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笛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作用研究

2016-02-25 10:25張東旭
戲劇之家 2016年1期
關鍵詞:竹笛作用價值

張東旭

(遼寧省歌舞團 民族樂團,遼寧 沈陽 110000)

?

竹笛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作用研究

張東旭

(遼寧省歌舞團 民族樂團,遼寧 沈陽 110000)

【摘 要】竹笛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在當代的民族管弦樂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著重從平衡與融合、對外國樂曲的演繹、音樂“舞蹈性”的表現、恰當裝飾音的運用四個方面來進行竹笛對于民族管弦樂隊的作用和價值研究,使得竹笛在樂隊中的運用和發展得到更大空間的提升。

【關鍵詞】竹笛;民族管弦樂隊;作用;價值

“笛”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樂器。早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便開始用動物骨骼打孔制作成“笛”來進行演奏。伴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笛”由于材質的原因被我們通稱為“竹笛”,竹笛樂器以及竹笛文化更是使得我國傳統器樂在世界器樂大融合的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竹笛最初更多的是服務于其他藝術門類,以伴奏樂器的形式存在的。但是,竹笛特有的清麗不失婉轉、高亢不失悠揚讓一代代藝術家們將這件樂器的地位不斷提升,經過伴奏樂器、獨奏樂器、樂隊主奏旋律樂器等各個階段,才有了今天竹笛在中國民族器樂中的地位和存在的意義。如今,在多元化社會的發展態勢下,民族樂團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地位都得到顯著提高,竹笛作為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構成元素對于民族管弦樂隊發展的推動作用更是顯而易見。作為吹奏樂器,竹笛音色的特征和豐富的表現力讓民族樂隊演奏的樂曲帶有非常明顯的中國特色。那么,竹笛在民族樂隊中到底在那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所體現的價值又是怎樣的呢?下面筆者進行嘗試性的研究和闡述。

一、平衡與融合

我國的民族管弦樂隊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與發展,形成了以吹管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四類為主要構成的樂隊編制。樂隊中選用的絕大多數都是我國漢族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樂器,通過不同樂器的音色特征及互相配合來形成、突顯我國民族管弦樂隊的特色。其中吹奏樂器更是以旋律伴奏或主奏的姿態出現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尤以笛子為甚。

眾所周知,笛子是一種音色個性明顯的樂器,樂器本身音律的波動會比較大,音色嘹亮、寬廣且靈活多變。又由于笛子本身的種類繁多,所以只有了解了笛子本身的特征才能夠作為伴奏、合奏樂器時相對弱化一部分明顯的突出特征。在樂隊中我們常見的笛子種類分為梆笛、曲笛、新笛(低音笛)。梆笛也可以稱之為高音笛,音色高亢清亮,極其富有穿透力,在管弦樂隊合奏中,很容易凸顯出其音色的特征。如果一味的按照獨奏的發聲標準來演奏,難免會與樂隊中其他樂器產生層級,導致和聲上的不統一。所以采用梆笛進行樂隊合奏時需要演奏者盡量控制演奏的音量,笛膜也不宜太薄、太清脆。曲笛屬于中音笛,音色比較柔和,在樂隊中擔任合奏聲部時很容易融合在樂隊整體的音色之中,但是即便如此,仍然要保持和控制笛子的音色明亮這一特征。因為笛子本身材質和形制的原因導致合奏時常常擔任高音和次高音聲部,這些聲部中已經在樂隊中非常突出,所以如果沒有進行很好的控制則會導致樂隊主次不夠分明,很容易與主奏樂器在音高上產生沖突。新笛(低音笛),由于音色相較前兩者音高比較低,所以在正常演奏的力度下可以很好地融入到樂隊中,擔任中音、次中音聲部。一般在樂隊中,梆笛、曲笛在進行合奏的時候,每個所在聲部通常適合存在兩支笛子,同樣低音笛也是存在兩支笛子(關于竹笛在樂隊中的具體編制是根據實際樂團整體編制而具體制定的)。筆者認為,雖然在樂隊中沒有明確每件樂器具體細致的音量標準,但是竹笛本身極富穿透力的特性,致使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可以將其作為一種普遍衡量樂隊音量大小的標準,如果合奏時,其他聲部演奏者將樂器的演奏音量超過了竹笛,那么一般情況下就需要調整和控制了。所以竹笛的運用在協調和平衡樂隊音量關系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對外國樂曲的演繹

竹笛在傳統的音樂表現形式中,其定位主要是針對民族樂曲的五聲、七聲調式進行演奏的。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管弦樂隊得到了確立和不斷地改進,中西音樂從樂曲編配、和聲配置、調式調性等方面更是得到了深入的融合。所以,竹笛演奏家和教育家們也在積極地通過對竹笛形制的改進來適合音樂作品的要求。傳統竹笛的形制大多是以六孔為主,完全能夠滿足傳統曲目的要求,例如民族管弦樂中的經典作品《步步高》《花好月圓》《瑤族舞曲》《豐收鑼鼓》《春江花月夜》等等。這些作品都是由傳統的五聲和七聲音階構成,竹笛自身的音色特征能夠讓作品最大程度的保留傳統作品的民族色彩以及地方音樂的特征,讓音樂富有強烈的民族性。但是,隨著音樂欣賞者的審美需求不斷轉變和提高,作曲家們也在尋求突破采用傳統民族創作技法創作的作品。所以直接演奏外國作品或是采用西方創作方法創作的作品成為了新時期作品發展的突破口,但是此時,六孔笛就在音程變化方面的詮釋上顯得力不從心。以彭修文移植的法國作曲家比才的作品《卡門組曲》為例,這首作品就是曾經多次出現了各種變化音程和多次的轉調,使用傳統的六孔笛完成此類演奏需要頻繁的更換笛子,這極大的阻礙了演奏者對樂曲的詮釋,也影響了整個樂隊的統一和流暢。由此,八孔笛的產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是在六孔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在基音孔與第一孔之間,靠近第一孔側下開一個小孔,比基音高半音,在第三孔與四孔之間靠近四孔側下開一個小孔,比三孔高半音。八孔笛在不改變傳統音階指法順序的情況下,封閉上新開孔即可達到與六孔一樣演奏傳統作品的效果,在演奏外國作品以及需要進行調式調性轉換和音程變化時也能夠很好的達到效果。例如作曲家艾立群移植改編的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在這首作品中,采用的八孔笛以其特有的十二平均律音程轉調的優勢可以輕松地駕馭一系列的臨時升降號變化音構成的片段,完全替代了西洋樂隊中長笛的作用,同時又具備了中國竹笛所包含的音色特征。在筆者看來,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竹笛的改造和選擇是十分必要的,樂隊的編制結構基本已經形成模式,但是如何使用固定的樂隊形式演繹千變萬化的各類作品是需要思考的,所以說,竹笛在樂隊中也要擔負起完善和豐富民族器樂演奏形式的作用,讓民族管弦樂團民族性音色和演奏優勢得到發揮的同時也能夠把外國的作品演繹得具有中國特色。

三、音樂“舞蹈性”的表現

竹笛的音色特點更多地體現在它給民族管弦樂團帶來的那種富有穿透力和舞蹈性的特質。所謂的“舞蹈性”在于讓作品變得更加活潑、輕靈,富有跳躍感。誠然,其他樂器在進行快速或是短促間斷地演奏時也是可以表現出一定的“舞蹈性”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樂器是要遵循樂譜而定的,但是竹笛的音色特征就決定了對于音樂“舞蹈性”表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給人們的感覺更多的是跳躍與織體動作的結合。竹笛由于材質的原因所表現出來的音色往往都是由若干單音的快速連續演奏組合而成的,加之快節奏的變化以及音符的不斷重復很容易給人們營造出猶如舞者翩翩起舞、輕盈跳躍的場面。這種特性在樂隊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樂隊演繹的作品往往比較長,不同樂章之間的情感表現也會有很大的區別,莊重典雅的簫、俏皮銳利的嗩吶、激進勇武的琵琶等都是構成樂隊整體的必要元素,但是它們的舞蹈性特質并不強烈,只有竹笛短促跳躍之感才能完美演繹。筆者認為,竹笛所體現出的“舞蹈性”無論在合奏還是主奏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夠帶動整個樂隊保持一種積極靈動的藝術情緒。

四、恰當裝飾音的運用

裝飾音的使用,演奏者對于樂器和作品的理解,樂器本身材質和發音形式等諸多方面都決定了竹笛可以極大的豐富旋律變化。很多演奏者在獨奏時習慣性地在演奏時融入一些加花變奏的裝飾音,使得作品更加華麗并且具有獨特的個性,這是諸多樂器并不具備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民族管弦樂團的演奏是各類樂器的協同合作,當竹笛作為主奏樂器時可以適當的根據譜面需求進行裝飾調整。如果作為合奏樂器則需要更多地考慮其他樂器的音色特征以及樂團演奏的協調性和共性。在樂隊中竹笛的裝飾音使用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利弊都比較明顯。利在于,作為配合樂隊演奏的樂器之一,裝飾性的音符在樂隊演奏休止的間隙或是與旋律能夠完全契合的情況下,是可以讓作品內容具有更加豐富、更加華麗的作用的,也能夠彌補一些旋律較為單一方面的缺陷。弊則體現在如果在合奏中多次或頻繁、不規律的使用裝飾音則會讓作品顯得浮躁、不嚴謹,難以融入樂隊,不僅影響了主奏樂器的旋律走向,也會讓伴奏顯得喧賓奪主,同時還會影響整個作品的詮釋。在樂隊中,竹笛的裝飾音是根據譜面的記譜要求及指揮的嚴格要求而制定的。所以說竹笛的裝飾音是要為樂隊的整體服務的,其使用的前提首先要保證對作品的利好演繹,其次就是與其他樂器的配合和均衡,再次是美化、填充其他樂器的休止片段,最后才需要將竹笛善于裝飾的特點表現出來。

五、結語

民族樂隊作為一種諸多樂器協同演奏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需要對樂器本身特征優勢的發揮和組合。如今的竹笛由于材質的豐富,制作工藝的精良,多種孔數的可選性,使得竹笛音色潛力和對民族樂隊的幫助再次得到了凸顯和提升,這是一代代藝術家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才得以體現出來的。在樂器本身得到發展的前提下,作曲家才有了更大的創作思維空間,來創作更加符合竹笛音色、技巧以及更能夠讓民族樂隊表現力提升的作品。筆者認為,竹笛在樂隊中的作用以及獨特性已經確立,更多的是應該積極開發和嘗試各種不同的樂器組合來創造出更加有想象力的表現方式,其中包括竹笛與外國樂器的合奏,這也是將竹笛和民族樂隊推向國際的必經之路。民族管弦樂隊如今的發展值得我們欣喜,竹笛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值得一體的是,除了將外國作品進行民族化的演繹,更多的應該積極地嘗試性的尋求將竹笛融入到西洋交響樂團中,使其可以擔任特色樂器的solo部分演奏、也可以演奏極具地域風格的旋律,讓西洋交響樂團中缺少的諸多元素得到彌補。當然,這種嘗試會存在失敗,也會有一定的不可確定性,但是這也是竹笛再次發展的良好契機和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蔡敬民.新竹笛笛子及其演奏[M].江蘇人民出版社,1977.

[2]王愛康.論民族管弦樂隊的融合[J].2006(07).

[3]高厚永.民族器樂概論[M].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4]俞遜發,胡錫敏.中國竹笛[M].臺灣搖籃唱片公司,1986.

中圖分類號:J6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065-02

猜你喜歡
竹笛作用價值
My Mother
我的堅守
竹笛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試分析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策略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談談朗讀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
竹笛
小黑羊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