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差異性構建

2015-12-21 20:56何靜
教育教學論壇 2015年43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學生差異實證研究

何靜

摘要:文章主要對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差異性進行了實地調查,并分析了有關差異性與教學效果的相關性,提出了基于這種差異性的教學模式改進意見。文章認為,學生差異性體現在基礎知識儲備、思維習慣、學習需求以及閱讀習慣等方面,因此,必須基于這種差異性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進。

關鍵詞:學生差異;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4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3-0062-03

筆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中,逐步意識到不同專業,主要是文科專業和理工科專業兩大類學生在學習上存在差異。盡管有研究注意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個體差異的學習效應,但是并沒有文獻專門針對這種差異性及其教學方法進行實證研究。意識到這個問題后,筆者在深圳大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簡稱“毛概”)的教學基礎上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試圖探討不同學科和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體現的差異性,最終體現“因材施教”的意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地調查的基本情況

調查主要是以深圳大學“毛概”教學為代表,以連續五年的“毛概”教學實踐作為基礎。在調查中,主要是把學生分成“文科類”和“理工科類”兩大類別。而最近五年的“毛概”教學安排,為調查文科學生與理工科學生的學習差異性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環境。主要的實地調查包括幾個方面。

(一)問卷調查

對深圳大學2011級學生“毛概”課程效果各因素相關性的調查。這次調查對結束“毛概”學習的10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個別交談及相關統計分析。調查的1000名(有效問卷918份)中,文、理科學生各占一半。調查的主要結論項是對《毛概》課程效果的評價,選取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類。(1)學科分類(理工科、文科);(2)教學相關因素,如教材內容、教學方式、學生對社會科學的興趣、學生的基礎知識準備等;(3)學生社會關注度方面,如對社會新聞的關注度、是否有打工經歷、是否經常上網發言等;(4)有關社會參與情況,包括是否參加學生會、是否參與社團、是否參與社會考察活動、是否參與黨員培訓;(5)社會性交流狀況,如是否經常與老師交流、是否經常和家人、同學討論社會問題等。除此之外,還對學生的一些活動方式進行了調查,比如看新聞的途徑、希望教材和教學方式做怎樣的改進等。

我們以“教學效果”為因變量,其他各項選項作為自變量,進行了Logistic二元回歸分析。

回歸結果的分析顯示,“毛概”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幾個顯著相關的因素,除了“教材”、“教學方式”之外,還有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生類別”這個因素。這多少印證了經驗中有關文科和理工科學生的差異性。這種顯著性可能意味著:第一,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對于“毛概”課程學習的需求有所差別;第二,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對于“毛概”學習的講授方面有不同需求;第三,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在課程的學習方面有不同特征。

(二)其他調查

除了這種大范圍的調查,還進行了一系列追蹤調查和抽樣調查,比如在最近對600多名文科和理工科兩個大類學生的學習、閱讀和交流情況細節的調查;對學生金錢觀念、文憑認知等方面的抽樣調查。

(三)對調查結果的文本分析

在問卷調查之外,還有對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的文本分析。在連續五年教學中,都有即時作業的安排,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各種議題的作業。這個安排旨在考察學生目前思維和理論水平,即學生運用概念、理論建構文章的能力。同時,還有一些即時的演講和辯論,也是針對學生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的觀察形式。

考察學生學習差異性,對這些因素與教學效果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目的是得出更普遍性的結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組織模式及教學模式提供選擇。

二、基于學生專業差異性的實證結果分析

(一)相關基礎知識儲備的差別

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是教育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只有切合現實生活及受教育者的認知基礎,教育過程才能產生“共振”,從而收到良好的成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實踐維度,一個是理論維度。就“毛概”課程而言,講述的不僅是思想發展史,更是一部實踐史。要理解書中的內容,并產生興趣,必須有基本的相關知識儲備,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在這種儲備上的差別是很大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不同專業和學生在課程上的學習需求。

1.中學文理分科造成的知識短板。大學生現有思想政治課的基礎是中學階段的學習,由于中學文理分科造成的課程類別上的差別,理工科學生在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儲備相對不足。

2.“思想政治課教條”。從文科學生的角度來說,中學階段政治、歷史學科是必修課程,“毛概”教材所涵蓋的歷史事件,學生幾乎通過中學的歷史和政治課有了基本了解。但是,糟糕的是,高考壓力下的“填鴨式”教學使文科類學生對于有關知識記憶深刻,但是并不感興趣。再加上教材的文件性、綱領性、條文性、結論性特征,使文科學生對相關課程產生了“思想政治課教條”,即枯燥、教化、無趣,因而缺乏學習積極性。

也正因為如此,在我們的調查中,無論在“教材內容”方面還是在“教學方式”上,選擇“不滿意”的都占到60%以上。教材和教學方式沒有針對學生的知識體系進行適應性建設,大概是主要原因。

(二)學習需求的差別

基于文科和理工科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需求方面也存在差異。

在調查中,有理科同學認為,思想政治理論是理工科學生僅有的了解社會、了解國情的課程,而這也體現了理工科學生對課程的要求和期望。對很多理科學生來說,“毛概”課程作為一門融合歷史、社會發展的人文類課程具有吸引力。

而對于文科學生來說,不僅很多內容在高中階段學習過,而且社會科學理論和學習貫穿專業學習,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這方面并不具有稀缺性,因而希望能在課堂上進行現實案例的分析和深度講述。

(三)閱讀情況的調查

在對“是否經??瓷鐣茖W類書籍”的調查中,有41%表示“經??础?,有59%表示“不看或不經??础?。而對不同專業學生閱讀的進一步調查顯示,在閱讀取向方面,96%的“文科”類學生和97%的理工科類學生是按照興趣來閱讀。調查顯示,文科和理科學生在社會科學類書籍的閱讀上顯示了較大差別。文科學生閱讀社科類的種類和數量都居多。

(四)社會性的交流方面的差別

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群體性特征,往往通過家庭啟蒙、社會示范、社會輿論等途徑發揮教化功能,通過生活常態化的、不知不覺的方式,影響著個體的行為與價值觀念?;诖?,我們調查了學生在家庭、學校的交流情況以及學生的主要交流方式。

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即使與父母很少交流的同學,也趨向于贊同父母的意見,這個稍顯意外的結果反映了學生對于經驗的一種普遍的尊重和認同。這個調查中另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是,學生之間幾乎很少交流社會時政方面的話題。究其原因,有同學認為,社會離自己遠,沒有興趣;也有同學說同學間意見差異很大、爭論沒有結果等。

實際上,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興趣缺乏,正是反映為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缺乏。

手機、上網這種信息交流方式對學生的認識是否產生影響?對此答案是非??隙ǖ?。在最近的一個跟蹤調查中,“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在“手機、上網是否影響你對社會的認識”這個問題上,均99%以上回答“有影響”或“影響很大”。而也有大部分同學清楚認識到了網絡的兩面性。

(五)思維習慣的區別

在了解學生思維習慣的調查方面,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觀察學生的課堂作業和課堂發言。學生當堂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一個運用自身已有知識和話語建構社會認識的過程。目前看來,文科學生和理工科學生在作業中表現了明顯差異:理科學生更多是事實描述和個人經驗描述,論述較為簡單而且缺乏聯系;而文科學生經常使用相關社會科學理論進行解釋和分析。

三、“因材施教”意義的教學模式改進

基于調查結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要更進一步提高,應使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學習目的對接,同時使社會發展經驗和學生的個人體驗相結合,這是達到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而這種對接,必須體現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

(一)教材的改進:深度與廣度

在教學中,因應不同學科學生的學習特征和學習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以滿足學生需求。

對于理工科學生相關基礎知識較少的現實,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有更多的承載內容。比如發展過程、社會發展各項指標的內容、社會經濟運行和組織等方面,從歷史事件和演進歷程,建立分析的條件和鏈條,以體現理論的科學性,同時通過現代中國的蓬勃發展彰顯其價值理性。

文科學生的特點是價值觀更加多元化,因而容易產生混亂。因此,在針對文科生的講述中,必須明確社會主要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然后,結合現實案例,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角度解讀,讓學生進行對比和分析。

(二)教材的文本解讀:互補與適應

知識結構的不同使學生運用的話語及暗含的話語體系不同,這是一個教學呼應的前提條件。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進入學生的話語體系,引起學生第一時間的興趣和響應。能進入其話語體系,才能使問題真正成為“問題”。所以,必須根據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接受習慣對教材文本進行不同解讀,讓課程內容和不同學科的話語體系接軌,通過學科話語體系和思維方式,滲透主流意識形態,達到課程的教育目的。

基于這些要求,教學組織方式上要進行改革。按照文科類和理工科類分類組織課堂教材,同時安排更具針對性、專業適應性的教師,按照學生需要組織教學內容。

同時,學生的教材體系必須提供更多支持。比如推出權威的介紹中國歷史事件的輔助教材和比較其他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教學輔助內容,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等。這些輔助教學內容使教材更豐富,也更具有選擇性。

(三)教學方式的組織

1.教學過程,必須是一個平等的交流過程。從現實和數據出發,提出問題,建立思考問題的方法,明確目標,得出結論,然后再進行修正,這應該是更為科學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路徑。除此之外,課堂的深化也是必須的。比如,世界各國的社會發展實踐、中國文化的資源,也應該是學習的內容之一。

2.學生的社會參與和敘事、記錄。鼓勵學生的社會參與實踐,并且通過對自己參與行為的總結,進行對社會的認識。這種參與性敘事可以是自身家庭的交流,也可以是自己參與活動的總結。

3.課程的考試方式創新。以一系列課堂作業和小組討論作為主要的考試形式;或者通過課堂作業、開卷考試和社會調查實踐報告綜合起來考察;或者在網絡上通過與老師的交流內容進行考核。這些方式應更能真正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網絡及隱形資源的運用。

要使學生更好了解課程,必須使課堂深化。如何使網絡成為提供大量投入資源的空間和交流空間。如何把各種相關資料置入其中,利于學生學習和討論,以及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是要探討的地方。

本文只是主要針對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科分類進行考察,因此,對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分析來說,尚有不足之處。盡管如此,本著教育“因材施教”的觀念,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進行的教學組織和教學模式的調整和改進,應能更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賦予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丁鋼.教學與研究的敘事探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侯勇,孫其昂.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歷史轉型與現代發展——基于社會、歷史、系統視野的考察[J].理論與改革,2011,(2).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課教學學生差異實證研究
人本主義思想關照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
“基礎+自助”的“自助餐”
玉雕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實證研究
溫州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及能力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中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嘗試
淺析鄉鎮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現存在問題的原因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