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綜合判斷對“休謨因果問題”的回答

2016-03-07 13:24牛振興
關鍵詞:休謨康德范疇

牛振興

(內蒙古大學 哲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先天綜合判斷對“休謨因果問題”的回答

牛振興

(內蒙古大學 哲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休謨問題”是西方哲學史上的著名問題??档略诜治?、總結近代經驗論和唯理論關于知識的認識基礎上,在考察數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和亞里士多德邏輯學的現實基礎上,提出了所謂的“先天綜合判斷”。他對“休謨因果問題”的回答,其實是一種回避和遮蓋。

休謨;康德;休謨問題;先天綜合判斷

“休謨問題”是西方哲學史上的著名問題,但是對于什么是“休謨問題”是有爭議的。從西方哲學史看,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它是“因果問題”;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則認為它是“歸納問題”。但本文的重點是從康德的視角下,對他如何回答“休謨因果問題”做出討論,以達到深化對“休謨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一、“休謨問題”的提出和內涵

“休謨問題”是休謨在研究人類知識種類時提出的。休謨認為,人類的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觀念關系(Relations of Ideas)方面的知識,包括幾何、代數、三角,這類知識依靠思想的作用就能發現,具有高度的確定性;另一類知識是關于實際事情(Matters of Fact)方面的知識,這類知識具有或然性,依靠思想的作用無法發現,并且休謨進一步指出關于實際事情的知識是或然的,這類知識似乎是建立在因果關系上的。

休謨指出,“因果之被人發現不是憑借于理性,乃是憑借與經驗”[1](P20),但是經驗是不能擴展到未來的,因為在邏輯上是沒有可靠基礎的。對于如何在邏輯上證明因果聯系具有普遍必然性,休謨給出三種證明方式:一是休謨指出因果聯系不具有直觀性。因為依靠經驗直觀我們無論如何是無法經驗到因果聯系的,我們僅看到兩個緊密相連的現象而已。二是休謨認為,因果聯系不能夠適用演繹邏輯。演繹邏輯的推演要以矛盾律為基礎,演繹邏輯的證明之所以具有普遍必然性,原因是需要證明的結論已經蘊含在前提之中。但是關于實際事情的知識都沒有含著矛盾,所以演繹邏輯不適用因果聯系。三是通過經驗說明因果聯系具有普遍必然性。休謨指出,一方面,關于過去的經驗無論如何是不能推廣到未來的,人的有限的個人經驗是無法保證因果聯系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實際事情知識存在的論證是建立在因果關系上的,但關于實際事情的知識是從經驗中得來的,而一切經驗的結論又恰好以“將來與過去相契為前提”[1](P27)。經驗本以因果聯系為基礎,如果繼續用以經驗繼續論證因果聯系,就是循環論證。

休謨對因果問題給予“一種懷疑主義的解決法”,認為在根據經驗而來的一切推論中,我們無法找到一個可靠的論證過程和堅實的邏輯基點。但是這并沒有什么危險,我們并不必怕這些幾乎為一切知識所依賴的論證失去可靠性,我們可以借別的重要而且權威的一個原則,來完成這個步驟[1](P32),“這個原則就是所謂‘習慣’或‘慣性’(Custom or Habit)”[1](P33)。休謨對因果聯系做了心理學上的解釋,使因果聯系不再具有邏輯上的意義,把因果聯系看成僅僅是人的一種主觀聯想和習慣。

“休謨問題”的提出對其后的哲學史影響很大??档抡J為是休謨打破了他“獨斷論”的迷夢[2](P5),并且指出:“自從它(指形而上學)誕生以來,就這門科學的命運而言,還沒有發生任何事件,能夠比大衛·休謨對它的攻擊更具決定性?!盵2](P3)“休謨問題”使得整個形而上學將要遭受滅頂之災,形而上學大廈將有倒塌的危險,為了挽救危局,這個任務歷史地落到康德的肩上。

二、康德提出的“先天綜合判斷”

近代經驗論和唯理論爭論的焦點在于知識的起源和確定性、可靠性問題。這些問題又以他們關于知識發展過程的對立主張表現出來。經驗論認為,只有通過經驗才能獲得知識,但是沒法保證知識的可靠性,經驗論會導致懷疑論;唯理論認為,只有理性才具有可靠性,但是又沒法使知識具有擴展性,唯理論會導致獨斷論。經驗論和唯理論二者各執一端,一個離開理性思維論證感覺的可靠性,另一個離開具體經驗主張理性的必然性。他們把在認識過程中的感性和理性孤立和對立起來,從而堵塞通向科學知識的道路。在康德看來,經驗論和唯理論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科學知識。在他看來,真正的科學知識必須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確定性和有效性。

康德認為知識以判斷的形式表現,但是分析與綜合判斷以及先天和后天判斷都無法說明數學和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性質,所以必須提出一種新的判斷形式——先天綜合判斷。他認為數學“具有完全無可置疑的確定性,也就是絕對的必然性”,同時認為“一切數學判斷,毫無例外都是綜合的”;并且指出:“自然科學(物理學)包含著先天綜合判斷作為其原則”;康德依據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對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做出區分,并且提出所謂的“范疇表”等內容。

眾所周知,康德對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學十分熟悉,曾多年講授邏輯學。所以他依照“主—謂”詞的邏輯關系,劃分出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所謂的分析判斷是指謂詞已經包含在主詞里面,謂詞并沒有給主詞增加任何新的內容,僅僅是將主詞里面已經包含的東西顯示出來,具有分析的性質,是解釋說明了主詞里面的內容,所以它又可以叫作解釋的判斷??档屡e例說,“一切物體是有廣延的”,對這句話的理解從分析的角度就能理解,因為“廣延”這個概念是與“物體”這個概念連接在一起的,可以在“物體”這個主詞中分析出謂詞“是有廣延的”;所謂的綜合判斷是謂詞增加主詞的內容,使主詞的內容更豐富,使主詞增加新的東西。這類判斷實際上是將謂詞的內容連接到主詞上,所以又可以稱它為擴充的判斷。他舉出“一切物體是有重量的”,來說明綜合判斷。謂詞“是有重量的”無論在“物體”這個主詞里如何分析也沒法得到,但此時謂詞增加主詞的內容,給主詞“物體”增加新的內容[3](P35)。一般來說,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同先天判斷和后天判斷是對應的。先天分析判斷和后天綜合判斷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它們是重復的。后天分析判斷也不可能存在,本身就是矛盾的?!跋忍炀C合判斷會不會存在”,整個《純粹理性批判》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先天綜合判斷能否存在,關鍵在于對其性質有一個準確的認識。休謨從經驗論的立場,論證因果關系僅僅是人的一種心里聯想,是一種習慣,它不具有邏輯上的普遍必然性,它是一種主觀性的東西。而康德論證先天綜合判斷恰恰就是為了說明經驗知識具有邏輯根據,具有普遍必然性。所以,從根本上講“先天綜合判斷”是否存在是一個邏輯問題,必須在邏輯上做出嚴格證明。

三、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在邏輯上對“休謨因果問題”做出回答

康德不贊成休謨的結論。他認為休謨之所以得出如此荒唐的結論是因為他缺乏整體性的考察,沒有從整體性上考察這個問題,是站在一個部分的角度看待問題,但是站在局部考慮整體問題是不能說明整個問題的[3](P40-41)??档略谡撟C先天綜合判斷是否存在的邏輯進路大致是這樣的:他認為僅有感性材料不能得到知識,必須經過知性思維的加工。沒有感性,對象就不會被給予;沒有知性,對象就無法思維?!八季S無內容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3](P58)。自在之物提供感性材料,主體自我提供認識形式,二者結合產生知識。經驗知識通過主體自我的感性純形式與感性材料相結合得以產生,但是它仍然是或然的知識,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要想使知識具有普遍必然性,還必須借助于主體自我的知性范疇,即所謂的先天的量的范疇、質的范疇、關系的范疇、樣式的范疇等四大類共計12個范疇。通過四大類知性范疇整理經驗知識,所產生的經驗知識已經具有嚴格的普遍必然性。所以經過這樣的過程,先天綜合判斷在邏輯上就得以成立。這就是康德對先天綜合判斷在邏輯上成立所做的論證。

因果聯系在休謨看來是沒有邏輯根據的,這樣自然科學知識就成為或然性的。但是康德卻認為,時空觀和因果關系的范疇不是人們從認識對象中取得的;恰恰相反,它們是認識主體在認識過程中運用時空觀和因果關系等范疇去認識對象。如果這樣的話,那么就保證了自然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質言之,休謨認為因果關系的邏輯根據有懷疑,而康德恰恰把應當懷疑的邏輯前提作為一種人的先天范疇予以肯定??档绿岢鱿忍炀C合判斷:一方面,在于康德“對精確科學中存在著先天綜合判斷決沒有絲毫的懷疑,正是這個事實導致他作出這種不正確的說法”[4](P100);另一方面,在精確科學的定義和命題很容易把定義與經驗命題誤以為是先天綜合判斷。因為定義按其本身的性質就具有獨立于經驗的有效性,所以誤認為是先天的。但在這一類定義中,有相當多的約定表面上看來似乎并不是從定義中推導出來的,因而似乎是綜合的;經驗命題由于其對實在的有效性不是從定義中推出來的,看起來似乎具有無條件的有效性,“如果不作更加透明的考察,很容易錯把它們當作先天的判斷”[4](P100)。

與此同時,康德提出所謂的“先天綜合判斷”在于他不了解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本質。德國哲學家石里克說:“分析判斷告訴我們的只是有關概念性關系而不是關于實在的知識。由此可見,先天綜合判斷存在的問題等于就是關于實在對象的必然性知識的存在問題。對分析判斷的思考是一個純粹的思維問題,因為這些判斷是完全建立在概念的相互關系上的。相反,綜合判斷是建立在實在對象的相互關系之上的?!盵4](P104)在這里,石里克精辟地指出先天綜合判斷存在邏輯上的嚴重問題??档洛e誤地理解了分析和綜合判斷的性質,把關于概念關系的分析判斷和關于實在對象關系的綜合判斷混為一談,他想把分析判斷的先天性嫁接到綜合判斷上在邏輯上是根本行不通的。綜上,雖然康德在分析、總結近代經驗論和唯理論,關于知識認識基礎上,在考察數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和亞里士多德邏輯學的現實基礎上,提出了所謂的“先天綜合判斷”,但是實際上他對“休謨因果問題”的邏輯回答,其實是一種回避和遮蓋。

科學的新發展也在理論和現實上動搖了提出先天綜合判斷的基礎?,F代幾何學中的希爾伯特幾何學是一種純粹形式的演繹體系,無須直觀和綜合;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認為幾何學和空間的關系,僅能從經驗上去選擇,不能在先天上去預知;海森堡根據量子論的發展,提出測不準理論,說明因果律在科學上的應用是有一定的限制的[5](P10);康德所依據的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只是研究邏輯的形式,這就使得邏輯學無法獲得客觀的知識,而且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是“主—謂”式的邏輯結構形式,這樣的結構形式,對于稍復雜的關系判斷則無法處理,形式邏輯有其自身的應用局限。而數學中絕大多數是關系的判斷,對關系判斷的處理必須依靠現代的數理邏輯。

四、結語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休謨繼承了經驗主義傳統并且將這種哲學做得自相一致,沿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档潞秃诟駹柎碇环N休謨前型式的理性主義,用休謨的議論是能夠把他們駁倒的。休謨溫和的懷疑主義結論,讓人既難以反駁又難以接受。他給哲學家們下了一道戰表,但是直到現在沒有一個能夠稱得上的對手[6](P200)。

[1][英] 休謨.人類理解研究[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2][德]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4][德]石里克.普通認識論[M].李步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英]K.R.波珀.科學發現的邏輯[M].查汝強,邱仁宗,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6][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M].馬元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責任編輯 劉馨元]

The solution to “Hume’s causal problem” by synthetic a priori judgement

NIU Zhen-x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ilosophy,Hohhot 010070,China)

The “hume’s problem” is a famous problem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Kant put forward the synthetic a priori judgement which is based on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knowledge of empiricism and the rationalism,investigating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the reality of Aristotle's logic. Actually his solution to “Hume’s problem” is avoided.

Hume;Kant;Hume’s;problem;synthetic a priori judgement

2016-06-27

牛振興,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國古典哲學、維也納學派。

B08

A

2095-0292(2016)05-0004-03

猜你喜歡
休謨康德范疇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感覺和注意
“不信教者”大衛·休謨:死如其生
休謨自然主義的兩個面向
藝術百家
論休謨“必然性”概念的道德理論后果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