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娓娓行年考

2016-02-02 01:13盧曉瑞
陜西古代文獻研究 2016年0期
關鍵詞:延川縣自序延川

盧曉瑞

李娓娓行年考

盧曉瑞

李娓娓,字心蘭,又字韻卿。清末陜西延川女詩人,性端嚴聰慧,通書史,工詩學?,F存詩《詠月軒吟草》、《幽香館存稿》116首,存詞《綠窗詞草》22首。詩筆清健雄厚,文質雅怨悉備。不管是清麗悠閑的少女時光,抑或伉儷情深的夫唱婦隨,又或是刻骨銘心的悲夫之痛,還是遠走他鄉的孤寂艱難,娓娓均以詩文來感觸生命之紋理,“日事吟哦,手不釋卷”。讀娓娓詩詞,仿佛促膝回首一段往事,不僅體味其個人的吟花哦月,抒悲憶苦,更覺是在細閱一部家族史、民族史。

一、李娓娓先祖及生平考

李娓娓,祖籍延川縣李家塬村(今屬馬家河鄉),曾祖父李蕊,為本縣著名的中醫大夫,醫德高尚,常為貧寒家庭看病。祖父李步瀛(為李蕊長子),生于乾隆中期,嘉慶五年(1800)考中舉人,曾揀選知縣。李步瀛中年時期在延安府學(即和鳴書院)執教多年,其長子李宗沆隨同就讀,受到延安知府趙洵的賞識。李宗沆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為嘉慶十八年(1813)年進士。歷任湖南益陽縣、善化縣知縣,武岡、劍州知州,湖南省長沙府、四川省成都府和重慶府知府,接著升遷廣東道,先后任督糧道、兵備道、鹽運司等官職。他持身廉潔,斷案如神,曾在自己的官署題寫“愛一文錢,神人共鑒;枉三尺法,衾影難安”,以此自勉。他為人剛正耿直,敢于直言,不肯違心相從,屢次違逆廣東省巡撫及總督等大吏,此后再未升遷。道光二十九年(1849)因于湖南協助主考官參與鄉試閱卷,故而欽加二品頂戴。于同治甲戌年(1874)被欽加頭品頂戴,誥封光祿大夫。

李宗沆共有六子四女,李娓娓為其幼女。關于李娓娓生卒年,歷來學者考證不詳,一般認為生于清代道光年間,卒于民國初年。據《延川縣李氏家譜》“約生于道光六年(1826)前后……約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前后作古,享年八十余歲”。余疑恐誤。從《幽香館存稿》自序云:“于庚午年(1870)攜帶二子,遠涉千里,流寄青門。三十余年,求一枝之不得,鷦鷯見笑?!碧热衾铈告干?826年前后,此時已是43歲左右,與自序不符。從自序以及曹、李兩家家譜云享年80余歲來看,李娓娓約生于1831—1840年間,卒于1911年以后。

二、李娓娓行年考

李娓娓《憶珍珠臺》自序云“余幼時隨侍先嚴,榮任蜀省之合州”。從其早期詩《楚江頭》“江頭月、江上客,清江兩岸蘆花白”,以及《春日亦可園即景》“點點青苔小似錢……淺水池塘柳浴煙”的明媚清麗來看,似已浸染了江南的軟風細雨。從《懷雨巖、稼門、慎齋三弟在蜀未歸》、《寄和稼門五弟》、《十恨詩》等詩篇中,似可窺見,娓娓少女時代“幼時為母氏最鐘愛者”,一直過著侍女相從、優越富足的生活,有詩云:“寒深夜夜金火爐,侍女猶添柏子香?!边@主要是在臨境如畫的南方地區,“蜀境有山看入畫,秦川無水可通舟”,閑暇之余,整日與詩書相伴,“冬夜慢慢靜坐時,興來學讀古人詩……幽懷獨賞閑中味,風露浸人冷不知”,“只恨當年少小時,金針不銹寫新詩”?;蛟S已到了二八芳齡,為完父母之媒約,似不得不回歸故里,“搔首天涯感舊游,幾經惆悵幾遲留”。個中惜別愁怨可見一斑。北歸李家塬,山僻村居,大非紅樓景象,繁華已逝,春光奈何,“村居不是紅樓好,那有圖書滿架羅”。待字閨中,似有些許惆悵,而即將嫁于從未謀面的夫君,似添幾絲驚惶。

李娓娓“父宗沆與翁鶴齡同里、同學而且同志者也。二人當同窗聚首時,已約以將來互締姻焉,此間俗名為換親者是也”。又因“比長,各子女林立……而少長庚則難齊,故李曹氏先而曹李氏后,順天序也”。據李氏家譜和曹氏族譜可得知,曹鶴齡一女(曹鶴齡三續妻白氏生)先嫁于李宗沆第三子李應疇;隨后,李娓娓嫁于曹鶴齡次子曹震方。曹氏與李家以孝著稱,“沆常語所親曰‘吾諸媳概皆孝賢,而曹氏為最’”,而曹震方與李娓娓亦情投意合,拈毫橫笛,伉儷情深。

“家住三臺楊柳村,一灣清水抱柴門”,李娓娓嫁于本縣文安里三臺村(今之延川縣南河鄉瓦村河)曹家。其夫曹震方,字左田,時為本邑廩生,亦有文才,以孝稱聞,曹白氏(曹鶴齡妻)“所生三子率賢孝,而長震方為最”,白氏“長嗜詩書,習勤儉而不喜奢華”,書香門第又兼儒者遺風?;楹?,二人志同道合。娓娓直抒一己相思之戀的詩有《暮春憶外》“無情最是苦相思,春色年年上樹枝”,《春夜獨坐憶外》“若把相思看得破,教他紅豆為誰圓”,等等。思念何人?是待字閨中的想象,是與夫君的暫別,又或另有其人?已無從考證。盡管北歸難覓知音的“可憐辜負惜花心,櫻桃一曲誰知音”,但從前期“姮娥邀可到,相對快平生”輕松明快的詩句,以及夫亡時撕心裂肺的哭訴,可悟夫妻情感篤深。

李娓娓生逢亂世,然中年又添家庭變故。1894年瑯嬛別館刊李娓娓集序云:“適曹氏,八年而寡?!倍哟h曹、李兩家家譜均以為夫婦唱隨者十余年。在《暮春悼亡夫左田》自序中:“去年先母殯葬后,夫婦北旋。今年二月初八日,夫子長逝矣。悲哉!”一則可知曹震方祭日即在二月初八,二則李娓娓先母早曹震方一年去世。從《延川縣李氏家譜》“李宗沆”條目可知,其父母墓地在今山東省濟南市。所謂“夫婦北旋”,意即夫妻二人趕赴山東奔喪,其母殯葬后,又從山東省濟南市趕往陜北延川。局勢動蕩,且路途奔波,加之失親之痛,舊病又添新疾,震方不久病故?!皟汗戮詶?,親老妾猶憐”,各種傷逝,對弱女、孺子,無疑雪上加霜?!八O二子俱幼,氏以養以教,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睋堆哟ú苁献遄V》載:娓娓長子曹繼宗,字子敬;次子曹繼德(又云曹繼鼎)字瑯浦。兄弟二人“自束發受書以來,下氣怡色,矢意承志”。

同治六年(1867),“回匪陷城發土,各匪繼之,全境靡亂,不堪言狀”。李娓娓目睹了這一慘絕人寰的動亂,“同治丁卯戊辰,回匪土賊之亂,賊騎鄰村,幾不可脫,廬舍焚掠一空”。即于1868年春夏之交,回匪進入延川縣城,大肆燒殺擄掠。從《延水關避兵感賦》自序“延安城破,少年婦女被擄者甚多,慘不忍睹”,可知延川城陷后,李娓娓母子曾逃至延水關避難。然烽火連天,不知何時停歇,母子三人無依無靠,“拂面風塵誰與共,驚魂鼙鼓未曾休。前途渺渺知何處?猶傍黃河古渡頭”。因家園烽火,廬舍荒涼,李娓娓做出了一個大膽而明智的決定,“于庚午年攜帶兒子,遠涉千里”奔赴省城,舟車勞頓,風雨兼程,卻又不得不“鶉聲催客促行裝”,只因戰爭殘酷,驚魂未定,“行盡關山多少路,故園猶在夢魂中”。

避亂省城,猶驚魂未定,憶及祖墓,仍傷心感懷?!耙蛔员隁q大荒……古墓悲風撼白楊?!彼瘒@滯留的親人生死未卜,擔憂先輩祖墓是否完在,然而更讓她放心不下的乃是夫君曹震方已逝的魂體是否受到驚嚇??砂ё约褐皇侨鯆D又攜幼子,不能給予丈夫以庇護,“堪嗟不及歸時燕”,故而只能“卻把他鄉作故鄉”。

然他鄉怎能尋得歸宿,“庚午年,避亂省城,寓居舅氏第,入門則景是人非,東園芍藥亦不復見矣”。從李娓娓自序中得知東園即亦可園,在她早期詩歌中多次提及,如《春日亦可園即景》、《亦可園夏末偶成》,一來可知李娓娓少女時代,是在繁華景象中徜徉青春,生活輕松愉快。然再次回到省城娘家,李氏家道中落,生活維艱,加之母親已去世,依傍無望,只能流寄青門,母子三人異??蓱z。又于辛未年(1871)復游亦可園,只嘆朱樓空鎖,綠窗生塵,“隔窗冷暖無人問,寒夜凄風我獨知”。個中寒酸,令人扼腕感嘆。雖長安不乏親近之人,“兵火后,姐妹避難長安”,其二姐霞仙(《延川縣李氏家譜》作“碟仙”,疑誤)夫婦亦因戰亂,暫居省城。三姐月波時常寄書信噓寒問暖,然與霞仙的相遇甚是短暫,“不數月,姊夫婦赴白水訓導任,從此十九年不復相見矣”。雖有月波的關心安慰,但無法改變流離失所的寒酸,“今日重來君莫問,空箱典盡嫁時衣”。李娓娓三十余年來,未能求一安身之地,且家徒四壁,可嘆螻蟻余生。

寄寓長安,時常懷憂無眠,悒悒不樂,然念及古人之詩句“自念月照千古,人生幾何”,在漫長的生命歷程里,不得不尋幾分超然釋懷,“余遇多艱,何妨置身度外,寄恨毫端,亦可消遣”。也許唯獨拈毫吟詠,方能得到些許的安寧。據李娓娓自序,其詩、詞在回匪兵火后已經收集百余首,然而僅僅在親友之間傳頌,從未示人。壬申年(1872),娓娓之侄李小巖前來看望,大加贊賞,遂將草本攜去?!澳藶槎嘧R者所閱。從此互傳以為能詩?!币苍S恰恰借此名氣,李娓娓得以借筆墨為生,維持艱難的生計。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幸有兩個孝子相伴左右。長子曹繼宗晨昏侍奉母親,而次子曹繼德為啟蒙先生,以此微薄收入養家糊口?!肮饩w二十年(1894)春夏間,母寢疾,二人晨昏侍奉,湯藥不離,衣不解帶者數月。嗣母病篤,醫藥罔效。伯(指曹繼宗)愈憂戚,計無所出。仲(曹繼德)星夜潛禱于省城隍廟,斷其一指和藥以進,母病旋愈?!睋堆哟ú苁献遄V》可考,李娓娓長安住址在長安學署旁。疑其次子曹繼德亦從教于該處。長安學署一位教官被繼德的至孝所感動,上書使臣,于是給予頒發匾額,旌嘉其門。由是孝名聞于關中。隨之,士林中的同志,贊譽之余亦憐憫其家庭的孤苦,遂湊錢百余,資助繼德婚娶。據載,曹繼德婚娶時已經40余歲。據此可推考,從延川逃亡省城時,次子至少已經16歲,而李娓娓自序中陳述自己避難省城時已30多歲,孩子十幾歲,也符合情理。

李娓娓早年喪夫,又遭家貧,漂泊省城,時?;加胁〖?。其詩《秋日病中》:“依枕渾無力,求醫又苦貧?!倍@次重癥,似又記載于《春日病中》:“樂事常無苦事多,藥爐煙里奈愁何……良醫未必求無術,久病偏逢亂后貧?!绷硗?,據《延川曹氏族譜》載,因貧困,兒子皆至四十余未婚娶??梢?,“俗慮縈懷,亂人心緒”,詩人才華橫溢,且世事感觸至深至切,怎能因生活困頓而投筆停思?李娓娓長兄李應燉,年老時亦旅居省城。他在西安結交文友,組建詩社,以課學徒。詩社中每遇比試,李娓娓詩作常評為第一,無人能比。文友們以此將這位才女比作李清照。然而不管是寄答親友,還是應景之作,抑或悲詠實事,她都能洗盡鉛華,以涉世之深哀處世之痛,絕少雕飾。就連親友、詩友的稱贊,她都不以為掛礙,她曾言“不是詞人李易安”,她用凄婉來表達徹夜的孤寂,借不盡的文思來支撐微弱的生命。

又據《延川曹氏族譜》載:光緒戊戌(1898)秋,李娓娓姨甥趙爾巽在赴任新疆布政使的途中,路過關中,拜謁姨母。得知曹繼宗猶未婚娶,給予接濟,繼宗也因此娶了妻室。趙爾巽亦為繼德推薦教館。娓娓一家亦因此寬裕少許。后來多賴趙爾巽幫忙救濟,方能安度晚年。

然命運弄人,李娓娓二子皆先母而卒。室中更無人,且無后?!肮孟睌等?,日惟相與涕淚而已?!笨梢娡砟曛实蛊鄳K。她也因喪子之痛,最終悲泣而終,卒年八十余。據《延川曹氏祖譜》載:“幸胞侄之棻,迎其喪歸里而合厝焉?!?/p>

三、結語

李娓娓生逢亂世,經歷了清末至民初的時局動蕩,目睹了回匪之亂,惶恐于日本軍轟炸警報等一系列歷史事件。所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她雖生于官宦之家,仍避免不了一生顛沛流離。母親、兄弟相繼離世,丈夫曹震方早早撒手人寰,雖遺二子,但于中年亦離母而去,且無乳孫。李娓娓之詩詞,本身就是生命的痛徹感悟與深沉吶喊,也正是依托于詩歌,她微弱的生命才得以存活和綻放。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

猜你喜歡
延川縣自序延川
一道優化題的幾何解法
《胡適論紅樓夢》自序
關于“歌詞文章”——《歌詞寫作縱橫談》自序
鄉村振興視域下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困境及對策
可以聽,可以讀,可以彈——舒澤池自序
“井工廠”鉆井技術在延川南煤層氣開發中的應用
延川南區塊煤層氣鉆井防漏堵漏技術優化
延安至延川高速公路即將建成
延川南區塊山西組2號煤層氣富集高產地質規律研究
延川紅棗營銷對策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