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城鎮化水平綜合測度及影響因子分析

2015-12-24 01:37
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影響因子

胡 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中國 廣州 510545)

?

廣東城鎮化水平綜合測度及影響因子分析

胡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中國 廣州510545)

摘要采用熵值分析法,對廣東省1991年至2014年的城鎮化水平進行綜合測度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廣東城鎮化綜合水平呈逐年上升趨勢,與經濟城鎮化水平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分層指標體系中首先表現為經濟的增長和人口膨脹帶來的城鎮化,其次是生態的城市化,最后則是生活的城鎮化.在城鎮化進程中,各分層指標體系演變顯示建成區人口密度和人均園林綠地面積及貨物周轉量,對新型城鎮化的作用較為明顯,其次是第三產業貢獻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其他的指標對其影響較弱.從“人本”和“生態文明”的理念出發,廣東省應將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以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作為城鎮化質量內涵,走城鎮化質量與水平協調發展之路.

關鍵詞城鎮化水平; 復合指標體系; 影響因子 熵值分析法

城鎮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隨著全球范圍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新型城鎮化概念被廣泛運用.學術界主要對城鎮化發展階段劃分及特征,城鎮化發展戰略,城鎮化模式、現狀及原因分析等問題開展了廣泛的研究;也有學者從城鎮化水平進行了探索和評價[1-2].

從研究內容來看,首先集中于城鎮化水平和發展特征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上.關于城鎮化指標,最早可追溯到美國阿·英克爾斯(Alex Inkeles)和聯合國社會發展問題研究提出的現代化的十大指標體系,如人均GDP、農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非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重、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識字人口所占比重、 平均壽命、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平均每個醫生服務人口和每天每份報紙閱讀人數.這十大指標雖不能指導中國城鎮化,但它仍不失為研究我國城鎮化的重要參考.后來的研究者們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各城鎮的實際情況,經歷從單一的人口指標法向反映城市綜合特征的復合指標法轉變.袁曉玲等人改造單一城市人口比重占總人口比重做法,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三個角度測度城鎮化水平;而更多學者從人口、經濟、社會生活及生態等方面來探討城鎮化質量問題[3-4],其對城鎮化質量的測算較為全面;如牛文元就城鎮化的競爭能力,創新力,共同富裕程度,居民生活質量,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系統的測度及評價. 其次是關于城鎮化質量方面的研究,城鎮化質量包括城鎮自身發展質量及城鄉協調發展程度[5].最后,研究集中于區域城鎮化的研究,袁曉玲等人研究了陜西省城鎮化;王家庭和唐袁對我國30個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質量進行了測度與分析[6];郝華勇運用熵值法對我國東部10省的城鎮化質量做出了差異化評價[7];陳明、張云峰運用城鎮化指標評價體系,采用人文發展指數和通過專家評分法對我國各省、各市的城鎮化質量進行了評價分析[8].

對城鎮化質量的測度及評價,就其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包括聚類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等[9-10].

綜觀文獻資料,城鎮水平衡量的指標主要涉及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關于人口變動指標;二是關于經濟變動指標;三是關于社會變動指標.

廣東省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測試及影響因子分析,至今還未見有學者研究.本文根據廣東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實際需求,構建了一套較為完整反映廣東省新型城鎮化的指標體系,從經濟、人口、社會生活及生態4個方面采用28項指標運用熵值法對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質量進行綜合測度.

1城鎮化水平綜合測度

1.1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賦權表

遵循指標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時效性及可量可比性的原則,參照前人研究成果[11-13].從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生活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建設城鎮化4個方面,共選取28項指標,構建廣東省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力求較為全面地反映廣東省城鎮化發展水平.具體指標見表1.

表1 廣東省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分值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設有m個待評方案,n項評價指標,形成原始指標數據矩陣X=(Xij) m×n,對于某項指標xj,指標值xij的差距越大,則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項指標的指標值全相等,則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不起作用.信息熵是對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越小,熵值也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可通過計算熵值來判斷一個指標的離散程度,指標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越大,同時也可根據熵的特性,通過熵值來判斷一個事件的隨機性及無序程度.

1.2計算方法與步驟

1) 將原指標做標準化處理,無量綱,并平移消除負數,得到標準化指標矩陣:

Xij,(i=1,2,…,n; j=1,2,…,m).

2)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年度占該指標的比重:

3)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4)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對第j項指標,指標值的差異越大,對方案評價的作用就越大,熵值就越小,定義差異系數:

5)求權值:

6)計算各年度的綜合得分:

1.3數據來源

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1990~2014年廣東統計年鑒及城市年鑒,部分數據來自于廣東政府公報;由于跨度較大,個別年份數據缺少,則通過相鄰年份數據按插值計算法取得.

1.4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計算步驟,對廣東省1991~2014年4個系統28項指標的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出廣東省各年的綜合得分及各項子指標的得分(見表2).由于所選擇的系統層所包含的評價指標不對等,故采用求均值的方法計算系統得分.

從表1和表2可看出,1991年至2014年以來廣東省城鎮化綜合水平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從1991年的0.035 404提升到2014年的0.135 786,23年間增長了3.84倍,年均提高速度為0.273 9;而階段的城鎮化率,從1990年的23.65%上升到2014年68%,年均提高了3.168%.

廣東省城鎮化綜合水平可分為兩個階段,1990年至2004年為第一階段,此階段城鎮化綜合水平逐漸提高,但增幅緩慢;而城鎮化率變化較大,增長速度明顯高于綜合水平;2004年到至今為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城鎮化綜合水平增速明顯加快,而城鎮化率也相應提高,二者都呈現基本相似的發展趨勢.

從城鎮化各子系統的權重來看,經濟城鎮化居首位,得分為0.040 058 92,其次是人口城鎮化( 0.034 979 94)和生態城鎮化(0.033 732 144),得分都在0.03以上,得分最低是生活城鎮化(0.024 861 442);就發展速度而言,1991年至2003年都較平穩地增長,2004年之后,經濟城鎮化增長最快,而生態城鎮化增長速度最??;表明廣東城鎮化主要表現為經濟與人口方面的城鎮化.其次是生態城鎮化,最后是生活方式城鎮化.

表2 1991—2014年廣東省城鎮化及各子系統發展水平變化特征

由表1可看出,建成區人口密度(0.054 689 482)得分最大,表明城鎮人口對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影響最大;貨物周轉量、人均園林綠地面積(0.049 556 996)、第三產業的貢獻、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及利潤和稅金總額所得分均在0.04以上,表明這些指標對廣東省城鎮化水平有較大的影響,其他指標均在0.03以下,其對城鎮化的影響相對較?。?/p>

2廣東省城鎮化影響因子分析

2.1經濟城鎮化動力分析

由廣東省城鎮化各子系統發展水平的變化特征(1991~2014年)(表2)可以看出,廣東省經濟發展得分逐年提高,由1991年的0.004 423 115增長到2014年的0.091 945 011,增長了20.79倍.增長幅度較大,特別在2005年之后,經濟增長幅度更大,與該階段廣東省城鎮化總體趨勢基本一致,經濟城鎮化指標得分都在0.034以上,第三產業如社會零售消費品0.040 607 542、第三產業貢獻0.040 494 364、貨物周轉量0.050 639 425等對經濟城鎮化的影響最大;第二產業貢獻0.036 196 953、第一產業的貢獻0.038 416 872、人均工業總產值0.035 917 506和鄉鎮企業營業收入0.035 718 085得分均在0.035之上,對城鎮化的影響次之;而對外貿易0.034 484 76和實際利用外資0.034 480 536得分較低,對城鎮化的影響正在減弱,說明外資對廣東城鎮化的推動力正在減弱;而第三產業發展為城市化發展提供新興動力,城鎮化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場所.

在產業產值結構中,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不斷下滑的趨勢,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則在波動中平穩上升.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9.8∶40.6∶23.6逐步轉變成1985年的29.8∶39.8∶30.4,產業結構由原來的“二一三”布局轉變為“二三一”布局;到2008年,三次產業結構變為5.5∶51.6∶42.9,而到2013年,廣東三次產業結構為4.9∶47.3∶47.8,第三產業比重近10年來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比重.廣東三次產業結構由也原來的“二三一”結構變化為“三二一”結構.由表2可見1991年至2014廣東省城鎮化率呈現逐年提升的趨勢,而在200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50%以上,并持續小幅度增長.其中城鎮化變化趨勢與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尤其與第三產業變化最為相似,當城鎮化呈現顯著增長態勢時,第三產業也隨之發生明顯的增長態勢,當城鎮化呈現波動中平穩上升時,第三產業變化也同樣如此.

2.2人口城鎮化動力分析

廣東人口城鎮化得分0.034 979 94,排名第二,其中建成區的人口密度0.054 689 482,排在第一位.第二產業人口比重大于第三產業人口比重,非農業人口所占比重為0.031 468 054,旅客周轉量得分為0.038 354 281,說明廣東經濟和鄉鎮企業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持續走進城鎮,省外流動人口推動了廣東人口城鎮化率快速發展;人口遷移城鎮,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還沒有真正的轉移到第三產業;人口市民化對廣東城鎮化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建成區人口密度.

1985年至今,廣東的城鎮化主要經歷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城鄉人口發生逆轉,人口城鎮化率與全國水平迅速拉開(1985~2000年).這一時期廣東人口城鎮化率從1984年末的25.71%上升到2000年的55.00%,升幅達29.29個百分點.到2000年,廣東城鎮人口首次超過鄉村,人口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達18.78個百分點,升幅比全國同期(13.01個百分點,)高16.28個百分點,為歷年差距最大的年份.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流動人口迅速增長,向城鎮聚居,2000年廣東4 743.23萬城鎮人口中,跨鄉鎮的流入人口2 036.17萬,占42.93%,占全省1990年至2000年城鎮人口增加量的47%,其中外省流入廣東城鎮人口1 145.06萬,兩者拉動廣東人口城鎮化率提高近24個百分點,從而大幅提高了廣東人口城鎮化率;二是城鎮規模擴大,城鎮數量急速上升.這一時期廣東經歷了1984~1986年的“撤社建鄉”和1992年至1994年的鄉鎮“撤、擴、并”兩個時期,城鎮數量迅速上升,到2000年,全省建制鎮達1556個,是1984年的4.9倍.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廣東地級市也相應增加,由原來的13個擴展到21個,市區管轄范圍也相應擴大.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測算,全省當年城市人口為3 026.37萬,占總人口的35.51%.

第二階段是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2001年至今).這一時期,城鎮人口比重的增長主要受城鎮區域流動人口增加的影響.根據第五、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測算,廣東城鎮人口中,跨鄉跨鎮流動人口為2 036.17萬和3 372.39萬,分別占當年常住人口的23.89%和32.32%.2010年以后,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仍保持上升的態勢.

廣東人口城鎮化在發展同時存在如下問題:一是隨著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密集型經濟發展失去其主導地位,省外流動人口規模對城鎮化的影響越來越弱,人口城鎮化發展速度也將放緩.二是市民化進程滯后,流動人口在生產、生活、就業、住房、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社會保障方面不能與城鎮市民享有同等待遇.2013年人口變動調查數據顯示,廣東城鎮人口中,農業人口占44.32%,而城鎮中15歲以上農業身份人口參加養老、醫療及工傷保險比例分別為68.21%,85.81%和30.64%,有住房(購房、建房、廉租房)人數比例47.04%,遠低于當地居民.此外,在就業、子女教育等方面,流動人口受到各種條件制約,只能享受“半市民化”待遇,由此可見,廣東目前城鎮化質量仍然較低,解決好城鎮中農民工的市民化待遇問題迫在眉睫.

2.3生態城鎮化動力分析

從表2可看出,廣東省的生態得分由1991年的0.001 146 01增長到2014年的0.013 010 5,增長速度明顯低于經濟和人口城鎮化的速度.1991年到2000年增長速度較低,2000年至2012年之后增長速度有所提升,但其總值還要低于生活城鎮化,處于最低水平,2013年生態城鎮化超過生活城鎮化.這說明廣東在實施城鎮化的過程當中,一直強調經濟人口城鎮化,而較少關注生態城鎮化的建設.

除了人均園林綠地面積(0.049 556 996)和建成區面積(0.031 003 748)超過0.03以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0.018 370 1)和道路面積(0.028 672 825)都較低.

在1991年至1996年,廣東省人均園林綠地面積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呈無進展狀態.而1997年至2004年間,廣東省人均園林綠地面積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其中2004年人均園林綠地面積達到最高為31.6公頃/人,是1991年的3.8倍.2004年之后,廣東省人均園林綠地面積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兩者呈反向發展態勢,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穩步發展,但2005年人均園林綠地面積達最低點9.59公頃/人,相比上年降低了22.01公頃/人,降低了2.3倍.2011年,廣東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5平方米,低于全國的2.03平方米.

2007以來,廣東道路交通業發展態勢良好,1991年至2007年,廣東道路面積由3690萬平方千米增加到47 572萬平方千米,提高了11.89倍.2007年之后,廣東道路面積發展增速放緩,但依然保持穩步發展.2009 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道路運輸出現低谷,但此后,道路客運量呈“V”態發展,道路交通領域投資大幅增加.至2014年,廣東道路客運量達29 456萬人.另外,廣東建成區面積發展情況,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91年至1996年,廣東建成區面積逐漸擴大,由232平方公里增加至2 416平方公里,提高了9.41倍.第二階段,1997年至1998年,廣東建成區面積發展經歷短期回落.第三階段,1999年至現在,廣東建成區面積一直持續發展,由1152平方公里擴展至5 026平方公里,提高了3.36倍.

2012年,全省城區人口達3 439.76萬人,比上年增加29.2%,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到67.4%.但廣東省公用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的供給還未形成規模,服務效率低下,制約著廣東生態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

2.4生活方式城鎮化動力分析

從表2可看出,廣東省的社會生活得分由1991年的0.000 844 64增長到2013年0.007 210 585,增長了0.006 4,年均增長0.000 3,相對經濟系統和人口系統而言,變化較?。?005年之后得分超過生態得分;而在2012年之后,其重要性又有所下降.綜合得分0.024 861 442,得分為最低.再看子系統指標,人均郵電業務量(0.035 176 254)得分最高,其次是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0.029 450 088)和城鎮居民收入比(0.024 898 98),得分最低的是醫療機構(0.012 756 417).

根據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2012年教育服務民意調查關于教育服務總體狀況、學位數量、服務質量及讀書費用等內容,具體分析廣東省城鎮與農村兩地區民眾對本地教育服務的評價,及不同類型城市受訪者的態度特點.相比而言,城鄉兩個地區較多民眾滿意本地教育服務,“持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受訪者比例達36%.持“不滿意”與“不太滿意”的受訪者比例為25%,高于城鎮居民5個百分點.這說明廣東在實施城鎮化的過程中,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協調城鄉教育發展.

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區每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和人均住房面積均最高,粵東西北地區與其差距較大.國家衛生事業“十二五”規劃每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40個的標準,粵東西北地區僅為29.4個.此外,珠三角地區人均住房面積高達37.06平方米,但粵東西北地區僅為28.4平方米,兩者差距較大.這說明,廣東在實行城鎮化的過程中,需加大力度,發展基礎設施,以符合新城鎮化要求.究其原因,廣東珠三角、東翼、西翼和粵北山區四大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差異較大,除珠三角地區之外,其他三個區域遠離廣東的經濟發展中心,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相對遲緩,基礎設施供給跟不上需求.

再從收入的角度來看廣東生活城鎮化,廣東省城鄉人均純收入都呈快速持續上升趨勢.1991年至2013年,廣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 303.15元增加至30 226.71元,提高了12.12倍.與此同時,廣東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 043.03元增加至10 542.84元,提高了9.11倍,但城鄉兩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增大到19 683.87元,城鄉不能統籌發展,地區財富差異擴大.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1年至1994年,城鄉收入上升快,但城鄉差距迅速擴大;第二階段,1995年至1999年,城鄉收入增長慢,城鄉收入差距有所下降.1998年,廣東城鎮居民收入比達最低2.468 995 21;第三階段,2000年以來,城鄉收入增長快,城鄉收入差距小幅上升.到2008年,廣東城鄉收入比達到3.1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大,但在2012年保持平穩2.87,呈小幅下降趨勢.廣東貧富差距主要表現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實行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經濟以大工業生產為主,但貧困農村以小農經濟為主,城市人均消費水平遠高于農村,這說明二元經濟導致城鄉差異顯著.相比人口和經濟城鎮化而言,廣東省在公共施設、醫療、就業、保險、受教育情況等投入不夠,達不到新城鎮化的要求.

3政策建議

第一, 從人口、經濟、社會生活和生態4個方面綜合測度廣東省城鎮化水平,通過熵值法測算表明:城鎮化綜合水平逐年呈現上升趨勢,與廣東省城鎮化率基本一致;在城鎮化水平分層指標體系中,首先表現為經濟和人口的城鎮化,其次為生態城鎮化,最后為社會生活城鎮化.廣東省城鎮化,其中經濟和人口城鎮化持續增長,而生活方式和生態城鎮化遠低于前者,反映出廣東城鎮化處于“重形式輕內涵”.針對此狀況,廣東省政府需要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提高城鎮化質量,從“人本”和“生態文明”的理念出發,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以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作為城鎮化質量內涵,提升以及促進城鎮化質量與水平協調發展.

第二,雖然廣東新型城市化總體水平相對較高,但廣東新型城市化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之間的差異較大.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建成區人口密度,其次是貨物周轉量、人均園林綠地面積、第三產業的貢獻、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表明這些指標對廣東省城鎮化水平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也說明城鎮化發展與經濟要素流動程度及生態建設息息相關,應引起廣東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第三,文章選取指標雖然涉及面廣,但仍缺少社會安定、城鎮管理及城鎮創新能力等指標,在城鎮化過程中,要以城鎮化質量為導向,加強經濟、社會、生活及生態可持續發展,關注城鎮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代合治,劉兆德.復合指標法及其在測試中國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應用[J].城市問題, 1998,16(4):21-24.

[2]都沁軍,武強.基于指標體系的區域城市化水平綜合測度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6,13(3):47-51.

[3]袁曉玲,王霄,何維煒,等.對城市化發展質量的綜合評價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 2008,15(2):38-45.

[4]韓增林,劉天寶.中國地級以上城市化質量特征及空間差異[J].地理研究, 2009,31(4):508-515.

[5]梁振民,陳才,劉繼生,等.東北地區城市化質量的綜合測度與層級特征研究[J].地理科學, 2013,33(8):926-934.

[6]王家庭,唐袁.我國城市化質量測度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 2009,31(12):127-132.

[7]郝華勇.城鎮化質量的差異評價與提升對策——以東部10省為例[J].經濟探討, 2012,31(6):52-55.

[8]陳明,張云峰.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名城,2013,8(2):1-19.

[9]王富喜,毛愛華,赫龍,等.基于熵值法的山東省城鎮化質量測試及空間差異分析[J].地理科學, 2013,33(11):2013-1329.

[10]劉林,龔表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城鎮化動力機制研究[J].經濟管理, 2009,31(2):34-36.

[11]陳明星,陸大道,張華.中國城市化水平的綜合測度及其動力因子分析[J].地理學,2009,64(4):387-398.

[12]歐向軍,甄峰,秦永東.區域城市化水平綜合測度及其理想動力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研究, 2008,27(5):993-1002.

[13]鄭文升,王曉芳,李誠固.1997年以來中國副省級城市區域城市化綜合發展水平空間差異[J].經濟地理, 2007,27(2):256-260.

(編輯陳笑梅)

Research o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ndex Scor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HUPing*,XUYou-guang,ZHANGMiao-qin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545,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entropy, 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1991to 2014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level maintain rapid growth trend in Guangdong,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urbanization level. The index system of stratifi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is the form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the second is the ecological urbanization, and the last is the urbanization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index of population density evolution showed that proper and garden green land per capita and freight turnover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second is the third industry contribution and soci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while other indicators is relatively weak to the new urbaniz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people-oriented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life level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hould be narrowed.

Key wordsurbanization level; the composite index system; factor of influence; entropy value method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537(2015)05-0015-06

通訊作者*,E-mail:huping26903828@163.com,徐友光,張妙琴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3BJL077)

收稿日期:2015-07-10

DOI:10.7612/j.issn.1000-2537.2015.05.003

猜你喜歡
影響因子
基于個性化的協同過濾圖書推薦算法研究
手機閱讀平臺用戶體驗影響因子分析
目的論視角下旅游英語的語言特色對漢譯旅游文本的啟示
數據挖掘技術在違約金計算中的應用
云霧物理生長過程及其影響因子的虛擬仿真實驗
淺談網上問卷調查
基于因子分析的廣西旅游產業發展指標分析
多元線性回歸方程預測農村人均生活垃圾產量
“影響因子”是用來賺大錢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