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頸椎解剖研究進展分析

2015-10-21 19:51李玉秀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臨床意義研究

李玉秀

【摘要】在臨床上,頸椎病的發病率呈現出越來越高的態勢,而傳統治療方法的效果不太理想。本文通過剖析頸椎解剖特點和毗鄰關系,以期為多元化的治療頸椎病的手段打下科學的基礎,解除更多患者的病痛。

【關鍵詞】頸椎解剖;研究;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655-02

1 頸椎的生理組成概況

1.1頸椎骨性基礎

頸椎均有橫突孔,椎體較小。第一、二頸椎骨之外,其余頸椎形狀均與一般椎骨形態類似。第一頸椎也稱寰椎,由前弓、后弓和側快組成,前弓后方有齒突凹。第二頸椎也稱樞椎,椎體上方有齒突。

典型的椎骨由前方的椎體和后部的椎弓構成,椎體和椎弓圍成椎孔。所有椎孔相連為椎管,容納脊髓和神經根。椎弓根的上下緣各椎骨上切跡和椎骨下切跡,相鄰椎骨的椎骨上下切跡圍成椎間孔,有脊神經根。椎弓板是椎弓后部呈板狀的部分,相鄰椎骨的椎板之間有黃韌帶。椎弓上發出七個突起,一對上關節突,一對下關節突,一對橫突,一個棘突。

1.2頸椎間的連結

第一頸椎和枕骨形成寰枕關節,寰椎和樞椎之間形成寰樞正中關節,寰樞外側關節。椎體借椎間盤和前、后縱韌帶緊密相連結。椎間盤位于相鄰椎體之間,前、后縱韌帶分別位于椎體的前、后方。齒突尖韌帶、翼狀韌帶、寰椎橫韌帶、覆膜加固上頸椎。

第三到第七頸椎有鉤椎關節,其后方有頸脊神經根、根動靜脈和竇椎神經;其側后方有椎動脈、椎靜脈和椎神經。

椎間盤,協助韌帶保持椎體互相連結。第一二頸椎之間沒有椎間盤,其余相鄰的頸椎之間都有椎間盤。椎間盤富有彈性,因此相鄰椎間有一定限度的活動,能使其下部椎體所承受的壓力均等,起到緩沖外力的作用,并減輕由足部傳來的外力,使頭顱免受震蕩。

1.3頸椎骨的血液循環

頸椎骨的血液循環主要來自椎間動脈。頸椎的椎間動脈多發自椎間動脈。頸椎的椎間動脈多發自椎動脈。椎間動脈一般一條,有時成對,沿脊神經根的腹側,經椎間孔,分支進入椎管內。在椎間孔內分為三個主要分支:脊側支、中間支、 腹側支。頸椎靜脈血匯集于頸椎靜脈叢。分椎內靜脈叢、椎外靜脈叢。

1.頸神經

第一頸神經是在寰椎后弓上方穿出,以下各頸脊神經都是在相應頸椎椎弓上方穿出,頸叢由頸神經1-4的前支組成,位于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的前方,胸鎖乳突肌上部的深面。頸叢發出皮支和肌支,皮支主要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皮神經、鎖骨上神經等。這些神經分布于枕部、耳廓周圍、頸前部、鎖骨區等皮膚。頸叢皮支在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穿出,頸部手術時以此點作神經阻滯麻醉。頸叢肌支發出頸神經降支及膈神經等,支配頸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肌。

1.5椎動脈

椎動脈和頸內動脈給大腦供血,一般發自鎖骨下動脈第一部分的后上方,是鎖骨下動脈的第一個分支,有時發自主動脈弓成無名動脈。椎動脈一般都自第六頸椎橫突孔穿入,跨經上位六個頸椎的橫突孔。椎動脈自寰椎橫突孔穿出后,繞過寰椎側塊后方,跨過寰椎后弓的椎動脈溝,轉向上方,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

2 頸椎解剖研究意義

掌握了頸椎解剖學特點,有助于研究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在頸椎退變初期,主要表現為髓核與纖維環的脫水、變性與椎節局部張力降低,進而繼發引起椎間隙的松動與不穩,患者的癥狀常于晨起、過勞、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劇。椎節的失穩不僅引起頸椎局部的內外平衡失調及頸肌防御性痙攣,且同時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縱韌帶及兩側根袖處的竇椎神經末梢,以致引起頸部癥狀。頸椎病主要癥狀為疼痛、眩暈、功能障礙三大征,臨床上其分型很多,有頸型、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等。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與椎動脈狹窄性眩暈加以鑒別。

頸椎支持頭顱的重力,有堅強的支持力;同時,為了適應視覺、聽覺和嗅覺的刺激反應,需要有較大而敏銳的可動性。頸在頭和軀干之間,較為窄細,有重要組織器官密集其中,而在結構上是人體各部中較為脆弱的部位。頸椎的下部是脊柱活動度較大的部位,也是脊柱中最早出現退行性改變征象的部位。

頸椎解剖是掌握頸椎生物力學的基礎,頸椎病的牽引表面看非常簡單,但是牽引方向有中立位、屈曲位、后伸拉之分,為此有人專門研究生物力學,觀察發現不同角度下椎體受力情況亦不同;又有人通過X線片進行頸椎力學觀察,發現只有在15—20度前屈位牽引時,牽引力與頸椎運動軸心一致,才符合生物力學要求 。在臨床上醫生治療頸椎病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頸椎生物力學,而頸椎生物力學恰恰使醫生掌握頸椎運動學,頸椎活動度,頸椎關節表面的運動,頸椎穩定性等,為臨床手術打下基礎,比如:椎管減壓術、頸椎融合術、頸椎固定術等。掌握了頸椎解剖特點,牽引治療可以加大椎間隙,特別是加大椎體后緣和小關節,椎間孔的間隙,使椎間孔擴大,椎管長度增加,松馳了頸椎周圍的動力肌及其它軟組織,以減少椎間盤的內壓,解除對神經根與椎動脈的刺激及脊髓的壓迫,從而達到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

3 結論及建議

越來越多頸椎病患者的出現,與工作生活壓力有很大的關系。掌握頸椎解剖,尤其是要掌握頸椎骨性基礎,頸部的血液供應,頸部的韌帶、肌肉、關節與神經血管的毗鄰關系特別重要。筆者認為,作為醫生,在治療頸椎病的時候,應當制定合理科學的治療方案,才能為患者解除病痛。

參考文獻

[1]高長明.頸椎牽引下正骨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38):75

[2] 李嫻萍、旦祥.椎動脈狹窄性眩暈的診斷方案探究[J].醫藥前沿,2013.3(22):295

[3] 鄺適存、郭霞.肌肉骨骼系統基礎生物力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

猜你喜歡
臨床意義研究
公司研究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免疫性抗體對女性不孕不育檢測的臨床意義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熱性驚厥患兒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轉移酶水平及臨床意義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