部皮膚的壓瘡、水皰等。

3.2.2 并發癥的觀察 術后護士需密切觀察穿刺點的出血、血腫情況。術后15 min內密切觀察,之后每30 min觀察1 次。注意觀察穿刺側手掌有無蒼白、青紫、疼痛、麻木及異樣感覺,注意橈動脈搏動情況,注意手指皮溫變化,觀察穿刺加壓處遠端是否出現腫脹,對于肢體腫脹者予監測臂圍的變化及兩上肢臂圍的對比。

3.2.3 疼痛的護理 疼痛的評估采用口頭量度數字法,讓患者表達疼痛的感覺,評估疼痛的程度和性質。找出原因,如因壓迫過度所致,保證局部無出血的條件下,放松彈力繃帶或壓迫器局部減壓。囑抬高上肢制動,予心理護理,必要時口服止痛藥,例如散利痛等。

3.2.4術肢護理 止血過程中,患者的體位處于便于觀察出血部位的狀態,腕部暴露便于護士和患者自身的觀察。囑患者自然放松上肢,手掌腕部伸直,腕關節制動4-6h,不要緊握拳頭,不做支撐運動,不做屈腕動作。術后48 h內禁止術肢測血壓及輸液等。

3.2.5 拆除壓迫后護理 聽診局部有無血管雜音排除假性動脈瘤的可能,消毒后滅菌敷貼保護,24h后取下。

3.2.6 并發癥的護理 橈動脈走行表淺,局部易于壓迫止血,且無重要靜脈和神經相伴,不易發生與穿刺相關的神經血管損傷[3]。但由于有時術中反復穿刺、壓迫時間短、抗凝治療等原因,術后仍可能出現以下并發癥。①出血:21例患者術后3h發生出血,A組患者需拆下彈力繃帶重新包扎,B組患者可調整加壓壓力,適當延長加壓時間直至無活動性出血。②局部血腫和前臂皮下瘀血:3例患者穿刺上方出現血腫,予繃帶加壓包扎后血腫逐漸吸收。11例患者的瘀血經局部冷敷觀察后,自行吸收。③肢體麻木:42例患者出現肢體麻木,提示末梢循環不暢,在無皮膚穿刺點活動性滲血的前提下,局部減輕壓力后癥狀自行消失。④止血器脫落:雖然止血器具有操作簡潔、方便觀察、任意調節壓力的優點,但臨床有1例患者止血器的粘扣因不慎牽拉而松脫,予再次固定以防脫落。⑤腫脹:兩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手部腫脹。經減壓、抬高手臂及拆除壓迫裝置后均得到改善。⑥水泡:4例患者因壓迫時間過長出現局部水皰,無菌注射器抽吸水皰內液體后保持干燥,自行吸收愈合。

4 討論

隨著經皮穿刺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治療技術發展,穿刺點止血措施逐日改進。本文比較了彈力繃帶包扎止血和動脈止血器壓迫止血的效果,發現兩組在止血效果上無統計學差異,而在指端麻木、腫脹等并發癥發生率上,B組明顯低于A組??紤]是由于動脈止血器壓迫范圍小,穿刺側尺動脈無明顯受壓,血流正常,能保障指端血供[4];而彈力繃帶包扎范圍大,易導致遠端靜脈回流不暢。此外動脈止血器因壓迫墊由透明塑料組成,易早期觀察到穿刺處有無滲血。且其操作簡便,可以及時改變壓迫力度和方向,而繃帶包扎手法復雜,如有出血需重新包扎,故動脈壓迫止血器能更減輕護理負擔、節省護理資源。

我們的研究結果與周波[5] 、朱中生[6] 、方玉強[7]等的結果相似,說明動脈壓迫止血器是一種安全、有效、方便的動脈穿刺止血設備。雖然其費用較彈力繃帶包扎法偏高,但相對于介入診斷治療總的花費而言,能為絕大部分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馬超,徐艷,周春燕.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傷口壓迫時間的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86—87

[2]楊鵬生,董少紅,葛均波,等.心導管術拔鞘管后應用經皮血管閉合器療效觀察[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4):333-336

[3]吳素理.經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造影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5,14(4):425

[4]祝秋萍,于黎芳,吳蓓蓓.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應用動脈壓迫止血器的并發癥與舒適度的觀察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1):2000—2001

[5]周波,張偉,顏瑋如,等.橈動脈止血裝置在經橈動脈冠狀動脈造影術后應用的臨床研究[J].華夏醫學,2007,20:185—187

[6]朱中生,陳紹良,葉飛,等.兩種橈動脈止血裝置在經橈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的應用[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72—73

[7]方玉強,楊成明,王旭開,等. 常規加壓法和橈動脈止血器法在經橈動脈徑路介入術后止血中的療效觀察[J]. 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3):180-182

猜你喜歡
臨床護理
面部燒傷女性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觀察與護理
健康教育路徑在脊柱結核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研究
亞低溫療法在新生兒窒息早期治療中的應用及臨床護理
1例慢性腎臟病并發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藥疹的臨床護理體會
臨床護理路徑在支氣管哮喘患者急性發作的應用效果觀察
機械通氣患者撤離呼吸機的護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