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國家小麥品種區試審定與品種推廣

2015-11-25 08:22
浙江農業科學 2015年5期
關鍵詞:冬麥區揚麥麥區

邱 軍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 100125)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國家小麥品種區試審定與品種推廣

邱 軍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 100125)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是我國第2大小麥產區,也是我國3大優質專用小麥產區之一的優質弱筋小麥主產區,本區的小麥品種選育、試驗和推廣對提高我國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滿足市場需求具有重要意義。著重分析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小麥品種推廣利用、更新換代和區試審定的現狀,提出本區國家小麥品種區試工作、品種布局和品種改良的建議。

長江中下游;小麥;國家區試;品種推廣

文獻著錄格式:邱軍.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國家小麥品種區試審定與品種推廣[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5):616-62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514

我國是世界上小麥總產量最高、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小麥種植面積占我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22%左右,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20%以上,僅次于水稻和玉米,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糧、戰略儲備糧品種,在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中具有重要地位[1]。長江中下游冬麥區是我國第2大小麥產區,也是我國3大優質專用小麥產區之一的優質弱筋小麥主產區,本區的小麥品種選育、試驗和推廣對提高我國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滿足市場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 生產和品種推廣利用

1.1 麥區基本情況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地處長江中下游,北以淮河、秦嶺與黃淮冬麥區為界,南以南嶺、武夷山脈與華南冬麥區相鄰,西抵鄂西及湘西山地與西南冬麥區接壤,東至東海海濱[2]。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湖北和湖南2省的鄂西、湘西山地以東地區,河南省信陽地區,以及江蘇、安徽2省淮河以南地區。2007年小麥面積和總產均占全國的12%左右,單產4.700 t·hm-2,比全國平均單產高0.092 t·hm-2[1]。蘇、皖中部及湖北襄樊等江淮平原地區為集中產區,也是我國小麥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近20年來,區內各省小麥面積除安徽有所增加外(主要是淮南麥區增加),其余各省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浙江減少了16.667萬 hm2,湖南、江西2省已是零星種植;單產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表1),優良品種的推廣利用是單產提高的主要因素。

表1 2013年和1993年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內各省小麥面積和單產情況

全區年降水量800~1 400 mm,小麥生育后期降水偏多,有利于低蛋白質含量的形成和弱筋小麥的生產,但也易發生濕害。種植制度以水稻-小麥(油菜)一年兩熟為主,小麥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種,5月中、下旬收獲。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自然災害是濕害和高溫逼熟,穗發芽時有發生,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為害較重。

1.2 品種推廣利用與更新換代

1.2.1 品種更新換代速度相對較慢

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共經歷了6次大的品種更換[3],大概10年更換1次。2001年以來,該區隨著鄭麥9023、揚麥16、揚麥11、揚麥13、寧麥13、揚麥15等品種的推廣和面積擴大,完成了第6次品種更換;當前將進入第7次品種更換,但是能夠替換鄭麥9023、揚麥16、揚麥13、寧麥13等主要品種群的品種還不是十分明朗。作為我國第2大主產麥區,品種更換速度明顯慢于黃淮冬麥區,黃淮冬麥區已經歷了9次品種更換,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概每5年更換1次;也要慢于北部冬麥區,北部冬麥區已經歷了7次大的品種更換,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概每6年更換1次;與西南冬麥區品種更換速度相近。該麥區的湖南、江西2省的小麥品種更換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1.2.2 當家品種主導地位下降

本麥區前5次更換的當家品種年推廣面積和累計推廣面積均要顯著高于第6次更換的當家品種。第4次更換的當家品種揚麥5號年最大推廣面積140.667萬hm2,占本麥區面積的50%左右,累計推廣0.08億hm2;鄂恩1號年最大推廣面積72.467萬hm2,累計推廣600萬hm2。第5次更換的當家品種揚麥158年最大推廣面積148萬hm2,占本麥區面積的50%以上,到2013年累計推廣0.1億hm2。第6次更換的當家品種主導地位不突出,白皮品種鄭麥9023成為本區年推廣面積和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年最大推廣面積66.667萬hm2,但主要集中在湖北中北部、河南南部信陽地區和江蘇沿淮地區。其他主要區域仍以揚麥系列品種為主,揚麥系列品種的主導地位明顯下降,主要品種群中揚麥11年最大推廣面積28.667萬hm2,至2013年累計推廣面積只有206.667萬hm2;揚麥16年最大推廣面積39萬hm2(2013年),至2013年累計推廣面積只有180萬hm2。由于本區小麥品種使用區域的進一步細分,再加上種植面積減小、品種需求的多樣化和品種推廣的市場化,今后可能較難出現揚麥5號、揚麥158那樣年推廣面積超133.333萬hm2,甚至難出現66.667萬hm2的大面積推廣紅皮小麥品種。

1.2.3 白皮小麥品種大面積種植

21世紀以來,受最低收購價、單產水平差異、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白皮小麥品種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的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陽地區、江蘇和安徽2省的沿淮地區大面積種植,鄂恩系列、揚麥系列等紅皮小麥品種在該區域的種植面積逐漸減少,現已較少種植,主要種植鄭麥9023、豫麥18-99、煙農19等春性或半冬性早熟白皮小麥品種。如湖北2013年小麥種植面積109.467萬hm2,而鄭麥9023就有46.8萬hm2,占42.8%;江蘇沿淮地區鄭麥9023的種植面積也在13萬hm2以上。

1.3 第6次品種更換的代表品種

鄭麥9023。該品種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選育,組合為[小偃6號/西農65//83(2) 3-3/84(14)43]F3/3/陜213。2001年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3年國家黃淮冬麥區南片和長江中下游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屬春性早熟多穗型優質強筋品種。主要優點是株型較緊湊,產量三要素較協調,豐產性較好,籽粒角質,粒大,品質優??垢邷?后期灌漿較快,落黃好。綜合抗病性較好,中至高抗條銹病,中感葉銹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是黃淮南片麥區少有的對赤霉病耐病性較好的品種之一。主要缺點是抗寒性差,抗倒性一般,產量潛力一般。適宜在黃淮南片麥區的河南省、江蘇省沿淮、安徽省沿淮、陜西關中地區晚茬種植,同時也適宜在長江中下游麥區種植。該品種2001年開始推廣,2005年達年最大推廣面積180.7萬hm2,到2013年累計推廣面積1 333萬hm2。目前,鄭麥9023在黃淮麥區的種植面積已經很小,其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產量水平中等的河南省南部、江蘇和安徽2省的沿淮地區,以及湖北中北部,是湖北省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是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第6次品種更換的主要品種群之一。

揚麥16。該品種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選育,組合為揚91F138/揚90-30。2004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5年安徽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認定、2009年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屬春性中筋品種,抗倒性優于原主栽品種揚麥158和揚麥11;穩產性較好;品質優異,硬度大,出粉率高,面條品質好。適宜在江蘇省淮南麥區和上海等地種植。該品種2006年開始推廣,到2013年累計推廣面積213萬hm2, 2011年以來在江蘇的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33萬hm2,是江蘇省近6年來年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目前仍處于上升期,是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第6次品種更換的主要品種群之一。

揚麥13。該品種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選育,組合為揚88-4//揚麥3號/Maris Dove。2002年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3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屬春性弱筋品種,綜合性狀較好,穩產性好,好種易管;弱筋品質穩定;受到生產和市場歡迎。適宜在安徽、江蘇2省淮南麥區推廣種植。該品種2003年開始推廣, 2009年達年最大推廣面積25.9萬hm2,到2013年累計推廣193萬hm2,是目前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弱筋小麥品種,目前種植面積開始下降,是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第6次品種更換的主要品種群之一。

寧麥13。該品種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選育。2005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6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屬春性中筋品種,該品種主要優點是產量高,穩產性好。主要缺點是抗倒春寒能力較差,推廣過程中曾遭遇了幾次倒春寒造成產量損失,制約了其面積進一步擴大。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的江蘇和安徽2省淮南地區、湖北省鄂北麥區、河南信陽的中上等肥力田塊種植。該品種2005年開始推廣,到2013年累計推廣面積86.7萬hm2,是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第6次品種更換的主要品種群之一。

2 品種區試審定

2.1 試驗布局和試驗方法逐步完善,水平不斷提高

1995年以前國家小麥品種區試由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組織管理,1995年以后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管理。1995-1998年本組試驗名稱為長江流域新品種篩選試驗,試點涉及整個長江流域, 1998年以后名稱改為國家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同時劃分為長江上游冬麥組和長江中下游冬麥組2個區組。目前,長江中下游冬麥組試驗區域涉及江蘇、安徽、湖北、河南、上海和浙江等6個省市,共有20個試點,其中江蘇6個點、湖北和安徽各5個點、浙江2個點、河南和上海各1個點,區試組設置和試點布局不斷完善。試驗內容由過去單一的田間多點試驗,發展到包括田間多點試驗(含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抗病鑒定(條銹病、葉銹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5種病害鑒定)、品質檢測、DNA指紋檢測和轉基因成分檢測5個方面;抗病鑒定方法不斷完善,采取接種鑒定和田間自然發病鑒定相結合,確保了抗病鑒定的準確性和符合生產實際。在品種區試主持單位、各省種子管理站和各承試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小麥品種區試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品種試驗操作越來越規范,試驗質量穩步提高,品種測試評價水平不斷提升。

2.2 參試品種數逐年增加,公益性科研單位是小麥育種主力軍

2011-2013年共有52個單位(按第1選育單位統計)選育的209個新品種參加了國家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品種試驗,參試品種數量逐年增加(圖1)。由科研單位選育的品種148個,占參試品種數的70.8%,由企業選育的品種61個,占29.2%,企業選育的品種中有不少品種系委托科研單位選育,如江蘇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參試的7個品種為委托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選育。近年來雖然企業選育的品種數量有所增加,但小麥育種仍以公益性科研單位為主。

圖1 2001-2013年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參試品種數

參試品種最多的單位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31個),其次為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27個)、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科所(15個)、湖北襄陽市農科院(13個)、南京農業大學(11個),上述5個單位參試的品種占總數的46.4%,其余單位參試品種均少于10個。參試品種中歸屬江蘇省單位選育的品種119個,占56.9%,江蘇是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內小麥科研育種的第1大省。

2.3 審定品種相對較少,選育單位和所在省集中

開展農作物品種審(認)定工作以來到2013年,國家共審(認)定小麥品種400個,占全國審(認)定小麥品種數的13%左右,公告退出品種157個;其中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審(認)定品種31個(表2),只占國審小麥品種數量的7.8%,公告退出品種8個。2001-2013年,國家共審定小麥品種304個,其中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審定品種22個,只占同期國審小麥品種數量的7.2%,少于同期黃淮冬麥區國審的169個品種,也要少于西南冬麥區的27個、北部冬麥區的25個和東北春麥區的44個,作為全國第2大小麥產區,國家審定品種數量相對較少。

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審定的31個國審品種中,分省品種選育數量分別為江蘇24個,湖北3個,安徽2個,浙江1個和福建1個,湖北和安徽選育的品種均是2000年以前通過國審。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含江蘇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審定品種11個,占35.5%;江蘇省農科院審定品種8個,占25.8%,這2家單位選育的品種占該區國審品種的60%以上。

表2 截至2013年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國家審(認)定小麥品種數量情況

3 區試工作與品種布局思考

3.1 區試工作

3.1.1 優化試驗設置,完善試驗布局

鑒于近年來長江中游的湖北和河南信陽地區與長江下游的江蘇、安徽、上海、浙江等省使用小麥品種類型的差異,下游的紅皮小麥品種難以進入中游,中游使用的白皮小麥品種也難以進入下游腹地,以及借鑒歷史上主要品種群的推廣情況,如揚麥5號和鄂恩1號的推廣區域,可以考慮將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劃分為長江中游和長江下游2個區組,以更利于品種測試篩選和準確定位推廣。長江中游組以湖北和河南信陽地區為重點布置試驗點,適當考慮安徽沿淮地區和湖南,測試篩選適合本區域的春性紅皮小麥品種和春性或半冬性早熟、抗穗發芽、耐后期高溫、耐病性好的白皮小麥品種;長江下游組以江蘇和安徽2省淮南地區、上海、浙江為重點布置試驗點,適當考慮江西,測試篩選適合本區域的春性、早熟、耐濕性、抗病性好的紅皮小麥品種。

3.1.2 增加試驗投入,改善試驗條件

《種子法》規定,主要農作物品種在推廣應用前應當通過國家級或者省級審定。品種區試是審定的基礎,是連接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的紐帶和橋梁。當前,區試點的基礎設施較薄弱,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低,試驗主要依靠傳統人工操作,機械化程度遠落后于大田生產,試驗勞動強度較大;品種試驗專項經費嚴重不足,試驗人員待遇長期偏低,專業隊伍難以穩定。應盡快加強區試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試驗條件,提高試驗的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增加試驗專項經費,保障試驗成本支出。建立科學、高效、現代化的國家農作物品種試驗網絡體系,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為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3.1.3 規范試驗行為,確保公正準確

品種是種子企業和育種者實現經濟利益的重要載體。近些年,品種區試遭遇到了一些人為干擾。其干擾形式多種多樣:個別參試品種種子做標記的,不同試點供不同種的,中途更換參試品種的,個別參試單位“跑試驗點”要照顧的,讓試驗人員篡改數據的,人為壓低對照的等等。參試品種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個別品種存在種子純度低、種性不夠穩定、品種特異性不明顯、區域適應性差等問題。上述問題需要通過強化監管、提高素質、提升裝備水平等措施來解決,以確保品種區試和審定結果的公正、準確。

3.2 品種布局與品種改良思考

3.2.1 品種布局指導思想

以廣適、高產、穩產、多抗品種為主導,以產業化帶動發展優質專用品種為重點,穩步發展主栽品種,合理搭配具有發展潛力品種和新審定品種,逐步替換老品種,推動品種有序更新換代。長江中下游冬麥區以發展優質弱筋和中筋品種為主,在穩定和提高產量的基礎上,逐步改善品質。各地農戶可根據需要自行試種篩選適宜品種,并依據品種審定公告介紹的品種特性和適宜種植區域選擇推廣品種。

3.2.2 主栽品種和搭配品種

長江下游以揚麥16、揚麥13、寧麥13、揚輻麥4號等品種為主栽品種;搭配揚麥15、揚麥20等優質弱筋品種,揚麥11、揚麥12、揚麥14、揚麥18、寧麥14、寧麥16、蘇麥188等高產品種;示范推廣揚麥21、揚麥22、揚麥23、寧麥18、寧麥22、寧麥23、鎮麥11號等新品種。長江中游以鄭麥9023、襄麥25等品種為主栽品種;搭配鄂麥18、鄂麥23、鄂麥596、鄂麥14、襄麥55、瑞星1號、偃展4110、鄧麥996、先麥8號等品種;示范推廣襄麥27等新品種。

3.2.3 品種改良重點方向

本區小麥品種改良重點:選育廣適(播期寬、適應粗放栽培)、高產(大面積單產6.75~750 t· hm-2、小面積單產9.750 t·hm-2以上)、多抗(重點抗赤霉病,兼顧抗紋枯病、白粉病和病毒病,抗倒,耐濕、耐高濕脅迫)[4]、優質弱筋和優質中筋品種。小麥赤霉病是影響我國長江中下游麥區小麥生產的首要病害,2000年以來赤霉病在我國大流行頻率不斷增加,造成病害流行區域嚴重減產,帶來食品安全隱患,長江中下游麥區品種的抗赤霉病水平仍需提高。小麥品質方面,中筋品種需要重點提高其筋力,改善淀粉糊化特性和色澤;弱筋需要重點改善蛋白質質量和品質穩定性。

[1] 農業部.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 [R/OL].(2008-09-12)[2014-10-15].http://www. moa.gov.cn/zwllm/zwdt/200809/t20080912_1132619.htm.

[2] 趙廣才.了解我國小麥生態區劃-長江中下游冬麥區[C/ OL].(2014-11-14)[2014-10-15].http://www.nczfj. com/liangshizhongzhi/201012918_2.html.

[3] 莊巧生.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4] 高德榮,張曉等.長江中下游麥區小麥遲播的不利影響及育種對策[J].麥類作物學報,2014,34(2):279-283.

(責任編輯:吳益偉)

S 512

A

0528-9017(2015)05-0616-04

2015-03-03

邱 軍(1977-),男,浙江桐廬人,高級農藝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農作物品種試驗審定和推廣工作。E-mail:qiujun@ agri.gov.cn。

猜你喜歡
冬麥區揚麥麥區
2021-2022年潢川縣稻麥輪作區優質小麥品種展示試驗
晚播對蘇州南部地區小麥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矮敗小麥技術體系在黃淮冬麥區南片抗赤霉病育種中的應用
黃淮麥區Fhb1基因的育種應用
揚麥系列小麥品種的餅干品質分析
揚麥系列品種品質性狀分析及育種啟示
黃淮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小麥品種(系)農藝性狀 及其聚類分析*
國內外301份小麥品種(系)種子萌發期抗旱性鑒定及評價
當前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動態
河南省同一適宜生態區小麥品種引種備案目錄(第四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