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40年代后期東歐政黨制度演變的原因

2016-03-07 13:24王曉麗
關鍵詞:東歐國家專政東歐

王曉麗

(青島理工大學 琴島學院基礎部,山東 青島 266106)

20世紀40年代后期東歐政黨制度演變的原因

王曉麗

(青島理工大學 琴島學院基礎部,山東 青島 266106)

20世紀40年代后期東歐政黨制度在短暫的時間內由多黨合作制演變為蘇聯模式的“一黨制”,究其演變的原因有四個:一是理論淵源:蘇聯“一黨制”理論的影響;二是外部環境:蘇聯對東歐加緊控制;三是內在癥結:東歐共產黨理論水平不高,應對復雜形勢的能力不強;四是直接原因:東歐各國共產黨領袖積極推行蘇聯模式。

東歐;蘇聯;政黨制度;多黨合作;一黨制

二戰后,東歐國家紛紛建立新的政權即人民民主政權,共產黨和其他進步政黨組成聯合政府,實行多黨合作。但是,這種局面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并沒有維持多久。20世紀40年代后期,東歐各國在經過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合并,清除政府中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政黨,在共產黨內部進行大清洗并按蘇聯模式進行統一改造后,政黨制度就基本上實現蘇聯模式,即由人民民主制度下的多黨合作演變為蘇聯模式的“一黨制”。

東歐政黨制度在短暫的時間內由多黨合作制演變為蘇聯模式的“一黨制”,其原因是非常復雜的。東歐政黨制度演變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理論淵源:蘇聯“一黨制”理論的影響

十月革命前后,“布爾什維克黨曾多次表示,愿意成立聯合政府,同其他革命政黨‘分掌政權’”[1](P81)。后來,蘇維埃俄國也一度實現了以布爾什維克黨為領導的與其他政黨聯合執政的政黨制度。然而,這種“分掌政權”的局面未能維持多久。左派社會革命黨由于與布爾什維克黨在一些問題上發生嚴重的分歧,于是就在1918年3月宣布退出人民委員會。同年7月,左派社會革命黨領袖對蘇維埃政府表示不信任,并發動軍事叛亂。叛亂被鎮壓后,左派社會革命黨解體,布爾什維克黨就成為蘇維埃俄國唯一的執政黨,于是蘇維埃俄國的政黨制度由多黨合作演變為一黨制。

聯共(布)中央于1926年7月召開的黨中央全會對這段歷史進行了總結。該會議通過的決議指出:“必須十分明確地從原則上提出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其中包括在采取發揚蘇維埃民主的方針的條件下)不能容許兩個或幾個政黨同時并存的問題。幾個政黨同時并存……不可能是別的,而只能是徹底破壞用很大的代價換來的、正在鞏固的無產階級同農民的結合,這意味著無產階級專政基礎本身的完全瓦解和徹底破壞。政黨之間……的斗爭是和勝利了的無產階級專政不能相容的,這種斗爭實質上正是資產階級民主復活的一種表現?!盵2](P6)這實際上是把無產階級專政與一黨制畫了等號,即無產階級專政意味著“一黨制”,這個結論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從當時的國內階級力量對比來看,蘇維埃俄國政黨制度的演變有其必然性。然而這個決議造成了蘇東共產黨對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教條式理解,并對蘇東國家產生深遠影響。

斯大林在1936年頒布的《關于蘇聯憲法草案》中論證了一黨制的合理性。他指出:“幾個政黨,也就是政黨自由,只有在利益敵對而不可調和的對抗階級的社會里,譬如說,在有資本家和工人、有地主和農民、有富農和貧農等等的社會里,才會存在??墒?,在蘇聯已經沒有資本家、地主、富農等等階級了。在蘇聯只有兩個階級,即工人和農民,這兩個階級的利益不僅不彼此敵對,相反地,是相互友愛的。所以,在蘇聯也就沒有幾個政黨存在的基礎,也就是說沒有這些政黨自由的基礎。在蘇聯只有一個黨可以存在,這就是勇敢和徹底保護工農利益的共產黨?!盵3](P154)斯大林在這里把蘇聯在一定條件下建立起來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黨體制模式解釋為必然規律。以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為主要標志,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得以基本確立。這一模式被斯大林和蘇聯其他領導人作為唯一的樣板推廣到東歐和其他地區的社會主義國家,并對這些國家產生很大影響。東歐國家也正是受“一黨制”理論的影響推行蘇聯模式的。

二、外部環境:蘇聯對東歐加緊控制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東歐國家是在蘇聯的幫助和影響下獲得解放的,所以東歐國家把蘇聯看成是“恩人”,認為蘇聯是代表其民族利益的,愿意接受蘇聯的領導和幫助。

美蘇冷戰形成后,蘇聯因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從而加緊了對東歐的實際控制。蘇聯對東歐國家加緊控制的方式就是在東歐國家推行蘇聯模式。1947年9月成立的共產黨情報局就是蘇聯對馬歇爾計劃做出的反應,是推行蘇聯模式化的工具。蘇共成立情報局的目的之一是進一步從政治上控制東歐共產黨。為此,蘇聯代表團特別指出:“不管東歐人民民主國家迄今走的是什么道路,它們的社會都應該‘類似或者盡最大可能接近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盵4](P33)可以說,情報局成立會議“在東歐開辟了由人民民主試驗向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官僚主義命令模式)過渡的道路”[4](P33)。

東歐國家作為力量比較薄弱的小國,不得不屈從蘇聯的壓力。冷戰的全面爆發,迫使幾乎所有的東歐國家都必須在美國或蘇聯之間進行選擇,既不允許中立,也不容忍妥協。然而這種選擇往往是不自由的。因為東歐在蘇聯的控制下,且對蘇聯的安全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只能傾向蘇聯。當時,蘇聯在東歐的某些國家還有駐軍,若東歐在內外政策上不同蘇聯保持一致,就很有可能招致蘇聯的武裝干涉。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人拉科夫斯基曾經指出:“我們不能忘記,歐洲的基本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的時期因戰勝國中的大國瓜分本大陸而形成的,包括波蘭人民在內的東歐各國人民當時對此毫無發言權或發言權很小。在那種情況下由波蘭選擇發展道路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盵5](P69)因此,東歐共產黨根據情報局的精神,基本上改變本國的內外政策,迅速向蘇聯模式靠攏,其主要表現就是東歐政黨制度蘇聯模式化。由此可見,蘇聯加緊對東歐的控制對東歐政黨制度的演變起了重大作用。

三、內在癥結:東歐共產黨理論水平不高,應對復雜形勢的能力不強

長期以來,東歐各國共產黨是在國際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資產階級勢力的夾縫中生存和發展的,沒有機會深入地學習馬列主義,因此,他們的理論水平不高。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必須依靠最廣大的工人群眾,其產生的革命政權也必須是整個無產階級的專政。列寧也強調:“無產階級專政是勞動者的先鋒隊——無產階級同人數眾多的非無產階級的勞動階層(小資產階級、小業主、農民、知識分子等等)或同他們的大多數結成的特殊形式的階級聯盟?!盵6](P7)從列寧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并沒有因為要對小資產階級、小業主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就把他們排斥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階級聯盟”之外,更不用說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然而,東歐國家的許多共產黨領導人沒有很好地理解和貫徹馬克思、列寧的重要思想,也沒有結合本國實際進行理論創新。他們受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意味著‘一黨制’”和斯大林的“一黨制”理論的影響,把無產階級專政誤解為共產黨一黨專政。為此,東歐共產黨在東歐國家轉入社會主義革命后,就提出國家政權的性質就是無產階級專政,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的。但是,政權的無產階級專政性質,并不意味著共產黨一黨專政。

東歐各國共產黨人沒有很好地理解貫徹馬克思、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對 “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解有誤。因此,20世紀40年代后期,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東歐共產黨未能準確地判斷復雜形勢,未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提出正確的方針政策,只能效仿蘇聯的做法。特別是隨著冷戰的全面爆發,一些資產階級政黨在西方勢力的支持下,妄圖奪取領導權。在這種情形下,東歐共產黨人犯了教條主義錯誤,并沒有認清并正確處理階級斗爭和人民內部矛盾;而且東歐共產黨的 “左”傾思想越來越嚴重,因此,未能正確對待那些擁護共產黨領導的中小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未能正確地劃分敵友。他們把階級斗爭擴大化,極力地清除資產階級政黨。在短短的時間內,東歐大多數國家的共產黨把本來可以繼續聯合的政黨當作階級敵人而人為地取消,或要求它們“自行停止活動”,這為蘇聯模式“一黨制”的形成奠定基礎。

因此,東歐共產黨理論水平不高,應對復雜形勢的能力不強,是東歐政黨制度演變的內在癥結。

四、直接原因:東歐各國共產黨領袖積極推行蘇聯模式

東歐各國共產黨領袖積極推行蘇聯模式,與他們對斯大林的盲目崇拜是緊密相關的。列寧逝世后,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頂住資本主義的壓力,同一切國內外敵人進行堅決斗爭,并取得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使斯大林在當時全世界共產黨特別是東歐各國共產黨中的威望迅速上升。東歐各國共產黨領袖對斯大林的盲目崇拜,使他們積極響應蘇聯的號召推行蘇聯模式。東歐國家政黨制度的演變也就成為必然。

20世紀40年代后期,東歐各國共產黨已經成為國內政治生活的主導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向。蘇共情報局成立后,東歐一些國家的“國內派”所倡導的“民族道路”受到蘇聯抵制,以“莫斯科派”為首的領導人在黨內的地位不斷上升,并擔任黨內的一些重要職務。他們是蘇聯模式的實踐者,把本國的前途和命運同蘇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認為蘇聯模式體制是本國社會主義發展興旺的根本保障。正是由于對蘇聯模式的盲目崇拜,“莫斯科派”擔任領導要職后,就遵循情報局會議的精神,不遺余力地推行蘇聯模式,否定社會主義的國別特征,拋棄民族道路的探索,在政黨制度方面,理所當然地拋棄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推行蘇聯模式的政黨制度。由此可見,共產黨領袖積極推行蘇聯模式,是東歐政黨制度演變的直接因素。

20世紀40年代后期東歐政黨制度的演變留下很大的隱患,為東歐劇變埋下伏筆。其演變雖然已有半個多世紀,但其時刻告誡我們獨立自主,強有力地監督及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政黨制度的必要性。

[1]劉靖北.對蘇俄初期政黨體制轉型的再認識[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2]邢廣程.蘇聯關于一黨制和多黨制理論的發展與變化[J].蘇聯問題參考資料,1989(3).

[3]韓亞光.馬克思恩格斯憲法思想探析[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4]馬細譜.季米特洛夫關于人民民主思想的演變[J].世界歷史,1997(4).

[5]王志連.“波蘭式道路”及其歷史命運[J].東歐中亞研究,1997(3).

[6]余鑒則.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J].中國法學,1990(6).

[責任編輯 薄 剛]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ty System in Eastern Europe in the Late 1940s

WANG Xiao-li

(the Qindao College of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the Basic Department ,Qingdao 266106,China)

The reason of Eastern European Party System in the late 1940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y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evolved into the Soviet model of “one party system” is very complicated. The reasons for its evolution are four: first,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of “one party system” in the Soviet Union;seco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Soviet Union in Eastern Europe tightening controls; third, internal Crux: Eastern European Communist theoretical level is not high, the capacity to cope with the complex situation is not strong; Fourth, the direct reason: Eastern European Communist leader actively promote the Soviet model.

Eastern Europe; the Soviet Union;the party system;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one party system

2016-08-20

王曉麗,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政黨政治。

D05

A

2095-0292(2016)05-0017-03

猜你喜歡
東歐國家專政東歐
略論馬克思的國家治理思想研究
淺談如何抓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東歐國家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比較分析
東歐國家期待本國移民回歸
論列寧《國家與革命》體現的新型民主思想
東歐掛車第一品牌 Wielton策馬加鞭瞄準更大市場
列寧:沙皇專政的囚徒
東歐國家社會主義之殤的文化探析
東歐的后共產主義變革
從波蘭看東歐劇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