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經濟的內涵、特質和基本要求

2016-03-02 21:19范擁軍李宇風
邢臺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民生經濟發展

范擁軍,李宇風

(邢臺學院,河北邢臺 054000)

民生經濟的內涵、特質和基本要求

范擁軍,李宇風

(邢臺學院,河北邢臺05400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30年的長足發展,為民生的改善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經濟增長并不完全等同于社會的發展,也不完全等同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模式,財富分配的極端不平均也與民生經濟背道而馳。發展民生經濟、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質量和幸福指數是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

民生;經濟;內涵;特質;基本要求

實現怎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發展為了誰、發展的成果怎樣分配是發展要明確和解決的首要問題。封建經濟發展的成果主要滿足地主的需要,原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主要是滿足資本家的需要,權貴資本經濟發展主要是為了滿足權貴的需要。民生經濟的發展,其核心是為了促進社會進步、人們生活的幸福安康。本文界定民生經濟的范疇和特質,回顧了民生經濟的歷史嬗變,提出了發展民生經濟要求。

一、民生經濟的內涵

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總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物質基礎,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民生經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生經濟是指符合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有利于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成果人民共享,有利改善大多數人生活,提升大多人的幸福指數和健康水平的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狹義民生經濟,是指圍繞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以充分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優先,以保障弱勢群體的生活為重點,以均衡財富分配為基本要求,以發展實體經濟為基礎,以擴大消費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支撐,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實現經濟協調、平穩、持續的包容性增長,保障人民的基本經濟權益,不斷改善民眾生存發展基本條件的經濟發展模式。民生經濟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目的不僅在于滿足人民的經濟生活需求,重點是物質消費需求,即解決好衣、食、住、行、用等基本民生問題,并且為其他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其手段和內容,主要依據民眾的物質消費需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形成一、二、三產和消費、投資、出口協調發展的格局;在生產、分配、消費等環節中,合理配置勞動力、技術、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努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平穩、持續運行;從而逐步提高社會整體經濟效率和社會總福利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的基本經濟權益,不斷改善人民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其著力點是,最大限度地實現勞動力就業,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整體經濟效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最大限度地擴大消費需求。發展民生經濟,有利于實現發展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促進經濟的平穩和諧發展;有利于糾正以GDP為中心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以民生為本的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逐步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城鄉、區域、行業的協調發展;有利于防范和抵御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民生經濟的歷史嬗變

發展經濟、創造物質財富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在財富是稀缺資源的社會中,怎樣創造財富、創造的財富怎樣分配是區別不同經濟類型的根本標志。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不顧多數人的生存和發展以及后代發展的需要,無視經濟、社會、自然發展規律,發展成果被少數人過度占有、消費,滿足權貴對財富的占有私欲,極大改善少數權貴生活狀況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權貴經濟。而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始終把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并且社會財富分配較為平均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民生經濟重要標志。

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不但占有生產資料,也占有奴隸本身,奴隸創造的社會財富幾乎全部被奴隸主占有。在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封建社會,地主占有土地這一最主要的生產資料,進而勞動成果也大部分被封建地主占有和享用,廣大勞苦大眾成為生產財富的工具。這兩種經濟我們稱之為奴隸主制經濟和封建地主經濟。

在蔣介石統治中國的22年,中國官僚資本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資本和權力高度融合,權力淪為少數人謀取社會利益的工具,他們操縱政權,制定有利于官僚資本發展的法律和政策,進而壟斷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甚至瘋狂到濫發紙幣的地步,大肆侵吞社會財富,致使民族企業發展舉步維艱,整個社會處于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這種經濟模式稱為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共產黨在解放區斗地主分田地,實現了千百年來農民擁有土地的夢想,黨及時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農村面貌為之一新。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其實質是將私有變為公有,其目的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同時推進中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趕超世界強國。在今天看來,社會主義改造在所有制改造方面有些超越生產力的地方,但其工業化的高速發展,為國富民強奠定了基礎。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改革開放,由于國際冷戰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加之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清楚,很長一段時間,在發展經濟的政策上以重工業、軍事工業為主,輕工業、農業等與人民生活密切的產業發展滯后,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雖然發展社會主義重工業、軍事工業從根本上說也是為了人民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既“備戰備荒,為人民”,但重工業、軍事工業并不能直接改善民生,特別是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社會經濟政策的失誤,在三年自然災害中人民生活處于艱難困境,很多地方民眾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改革開放初期,面對人民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的困境,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以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為核心,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符合當時的歷史現實,有利于大多數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為整體社會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這一時期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農村生產力得到了空前解放,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極大提升,為市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基本保障,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同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改革企業的經營管理體制,促進民生工業迅猛發展。

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到20世紀初期,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中國的改革由農村轉向城市,從放權讓利到產權制度改革,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層次的改革使中國經濟獲得了巨大的內生動力,中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從1979年到本世紀初,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為9%。這為解決民生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但是,這一時期一些地方官員片面地理解“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狹隘、片面地理解為經濟的增長,這樣造成一些地區在對地方官員的考核上也以經濟增長為主要考核目標,于是就出現了不計代價、不擇手段的“GDP經濟”發展模式,只要經濟能增長,地方官員就能升遷,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導致“高污染、高耗能、高成本”的現象和“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怪相。經濟發展本來是手段,促進人的幸福和全面發展是目的,結果一些地方政府本末倒置單純為了的經濟發展、一些企業為了追逐利潤,不惜犧牲人民賴以依存的環境。這一發展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最終導致2003年非典蔓延以及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等惡性現象的出現。同時,這一時期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也致使一些地方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社會建設,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不尊重人的生命和尊嚴,出現“看病難、看病貴”、“讀書難、上校貴”、“房價高、住房難”等社會問題,特別是分配制度不科學、不合理,階層差距和階層固化現象嚴重,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管理滯后、社會治安混亂,個別官員和資本結合形成權貴資本,社會矛盾較為尖銳,導致河北定州事件、貴州甕安事件、云南孟連事件、陜西谷縣等群體事件的發生。

總的講,這一時期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在改革開放初期,人民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期,這種突出集中抓經濟發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可取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生產力高速發展,當社會財富積累到能夠基本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時,這種不計代價、成本的畸形發展模式,偏離了民生經濟的要求。

進入新世紀后,面對經濟社會呈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征,我們需要怎樣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依靠誰、發展究竟為了誰的問題,拷問著中國人的良心和智慧。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刻總結20多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2003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黨的十七大進一步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茖W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即以民生為本,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大多數人的生活幸福,為此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我們成為“民生經濟”,大力發展民生經濟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

三、民生經濟的特質與基本要求

以人為本是民生經濟的核心。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的利益為本,就是以民生為本。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大多數人的幸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把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貫穿于生產、分配、消費等經濟發展的全過程,這是民生經濟的內在要求,是民生經濟區別與其他經濟的根本標志。這既確立了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體現了經濟發展的目的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民生經濟以人為本,旨在強調經濟發展的效率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的公平正義,更好地處理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民生經濟既明確了經濟生產中的自然價值要符合人類價值要求,又強調在經濟發展中應該尊重、保護、合理利用自然,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以人為本發展民生經濟,這就要求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利用稅收、財政、法律和行政手段,在生產階段,引導以節約能源資源、改善民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分配階段調節過高收入、擴大中間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不斷擴大中間收入者的范圍,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消費環節,要建立有效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機制,解除大多數人的后顧之憂,使大多數社會成員有能力消費、敢于消費,以消費促進生產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機會均等是發展民生經濟的前提。市場準入、就業、發展機會均等是民生經濟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我們看到財富分配的不均等是靜態的結果;而對資源的掌握利用的不均衡、話語權的不均等、社會流動性低,社會階層固化、社會利益結構固化,底層人群掌握資源少、發展機會少等機會不均等,是比收入不均等更為嚴重的不平等。換言之,資源、機會均等的社會才是更為公平的社會,才是大多數人改善民生,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如果能夠保證機會與過程公平,那么其所造成的收入分配結果上的差距,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和理解的。就像比賽,規則定好后,在比賽中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裁判公平、公開、透明,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勝者感到自豪和光彩,輸家也輸得的甘心情愿,觀眾也感到心情舒暢,否則優勝者感到心虛,失敗感到憋屈,觀眾感到憤懣。目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不公平現象,很多是由于對權力資源、社會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以及市場準入的機會不均等以及市場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因此就導致仇富的社會心態、社會群體事件、勞資沖突等與民生經濟相背離的現象。

民生經濟強調機會均等,就是要把政策的關注點放在起點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過程公平上,盡可能地使全體社會成員大體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面對相同的生存和發展規則和環境,結果的好壞,更多地取決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的發揮。民生經濟要求創造機會均等的社會發展環境,政府在這一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由市場失靈,戶籍、身份、機會等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各種障礙與扭曲,使生產要素能夠在地區、城鄉和行業之間自由流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發展機會。具體講,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城鄉、戶籍二元結構,努力創造就業與發展機會的均等,在市場準入、資本、技術、人才、稅收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和個體企業的發展,在教育、培訓等方面為農民工、失業者等弱勢群體提供相同的機會,提高大多數勞動者素質能力,給大多數勞動者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

經濟發展成果共享是民生經濟建設的歸宿。機會均等要求政府和社會為人們的創業就業發展提供相同的環境,但是由于歷史條件、社會條件的限制,要實現完全的機會均等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個人的素質、能力等自身稟賦也有很大的差異,發展的結果會出現一定的收入差距、財富差距,如果沒有政府的有效調節,這種差距會隨著資本和資源的集中而不斷擴大,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這就導致資本和資源的無限擴張性,如不加有效的調節,會出現極度貧富分化,因為權力本身具有強制性、擴張性,加之資本本身具有趨利性,這就導致叢林法則或多或少地在一切社會存在,難免出現資本和權力的結合,如果政府不加以嚴格的控制,就會形成權貴資本,權貴資本不但對普通民眾進行剝奪、甚至影響政府決策,造成社會畸形發展。這不但使大多數人生活困難或相對較差,也會導致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

因此,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經濟不但要追求機會均等,更要堅持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正視利益分化、社會分化的現實,根據不同經濟主體和不同社會群體利益多元化的客觀實際,以最大的決心和勇氣,以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對黨負責的態度,破除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制定和實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構建符合國情、科學合理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使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F126

A

1672-4658(2016)01-0034-04

2015-11-2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發展研究.批準號:12BKS042

范擁軍(1972-),男,邢臺學院副教授,河北師大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民生社會學.

猜你喜歡
民生經濟發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