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如雷對陳寅恪史學的繼承與發展

2016-03-02 21:19李俊生
邢臺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陳寅恪歷史研究

李俊生

(邢臺學院,河北邢臺 054001)

胡如雷對陳寅恪史學的繼承與發展

李俊生

(邢臺學院,河北邢臺054001)

胡如雷是陳寅恪史學的繼承者,他繼承了陳寅恪索隱探微的治學方法,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和敏銳的洞察力,并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進一步拓寬了史料范圍,重視新史料的挖掘與運用,主張開展跨學科研究,為中國古代史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胡如雷;陳寅??;歷史學;繼承

胡如雷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長期擔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唐史學會會長,為中國古代史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目前,研究胡如雷的學術文章并不多,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任何成功人物的產生都同他所生活的時代和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擬結合胡如雷的生活成長經歷,分析他和陳寅恪史學的淵源,探究其對歷史研究的貢獻。

一、借鑒陳寅恪索隱探微的治學方法

胡如雷從小就喜歡歷史,長大后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學習,清華大學的良好校風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白詮姴幌?,厚德載物”的理念成為他日后在學術上大展宏圖不可或缺的條件。清華大學大師云集,人才濟濟,良好的學術氛圍使他積累了豐厚的知識,為日后從事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陳寅恪先生早年曾在清華大學任教,是隋唐史研究領域公認的權威,其淵博的知識和別具一格的治學方法在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胡如雷在清華求學時,陳寅恪已離開清華,但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影響仍然存在。胡如雷非常崇拜陳寅恪,經常說“陳寅恪先生是當代治隋唐史的泰斗”,[1]他反復認真研讀陳寅恪先生所撰寫的文章和著作,認為“了解、掌握陳先生的成果是追蹤學術發展歷程的起點?!保?]胡如雷不但認真學習陳寅恪先生的學術成果,還努力鉆研陳寅恪先生“那種索隱探微的治學方法,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極端敏銳的洞察力”。[1]正是這一努力讓胡如雷成為繼陳寅恪之后研究隋唐歷史的又一大家。因此,掌握前輩的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繼承他們好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學習他們敏銳的洞察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出成果。胡如雷就是很好地處理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

胡如雷1952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分配到河北邢臺工作,在邢臺師范學校擔任歷史教師。邢臺是個小地方,屬于革命老區,工作、生活條件都比較艱苦。胡如雷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搞學術研究,先后在《歷史研究》上發表了《論武周的社會基礎》 《唐代均田制研究》等文章,初步確定了隋唐史作為其主要研究方向。關于武則天建立周朝這件事,胡如雷在陳寅恪先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地主階級中這兩大集團的矛盾必然日益尖銳,最后成為劇烈的門爭,武則天正是在這一門爭已經明朗化的時候,逐步掌握了政柄,終于建立了武周。在這一門爭中,她正是地主階級中這一新興的集團的代表”。[2]為這一歷史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對歷史問題的研究就應該嘗試從新的角度去考慮、去探索,才能有新的發現。一個人如果想搞學術研究,沒有必要的學術基礎是不行的。因為,如果沒有對前人成果的繼承,就會在研究中迷失方向,走彎路,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夠看得更遠。然而,滿足或局限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不思進取也不行,那樣就會喪失前進的動力。因為,如果沒有創新,就不能進一步推動學術事業的發展,開辟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只有這樣才能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要積極繼承前輩們的學術成果,就要多讀書,會讀書。讀書也是一門學問,不能漫無目的地去讀,要講究讀書的方法,才會有更大的收獲。胡如雷結合自身的讀書體會,介紹了他自己總結的讀書方法,說“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汗牛充棟的古籍中必須劃清精讀和粗讀的范圍。我覺得《資治通鑒》、《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亦稱《五代史記》)和《大唐六典》是應當精讀的基本史籍”。[1]也就是說讀書要有所側重,有的書需要精讀,有的書則粗粗地瀏覽一下就可以了。在涉及唐代史料的書中,《資治通鑒》是重中之重,是需要研究隋唐史的學者反復閱讀的,胡如雷認為此書“案頭不可一日或缺?!保?]

二、拓寬史料范圍,貫通古今

胡如雷認為讀書除了要精讀基本史籍以外,還需要進一步擴展范圍,閱讀一些筆記、文集、小說和詩歌,因為這里面也會存在一些我們需要的,能夠反映當時社會風貌的內容。陳寅恪先生就提倡“以詩證史”。胡如雷在陳寅恪的基礎上,認為“《太平廣記》中那些純屬虛構的故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經濟、人情狀況等?!保?]P4所以說任何文學作品都能夠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杜甫的詩就被很多人稱為“詩史”。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貼近人民生活,有很多反映下層人民群眾生活疾苦的作品,很值得一讀。陳寅恪先生就非常推崇杜甫和白居易的詩,認為他們的作品值得反復精讀。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有“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P53的語句,反映了下層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狀況。杜甫更是留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白居易的《觀刈麥》中“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保?]P259的語句,同樣反映了當時賦稅繁重的情況。所以說多讀一些唐代的文學作品,對于研究唐代歷史是很有幫助的,可以彌補正史記載的不足。

胡如雷認為讀書的同時,要加強對古籍的研究,借鑒前人對古籍的研究成果,要把各種古籍結合起來進行閱讀,這樣才能取長補短,相得益彰。要注重讀書的順序,“譬如先讀《隋書》和《通鑒》的隋朝部分,同時涉獵《全隋文》及《大業雜記》等書。其次讀有關唐初武德、貞觀時期的史書,并且每個人物都同時對照兩《唐書》的本傳來讀。這樣一段一段按時間順序讀下去,其好處是:首先,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其次,便于精讀,能夠仔細考慮問題,讀書的同時就隨手可做一些研究?!保?]這樣相互參照地來看書,有助于對歷史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彌補各種史書記載的不足,也可以糾正個別史書記載上的錯誤之處,避免我們在研究中誤入歧途。研究隋唐歷史,不能只看有關隋唐時代的書,還要貫通古今,只有這樣才能把問題徹底搞清楚。胡如雷認為“搞斷代史如果不把目光放大一些,單純地就事論事,至多只能描繪一些歷史現象的發展脈絡,而不可能找到引起這種發展、變化的社會根源?!保?]所以說做斷代史研究,也必須要精讀通史,只有前后聯系起來研究,才能把問題研究透,絕對不能在研究中搞“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胡如雷專門搞了幾年中國經濟史研究,做到了在經濟史方面貫通古今,所以在后來撰寫《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一書時能夠得心應手。

三、提倡開展跨學科研究

1956年,胡如雷調到河北天津師范學院工作,兩年后轉到河北北京師范學院工作,工作環境的改善為他從事歷史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歷史學家,閱讀到更多珍貴的歷史資料。隨著胡如雷在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的論文越來越多,他在學術界的聲望逐步提高,后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唐史學會會長。胡如雷認為“今后搞隋唐五代史,不妨研究一點跨學科的課題,這也是放大一下眼界。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其發展過程有兩個主要的方向:一方面分科越來越細,門類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復雜。這種辯證發展過程就使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保?]胡如雷認為自己沒有去搞跨學科的研究是自己的遺憾,要把歷史問題研究透,必須具備跨學科的知識,所以說任何知識都是有用的,知識越多越廣泛,對今后進行學術研究就會越有利。陳寅恪先生就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師,通十幾種語言,曾在清華大學同時任歷史、中文、哲學三個系的教授,他國學功底深厚,又熟悉西方文化,所以他的見解,一直被國內外學人所推崇。因此,只有學識淵博、涉獵廣泛,通曉古今中外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學術大師。

在繼承前輩研究成果問題上,胡如雷提出要“充分尊重前輩的史界權威,大膽解放自己的思想。輕率地否定、貶低前人的成就和輕易地妄自菲薄,都是錯誤的。每一個人的學術道路都應該是由自己走出來的,任何人都不應當模仿權威或跟在先輩的后面亦步亦趨?!保?]所以說我們從事學術研究,就要大膽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基本史料出發,結合最新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大力推進學術研究進一步向前發展,學術研究永遠沒有止境,真理都是相對的,即便是再熟悉的研究領域,也完全可以有新的發現。隋唐史研究已經進行了一千多年,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涌現出很多隋唐史大家,基本史料也被人們研讀了無數遍,寫出的有關隋唐歷史的論文可以說是鋪天蓋地。那么既然這樣,隋唐歷史還有沒有繼續進行研究的必要呢?還有實現創新的可能嗎?胡如雷的回答是“一千年后還會有人研究隋唐五代史,而且還能夠做出前人所沒有做出的新結論,應當說,隋唐五代史的待研究領域是十分寬廣的,在這里大有英雄用武之地?!保?]批駁了隋唐史研究領域的悲觀論,指出隋唐歷史研究大有可為,是不會窮盡的,進一步增強了青年學者從事隋唐歷史研究的信心,鼓舞了斗志,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四、重視考古新發現,挖掘新史料

歷史學者不僅要從事歷史研究,還肩負著普及歷史知識的使命,胡如雷主持編寫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名家文庫·唐史》,圖文并茂,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識性,非常適合普通老百姓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和學習。比如他在書中關于“國子監”進行了這樣的介紹,“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官府名,晉武帝時,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改寺為學。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唐沿此制,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保?]P13用簡練的語言系統介紹了國子監的功能、來源和發展歷程,從這里可以看出,歷史學者確實需要知識上的上下貫通,特別是從事斷代史研究的學者,不僅要熟悉自己所研究的特定朝代的歷史,還要了解其他朝代的歷史,只有通曉古今才能做好工作。

胡如雷認為,歷史研究必須重視最新出土的文物或文書,“除敦煌、吐魯番出土的手實、戶籍證明這兩個地區確實實行過均田制外,內地這方面的史料和記載比較少。這件文書說明長安附近的雍州不但實行過均田制,而且在農民受田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國家有權量彼貧富,均彼有無。即對已受田進行調劑?!保?]P5胡如雷積極運用出土文書進行唐代均田制研究,以彌補正史記載的不足。因此,歷史研究必須重視發掘新的史料,積極利用最新考古成果,同時大力開展田野調查,從民間發掘史料。要重視各種碑刻、家譜、文書的整理和收藏,因為其中可能包含著非常重要的歷史信息。很多正史中沒有記載或記載不清的內容,或許可以在碑刻或歷史文書中找到答案。因此,每一次考古重大發現,都可能會對某一歷史現象產生新的認識??陀^地說,散落在民間的文物資料還是大量存在的,需要我們史學工作者進一步加強搜集、保護和整理。目前,社會史已經成為一門學問,隨著研究的深入,必然會對歷史研究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堅持史學生產力標準

胡如雷認為,要重視歷史研究中的生產力標準,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評價歷史現象進步與倒退的基本依據?!胺彩亲璧K生產力發展的事物都是反動的,而反動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遲早要垮臺。因此,野蠻的征服者或者遭受挫折或失敗,不得不最后撤出征服區,或者被迫改弦更張,實行同化政策,爭取適者生存的前途,以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水平,北魏孝文帝之所以必然實行均田制,其原因正在于此,所以他的漢化政策才具有進步性?!保?]P30生產力標準是評價社會進步與倒退的基本標準,任何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都可以用生產力標準來衡量,凡是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倒退的?!拔木爸巍焙汀柏懹^之治”都是生產力迅猛發展的歷史時期,漢文帝和唐太宗的輕徭薄賦都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起到了積極作用。相反,歷史上有些皇帝的大興土木、橫征暴斂行為,嚴重超出廣大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破壞了生產的發展,造成土地荒蕪,民不聊生,起到的就是消極作用。生產力標準和勞動人民利益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由于中國古代社會屬于農業社會,發展經濟主要就是發展農業生產,民以食為天,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保?]P256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農業生產的發展,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就難以保證社會的穩定。正是因為認識到了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所以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愛惜民力,在他統治時期,“輕徭薄賦,民殷財阜?!保?]P169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唐太宗因此而成為后世皇帝學習的榜樣。

六、結語

胡如雷繼承了陳寅恪史學的精髓,實現了歷史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創新。胡如雷在撰寫《唐末農民戰爭》時,就提出“過去,我頗有志于研究唐末農民戰爭,但苦于擺不脫一般研究農民起義的下述公式:土地兼并——賦役苛繁——天災——農民起義——讓步政策——經濟發展。個人感到把每一次起義都湊點類似的史料填入這個框框,實在沒有意思?!保?0]P3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事物都是在創新中發展的,要勇于打破舊的思維方式,嘗試從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只有這樣才會有新的收獲,新的發現。農民戰爭現在一般都不去研究了,但是胡如雷在研究農民戰爭時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治學思路卻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研究任何歷史問題都需要不斷改進研究方法。

綜上所述,胡如雷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歷史學家,他繼承與發展了陳寅恪史學,并有所創新,從而為中國古代史研究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他所提出的許多研究理念和方法,很多到今天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1]胡如雷.怎樣研究隋唐五代史[J].文史知識,1983,(7).

[2]胡如雷.論武周的社會基礎[J].歷史研究,1955,(1).

[3]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4]方笑一,選注.唐宋八大家散文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5]劉懷榮,等.唐詩宋詞名篇導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6]胡如雷.中國大百科全書名家文庫·唐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

[7]胡如雷.拋引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8]張力.管仲評傳[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9]胡如雷.李世民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胡如雷.唐末農民戰爭[M].北京:中華書局,1979.

K061

A

1672-4658(2016)01-0131-04

2015-11-14

李俊生(1970-),男,河北邢臺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

猜你喜歡
陳寅恪歷史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陳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陳寅恪致沈兼士——關于《“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的通信
陳寅恪與唐筼的愛情故事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陳寅?。何业耐降芤凶杂伤枷?、獨立精神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