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自然化”:從現實到未來的橋梁——兩種“人的自然化”概念辨析

2016-01-24 06:21趙惠霞
關鍵詞:異化勞動人的全面發展

?

“人的自然化”:從現實到未來的橋梁——兩種“人的自然化”概念辨析

趙惠霞

(西安石油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710065)

摘要:在以往“人的自然化”討論中,實際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人的自然化”概念。第一種與“自然的人化”相對,指自然對人的改造;第二種與“異化勞動”相對,指人從社會化、文明化的誤區向自然天性的回歸。前者雖然被普遍運用,但由于違背了馬克思提出“自然的人化”的前提條件,自身存在邏輯上的矛盾,因而造成了研究中的混亂和困惑。后者是在研究前者的過程中提出來的,表現的是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一種重要思想。如果說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講的是現實,人的全面發展講的是未來,那么,從現實到未來的橋梁就是“人的自然化”。

關鍵詞: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異化勞動;人的全面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的自然化”問題一直受到學界的關注。在不同意見的討論中,實際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人的自然化”概念,兩種概念內涵不同,學理依據不同,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意義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因此,辨析兩種“人的自然化”概念,就顯得十分必要。

第一種“人的自然化”概念認為,“人的自然化”是相對于“自然的人化”而言,“自然的人化”表現人對自然的改造,“人的自然化”表現自然對人的改造。

這種觀點最早出現于德國哲學家施密特1962年出版的《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書。施密特在書中提出,“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把勞動看成是自然的人化這一進步過程,而這個過程同人的自然化過程則是相一致的?!盵1]75施密特引用馬克思的話說明這個概念:“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活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活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笔┟芴赜纱颂岢?,“物質變換以自然被人化、人被自然化為內容,其形式是被每個時代的歷史所規定的?!盵1]77

20世紀80年代,《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在中國內地出版,“人的自然化”概念以及施密特的這種認識遂被國內許多學者采用。李澤厚認為:“所謂‘人的自然化’實際正好是‘自然的人化’的對應物,是整個歷史過程的兩個方面?!盵2]81張玉能提出:“人類的社會實踐是一個人與自然雙向對象化的過程,一方面是在社會實踐中‘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化’。他們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盵3]

第二種“人的自然化”概念,是相對于“異化勞動”而言,認為異化勞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誤區,違背了人的自然天性,損害了人的幸福,加劇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是當今各種社會矛盾的根源,改變這種現象的路徑就是人向勞動的自然天性回歸。

第二種概念是國內學者在研究第一種概念的過程中,依據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表述提出來的。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針對“現代科技工藝和工具理性的泛濫化所帶來的人性喪失,人的非理性的個體生存價值的遺忘、失落和淪喪”等現象,提出“如何克服這可怕的異化呢?……只有從‘人的自然化’和尋找‘工具本體’本身的詩意來向前行進了?!盵2]72-73在《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中,李澤厚指出:“在科學研究中,在藝術創作中,人與對象、人的生活和科學研究或藝術創作可以融為一體,從而得到最大的享受?!@其實也就是馬克思講的真正的人的非異化的‘勞動’及其快樂?!盵4]143-144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李澤厚進一步明確提出,“人的自然化”“指的是本已‘人化’、‘社會化’了的人的心理、精神又返回到自然去”[4]50。

分析兩種“人的自然化”概念,很明顯存在本質的不同。第一種“人的自然化”概念強調的是自然對人的改造,自然是主體,人是客體,正如在“自然的人化”中,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一樣。第二種“人的自然化”概念強調的是人向勞動的自然天性的回歸,人是主體,需要改造的對象是異化勞動的意識和各種異化勞動現象。

兩種關于“人的自然化”的觀點,都宣稱來源于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然而,馬克思并沒有直接使用過“人的自然化”的概念。這樣一來,哪一種觀點更符合馬克思的原意,更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際和規律,就需要進行細致的甄別。

第一種“人的自然化”概念,在學界的影響較為廣泛。以往關于“人的自然化”的研究,大多是圍繞這個概念展開的。然而,正是這種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惑,引起人們對這個概念的反思。

把“人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化”相對應,從形式上看順理成章,但是在實際研究中卻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這就是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始終無法確定這種含義的“人的自然化”在現實中所對應的事實和問題,或者說不能確定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施密特提出“人的自然化”,指的是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同時,自身也得到改造的事實,強調的是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引起的自身身體的變化。

國內許多學者循著這樣的邏輯,進一步把人學習、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作為“人的自然化”的內容。早在20世紀80年代,高義澄就提出:“自然界的人化過程同時也是人的‘自然化’過程。后者是指人們在活動中更廣泛地掌握和同化自然力,將自然規律和自然的力量納入自身,變為自身的部分?!盵5]高光也認為:“所謂人的自然化是指自然的本質和規律內化為人的知識和智力等本質力量,實現人的自我塑造,是人的本質日益豐富和完善,使自己的認識和行為更加合乎客觀規律?!盵6]進入新世紀以后,張玉能仍然認為,“‘人的自然化’就是指,在以物質生產為中心的社會實踐中,自然界的一切物種的規律(尺度)都內化為人的內在的尺度(規律)”[3]。很顯然,這些論述較之施密特的內容雖然有所擴大,但都是按照施密特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不過,在李澤厚看來,上述這些內容卻都不屬于“人的自然化”,他把它們統統歸之于“自然的人化”范疇。李澤厚提出,“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自然的人化”與“內在自然的人化”兩方面內容,兩方面內容都可以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他指出,“內在自然的人化”的“硬件”“就是指如何改造作為人類自身的自然,即人的身體器官、遺傳基因等等?!薄败浖薄氨闶侵溉祟愃哂械膬仍谛睦頎顟B?!曳Q之為‘文化心理結構’?!盵4]36-37可以看出,不管是施密特講的人的生理能力的變化,還是國內學者講的人的認識能力的變化,在李澤厚這里,都屬于“自然的人化”,而不是“人的自然化”。在李澤厚看來,人在實踐過程中引起的外在身體的變化和內在心理的變化,統統都是人的實踐的結果,即改造自然的一種成果。

李澤厚是我國研究“人的自然化”理論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關于兩種“人的自然化”概念,在李澤厚的文章中都能找到相關的論述。他把其他學者提出的“人的自然化”的內容,即第一種“人的自然化”對應的內容,統統歸之于“自然的人化”范疇,那么,在他的研究中,“人的自然化”在現實中對應的是那些事實呢?

李澤厚對于“人的自然化”內涵的表述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在1989年《美學四講》中,他認為:“‘人的自然化’包含三個層次或三種內容,一是人與自然環境、自然生態的關系,人與自然界的友好和睦,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壞,而是把自然作為自己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的美好環境,這是‘人的自然化’的第一層(種)意思。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為欣賞、歡娛的對象,人的栽花養草、游山玩水、樂于景觀、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與它合為一體,這是第二層(種)含義。三是人通過某種學習,如呼吸吐納,使身心節律與自然節律相吻合呼應,而達到與‘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狀態,如氣功等等,這是‘人的自然化’的第三層(種)含義?!盵2]81在2008年《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中,他認為“人的自然化”也可分為“硬件”和“軟件”來談,“硬件”“是指人的外在自然化”,除了上述三層含義和內容,“其次是人的體育鍛煉與競技,以追求或實現人的體力可能性的最大自然限度。最后,似乎相當‘神秘’,是通過氣功、瑜伽等方式,使人的生物生理存在與自然節律相共鳴、相同構?!彼岢?,“‘人自然化’的‘軟件’即是美學‘問題’。它指的是本已‘人化’、‘社會化’了的人的心理、精神又返回到自然去,以構成人類文化心理結構的自由享受?!盵4]49-50

李澤厚提出的“人的自然化”“硬件”的5個內容,前兩個的實質是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不管是把自然界作為人的環境,與之和睦相處;還是作為人的欣賞對象,“與它合為一體”,表現的都是人對自然界應該持有的態度,顯然不屬于自然界對人的改造;后三個的實質是如何改造人的身體,不管是通過體育鍛煉與競技的方式,還是通過氣功、瑜伽的方式;不管是“追求或實現人的體力可能性的最大極限”,還是“使人的生物生理存在與自然節律相共鳴、相同構”,“達到與‘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狀態”,都是人自覺追求的目標和過程,同樣不屬于自然界對人的改造。我們已經指出。李澤厚“人的自然化”“軟件”的內容,屬于第二種“人的自然化”概念,而他提出的“人的自然化”“硬件”的內容,又沒有一個屬于第一種“人的自然化”概念。這樣一來,在李澤厚的研究中,第一種“人的自然化”概念的研究實際上就出現這樣的結果:施密特和國內許多學者提出的內容被歸之于“自然的人化”范疇,李澤厚自己提出的內容又不屬于第一種概念的范疇。換言之,第一種“人的自然化”概念,在現實中找不到對應的事實和問題。

對于第一種“人的自然化”概念研究的這種尷尬狀態,細心的學者早已有所察覺。徐碧輝就曾經當面向李澤厚提出:“人的自然化”的“內涵有些‘飄’,不像‘自然的人化’那么明確?!睋毂梯x說,“李先生表示同意?!盵7]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卻很少研究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于是這個問題也就無從得到解決。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追溯到馬克思提出“自然的人化”概念和施密特提出“人的自然化”概念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自然的人化”概念,是以人與外部自然界相區別為前提,指的是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整個活動。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人與自然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人是主動者,自然界是被動者,人可以使自然界“人化”,自然界卻不能使人“自然化”。人在改變自然界的同時,自身也會得到改變,這依然是人自身主動行為的結果,而不是自然界的功勞。這方面的內容,如果一定要用“化”的表述方式,也只能是“人的人化”,而不能是“人的自然化”。周義澄和張玉能雖然意識到這一點,但卻仍然將其稱之為“人的自然化”。羅長海則認為,“人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這個范疇是不能自洽的;因為根據這個論斷,認識和掌握了自然規律和自然力量的人,被稱之為‘人化的人’而不是‘自然化的人’;這樣一來,所謂‘人的自然化’就成了毫無結果的空話和套話?!盵8]李澤厚把施密特等人提出的這類“人的人化”的內容統統歸之于“自然的人化”范疇,就是因為這些內容都是人主動行為的結果,而不是自然界主動行為的結果,所以不能稱之為“人的自然化”。

施密特提出“人的自然化”概念,是建立在人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和外部自然界同屬于自然界的前提之下。這與馬克思提出“自然的人化”的前提是完全不同的。在施密特這個前提下,無論是人對外部自然界的改造,還是對自身的改造,都可以看作一種自然元素對另一種自然元素的改造,也就是“自然的自然化”。在這個前提下,施密特本來完全可以把人對自然界的改造稱為“自然的人化”,把自然對人的改造稱為“人的自然化”,以區別不同類型的“自然的自然化”。但是,當他引入馬克思“自然的人化”概念之后,就不能這樣做了。因為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概念,有其已定的前提條件,也就是人與自然相區別。在馬克思“自然的人化”的命題中,人是作為與自然相對的概念,人只能是人,而不能同時又作為“自然”的概念被使用。所以,人對自身的改造,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只能是“人的人化”,或者“自然的人化”,而不能是“人的自然化”。施密特忽略了這一點,他從自己的前提出發,卻借用馬克思完全不同前提的“自然的人化”概念,進而推出“人的自然化”概念,就不自覺地陷入了混淆概念的泥潭。許多學者接受了施密特這種“人的自然化”的概念,卻沒有察覺其中存在的邏輯矛盾,于是導致了研究中的困惑和混亂。

由此可以看出,把“人的自然化”作為與“自然的人化”相對概念的做法,由于忽視和違背了馬克思“自然的人化”的前提條件,從一開始就存在邏輯上的矛盾。從馬克思用“自然的人化”表述的人類實踐活動中,抽繹出人對自身的改造部分,組成與“自然的人化”相對的“人的自然化”概念,不僅在邏輯上不通,在研究中造成混亂,在社會生活中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事實上,施密特雖然提出了“人的自然化”概念,并把它與“自然的人化”一起歸于馬克思的名下,但他并不重視這個概念,只是把它們僅僅看作“青年馬克思的夢想”[1]169。國內許多學者出于對馬克思的崇敬之情,極力從馬克思的著作和日常生活中為這種觀點尋找支持的證據,卻很少反思這個命題本身的合理性。

第一種“人的自然化”概念在國內出現以來,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見。很早以來,就有學者明確指出,“‘人的自然化’不是馬克思的命題”[9];“人的自然化”“邏輯上不通,實踐上多余”[10]。從以上的分析中不難看出,作為針對第一種“人的自然化”概念而言,這些意見確實是很中肯的。

第二種“人的自然化”概念,由李澤厚提出并極力倡導。李澤厚指出,“人的自然化”“指的是本已‘人化’、‘社會化’了的人的心理、精神又返回到自然去”,這就明確了這種“人的自然化”概念不同于第一種“人的自然化”的內涵。李澤厚提出的“人的自然化”5個方面的“硬件”,實際上就是探求這種“人的自然化”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的具體路徑和形式。

然而,李澤厚并沒有把這種概念與施密特等人的概念,即第一種“人的自然化”概念從邏輯上明確區別開來,他實質上是在第一種概念下討論一種與其完全不同的內容。這樣一來,不惟他的研究受到影響,也進一步加劇了整個研究中的混亂。

汪濟生看出了李澤厚研究中的這種矛盾,建議李澤厚對他的體系進行改造。改造的一項內容,就是通過“人的自然化”,“吸引人們從種種的‘異化’狀態中,把生命和世界的契合、協調,調回到,甚至提升到一種更基本、更自然的狀態中”。汪濟生認為,“人向自身‘異化’的糾偏,雖然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回歸自然,就也能夠被邏輯地認定為可以提高這種‘人化’了?!盵11]汪濟生顯然看到了李澤厚與許多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同,看到了這種“人的自然化”概念所包含的新的意義。

事實上,第二種“人的自然化”概念,即克服異化現象,向人的自然天性回歸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重要內容,而且是貫穿其中的基本思想。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他把類看做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己看作類存在物?!盵12]52“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這些機能脫離人的其他活動領域并成為最后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盵12]51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的一種自然本能,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最重要的特征。

然而,馬克思考察“當前的經濟事實”,卻發現與勞動作為人的自然本能的特性相反,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中,勞動卻不是自由的、愉快的、自覺的活動,而是受約束的、痛苦的、強迫的;勞動產品不是作為勞動者對象化的成果為勞動者所有,而是被不勞動的人占有,成為壓迫和掠奪勞動者的力量;勞動者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勞動者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馬克思把這種現象稱為“異化勞動”,并且從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人同自己作為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和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異化四個方面,具體地揭示了異化勞動的存在形式以及對人和人類社會的影響[12]45-60。

馬克思指出,在異化勞動條件下,“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盵12]50資本家利用手中的資本,把大部分勞動成果據為己有。但是,“受這種財富的人,……把別人的奴隸勞動、把人的血汗看做自己的貪欲的虜獲物,所以他把人本身,因而也把自己本身看做可犧牲的無價值的存在物?!盵12]127。馬克思認識到,在現實的異化勞動中,勞動者和勞動成果的獲得者都不能從勞動——這個人自然的生命活動形式,這個原本快樂的生命過程中得到快樂?!胺彩窃诠と四抢锉憩F為外化的、異化的活動的東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狀態?!盵12]59

很顯然,異化勞動由于違背了人的自然天性,不僅剝奪了人生命中重要的快樂源泉,而且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和斗爭,因而成為影響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如何改變這種無處不在的異化現象呢?馬克思給出的路線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12]78, “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盵12]81馬克思認為,揚棄人的異化,完成人性復歸的社會,就是共產主義?!斑@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盵12]78

在這里,馬克思雖然沒有使用“人的自然化”的概念,但他所闡述的思想,顯然正是第二種“人的自然化”概念所強調的內容。事實上,李澤厚等人正是從馬克思的這些論述中得到啟示,并將其運用于美學研究,從而提出第二種“人的自然化”概念的。

在人類思想的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學者提出的概念或者命題,內容不為人們接受,名稱卻被接受和保留,甚而成為一種思想或學科的名稱。鮑姆嘉滕的《美學》,雖然“沒有跳脫傳統詩學與演講術的框框”,只是“歸納整理前人的觀點,系統地總結詩學與演講術所提出的規則”[13],但卻為新的美學學科命名。施密特提出“人的自然化”概念,也屬于這樣的現象。

在馬克思理論體系中,異化勞動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馬克思創立共產主義理論,是從勞動作為人的自然需要的天性出發,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的不合理性,即對個人幸福和人際關系的消極影響,從而說明實現共產主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如果人沒有勞動的自然需要,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異化勞動的現象以及相關的社會制度的存在就天經地義,人性中好逸惡勞的一面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就是必然的,改造社會現實也就失去了合理性,“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成了空中樓閣。

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12]77-78,“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14]422馬克思對于人類未來的這種設想,通常被稱之為“人的全面發展”。如果說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講的是現實,人的全面發展講的是未來,那么,從現實到未來的橋梁就是人性的回歸——從被異化的人性回歸到人的自然本性,從不擇手段地謀求勞動成果回歸到享受勞動快樂的本能。這種從異化狀態回歸人的自然本性,從而使人得到全面發展,社會得到全面進步的過程,就是“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從現實的角度看,針對的是異化勞動及其在社會發展中造成的種種問題;從歷史的角度看,針對的是人類在社會化、文明化進程中形成的認識和發展誤區;從未來的角度看,是把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進一步具體化、路徑化。

在以往“人的自然化”研究中,由于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人們普遍關注的是第一種概念的“人的自然化”,第二種概念的“人的自然化”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同時,因為沒有明確意識到兩種“人的自然化”概念的存在和不同,導致了研究中的混亂,影響了研究的深入發展。

與此同時,由于異化勞動在現實中表現為兩種形態,即“人內心深處的意識”和“現實生活的異化”,異化勞動的揚棄,也分為人的意識異化的揚棄和現實生活異化的揚棄兩個方面[12]78-79。馬克思在完成《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后,就把精力集中在改變不合理的現實的斗爭方面,并且從現實的需要出發,更多地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強調階級的對立和斗爭。馬克思前后期的這種變化,被許多后來者誤解,認為從人、人性的角度研究社會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進而否定了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然化”這一重要思想。這種認識和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的自然化”研究的深入開展。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之所以為人們接受,是因為揭示了人類發展的規律。這種規律不僅表現為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也表現為人類性和階級性的統一。

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當然,我們在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們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們所處的各種自然條件……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盵14]146-147人性是人之為人的內在規定,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人如果沒有物質生活的需要,人類社會就不會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人如果沒有平等自由的需要,人類社會就不會有追求平等自由的社會運動。在社會矛盾尖銳激烈的條件下,人性的不同需要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會表現為不同的階級性。這種階級性是以一定的人性作為基礎的,但不同的對立的階級之間同時存在著某些共同的人性。

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這個斗爭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個基本思想完全是屬于馬克思一個人的?!盵14]380馬克思的這一思想,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按照馬克思的這一思想,無產階級革命與以往歷史上的歷次革命最根本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不是一般地反對壓迫和剝削,而是要終結人類社會的壓迫和剝削。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不是為了反過來壓迫和剝削他們,而是要建立一個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制度,建立一個人人平等幸福的和諧社會。

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注釋中特別強調:“在我看來這一思想對歷史學必定會起到像達爾文學說對生物學所起的那樣的作用,我們兩人早在1845年前的幾年中就已經逐漸接近了這個思想?!盵14]380根據恩格斯的這段話,聯系到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寫作時間,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主義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是統一的。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即以往那種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看作馬克思青年時期不成熟的思想,由此否定和輕視“人的自然化”理論的觀點,是不符合實際的。

在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中,許多革命者只強調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而忽視人類性,于是出現了許多過激的有違人性的行為,特別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之后,普遍出現了類似于舊的統治者的對人民群眾的掠奪和壓迫。20世紀后期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運動的挫折,雖然是由多種原因決定的,但不可忽視也是至今被許多研究者漠視的原因是,忽視了大多數人的基本特性、基本權利和基本權益,在異化勞動意識,即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無償占有他人勞動產品觀念的影響下,導致了特權和腐敗現象的滋生,而且這種現象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還惡性膨脹,以致泛濫成災。所以,恢復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的自然化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人類性和階級性的統一,正確理解馬克思優先改變社會現實、進而通過人的自然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思想,不僅是當今研究者必須注意的問題,也是社會實踐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關于異化勞動對于個人生活的消極影響,馬克思和許多偉大的思想家都有過明確的論述。但是由于他們所處的時代,社會總體上處于物質匱乏狀態,不勞而獲者從與勞動者的辛苦勞作比較中尚能獲得優越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勞動樂趣的喪失對生命的影響?,F代社會由于物質生活資料的不斷豐富,異化勞動對人生命的危害才開始充分顯現,許多人由于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從而感到生活無目的、無意義而絕望而自殺。維克多·弗蘭克在《無意義生活之痛苦》一書中宣稱:“我們生活在一個彌漫著無意義感的時代里?!盵15]24他提供了一組數據:“在美國大學生中,自殺已成為第二大死因,位居交通事故之后。同時,自殺未遂(并非以死亡為結束)的數目增長了15倍?!彼信e了當時對愛達荷州立大學學生的調查結果,“有85%的學生在其生活中再也看不到任何意義,而其中有93%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健康的?!盵15]6-7他特別提醒人們注意,“這種現象發生在馬斯洛所說的那些基本需求似乎無一不被滿足了的那種‘富裕社會’?!盵15]272014年9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個調查報告顯示,這種現象正在全世界蔓延。世界衛生組織耗時10年,調研了全球172個國家,得到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80萬人自殺身亡,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每年自殺死亡人數已經超過戰爭和自然災害致死人數之和,其中25%的自殺發生在富裕國家[16]。與此同時,由于物質生活資料的極大豐富,一些人人性中的劣根性膨脹,富貴而淫,減少、脫離或厭惡勞動,過多過度地享用生活資料,以致肥胖、“三高”等疾病滋生,或者追求感官刺激,如酗酒、賣淫、嫖娼、吸毒等,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蔓延。

異化勞動之所以能夠對人的生命產生危害,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失去了勞動創造,也就失去了一種能夠產生快樂、提供生命動力的重要的生存方式。因為只要勞動就會有產品,就會有快樂。從心理學來講,人有多種快樂,但最大、最普遍的快樂,是自己創造產品的快樂。對父母來講,孩子就是他們創造的產品,因此,孩子降生他們最快樂!對于最一般的勞動者而言,自己勞動、創造成果和產品,他們最快樂。一旦脫離或失去勞動,他們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快樂。長此以往,無所事事,精神空虛,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而且,對一個正常的人來講,脫離了勞動,也就脫離了社會,脫離了集體,生活也就失去了正常的規律。這樣,人體的生物鐘也就失去了常態,疾病也就自然滋生。雖然有的人不勞而獲,一時為占有他人的產品而沾沾自喜,但是,這種情況難免為社會大眾所不容。因此,在內心深處,他們遠遠沒有勞動者的心理那樣平靜、充實和坦蕩。

在人類歷史上,對他人、他國和他民族勞動成果和生活資料的覬覦和掠奪,是一些個人和族群的生存目的和方式,甚至成為某些國家的發展戰略。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與中原地區民族之間的戰爭,從根本上講,就是為了掠奪勞動產品和生產資料。近代日本對東方諸國的多次侵略,也是為了占有他國的土地等生產和生活資料。工業革命以后,西方殖民者到東方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著這樣的目的。這種現象是人類社會長期紛爭不止的根本原因,而深藏在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則是人們的異化勞動意識。因此,只有通過人的自然化,徹底揚棄異化勞動意識,消除異化勞動現象,人類社會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和平與和諧。

在現代社會,對他人的掠奪往往直接表現為對自然環境的掠奪,而對自然環境的掠奪很多時候同時就是對他人的掠奪。這種掠奪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迅速提高,使得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無限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成為當今影響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這種矛盾導致了當今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人類之間的各種紛爭和戰爭,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這種矛盾產生的根源,依然是深藏在人們意識中的異化勞動觀念。如果人人都厭惡勞動、逃避勞動,卻都想獲得他人的勞動成果,人與人之間如何能夠和諧呢?如果人類總是永無止境地追求物質享受,總是想方設法把自然物變成手中的財富,人與自然如何能夠和諧呢?如果人不能認識和遵循自身發展的規律,身心為物所役,如何能夠做到身心和諧呢?如果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的內心之中充滿了各種矛盾和沖突,人類社會如何能夠和諧呢?

由此不難看出,只要異化勞動觀念占主導地位,人類社會就不可能出現真正的和諧。而要鏟除異化勞動這個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毒瘤,根本的路徑就在于實現“人的自然化”。這是“人的自然化”研究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辨析兩種“人的自然化”概念,推崇第二種“人的自然化”概念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德]A.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M].歐力同,吳仲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2] 李澤厚.美學四講[M].北京:三聯書店,1999.

[3] 張玉能.論“人的自然化”與審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8):.

[4] 李澤厚.人類學歷史本體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5] 周義澄.自然理論與現時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01-102.

[6] 高光.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5.

[7] 徐碧輝.從“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業時代美的本質的哲學內涵[J].四川師范大學:社會科學版,2011(4):70.

[8] 羅長海.試論誤用的“人化自然”與虛假的“人的自然化” [J].哲學動態,1991(4):28.

[9] 劉增惠,彭會珠.論“人的自然化”不是馬克思的命題[J].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08(8).

[10] 李萬古.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辨析[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58.

[11] 汪濟生.相映成輝,還是自相抵牾[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65.

[12]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3] [德]鮑姆嘉滕.美學[M].簡明,王曉旭,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0-11.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德]維克多·弗蘭克.無意義生活之痛苦[M].朱曉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16] 參考消息[N].2014-09-06(6).

中圖分類號:N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05X(2016)02-0006-07

作者簡介:趙惠霞(1960-),女,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美學理論研究和教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5ZDB040); 陜西省社會科學(項目編號:2014I42)

收稿日期:2015 - 10 - 29

猜你喜歡
異化勞動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現實思考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視域下的共享發展理念
淺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幸福異化:一種研究幸福問題的新視角
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的生態環境異化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