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頸部超聲的臨床研究

2015-10-21 19:51唐圣桃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病

唐圣桃

【摘要】目的:探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頸部血管超聲特征。方法: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接受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300例作為觀察組,同期健康體檢查者300例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的頸部血管超聲特點。結果:觀察組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頸動脈內膜增厚及頸動脈狹窄檢出率分別為79.33%、83.67%、62.33%,對照組依次為14.67%、15.33%、0.0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中頸動脈狹窄患者的死亡率達16.58%,顯著高于非狹窄患者的5.31%(P<0.05)。結論: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普遍存在動脈硬化板塊、內膜增厚檢出率高,發生頸內動脈狹窄將嚴重影響臨床預后,早期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并及時予以干預治療,可改善臨床預后。

【關鍵詞】 頸部血管超聲;缺血性腦血管??;臨床預后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669-01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病與多發病,約占所有腦血管病的70%-80%,致殘率可達到50%以上,死亡率約為10%,且治愈難度較大,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容易復發,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1]。本研究分析了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結果,并與健康正常人比較,旨在探討其特點及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接受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300例作為觀察組,均為發病初期即就診者,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等確診。除外重度心肝腎功能障礙者、近期手術等導致顱腦損傷者、應用影響凝血功能藥物者。其中,男182例,女118例,年齡50-78歲,平均(66.42±4.15)歲。同期健康體檢查者30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95例,女105例,年齡50-82歲,平均(65.71±5.32)歲。兩組年齡與性別構成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采用飛利浦 iu22型彩色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頻率在8-11MHz之間。檢查時患者常規平臥于檢查臺上,并充分顯露頸部,然后進行橫斷面以及縱斷面掃查,掃查范圍為頸總動脈掃查直至頸內動脈入顱。同時進行彩色超聲以及多普勒超聲檢查,仔細觀察圖像斷層中動脈血管管腔狹窄情況以及斑塊回聲情況,觀察管腔內有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無頸動脈中膜增厚并測量其厚度。

1.3 評價標準

頸動脈中膜的超聲典型征象為“雙線征”,厚度(IMT)即為兩條線之間的距離,以IMT≤1.5mm為正常,IMT在1.5-2.0mm之間為增厚。以IMT≥2.0mm表示頸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以管腔內徑狹窄程度超過30%表示頸動脈狹窄。

1.4 觀察指標

統計并比較兩組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頸內動脈中膜增厚以及動脈管腔狹窄情況檢出率,并根據超聲征象進行分型:(1)斑塊性質:硬斑:回聲較強或合并聲影;軟斑:回聲較弱;混合斑:回聲有強有弱。根據管腔狹窄情況進行分級:輕度狹窄:管腔狹窄程度為30%-50%;中度狹窄:管腔狹窄程度為30%-70%;重度狹窄:70%-99%;閉塞:100%。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結果

2.1 兩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頸動脈粥樣斑塊硬化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以硬斑及混合斑為主,而對照組均為軟斑,見表1。

表1 兩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軟斑 硬斑 混合斑 檢出率(%)觀察組 300 45 142 51 79.33對照組 300 44 0 0 14.672.1.2 兩組頸動脈內膜增厚情況比較

觀察組251例檢出頸動脈內膜增厚,檢出率為83.67%;對照組46例檢出頸動脈內膜增厚,檢出率為15.33%。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1.3 兩組頸動脈狹窄情況比較

對照組未檢出頸動脈狹窄,觀察組檢出率達62.33%,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且觀察組以中度狹窄為主,見表2。

表2 兩組頸動脈狹窄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輕度狹窄 中度狹窄 重度狹窄 檢出率(%)觀察組 300 49 93 45 62.33對照組 300 0 0 0 0.002.2 觀察組頸動脈狹窄與非狹窄組的臨床預后比較

觀察組187例頸動脈狹窄患者中,28例死亡,死亡率達14.97%;113例非狹窄患者中,3例死亡,死亡率為2.65%。狹窄組的死亡率顯著高于非狹窄組(P<0.05)。

3 討論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病理變化為頸內動脈中膜增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以及頸部血管管腔狹窄等,其發生及發展過程均直接影響病情及臨床預后。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進展性病理過程,主要由內膜增厚逐漸發展成為硬化斑塊,可引起動脈管腔狹窄,導致腦血流量降低,嚴重時可出現斑塊脫落而導致遠端血管管腔閉塞,最終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可引起腦梗死等危急癥狀[2]。故早期檢查和及時有效的預防干預治療,對于延緩病情進展,改善臨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既往臨床檢查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常用手段為腦血管超聲掃描,近年來,隨著臨床對本病認知的深入以及超聲技術的發展,頸部血管超聲技術以其操作簡便、無創、能夠動態檢測顱內外血管以及與侵入性血管造影具有較好一致性等優點,已經逐步應用于臨床并表現出完全替代侵入性血管造影的趨勢[3]。本研究采用頸部血管超聲對查缺血性腦血管病與健康正常人進行檢查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達79.33%,相比于對照組的14.67%顯著提高;頸動脈內膜增厚檢出率達83.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5.33%。雖然對照組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內膜增厚檢出率接近16%,但均未發生頸動脈狹窄,這與觀察組的62.33%比較差異顯著。認為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但尚需綜合其他因素綜合判斷是否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征兆。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及發展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癥等,雖然早期尚未發展成為動脈狹窄,但仍然影響腦供血,導致腦卒中的風險性增加。近年來,頸動脈病變在腦梗死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受到廣泛重視。臨床研究發現,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同側腦梗死發生率可達到90%,與此同時,頸動脈狹窄也是進展性腦卒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嚴重頸動脈狹窄患者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約為無狹窄患者的20倍,這也是導致病情加重、臨床預后不良的主要原因[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具有頸動脈狹窄患者的死亡率達14.97%,相比于無頸動脈狹窄者的2.65%顯著升高,這與朱獻慧等[4]報道結果相似。呂智嫻等[5]認為,動脈狹窄或閉塞將影響腦循環,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急性破裂所致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是導致血管性殘疾或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提示不穩定性斑塊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綜上所述,早期應用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監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情況、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情況以及管腔狹窄情況,對于篩查缺血性腦血管病高危人群、評估病情進展及指導臨床干預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小萌.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123例頸部血管超聲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4):3086-3087.

[2] 尹蔚群,周特飛.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3,(20):69,70.

[3] 李紅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4):88-90.

[4] 朱獻慧,高鳳霞.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100例頸部血管超聲及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12-14.

[5] 呂智嫻.缺血性腦血管病頸部血管超聲的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4,38(9):1049-1050.

猜你喜歡
缺血性腦血管病
疏血通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45例臨床觀察
阿托伐他汀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的二級預防和干預效果評價
脈搏波傳導速度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環缺血中的檢查意義分析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特點分析
探究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觀察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應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療效觀察
探討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在急診綠色通道下采用血管內介入灌注的臨床療效
間接血管重建術治療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