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圣與世俗:轉型期阿訇社會角色變遷研究——基于對寧夏海原縣的調查

2015-12-25 02:31閆宇曉柯玲李文琴
關鍵詞:阿訇回族

閆宇曉,柯玲,李文琴

(陜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濟學院,陜西 西安710119)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阿訇是回族穆斯林對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務人員的稱呼,他們負有宣揚教義、力行教規、開展教化的職責,是回族社會的宗教領頭人,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威望。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社會分工的細化、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下,阿訇這一群體的社會角色逐漸發生了變化。一位阿訇描述道:“阿訇群體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已經轉行從事其他行業,一部分站在十字路口,處于猶豫和徘徊期,只有一小部分阿訇堅守在阿訇的崗位上?!倍①甑暮髠淙瞬糯蠖嗍歉呖悸浒裾吆推渌麩o出路者,素質堪憂。作為回族宗教界人士的阿訇,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人擔任,將會嚴重影響回族社區的和諧穩定、宗教的健康發展。

本次調查選取了寧夏回族主要聚居區——西海固地區的海原縣作為調查地點。海原縣地處寧夏中南部,回族人口占69.7%。該縣是寧夏最干旱的縣之一,也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1年底,海原縣共輸出勞務人員10.0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5,人口的流動使當地宗教生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為回族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我們選擇海原縣作為調查對象,希望通過此次調查對阿訇群體的生存現狀進行準確的描繪,分析阿訇社會角色的變化、原因及影響,并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研究綜述

關于宗教世俗化,多數學者都認為是現代化的必然結果。陳榮富、陳懷松分析了宗教世俗化的動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結構—功能的變遷[1]、社會建構的理性化和官僚化、現代社會人的“角色專門化”和需要的多樣化。對于宗教的未來,多數學者認為宗教不會消亡[2],宗教多樣性會逐漸增多,公民個人的自主性增加,宗教機構和組織的社會功能在某些方面逐漸減弱,神職人員的主導作用也有下降的趨勢,信仰更多地將成為個人的私事[3]。

阿訇在傳統回族社會中的地位很高,他們是眾先知的繼承者,有“鉆研教法,弘揚教義,引導民眾,實踐教法,擔負命人行善、止人作惡的神圣使命”[4]。此外,阿訇還有人民調解[5]、推動經濟、宣傳政策等作用。

關于阿訇地位的變遷,馬強,胡群瓊從宏觀角度,闡述了世俗化、現代化、民族主義、宗派觀念和伊斯蘭文化的多元化對中國穆斯林發展的影響,分析了當代阿訇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6]。馬宗保,金英花認為阿訇在回族社會中的地位和聲望有下降趨勢[7]。

總體而言,目前關于阿訇的研究,多數注重阿訇的宗教素質,在回族社會中的作用,缺乏對阿訇變遷的研究;關于世俗化的研究,多數是社會結構層面的宏觀、抽象的分析,缺乏對社會結構中的關鍵行為者的關注??傮w而言對于阿訇在神圣的宗教職責與世俗生活之間面臨的困境及引起的社會角色變化的研究較少。

在研究方法上,多數是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的數據支持。而社會學對現代化、社會地位和社會變遷的研究,很少涉及少數民族,遑論回族中的阿訇群體。因此本文將運用社會學的相關理論,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研究阿訇群體的社會角色變遷原因和影響。

三、研究設計

角色理論闡釋了社會關系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其中的“多重社會角色”指一個人同時扮演多個社會角色,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會出現角色沖突。阿訇是回族社區的精神領袖,也是家庭內的主要成員,有服務坊民的義務也有養家糊口的責任;而坊民對于阿訇的期待、看法和態度,和阿訇自身的角色扮演之間也會產生不一致,這都容易產生角色沖突。在社會轉型期,這些角色沖突深刻地影響著阿訇社會角色的變化,也影響著回族社會的宗教生態的健康。

前文提到,很多阿訇離開了神圣的教職,從事了世俗社會的各行各業,成為回族社會的普通一員,這種社會角色的變化與其社會地位變化密切相關。韋伯在社會分層理論中提出了社會地位劃分的三要素:財富、社會聲望、權力[8],為此,本調查將從三要素切入,考察社會轉型期阿訇社會地位的變化及其對阿訇社會角色變化的影響。

根據研究需要,我們將阿訇、教民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搜集資料,于2015年1月23日至2月8日執行調查,采用分層抽樣方式,共發放教民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3份,有效率96.5%;發放阿訇問卷46份,有效問卷46份,有效率100%。

四、阿訇的社會角色變遷的調查分析

教民樣本中,男性占46.6%,女性占53.4%,這與當地男性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婦女留守家庭有關。教派分布方面,海原縣以老教為主,老教教民占55.4%,新教占44.6%。

阿訇樣本中,男性占91.3%,女性占8.7%。過去伊斯蘭教沒有女性阿訇,隨著社會的進步出現了女性阿訇,但數量仍然很少。教派分布方面,老教阿訇占78.3%,新教阿訇占21.7%。年齡分布方面,71.7%的阿訇是中年人,界于26-45歲;10.9%的阿訇為18-25歲;17.4%的阿訇年齡為46-55歲。

阿訇分為開學阿訇和散班阿訇。本調查中,73.9%的阿訇為開學阿訇,目前在清真寺主持教務或者講學;26.1%的阿訇沒有開學,為散班阿訇。樣本中開學阿訇和散班阿訇的比例,新教為1:1,老教為4:1。

(一)阿訇的宗教素質情況

阿訇是伊斯蘭教的教職人員,其文化程度、宗教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回族社區的健康發展。我們用文化程度、接受宗教教育年限、執教年限等測量。

文化程度方面,阿訇的學歷狀況整體要高于教民,是回族社會中的高知群體。如下圖所示,阿訇的文盲率僅為6.5%,比教民低31.8個百分點,這部分阿訇從小在經堂學習阿拉伯語、經文,不太會寫漢字;初中、小學學歷的阿訇所占比例最高,分別為41.3%、30.4%。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為6.5%,他們主要在縣城的大清真寺擔任阿訇。

圖4-1 阿訇與教民的學歷分布

阿訇接受宗教教育時長,平均11.6年,最少3年,最長20年。其中,年齡越大的阿訇接受經堂教育的年限越長,這與過去的教育方式為“邊耕邊學”有關。女阿訇學經的時間較短,均為3年。顯然,阿訇接受宗教教育的年限差異較大,培養學制不規范。

阿訇累計執教時長,平均7.9年,最長的有30年。執教過的清真寺數量,平均3.1個,最多9個,一般年齡越大的阿訇執教過的清真寺數量越多。綜合累計執教年限和執教清真寺數量可知,阿訇在單個清真寺執教的年限平均為2.5年,眾數是2年。也就是說平均每2.5年就更換清真寺任教,這說明阿訇的職業穩定性低,流動性強,缺乏職業保障。

表4-1 阿訇群體的資歷狀況

(二)阿訇社會角色的多樣化——宗教與世俗

1.阿訇身負多重角色,以宗教教職人員為主,存在職業封閉性。阿訇既是清真寺教職人員,有服務坊民的義務,也是家庭的主要成員,有養家糊口的重擔;同時也是回族社會的成員,承擔著多重社會角色。我們通過時間分配來測量其多重角色承擔。

如下圖所示,阿訇們投入時間最多的是宗教事務,占60.1%;其次是家庭事務,占25.2%;公共事務、經營事務所占的時間比較少,均為7%左右。即便是不開學的散班阿訇也有近一半的時間花在宗教上,而經營上的比例僅有17%。這表明了阿訇身份與崗位關聯度有限,而且似乎阿訇的職業封閉性較強,離崗不離業,家庭義務的承擔可能不足。

圖4-2 過去一年中,您在以下事務中的時間分配比例如何?(%)

2.阿訇對“子承父業”的態度和行為反差較大。對于“子承父業”的支持度,可以反映阿訇對自身社會角色的認識和調整,以適應未來的變化。對于“子承父業”的態度,71.7%的阿訇表示愿意孩子將來當阿訇,23.9%表示說不清,比較猶豫,4.3%的阿訇不愿意。相比態度上的高支持率,目前實際接受經堂教育的阿訇子女的比例卻比較低,僅為11.3%。教民方面,73.6%的教民態度上支持子女成為阿訇,但在行為上支持的比例僅為7.5%。

阿訇在“子承父業”的態度和行為上的反差,是權衡現實后的結果。一位阿訇道出的理由:“伊斯蘭教講兩世吉慶,子女當阿訇可以讓兩世吉慶,對父母固然好。但現世社會人需要一份工作來保障生活,考慮到現世的生活,還是希望讓子女上學、工作?!?/p>

圖4-3 阿訇和教民對“子承父業”的態度和行為

3.阿訇有職業化、世俗化的趨向,散班阿訇職業忠誠度低。傳統社會中,阿訇身負宣揚教義、開展教化的職責,以繼承、傳播、發揚伊斯蘭教為使命,阿訇應是一份神圣的事業。隨著現代化的推進,阿訇也發生了一些變化,60.9%的阿訇仍將自己的工作視為神圣的事業,而39.1%的阿訇則將其視為一份職業,呈現出世俗化的趨向。

圖4-4 對您來說,阿訇是職業還是事業?(%)

圖4-5 未來一年內,您是否會繼續擔任阿訇(%)

對于未來一年是否會繼續擔任阿訇,超過六成的開學阿訇表示會;35.3%的阿訇不清楚,要看寺里是否繼續聘任以及其他情況。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阿訇的職業穩定性比較低。而散班阿訇只有16.7%的人會繼續擔任阿訇,四分之一的人明確表示不會,近六成人不清楚。散班阿訇的職業忠誠度最低,他們是阿訇社會角色變遷最典型的群體。

4.散班阿訇職業選擇多樣,主要根據自身優勢擇業。不開學的散班阿訇為了生計,與普通教民一樣從事了各行各業,如經商、打工、運輸、務農等。但轉行阿訇比較集中的行業多與宗教相關。伊斯蘭教規定只有阿訇宰殺的牛羊才是清真的,這為阿訇在食品行業就業提供了優勢;誦讀的經文為阿拉伯語,也方便在外貿行業就業。

阿訇認為散班阿訇主要從事的行業,按提及率依次是開穆斯林用品專賣店、開餐館、打工、開牛羊肉店、阿拉伯語翻譯。而年老的阿訇,則主要靠務農、子女接濟維持生活。

(三)阿訇社會角色變化的原因

對于阿訇轉行的原因,如下圖所示,阿訇們提及較多的依次是收入少(67.4%)、不被重視(63%)、阿訇人數多供求失衡(52.2%)、社會地位下降(50%)。教民提及最多的是阿訇收入少(75.8%)、阿訇人數多(62.1%)。下文將根據數據和訪談資料進行具體分析。

圖4-6 您認為阿訇從事其他職業的原因有哪些?

1.阿訇群體收入差異大,六成阿訇曾受困于經濟問題。阿訇最主要的三項收入來源是學糧、乜貼、務農,部分阿訇的主要來源是經商、務農、每年外出打工幾個月、翻譯、基金會補貼。學糧是坊民供給開學阿訇的工資,每年一次,學糧按家庭算,學糧的多少視坊內經濟水平的高低和坊的大小而定;乜貼包括坊民施散的天課、婚喪嫁娶出的乜貼等。

整體而言,縣城清真大寺,坊民數量多且經濟狀況好,每年給寺里和阿訇的學糧、乜貼較多,民間資金的捐獻對象也主要是大寺,因此大寺阿訇的收入較高。但農村阿訇的收入就比較少,70.7%的人個人年收入在2萬以下,收入遠不如外出打工。

圖4-7 2014年,您家庭的年收入水平是多少?(%,P=0.02)

如下圖所示,回坊中開學阿訇的家庭年收入水平最高,其次是教民家庭,散班阿訇的家庭年收入最差。家庭年收入低于1萬元的低收入比例,開學阿訇為5.9%,教民為27.5%,散班阿訇為33.3%;家庭年收入高于3萬元的比例,開學阿訇為44.2%,散班阿訇僅為8.3%。

散班阿訇,主要包括退休阿訇、轉行的阿訇以及沒有輪到執教的阿訇。退休阿訇沒有職工養老保險,計劃推行的補貼也不涉及他們,因此不開學后收入較低。轉行的阿訇,多數靠務農為生,收入少;部分做生意的阿訇,收入尚可。

阿訇和教民,對阿訇相對收入水平的感知如何?調查發現,45%左右的阿訇、教民都認為收入差不多;38.6%的阿訇認為自己收入比多數教民低,教民持此態度的也有23%,其中新教教民認為阿訇收入低的比例更高,這也符合新教阿訇收入比老教阿訇低的事實。

對于自己的收入,65.9%的阿訇表示很滿意或者比較滿意,22%的阿訇覺得一般,12.2%的人覺得不太滿意或者很不滿意。值得注意的是,61.4%的阿訇曾因為收入問題考慮從事其他行業,這意味著目前對自己收入比較滿意的阿訇,部分也曾經受困于經濟問題。

圖4-8 您對從事阿訇的收入滿意嗎?

圖4-9 您是否曾因收入問題,考慮轉行業?

2.阿訇的社會聲望還可以,開學阿訇自我評價較低。社會聲望指個人在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所獲得的聲譽與尊敬。我們用對阿訇在坊內聲望的評價、阿訇社會聲望的變化來衡量。

對于阿訇的社會聲望,教民的評價比阿訇的自我評價要高一些。如下圖所示,30.6%的教民認為阿訇的聲望很高,阿訇總體只有13%的人持此態度,更多的阿訇(58.7%)只是覺得還可以。其中,散班阿訇對自己的社會聲望評價更低。

圖4-10 您覺得自己在所在坊中的社會聲望怎樣?(%,P=0.15)

與過去相比,阿訇對自己的社會聲望變化狀況則有些樂觀。78.3%的阿訇認為自己的社會聲望有所提高甚至提高很大,教民持此態度的比例僅為46.6%;20.9%的教民認為阿訇的社會聲望下降了,而阿訇持此態度的比例僅為6.6%。另外,由于開學阿訇接觸的主要是虔誠的教民,比散班阿訇的感覺要好。

3.阿訇在宗教事務上擁有話語權,公共事務上話語權較弱。前文中,阿訇轉行的主要原因有不被重視、社會地位下降。社會地位的構成要素中,除經濟收入、社會聲望外,權力也很重要。廣義的權力是指某種影響力和支配力,我們用阿訇在宗教事務、公共事務方面說話是否管用來測量。

如下圖所示,阿訇在宗教上話語權較大,74%的教民和阿訇都認為阿訇說話很管用或還可以。在公共事務方面,只有37%的阿訇認為有話語權,教民的比例也降到46.4%,認為阿訇說話不太管用或者完全沒用的比例在兩成左右。

公共事務方面,阿訇主要發揮非正式規范的作用。調查顯示,多數阿訇都承擔了民事糾紛調解的責任,會在臥爾茲演講時向教民宣講政策法律。近五成阿訇承擔了食品安全監管的責任,近三成阿訇涉及了人口與計劃生育協管。

圖4-11 您在處理所在坊的宗教事務、公共事務時,說話的分量如何?(%)

4.阿訇數量供過于求,工作環境堪憂。關于阿訇為什么轉行,52.2%的阿訇認為是阿訇人數比較多,沒有清真寺可開。目前海原縣有清真寺798座,通常一個清真寺配一個阿訇,而阿訇有1 623位,約一半阿訇需要通過其他行業謀生。有阿訇稱:阿訇為了能有學開,互相競爭,將各坊的寺管會作為賄賂對象;開學期間則小心翼翼,見什么人得說什么話。

而回坊內各教派對教法的不同解釋、家族利益、坊內建設等矛盾,也影響清真寺的運行。某清真寺因為坊內規劃建設問題涉及兩大家族的利益紛爭,最后坊內教民分為兩派,各設禮拜地點,原有的阿訇被辭退,兩邊各請阿訇。阿訇表示在這種環境下,不管說什么話總是會招致另一派的攻擊,開學往往力不從心。

五、阿訇社會角色變化的深層原因分析

阿訇是回族社會的重要成員,阿訇社會角色的變遷,是回族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而回族社會變遷的大背景是我國的社會轉型。改革開放后,我國從計劃經濟逐漸轉向市場經濟,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寧夏雖地處內陸,但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在互聯網時代多元信息的影響下,回族社會也在轉型,阿訇這一群體的角色也在變遷。

(一)受市場經濟沖擊,宗教對人們的約束力減弱,阿訇的權威下降

受市場經濟的沖擊,回族社會的宗教生活、宗教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海原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為了增加收入,2011年海原縣共輸出勞務人員10.0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5。人口外流,改變了清真寺做禮拜的人口結構:過去有很多青壯年都會每天去清真寺做禮拜,現在清真寺多數時候只有老年教民在堅守。外出務工者,由于工作時間所限,多數只有宗教節日才會到寺里去禮拜。

在我國社會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分工細化,回族外出務工人口參與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耳濡目染,成員間的異質性不斷增強,價值觀念越來越多元化,經濟收入成為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標準。普通教民甚至阿訇們,更趨向于追求現世的幸福,阿訇的權威下降。

(二)回族社會結構的變化,影響阿訇階層的分化

我國的社會結構和利益關系與30多年前的傳統社會主義社會相比,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社會結構階層化、利益關系市場化[9]。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人員的流動,回族社會的異質性也不斷增強,社會階層多元化。受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城鄉居民的生活存在較大差別,而回族阿訇的供養受居民收入、所在坊人口多少以及所屬教派的影響??h城因為較多的居民人口、較高的收入使得縣城開學阿訇的收入遠遠大于鄉村開學阿訇的收入;老教阿訇因為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整體上收入要比新教阿訇的收入多,因此阿訇內部也出現分化。收入較高的阿訇,職業忠誠度較高;收入較低的阿訇則徘徊在神圣與世俗之間,考慮著繼續從教還是改行。

(三)社會分工的細化,提供了更多的職業選擇

現代社會分工的細化,為阿訇的轉行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普通教民所從事的行業都有阿訇的身影。阿訇也會積極投身于自身比較有優勢的行業,尤其是阿拉伯語翻譯、當阿拉伯語教師。一位阿訇說道:“我們也有雙手,沒學開(沒有清真寺聘用)我們也能通過自己的雙手過得更好?!币晃磺逭娲笏碌哪贻p阿訇,碩士學歷,埃及某知名大學畢業,2014年的工作是阿語翻譯,收入在5萬元以上,其最大的愿望是“通過自身所學的知識,翻譯出更多和伊斯蘭有關的阿語、英語書籍,讓更多的人受益”。

(四)多元化的信息來源稀釋了阿訇的話語權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互聯網、自媒體等新媒體均在發力,這對傳統回族社會以阿訇為主的宗教傳播渠道構成挑戰。在阿訇和教民家中走訪發現,群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基本上所有的回族家庭都有電視機、手機,少部分家庭配備有電腦,年輕人更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

有阿訇表示,過去教民到清真寺里,主要以阿訇的講解為主,“阿訇說什么是什么,不容置疑”?,F在,教民會自己在電視上、網絡上學習宗教方面的知識,到清真寺做禮拜時與阿訇討論教義等宗教問題。教民個人的自主性增加,阿訇的主導作用呈下降的趨勢,不再是“一言堂”。

(五)現代教育的普及,削弱了阿訇的教育功能、宗教影響

回族社區存在兩種教育,一種是學校教育,另一種是傳統的經堂教育。

由于學歷是很多崗位的門檻,要獲得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就必須接受學校教育,這已經成為回族教民的共識,甚至阿訇家庭也不例外。2011年海原縣適齡兒童、回族適齡兒童、回族女適齡兒童入學率均超過99%,比過去有很大提升。

學校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回族社會的整體文化素質,人們更多地用科學理性的方式來認識、解釋世界,教師、知識分子的話語權不斷增加,阿訇的教師、學者功能削弱。

反觀傳統的經堂教育,由于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生源不穩定且資質不佳。而現有的經堂教育也存在諸多問題和缺陷。馬強指出經堂教育不能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容易形成填鴨式教學[10]。馬春平提出經堂教育的學生隨時可以入學、退學,這樣導致了經堂教育學制松散,培養質量難以保證[11]。

六、結論與建議

(一)正確認識阿訇群體的合理流動

世俗化是一種社會發展的趨勢,回族社會的世俗化是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結果。阿訇作為回族社會中的重要群體,部分人轉而從事其他行業,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開學的阿訇,或利用自己的外語優勢、身份優勢就業,或作為一名普通的勞動者參與到社會分工中,既解決了自身的現實生活問題,也用自己的宗教精神和道德素養感召著身邊的人,為社會的發展和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正確引導阿訇群體,發揮宗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宗教是一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現實狀況的反映,宗教反過來又會影響一個地方的發展?;刈迨侨裥叛鲆了固m教的民族,每個回族穆斯林一生,大到婚喪嫁娶,小到日常生活規范,都與阿訇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

伊斯蘭教中的公平、公正、寬容、濟貧、誠實、誠信、友愛等精髓同樣有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阿訇在政府與教民之間起著溝通作用,利用其宗教權威,調解回族群眾的日常糾紛,對回族社區的和諧有著重要作用?;诖?,需要正確引導阿訇群體,發揮宗教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

1.改革經堂教育體制,提高阿訇的資質和教義水平、自養能力。針對阿訇面臨的困境、經堂教育存在的問題,需要對經堂教育進行改革。首先要嚴格入學條件,對于資質一般的學生,鼓勵其參加職業教育,謀得一技之長,此舉既可以提高阿訇的整體水平,也可以緩解阿訇供過于求的狀況。其次,要對傳統的教材進行改革,增加文化課、政治課等現代社會需要的知識,幫助阿訇取得阿訇證,提高通過其他渠道謀生的能力。第三,改變經堂傳統的教育體制,設立固定學制,以提高阿訇的整體素質。第四,要培養阿訇的經濟觀念,改變阿訇只是傳教者,靠坊民供養的觀念,要培養阿訇的經濟意識,提高阿訇的自養能力;樹立帶領農村教民脫貧致富的大局觀,讓阿訇引領農村的教民致富。

2.參照勞動法規,保障阿訇合法的勞動權益,提高其職業穩定性。前文分析發現,阿訇在單個清真寺執教的年限平均為2.5年,職業穩定性低,工作缺乏保障。由于轉型期社會矛盾突出,坊內的群眾矛盾往往與宗教相關聯,寺管會可以聘任阿訇,也可以隨意解聘阿訇,導致阿訇的處境艱難。

雖然清真寺、寺管會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用人單位,但阿訇也是勞動者,為此建議參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規范阿訇的聘任。比如,解聘阿訇應參照《勞動合同法》第47條給予補償,按阿訇在清真寺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阿訇支付。以此保障阿訇與清真寺的平等地位,維護阿訇合法的勞動權益,保障阿訇不被隨意解聘,進而提高社區的穩定性。

3.將阿訇納入社保,對退休阿訇出臺養老補貼。2010年國家宗教局等五部委聯合下發頒布的《關于進一步解決宗教教職人員社會保障問題的通知》[12],將在職阿訇納入了社保體系,有助于阿訇做好教門工作。對于退休的老阿訇,則可以享受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養老金。但農村養老金標準較低,年滿60歲的且不在職的老阿訇,年老后沒有學糧乜貼收入,生活大多數陷于困境。目前寧夏計劃給在職阿訇400元/月的補貼,由于不涉及退休阿訇,他們多有不公平感,希望政府也能考慮到這些年老阿訇的奉獻和功績,給適當的補貼??紤]到退休阿訇在傳統回族社會中承擔著教化民眾的重要責任,基于公平原則,我們建議參考對鄉村民辦教師的養老補貼辦法,即對年老阿訇按教齡每滿1年每月10元的標準發放養老補貼。

宗教教職人員在宣傳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教育信教群眾、維護宗教和睦、促進社會和諧、推動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妥善解決好他們的社會保障問題,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具有重要意義。

[1]陳榮富.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世俗化理論—兼評伯格的“非世俗化”理論[J].學術月刊,2007,(10).

[2]陳懷松.宗教世俗化及其社會根源探析[J].宜賓學院學報,2009,(4).

[3]朱曉明.宗教若干理論問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艾尤布.阿訇在穆斯林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國穆斯林,1996,(05).

[5]熊威,白關峰.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群體的糾紛解決——以一個生活于廣州的青?;〖①隇橹行牡目疾欤跩].甘肅社會科學,2011,(04).

[6]馬強,胡群.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阿訇面臨的挑戰與使命[J].青海民族研究中心,2011,(01).

[7]馬宗保,金英花.鄉村回族社區的權力結構及其功能—以寧夏南部的單家集村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中心,2005,(04).

[8]戴維·格倫斯基.社會分層[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9]李路路.社會結構階層化和利益關系市場化[J].社會學研究,2012,(02).

[10]馬強.20世紀回族伊斯蘭文化教育歷史反思[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2,(4).

[11]馬春平.經堂教育存在的問題[J].雞西大學學報,2013,(3).

[12]國家宗教局等五部委.關于進一步解決宗教教職人員社會保障問題的通知[J/OL].國家宗教事務局官網.http://www.sara.gov.cn/zcfg/zc/12066.htm2010.

猜你喜歡
阿訇回族
淺論回族阿訇的社會職能
淺析清真寺阿訇與法治社會的關系
《回族文學》2015年總目錄
回族文獻目錄工作述評
1929年的那次比武
從《家譜》看吉林回族的源流與走向
《回族文學》2011年總目錄
紀念達浦生大阿訇誕辰130周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