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紅山文化中的圖騰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產生與發展

2015-12-10 13:30辛學飛
關鍵詞:紅山文化圖騰崇拜

辛學飛

摘 要:在紅山文化時期,思維發展較為超前的部落可能會以某種有靈的動物或者植物,或者神靈,添加進人的意志和想象力,寄托了先民對生活的某種向往與希望,從而形成了人神合一與圖騰崇拜混雜信仰的紅山文化早期宗教。

關鍵詞:紅山文化;圖騰崇拜;鳥圖騰;龍圖騰;玦型獸首玉雕龍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1-0005-04

尼采把人稱之為“軟弱的動物”[1]。的確,人沒有其他動物那樣厚厚的皮毛去應付惡劣的天氣,沒有鋒利的牙齒或尖銳的爪子、尖尖的頭角去攻擊敵人而獲得食物,也沒有像某些動物那樣有靈敏的感覺器官和能夠迅速逃避意外傷害的發達肌肉組織。于是,人們便不單單依賴自然本性,而是要啟動那種發明創造的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空間,于是乎,各種神靈應運而生,圖騰崇拜盛行,人類的宗教信仰開始得到了擴展和發揮。

在紅山文化時期,那時是沒有文字,沒有記錄的,思維發展較為超前的部落可能會以某種有靈的動物或者植物,或者神靈,再添加進人的意志和想象,用他們最直接的思維,最純樸的手法,把自己的想象和崇拜都雕刻在巖石之上?;蛘哂糜?、用細石或者骨、蚌殼等雕刻成神像,紅山先民們所雕刻的神像及神面,他們都認為是有靈和靈魂附在上面的,其實這里面很明顯的寄托了先民對生活的某種向往與希望,從而形成了人神合一與圖騰崇拜混雜信仰的紅山文化時期的宗教。

所謂的圖騰,按照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部族所信奉的保護神。在紅山文化中,從目前所遺存下來的各種雕塑中可以看到,各部落的圖騰崇拜尤其興盛,他們所崇拜的神往往是某種動物或者植物。祖先死后,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肯定沒有死去,先人的“靈”和物的“靈”便組合在一起,物就成了先祖意志的代言人,并且成為整個部族的保護神,同時也會流傳出部落最初的形成,或者一個氏族起源與圖騰關系的神話。所以,圖騰崇拜最初是來源于部落萬物有靈的信仰,是部落最早的祖先神。圖騰崇拜的痕跡,不但保留在神話傳說中,還保留在后代對靈物的崇拜中。

紅山文化各個時期的圖騰崇拜同樣也產生于人們對于某種動物的行為,或者是對某種植物作用的神秘感和依賴感,紅山人出于萬物有靈的觀念,而這種物可能就會被奉為本部落的至高神靈。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來,在遠古時代,鳥的作用是十分神奇的,由于它與人的生活可遠可近,與自然萬物能和平相處,在人類還沒有發明弓箭之前,人們對飛禽是無可奈何的,所以他們認為飛禽應該是最具神力和最神秘的動物,這種對神力的依賴和想往就產生了一種向往和崇拜。尤其是對那些兇猛的鳥類,它們看上去是那樣的兇猛威武,氣宇軒昂,并且具有通天的本領,所以人們認為它們應該也是人與天溝通的最好使者。它們不僅能以動物和人類的尸體為食物,而且它能以閃電般的速度,細石一般堅硬的爪子撲食地面上的動物,而這一切,都是人類所不能做到的。

在《詩經·國風·豳風》中就有“鴟鸮鴟鸮,既取我子,無毀我室”的詩句,而這里面所講的鴟鸮,就是一種非常兇猛的鳥。民間還有一說,說它類似貓頭鷹,可能是貓頭鷹具有獨特的夜視神秘功能,還是它具有能嗅出死人的味道等特殊功能,過去有“夜貓子進宅,好事不來”一說,誰家有了喪事,便會有貓頭鷹的出現,再加之它的聲音凄厲刺耳,令人不寒而栗,久而久之,人們便認為貓頭鷹的出現會有不祥之兆,于是認為它是上天派來帶走人靈魂的使者,由于對它的這種畏懼和恐懼心理,所以才被紅山人奉為神鳥,應該是紅山先民早期的圖騰崇拜之一(圖1)。

玉是神奇的,是有靈魂的圣物,而紅山玉器之美所能觸動我們的地方,很多時候并不是玉器本身所表現的形式打動了我們,而是那種形式中所暗示、傳達的紅山人的一種思想或是一種對宗教信息的表達和傳遞,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所以,這種精神所依附的遺存之物才會更具有吸引力,才會讓研究者感到癡迷和敬畏。這種信息可以說無處不透露出紅山人對圖騰的一種向往,里面注入了紅山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他們的諸多早期宗教思想,而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紅山玉器的神韻之所在吧。

在《拾遺記》卷一的《太昊》中記載:少昊的母親黃娥在少女的時候,白天乘木筏在蒼茫的大海上漫游,用玉石雕刻成鳩鳥的形態裝飾在旗桿的頂端。后來黃娥生下了太昊,他的部落就號稱為“鳳鳥氏”。這其實就是以玉鳥為圖騰的最好例證。而圖2這個鸮形神人面就是紅山文化時期的另一種鸮形面的造型。鸮的表面受沁成白色霧狀,如一片白云輕輕飄浮于美玉之上??瓷先ワh飄渺渺,如云似霧,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美的一種沁色,又被收藏界人士稱之為“云霧沁”,或者“煙沁”,極具美感,同時也更增添了紅山神玉的一份神秘特色。而紅山文化里所講的鸮應該就是后來的鳳。有學者對敖漢旗小山遺址出土的趙寶溝文化類型的尊形陶器上刻畫的鳥、豬和鹿的造型“給中華龍鳳圖騰起源的研究帶來了新的刺激,也為紅山的玉雕龍和鵑龍造型提供出發生學的雛形”[2]。

圖2的神面造型是獨特的,是一個鸮與人面的結合體,表面用雕琢簡易的線紋構成雙眉雙眼,單鼻,并且無嘴,線紋清淺而隱約,卻在下頦出現一正三角形的開口槽豁,是代表了嘴,還是鴟鸮的寫意造形?此種造型的神人面充分表現了先民向往自己的靈魂能被神鳥帶到天上的愿望。鴟鸮神人面,正反映出當時紅山文化時期神格化與人格化混合在一起,是一種人獸神通、合二為一的結合時期。這件鸮形神人面是紅山人對動物圖騰崇拜的真實反映。

在樸素的辯證統一的思維習慣的作用之下,對于客觀世界中萬事萬物的聲光色影,紅山先人所重視的是整體的直覺體悟,而不是具體的理性思辨。在紅山人的觀念中,宇宙是一個萬有大化流行的連續整體,物物相聯,事事相通。一切都不僅是現實的實體,而且都有著神秘的含義。因而人們視自然界萬物皆有靈性,甚至認為呈現于視覺的感覺世界的人只是靈魂的軀殼。于是他們常常在大自然之中發現和人有關聯的暗示和象征,在具體的人和物上想象出無形的精神氣氛。由此他們根據山川河流,云氣雷鳴預測前景,為著祈福納祥對天地山川舉行各種祭祀活動,并在哲學的領域展開形神之辯,不探索事物理性的真實,而是一味探求事物形表之外的神秘意味的含義。而這種性格最終過渡成為一種民族的共同本性,仔細想想,這種秉性至今不是還遺留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秉性之中嗎?

朱熹說:“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為是器之理者則道也?!薄靶味险邿o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盵3]紅山文化早期就已經是一個穩定的農耕民族了,而相對一個農耕部族來講,“龍”是否有“壟田”之意?“農”同“龍”,是中國早期農業形態的一種表述[4]。

對于龍,每個中國人都不感到陌生,我們自稱是龍的傳人。而龍究竟產生于何時?紅山人對龍的崇拜也應該是我們目前所知道最早的。在興隆洼文化的查海遺址中,就發現了我國最早龍崇拜的遺跡[5]。圖3就是在遼寧查海文化遺址出土的用石頭堆塑出來的龍形圖騰標志。墓主與雌雄兩頭豬同穴并列埋葬表明,當時的祭祖活動與祭祀獵物的活動已經結合在一起,而且興隆洼先民們對豬靈的祭祀已經具有圖騰崇拜的意義。關于龍的來源問題一直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許多學者一直都在探討這個問題,其主要觀點大概有蛇說、雷電說、鱷魚說、魚說、熊說、龍卷風說很多種。

除了龍來源于動物論,有人還別出心裁地提出了“雷電說”。著名的學者朱天順認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了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6]。這一觀點在歷史資料中也可以找到證據,“雷龍同類,感氣相致”;王充在《論衡》中也分析說:“龍聞雷聲而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龍乘之”。另外,在《山海經》里面也有雷神的出現,它所形容的恰恰也是我們所說的一副龍的形象。

而圖4這件玦型獸首玉雕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物,呈半圓型,做首尾相連狀。這是個蟲子一種胚胎狀的形制,而紅山文化玦形玉雕龍的造型是中國龍文化最早的雛形無疑,而它后期演化的形制,則是首尾張開,似掙脫了束縛,欲有沖向九重云霄之狀的玉龍。紅山文化中的玉龍應該是“佩戴在巫師身上的玉龍是想象的靈物,是被崇拜和祭祀的對象,是巫師以此通天地的法器之一,通過玉龍通天達地,實現人與神的溝通,以達到人們祈禱的目的”[7]。后來,傳說夏王朝是龍的后裔,難道這也是“天命青龍,騰爾生夏?”但是這些事情卻又巧合的聚集在一起,并且相互之間或許真的會有一定的連帶關系,如果真的能確定這種連帶關系,我們就完全可以認定:紅山文化將是中原龍文化的發源地。

談到了中國的龍圖騰,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蛇,蛇說應該是流行最廣和最早的。早在漢代文字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就有龍為鱗蟲之長的說法。著名學者聞一多認為,“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大蛇的名字就叫做‘龍,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并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徽,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8]。

而紅山文化始終就有對蛇的崇拜,圖5這對耳飾正面中間凸起,中間有“6”字形圓圈,工藝簡單形象,注重形態的表現,寫意的表現手法明顯,是一種形簡而意豐的表現手法。從外形上看,形狀似是蝸牛,又似盤蛇。背面平滑無工藝,頂部有一前后對鉆的通孔,應該就是單純的耳飾。傳說中的皇帝珥兩黃蛇。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說:“東海水中的小塊陸地上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叫禺虢。這禺虢就是皇帝所生,是惟海神?!盵9]而在《山海經》里面所指的那個戴著兩條黃蛇的人,是不是就是戴著兩個玉耳飾的人呢?

我們從圖4玉雕龍的外形上看,那是一條胚胎狀蜷曲的蟲子,也就是說龍的起源應該與蟲是分不開的。在紅山文化的諸多圖騰崇拜中,民間所見到數量最大的要數蟲子了,也有人稱之為蟲(蠶)形墜,蟲子的形狀可以說多種多樣,造型也各具特色,從蟲子的玉質及造型的不同上區分,早期的蠶蟲做工非常簡單樸拙,講究設計的隨意性,一般都為圓雕。而圖6為紅山文化中晚期的蟲子,一般為片狀,工藝比較復雜,中間內凹呈洼狀,而這兩種造型的蠶蟲,時間間隔要相差兩千年左右。從這點來看,紅山文化對蠶蟲的圖騰崇拜是具有傳承性的,是由來已久的了。由此可見,隨著生產工具的向前發展,玉器的器型也是在發生著不斷變化的。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中雖已找不出紅山文化時期圖騰崇拜所反映出的內容,但直到今天,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中仍舊保留著大量圖騰信仰的習俗,由于這些民族的氏族部落的生產與采集、漁獵、農耕的原始形式保持著密切聯系,所以氏族社會的發展直到今天還保留著原始社會后期的許多痕跡,因此,在紅山文化中才出現了這些熊、虎、魚、蛇、龜、鷹等動物圖騰和一些植物的圖騰。

在紅山文化遺存中,最早的蠶是石蠶,1921年安特生在錦西沙鍋屯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理石制成的蠶形飾,日本人石英一郎在《桑蠶起源》中確認其為石蠶[10]?!凹t山文化玉蠶的出土,不僅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將此供奉信仰,同時也說明了蠶神形象的多元性?!盵11]在山西芮城西王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過陶蠶蛹,在山西西蔭村還發現了一個蠶繭,這些考古資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各部族就已經開始養蠶了。傳說皇帝的妻子“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另外在《黃帝內傳》中云:“黃帝斬蚩尤,蠶神獻絲,乃稱織維之功?!痹诩坠俏闹幸灿屑漓胄Q神之卜。從嫘祖一直到西周,始終都保持著由王后主持蠶桑儀式?!爸写?,詔后帥外內婦始蠶于北郊,以為祭服”說明養蠶在當時的生活環境下,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情。

根據一些學者們的研究,四川巴人的祖先——蠶蟲。也就是蠶叢,又稱其為“蠶叢氏”,傳說蜀人的祖先,也就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其實就是一位養蠶的專家。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12]。史書上還記載,蜀王蠶叢原來居住在四川的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也是巴人的開國始祖,巴人為了紀念這位祖先,于是他們就鑄造出如此精美而眾多的銅像,也就是后來三星堆出土的銅人像(圖8)。

蠶蟲除了它的實用價值,其實它還是靈魂不死的一種宗教形式的表達。蟲子在春天脫蛹而出,到了秋天作繭自縛,第二年又能死而重生,于是人們希望自己能像蟲子一樣保持生命的延續,所以他們用美玉磨琢而成蟲子,佩戴在身上,以求靈魂不死和再生。而圖7這個紅山文化玉蠶應該為紅山文化早期所佩戴的,玉蠶的工藝十分簡單,是用寫意的手法,只是簡單的幾筆就把蟲子的特點非常生動而形象的表現出來,做工樸拙大方。

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6300年,而三星堆遺址距今大約是4800年,而這個時期正好是紅山文化的中晚期,而從這些遺存下來的玉蠶中不難看出,紅山人從早期到晚期對蠶蟲的崇拜是相當重視的,而南北之間如果同一時期對蠶蟲的圖騰崇拜,恰好印證了費孝通先生所講的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一體格局”[13],而紅山文化早期的興隆洼文化(距今8150年)就已經有了玉蠶的出土記錄,可見它比中原文化早了兩千多年,相距二千多年說明了什么?說明紅山的蠶比中原要早,早很可能就會延伸到了人類發展的初源問題上,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這些紅山文化所遺存下來的玉器,是否對解決華夏民族的源頭問題能有了新的啟發呢。

紅山文化圖騰信仰的一個最大特征就是,圖騰是和氏族部落是同時產生的,并且它們是與部族成員緊密地生活在一起的,至少從思想上保護著他們。紅山人這些原始的圖騰信仰導致了生育繁殖觀念和生死輪回觀念,而這些都是紅山文化人類早期宗教的一種反映??偟膩碇v,在紅山人的原始部族中,圖騰是與氏族成員有著血緣關系的,它可能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還可以是自然現象等等,而這些,我認為都是研究人類早期宗教的產生與發展的最好資料。

參考文獻:

〔1〕尼采.譯者孫周興.尼采著作全集(第1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32.

〔2〕葉舒憲.紅山文化梟神崇拜與龍鳳起源——兼評龐進《鳳圖騰》[J].文化學刊,2006(1):22-28.

〔3〕馮友蘭.朱熹哲學[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32(2):1-23.

〔4〕張健.中國神龍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山海經》研究之二[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67-30.

〔5〕遼寧考古研究所.遼寧阜新查海遺址1987-1990年三次發掘[J].文物,1994(11):4-19.

〔6〕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4.

〔7〕索秀芬.李少兵.紅山文化玉龍[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61-64.

〔8〕聞一多.伏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5.

〔9〕任孚先,于有發.山海經·大荒東經[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366.

〔10〕孫國軍.康建國.中國北方草原地帶宗教歷史與文化[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3.44.

〔11〕王剛.淺談紅山文化玉蠶和祭祀[J].內蒙古文物考古,1998(2):49-52.

〔12〕(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三)[M].濟南:齊魯書社,2010. 168.

〔13〕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3-21.

(責任編輯 孫國軍)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Hongshan culture, thinking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advanced tribes would be a great spirit in some animals or plants, or gods. Add into the people's will and imagination, some of the ancients of life yearning and hope, thus formed the union of god and totem worship mixed Hongshan culture of the early religious faith.

Key words: Hongshan Culture;Totem Worship;Bird Totem;Dragon Totem; Panannular Jade Ring Type Animal Head Jade Carving the Dragon

猜你喜歡
紅山文化圖騰崇拜
清代服裝中薩滿圖騰因素研究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淺談黔北仡佬族文化的原始宗教印跡
魚鳧圖騰與古蜀文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