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學的形成、對象與界限

2016-01-24 06:21A.H.丘馬科夫,安啟念
關鍵詞:全球化

?

全球學的形成、對象與界限

譯者簡介: 安啟念(1947-),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俄羅斯哲學研究會會長。

[俄]A.H.丘馬科夫

安啟念,譯

摘要:全球學是全球化的產物。20世紀全球化迅速發展,出現了生態、資源、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用的危險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全球性問題,世紀末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卷入全球性市場經濟之中。全球一體化日益顯著,全球學應運而生。它以全球化和全球性問題為對象,既有對問題的理論研究,也包括關于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的研究。研究對象的巨大規模與復雜內容,決定了全球學是多學科的綜合,與政治、經濟、哲學、文化以及許多自然科學相交叉。

關鍵詞:全球化;全球性問題;跨學科綜合性研究;全球學

全球學是全球化的產物,它的形成反映了全球化的發展。

廣義地講,全球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實際上它真正作為研究對象,是在20世紀。我認為全球化進入人們的意識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是全球性問題的提出。進入20世紀,先是在工業發達國家,然后在其他國家,生態狀況因為工業迅速發展而急劇惡化。很快就清楚了,生態問題是與其他具有全球規模的矛盾聯系在一起的。在前所未有的環境污染背后,極為明顯地暴露出地球人口增長失控、自然資源趨于枯竭、無節制的軍備競賽蘊含的致命危險等給人類造成威脅的傾向。它們意味著社會發展,甚至是地球上生命的存在,遇到嚴重危險,成為日益引人關注的全球性問題。對全球性問題的真正興趣,出現在1968年成立的羅馬俱樂部的第一批報告之后[1]893-896。它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1972年)、《人類處于轉折點》(1974年)、《國際秩序的重新審視》(1974年)、《走出浪費時代》(1976年)等,震動世界。在促使人們意識到人類和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存在物具有共同命運,全球化時代正在來臨方面,這些報告發揮了重要的啟蒙作用。第二是經濟政治一體化趨勢日益顯現。從20世紀70年代起,跨國公司走向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革。市場經濟擴展到整個世界,政治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人類不僅在命運上成為共同體,經濟、政治活動和日常生活也聯系越來越密切,迅速一體化。國際上沖突不斷,然而沖突也是一體化的表現。全球化逐漸成為現實生活和學術界關注的中心。

全球化以及對它的研究,經過近20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被不同科學所接受的跨學科交流語言,一些關鍵性的概念與范疇,例如“全球性問題”、“生態危機”、“生產的生態化”、“人口爆炸”、“核冬天”、“全球依賴”、“世界社會”、“新思維”、“新人道主義”等等。人們的世界觀有了明顯的改變,他們明白了:人對自然界的依賴,對地球環境和宇宙環境的依賴,還有對正在形成的關系和地球舞臺上各種力量的配置的依賴,比以前想象的要大得多。世界上社會生活一切領域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明顯,特別是不同國家的相互作用正在增加。人們知道了:20世紀后半葉全球性問題的出現與激化,不是由于某個人的失算,誰的重大錯誤,或者刻意選擇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也不是歷史的任性或者自然界反常的結果。全球范圍的改變和它們引發的對人類產生普遍影響的問題,是社會發展中和“社會-自然”系統中許多個世紀大量的、重大的變化的結果。它們的產生,根本原因在現代文明的形成歷史之中,這一文明產生了工業社會的和以技術決定論為導向的整個文化的多方面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個危機籠罩在人與人相互作用的整個綜合體之上,從根本上改變了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直接觸及到世界社會生死攸關的利益。

以往的發展不僅造就了“人口爆炸”和經濟全球化,而且導致了標志著有可能造成人本身退化的環境惡化。人的行為、觀念和思維方式不能及時改變以適應那些以不斷增長的速度發生在他周圍的變化。社會經濟過程加速發展的原因,正如全球性問題最初研究已經指出的,是人本身及其被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成就強化了許多倍的有目的的改造性活動。那時已經確定,僅僅在幾十年的時間里,由于科學技術成就的急速增長,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發生的變化比以前許多個世紀中的變化都大。同時,以加速度發生的這種變化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更為深刻和扎實的改造。到20世紀末,隨著英特網、電子郵件、無線電話的出現,這些改造變得前所未有,它們的獨特技術以及現代交通,極大地增加了人們的流動性和改造能力。人的改造能力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結果是,地球上不僅不再有人類未曾考察過的地方,而且實際上已經不再有清潔的土地、水和空氣,它們早已被人的活動所污染。這使人們有理由稱地球為“共同的家園”、“地球村”。

現實生活的變化使人類很快意識到,一個全球化時代已經來臨,各種相關理論應運而生。

對于形勢的變化,哲學家和某些科學家比其他人更為敏感。В.索洛維約夫、Э.列魯阿、П.沙爾登、В.И.維爾納茨基、А.Л.齊熱夫斯基、К.Э.齊奧爾科夫斯基、 А.湯因比、К.雅斯貝爾斯、Б.羅素等人的著作,對于全球化趨勢還不很明顯時促使人們意識到它的存在,在理論上起了重要作用。首先,這些思想家關切那些打破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個體系間的自然平衡的新趨勢,試圖依據當時獲得的知識對它們加以解釋。他們以自己的著作,以自己關于“地球居民的數量”、“永久和平”、 “統一的神人類”、“智力圈”、“世界政府”、“世界主義”等思想的論述,為哲學、科學和廣泛的社會意識理解人類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與自己生存的自然條件——生物圈、地理環境、宇宙,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做了準備,幫助人們理解人類有共同的命運,對于地球未來負有共同的責任。

例如В.И.維爾納茨基,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做出了由于人類改造活動的規模前所未有,地球的面貌將發生極大的改變的結論。他警告,如果人類社會不依照理性的原則發展,即不按照自然規律發展,那么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滅絕不可避免。他在其著作《科學思維影響整個地球》中說:“人第一次真正明白了:他是地球的居民,能夠,也應該,從新的角度思考和行動,不僅僅從單個個人、家庭或者種族、國家或者聯盟的角度,而且從整個地球的角度?!盵2]雅斯貝爾斯也有類似的觀點,早在1948年,他就首次在今天的意義上使用了“全球性的”這一術語,并且對于有一天地球將變得過于擁擠,地球上的資源將不夠人使用,表示了深深的憂慮。由于對人類的這種前景有清晰的理解,他特別寫道:“由于現代交通通信手段的技術能力,我們的地球成為統一的整體,人可以到達它的任何角落,地球變得比從前的羅馬帝國更‘小’?!盵3]接下來在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球性之后,他得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從這個時候起,世界歷史作為統一整體的統一歷史,開始了。從這樣的觀點出發,以往的全部歷史只是一系列零散的互不依賴的企圖,是各種各樣的人的能力的涌流?,F在,所有的問題與任務都涉及作為整體的世界。歷史與以往完全不同了。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現在是:沒有任何事物處于正在發生的事件之外。世界封閉起來了。地球成為統一的了。正在出現新的危險與可能。一切存在的問題都成為世界問題,任何形勢都變成全人類面臨的形勢了?!盵3]

當然還應該提到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和許多其他著作中闡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觀點。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倡議下于1864年建立的“第一國際”,反映了對各種政治力量、工會力量在全球水平上團結起來的已經成熟的需要,并且在實際上成為數量眾多的國際組織的最初宣示者之一。

已經走到前臺并在20世紀后半葉急劇強化的全球化過程,引起人們從各個角度進行研究。1965年“未來問題研究所”在維也納建立,這一年荷蘭建立了國際基金“2000年的人類”,“未來世界研究學會”1966年成立于華盛頓,1968年則成立了著名的羅馬俱樂部。到20世紀末,世界各國涌現出大量的學術機構,研究全球化的起因、機制、后果以及各個國家和全人類的應對方法。作為跨學科科學知識的全球學,形成于20世紀的最后25年。它的出現是由解決全球規模的綜合性復雜問題時各種科學的整合過程決定的。雖然“全球學”這一概念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出現,但當時尚未廣泛流行,只是從90年代末起人們才開始認真談論它的內容,學者們的注意力從全球性問題轉向了對全球化現象的思考。這時,在涉及整個地球的過程與現象的領域,已經積累了不少材料, “全球化”、“全球世界”、“反全球化”、“全球性問題”等概念開始流行,不僅出現在學術著作、大眾傳媒和政治語匯中,而且出現在日常語言里。于是,建立一個新的學科所必需的條件形成了,“全球學”應運而生。

全球學的問世,意義極為重大。關于全球化,多數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如何應對上,不少人還局限于為本國政府在全球化時代捍衛自己的利益建言獻策。全球學不同,它站在大尺度世界歷史的高度,認識到全球化的出現意味著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人類進入全新的時代。它的使命則是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全球一體化,深入揭示全球化的根源、問題與發展趨勢,為人類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提供幫助。全球化不可逆轉,全球學前景廣闊。

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全球學地位特殊。它和任何一個具體學科都不相似,因為它是關于自然和社會許多過程與問題的綜合知識,范圍涵蓋整個地球。與研究現實存在的這個或那個片段、方面的一門門科學不同,全球學旨在解決綜合性的對全人類極為重要的任務,只有通過跨學科的相互作用才能勝任。

“全球學”這一概念的基本含義,在一般使用時好像沒有什么分歧,但在科學領域,它的內容仍是嚴肅的爭論對象,有待精確化,因為不同的學者常常賦予它不同的含義。對全球學的理解存在分歧完全正常,因為事情涉及的是一個新的、正在迅速形成的科學知識領域。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做的不是經院式的概念游戲,而是關注跨學科交往的統一的和確定的語言的形成過程。全球學的地位,它的對象、范疇、原理、方法等,是基本問題。不然很難對正確理解當今世界的趨勢以及對抗全球性威脅的事業中取得的成就做出評估。然而要為全球學定位,必須把它放在與全球化、全球性問題的聯系中考察。

不可能深入細節,我們只能指出:全球化是一個長達很多世紀的自然歷史過程;全球性問題是這一過程的合乎規律的結果;而全球學,是以全球化和全球性問題為關注焦點的理論與實踐的范圍。全球化和全球性問題就是全球學的研究對象。對全球化的研究和對全球性問題的研究,本身就屬于全球學。

“全球化”這一術語的使用,通常是用來標志那些具有全球規模的一體化和非一體化過程,這些過程發生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發生在環境因人的因素而發生的變化中,其內容涉及整個國際社會的利益。在對全球化現象的解釋中存在兩個極端。其一對社會聯系與社會關系的全球性性質做了不合理的泛化,想要在原始社會中看到它們的存在。從這種觀點看,人類發展的早期階段就是全球性的。

另一個極端是把全球化解釋得過于狹窄,對社會發展現代過程的考察脫離了它們的基本原因和形成過程,也就是說不考慮國際結構和跨國聯系的形成歷史與形成機制。按照這種觀點,全球化往往只和20世紀有關,再不就是僅僅和20世紀最后幾十年有關。人們在全球化中看到的,經常是一個刻意啟動并管理的過程,一種由某個人有目的地實行的政策,一些人甚至把全球化作為一種主觀現實來談論,作為為了某些人、跨國公司或者個別國家的利益而實施的詭計。

在對全球化的看法問題上還有許多其他觀點,觀點的多樣不僅是因為問題復雜,而且也是因為對全球化的研究不夠充分。這造成了一些負面后果。人們的相互理解遇到困難,學科間的相互作用遇到不便,給理解全球化的原因以及它所造成的全球矛盾造成障礙。

這些年來,許多學派、組織、學術團體對全球化做了研究,積累了大量材料,全球學的產生水到渠成。正如已經指出的,全球學產生于那樣一個時期,當時蘇聯和蘇聯以外的著作中首次談到已經出現的對整個人類的威脅,開始積極討論那些被稱作“全球性問題”的新問題。這是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是全球化的第一個階段,對全球性問題的研究是全球學的開端。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因為今天談論全球化時很少涉及,有時完全不提它與全球性問題的聯系,不提將近40年前全球性問題系統研究的開始。結果是全球學常常被認為存在時間不超過15年。也就是說,把它的存在歷史局限在全球化處于研究者關注中心的那段時間。有一些著作,它們的作者建構自己的思想時好像全球學只是剛剛起步,沒有任何值得嚴肅對待的前期成果。然而在這個領域,還在“全球學”這一術語問世之前,關于作為統一體系的世界經濟聯系和由它產生的全球化趨勢,已經形成了相當清晰的觀念。全球性問題的實質與由來也已經得到說明,它們的區分標準和系統化方法已經確定,不僅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深刻聯系得到揭示,社會、經濟、政治、意識形態和科學技術的狀況對全球性問題的制約也已經清楚了。

但是應該強調,雖然從20世紀60年代起學者們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全球化的過程上,而是放在它的結果(全球性問題)上,科學中已經日益清晰地勾畫出了一個跨學科研究的一體性領域。作為一個特殊的科學研究領域和完整的對世界的認識的全球學,基本上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末,隨后因對全球化過程的思考而得到發展。那些由社會主義體系崩塌引發并決定了國際舞臺力量重新布局的事件,促使學術界和社會思想從研究全球化的后果轉而分析全球化本身及其真正的原因。這種情況只是在90年代后半期才發生,當時世界從一系列巨變中得到恢復,開始對新的局勢加以思考。正是那個時候,產生了對全球學的興趣的“第二次浪潮”。

全球學以全球化和全球性問題為對象,有關方面的知識都屬于全球學。不過這里應該指出兩點。第一,全球化和全球性問題是一個動態的存在,新內容層出不窮,作為關于它們的知識體系,全球學也在不斷發展。它不僅是跨學科的,而且內容不斷更新,不斷深入和豐富;第二,全球學是主要追求整合過程的嶄新的學術方向,但它不局限于理論領域,也要探討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涵蓋國際政治、經濟甚至意識形態的社會實踐范圍。

研究客體的復雜性,與此相關的跨學科性,使得我們很難為全球學這一我們感興趣的對象確定準確的界限,因為它經常和其他知識領域重合,例如未來學、文化學以及哲學。此外,得自全球學的理論知識常常與旨在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實踐行動聯系在一起,這使得全球學的界限被擴大了。

由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且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利益,全球學必然與政治和意識形態緊密聯系。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全球學存在不同的派別和思潮,它們早在全球學形成過程的最初階段已經很清楚地表現出來,當時兩個意識形態敵對的社會經濟體系事先決定了全球學的發展會有兩個派別,一個被稱作“西方全球學”,另一個被稱作“蘇聯全球學”。在最近十年,意識形態對抗讓位于經濟、文化、宗教、民族的分歧,以此為基礎,世界很快分為一些大的地區,即國際關系的各具特色的主體。在這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文明區別最為重要,它們決定了理解現代世界過程的幾種不同方法,包括西方的、歐亞主義的、東方的和伊斯蘭的等等??紤]到任何分類都是有條件的,我們只指出幾種當今全球學標志性的方法和派別。為了看得更清楚,我們分國外的和俄羅斯的兩部分來說。

國外的全球學從一開始就形成兩派:明顯地夸大科學技術對社會生活的積極影響的“技術決定論”派;把全球化負面后果的責任歸咎于科技進步、國際資本和跨國公司的“技術悲觀論”派[4]。至于說到俄羅斯的全球學,在蘇聯時期它處于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影響之下,它的特點是一種適度的樂觀主義心態。從最初時期它就出現了幾個流派,它們可以被有條件地分為[1]199-209:

“哲學-方法論派”,它研究各種全球過程的哲學基礎、實質、發生,分析那些最重要的以及為成功解決全球性問題所必需的社會-政治的和經濟的變革。

“社會-自然派”,它研究的問題很多,最大的關切與不安來自生態學和原料、能源、水、土地等資源的保障問題。在這些研究領域,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的代表,以及政治家、生產者、社會活動家,在密切接觸中工作。他們的宗旨是制定出使社會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最優化的原則與方法,是使生產生態化,合理地利用自然。

“文化學派”,關注的中心是科技進步造成的全球性問題以及健康保護、文化、法律、教育和社會生活其他領域的問題。

近年來,不論在俄羅斯還是在國外,對全球化的政治、社會、意識形態、文化和文明諸方面的關注明顯增加,全球學的界限有很大擴展,對它所研究的那些問題的性質,產生顯著影響。物質生產的范圍和精神活動,生態和生活方式,文化和政治,所有這些現在都在全球學的視野之內??紤]到這一點,應該把全球學定義為跨學科的科學研究領域,研究的宗旨是揭示全球化過程的實質,這些過程的產生原因與發展趨勢,同時分析全球化造成的全球性問題,并尋找獲得這些過程對于人和生物圈有益的結果同時避免有害結果的途徑。

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全球學”這一術語標志著對全球化和全球性問題的不同方面進行的科學的、哲學的、文化學的和應用的研究的總和,包括這些研究獲得的結果,以及使這些成果不論在單個國家還是在國際范圍內,在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范圍里變成現實的實踐活動。

為了避免不當的類比和方法論上的混亂,強調下面這一點很重要:不應當把全球學理解為通常由于科學知識的分化或者在相鄰學科的結合部大量產生的某種獨立的或者專門的科學學科。它是分化、對立過程和一體化過程的產物,這樣的過程是現代科學的特點。它也是研究和認識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各種科學學科和哲學在很大程度上處于密切的相互作用中,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有對象與方法。它們分析全球化的一切可能的方面,提出對全球性問題的這樣那樣的解決方案,既把這些問題一個個分開研究,也把它們作為一個完整體系來看。從這里產生了一個重要結果,如某些研究者所建議的,可以提出全球學的對象、客體、方法、目的、概念體系等問題。但是應該知道,對這類問題的回答,在全球學這里與在這樣那樣的具體科學那里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它的對象不可能被只有一個意義地加以規定,雖然簡單些可以說,它的對象是世界整體、整個人類或者帶著自己的主要成分,即人,的全部生物圈。 與此類似,全球學的概念體系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在哲學方法論層面,是統一的,在其他層面則是“模糊”的,按科學的不同而不同,參與相應的研究。如果說到全球學的方法或者目的,那么除了對某些基礎方法的規定外,必須列舉不僅是一門門科學及其對相應問題研究所做的貢獻,而且還要說明哲學、文化學、政治學、意識形態是以什么方式發揮作用的,是什么使得有些任務實際上是不可能完成的。

全球學與具體科學學科的另一個重要區別在于,對各種全球性傾向的思考和對這些傾向產生的問題的基本解決,不僅要求理論研究,而且要求與此相應的能取得實際結果的實踐行動。全球學客觀上在科學和實踐的領域執行著整合的功能,迫使許多學者、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以新的方式觀察當今世界,并且意識到自己在參與人類的共同命運。它迫使人們思考,全球化及其產生的問題沒有給人類留下選擇的余地,只能在克服分歧走向統一時盡可能地保留不同文化的特點,保留存在了許多世紀的傳統和各個民族的基本價值。但是這種統一與行動上的一致,只有正確理解當今世界發生的那些過程與事件才能得到保證,而關于這些過程與事件的知識是在全球學中獲得的,在全球學中,切近的目標與遙遠的前景是被密切聯系在一起考察的。

在文章行將結束時,必須指出,許多在分析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中獲得的全球學結論,會遭到有充分理由的反對。反對者首先把全球化看作利益之爭和單個國家的有目的的活動,有些活動的代價是損害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甚至踐踏其合法權利。這類意見是公正的,不論在理論研究中,還是在實際活動中,當事情涉及全球化及其后果時,應該予以考慮。但是在關于全球學的地位的問題中,就像在規定其對象與界限時一樣,我們是在解決另外的任務,遇到的不是客觀過程中無法去除的主觀因素,一般來說遇到的是單個研究者的主觀主義和偏見。他們的意見不應該代替對各種世界性過程客觀趨勢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А.Н.Чумаков.Глобалистика.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 Гл. ред. И.И. Мазур, М.Радуга, 2003.

[2] В.И. Вернадский.Философские мысли натуралиста. М.Наука, 1988, с. 35.

[3] К. Ясперс.Смысл и назначение истории. -М.1991, с. 141.

[4] А.Н.Чумаков.Глобалистик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междисциплинарны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 Гл. ред. И.И. Мазур, М.-СПб.-Нью-Йорк: Элима, Питер, 2006. c. 875-878.

中圖分類號:D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05X(2016)02-0001-05

作者簡介:A.H.丘馬科夫(1950-),男,哲學博士,教授,俄羅斯哲學學會第一副會長。從20世紀70年代起從事全球性問題和全球學研究?!度蚧瘯r代》、《俄羅斯哲學學會通報》雜志主編,《全球學百科全書》主編之一。

收稿日期:2015 - 06 - 15

猜你喜歡
全球化
全球化時代的數字紀念
馬克思的技術思想與當代全球化
中國本土性知識必須“再全球化”
逆全球化下的中國外貿新局面
新舊全球化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理性認識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產業轉移
好奇心與全球化是如何推動旅游新主張的
凈能源危機:特朗普的貿易戰與全球化的終結
全球化陷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