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頌暴力的美學——淺析《伊利亞特》戰爭觀念的內涵

2016-03-14 17:47崔鳴華
關鍵詞:暴力美學伊利亞特

崔鳴華,高 方

(喀什大學 人文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7)

?

歌頌暴力的美學
——淺析《伊利亞特》戰爭觀念的內涵

崔鳴華,高方

(喀什大學 人文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7)

摘要:荷馬在《伊利亞特》一書中對戰爭場面的直接描繪充斥著濃重的血腥氣息,最直接地體現了暴力和死亡的力量。他將戰爭中表現的暴力作為美的事物進行歌頌,暴力因此被納入美的研究范圍中,成為暴力美學。歌頌暴力的美學是其在史詩中表現的一種獨特的戰爭觀念,核心是將對暴力的批判轉變為一系列動作的欣賞和場面的鋪排。經過凈化后,戰爭、暴力及殺戮終將展現為人性的光輝。

關鍵詞:《伊利亞特》;暴力美學;戰爭觀

《伊利亞特》所反映的戰爭觀念不同于其他軍事作品,荷馬在書中以欣賞的目光歌頌英雄,褒獎戰爭,對戰爭場面的直接描繪充斥著濃重的血腥氣息,最直接地體現了暴力和死亡的力量。他將戰爭中表現的暴力作為美的事物進行歌頌,暴力被納入美的研究范圍中,成為暴力的美學。暴力美學的出發點是形式化的體驗,將暴力本身作為審美的對象,其研究主要集于戰斗場面,重點發掘打斗和殺戮等暴力手段的形式美感,試圖營造一種令人興奮的主觀感受。在暴力美學的運作下,死亡的恐懼和暴力的血腥得以清除,并逐步升華為對英雄力量的崇拜與人性覺醒的贊美。從生存經驗出發,暴力美學構建起人類力量的完美形態,彰顯英雄的個人魅力與人性的普遍光輝,體現了古希臘人的審美道德。因此,暴力美學將道德評判的權力交給讀者,并給予其純粹的欣賞視角。從暴力美學的角度出發,《伊利亞特》戰爭觀念的特別之處在于戰爭是歌頌暴力的美學。

一、暴力的渲染與死亡恐懼的消除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廣泛地采用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發展理念,其要義在于無論個人還是種族為求生存和繁衍,必須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不斷改造自己以適應環境的挑戰和社會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在邁向文明的同時也不斷地深化對暴力的認識。供需矛盾形成的沖突演變成一種競爭,而暴力則成為戰勝對手的有效手段。暴力的出現具有特定的合理性,它作為人類的原始經驗沉淀于個體的記憶中,并在藝術作品中得到具體體現,而荷馬正是這樣一位善于將暴力表現在具體文本中的渲染者和贊美者。因此,從暴力美學的角度出發,對暴力場面的渲染和死亡恐懼的消除成為作者欣賞戰爭暴力之美的前奏,也是《伊利亞特》戰爭觀念所表現的內涵之一。

(一)暴力場面的渲染

《伊利亞特》一書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多傾向于精細化和具體化,以顯示作者在暴力場面的構建上所進行的精心安排。作者常用鋪敘手法對血腥的戰斗場面大量著墨,細致渲染血流漂杵、腦漿飛濺及尸體橫陳的戰爭場景。小說描述特洛亞人反攻阿開奧斯人時,“他們相逢,來到同一個地點的時候,盾牌、長槍、身披銅胸甲的戰士的力量相互猛烈地沖擊,有突出裝飾物的盾牌彼此靠近,爆發出一陣陣大聲的喧嚷。殺人者和被殺者的呻吟和勝利呼聲可以同時聽見,地上處處在流血”[1]170。荷馬通過描摹戰士生死搏殺的詳細畫面,展現了其刻意處理過的暴力形態。一方面,荷馬在描寫兩軍交戰時,常常會出現這樣一幅景象:旁觀的牧羊人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從陣亡將士身上流出的鮮血逐漸匯聚成了溪流,從高處墜落到深潭中時就如同瀑布一樣能聽見它的轟隆聲①。作者通過夸張的手法將暴力場面高度形象化和場景化,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表現出戰爭的殘酷。另一方面,身披華麗戰甲的士兵糾纏在一起,刀劍碰撞與盾牌相抵,不時發出刺耳的響聲和痛苦的哀嚎,直接展示了施暴的全過程和血腥的效果,渲染了暴力帶給人的感官刺激。此外,這類場景在文本中不斷出現,高度形象化的場面持續滲透到人的思想中,改變了暴力的刻板印象,并使之成為可以接受的事實。

(二)死亡恐懼的消除

荷馬真實地再現了血流漂杵的戰斗場面。他將暴力以一種日常的甚至是略顯稱贊的方式表現出來,用鮮血鋪就的風景將野蠻和崇高交織在一起,表現了暴力的形式美感,使讀者在刺鼻的血腥中感受到戰爭的撼人心神和死亡的高貴氣質。

古希臘人認為,死亡所展示的高貴氣質最終消除了人對死亡的恐懼。一方面,古希臘人將死亡視作生命歷程中的一個必然環節,即死亡是人的命運?!疤旄溉〕鏊哪菞U黃金天秤,把兩個悲慘的死亡判決放進秤盤,一個屬于阿基琉斯,一個屬于馴馬的赫克托爾,他提起秤桿中央,赫克托爾一側下傾,滑向哈得斯,阿波羅立即把他拋棄?!盵1]507除了神,任何人都不能逃脫死亡的結局。盡管英雄赫克托爾強健有力,但仍然不能逃脫命運的支配。古希臘人憎惡死亡,卻從不回避死亡。所以,他們在埃萊夫西斯建立了供奉冥王哈迪斯的神廟,以此昭示死亡是“他者”操縱的力量,和凡人無關。這樣,令人戰栗的死亡可以堂而皇之地被轉換為坦然面對的現實。對古希臘人來說,在死亡面前,暴力的實施者和受難者處于同樣無辜的地位?!皬膩頉]有人如此苦澀地講述人類的悲慘,悲慘甚至使人類再沒有能力感覺悲慘?!盵4]他們受制于命運的捉弄,不能自已。因此,看淡死亡。另一方面,既定的死亡使人感到解脫,脫離死亡束縛的人往往更傾向于生命的狂歡,戰場或斗獸場成為發泄剩余激情的主要場所,其中蘊含的暴力常常與死亡如影隨行,戰斗中的種種暴力直接導致了更多的死亡?!罢麄€原野滿溢著洪水,水上漂浮著無數精美的鎧甲和被殺死的青年的尸體,阿基琉斯抬膝跨步,迎著水流前進,任河神波濤洶涌,也難把他阻擋,雅典娜給他胸中灌輸了巨大的力量?!盵1]487暴力是一種毫不掩飾的傷害性力量,戰爭中它必然會傷及性命,循環往復的過程越多,其結果也越驚人。它的魔力在于將活生生的個體殺死,更甚者將人看作暴力的工具,使其變成活著卻沒有思想的物。因此,處于戰爭中的戰士不在乎死亡的結果,“讓赫克托爾殺死我吧,特洛亞人中他最優秀;高貴之士殺人,殺死高貴之人”[1]486。阿基琉斯不避死亡,他認為死亡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既然如此,何不將短暫的人生變成流光溢彩的傳奇,而成就自我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戰爭中縱情廝殺,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對阿基琉斯來講,暴力不僅是不需要避諱的負面因素,反而成為強大的力量和保衛靈魂的盔甲。

“恐怖、痛苦、疲倦、殺戮、消亡的同伴,人們相信,除非力量的酒意前來淹沒這一切,否則它們不可能停止折磨靈魂?!盵4]命運控制下的戰士不得不屈從于恐怖、殺戮或者死亡。這意味著古希臘人必須直面血淋淋的現實,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用暴力的形式將生命投入戰場,化作狂歡的肉體。暴力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求,成為戰士們爭相追逐的對象。

二、形式化的快感體驗

荷馬歌頌英雄和戰爭。他正視戰爭中存在的血腥暴力,戰爭場面的鋪排更加強化了暴力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他強調的暴力場面“不按照真實來表現,經過藝術化加工與設計來展示攻擊性力量,展示夸張的、非常規的動作;追求形式快感,不強調特定的‘意識形態結論’……”[3]簡而言之,就是將各種武備兵器及各式武打動作結合起來組成新的視聽元素來表現暴力場面。

當特洛亞人沖擊阿開奧斯人堅固的營壘時,“佩里托奧斯之子,強大的波呂波特斯擲出長槍擊中達馬索斯的同頰頭盔,頭盔沒有能擋住投槍,投槍的銅尖卻一直穿過了他的頭骨,里面的腦漿全部濺出,立即制服了進攻的敵人”[1]274。作者有意安排了這樣一個場景——戰場之上的波呂波特斯擲出投槍刺穿達馬索斯的銅盔,使讀者仿佛能夠聽到投槍接觸盔甲的一瞬間爆發出的金屬卷曲的響聲,表現了英雄的武力超群和力大過人,顯示出英雄施展的暴力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澳X漿飛濺”生動形象,將血腥暴力的場景轉換成為可視的形象,使讀者在感官上形成一種刺痛感?!巴稑尨檀╊^骨”與“腦漿濺出”這兩幅畫面組接在一起,實際上是將人的力量和血腥的暴力結合到一起。在戰爭中,暴力具有突發性,但是,從投出標槍到刺穿頭骨致人死亡是一系列連貫的動作,在形式上體現了力量的美感。將暴力的場面分解并關注其動作上的變化,實際上是對人的力量做夸張化的處理,以突顯英雄氣勢之磅礴與精神之偉大。

生存和死亡一直都是人類深感困惑的問題。弗洛伊德進一步指出,人類受到求生意志和赴死意志的雙重壓迫,并在雙重迫力下尋求解脫之道,其最終結果是從十分敏感的內心生發出由衷的悲劇情結,而古希臘人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典范。即便是最血腥與最殘酷的景象,他們也能夠承受,并將之表現為“希臘式的快活”[2]304-305,而“希臘式的快活”②集中反映了古希臘人內心的痛苦和沖突,從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激發出的人生悲劇感化為萌動于外的藝術沖動,其目的是為了挽救人的靈魂與肉體。因此,《伊利亞特》對戰爭流光溢彩的描繪表現的是希臘人的好戰心態,在戰爭中他們都得以平和?!疤芈鍋喨撕桶㈤_奧斯人當時也這樣臨面沖殺到一起,沒有人轉念逃逸。雙方狂勇如狼,進行的同等的殺戮,制造呻吟的埃里斯看著心滿意足?!盵1]239在常人看來戰爭是恐怖的,但是,“埃里斯”對于死亡并不感到恐懼反而感到滿足,這表明戰士欣賞暴力且熱愛戰爭,只有身在戰場,他們才會感到滿足,殺死敵人或者被敵人殺死都能宣泄和撫平內心的矛盾,實現“希臘式的快活”?!靶臐M意足”一詞真切地反映了古希臘人內心的糾結與萌動,他們將靈魂的寄托與精神的支柱表現為一種酒神與日神糾纏的情結——光明與黑暗、狂喜與痛苦以及理性與癡迷,并通過表現這些情結來裝飾華麗的戰斗場面,進而將血腥的暴力轉變成一種形式的美,從而掩蓋了暴力的實質。

古希臘人的悲劇情結暗示是“希臘式的快活”的另一層含義,即隱藏在人潛意識中的死亡意志以及通過這種意識表現出的狂歡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講,戰爭中的暴力、殺戮甚至英雄都是人在尋求狂歡精神的具體表現。戰爭成為古希臘人實現死亡意志的重要場所,他們通過暴力或殺死敵人,或被敵人殺死,以此來平息內心的死亡沖動,并通過敏銳的目光透視自然的殘酷和人類社會可怕的毀滅性進程,以藝術的方式否定求生的意志?!白屛覀円黄鹑ミM攻船只,如果你們有人被擊中遭到不幸,被死亡趕上,那就死吧,為國捐軀并非辱事……”[1]353赫克托爾率軍襲擊阿開奧斯人的船只前,鼓勵特洛亞的戰士們勇敢地面對戰爭,奮勇拼殺,不懼死亡?!鞍㈤_奧斯人和特洛亞人圍繞著這條船面對面兇狠搏殺,現在他們已不再是遠遠地等待對手投擲或者放射槍矢,而是近在咫尺地懷著同樣的熱望,用銳利的鐵鉞和板斧,兩端帶刃的長槍及鋒利的長劍瘋狂地面對面砍殺。許多精美的黑柄長劍從戰士手里掉落到地上,或者連同他們的肩膀被一起劈下,鮮血染黑了泥土?!盵1]361這一段描述真實地再現了交戰雙方圍繞船只進行激烈搏殺的場景,在激烈的戰斗中,以個體消亡為終點,并通過暴力的手段最終完成了狂歡儀式的全過程,也使讀者從這個過程中得到了解脫和自由的快感。同時,這也印證了尼采的觀點——隨著生命的消亡,附加于其的一切苦難都將化為烏有;雖然人與自然終將融為一體,但個體會在周而復始的毀滅中感到由衷的歡樂。

借助暴力手段毀滅個體成為古希臘人尋求精神解脫的方式?!兑晾麃喬亍访枥L了一場迷狂的戰爭,它解除了個體的枷鎖,復歸原始的自然,就像酒神狄奧尼索斯縱情狂歡,打破一切禁忌,忘卻自我的個體與世俗追求,在令自己痛苦甚至毀滅的迷狂中得到歡樂。荷馬找到了一種調和內心沖動的方式,并將其納入戰爭觀念中。他將暴力形式化,成功地尋找到暴力所表現出的力量之美,通過“希臘式的快活”消解暴力的負面因素,使其成為純粹的審美,完成了古希臘人內心狂歡化的過程。

三、人性的光輝

荷馬不惜筆墨描繪英雄爭斗的具體場景,稱贊戰爭中的勇士,反映了其獨特的戰爭觀念。當暴力被當作一種美來看待,戰爭便不再是令人恐懼的殺戮機器,“通過特殊手段對有關暴力的作品進行改造,使得人欣賞時不自覺地采納了另一個價值系統”[3]。循環往復的動作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③,通過夸大血腥的場面吸引注意力,激發讀者的思考進而產生憐憫與認同。荷馬歌頌英雄,欣賞暴力。因此,在暴力迸發出的一瞬間所表現的是充滿人性光輝的美學。

首先,《伊利亞特》塑造的英雄形象表現出完整的人的特點。他們充滿榮譽感,為了城邦利益而奮斗;同時也極看中個人榮譽。當阿伽門儂私自占有了阿基琉斯的女奴時,阿基琉斯認為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侵犯,憤而退出戰場,致使阿開奧斯人節節敗退。雖然阿伽門儂向阿基琉斯表示歉意,但是“他不愿平息怒火,更加充滿火氣,蔑視你本人,拒絕接受你的禮物”[1]504。對物質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即使是英雄也不能逃脫物質利益的誘惑。阿伽門儂的貪婪與阿基琉斯的任俠使氣都是最真實的人性,荷馬對這兩個人物的塑造讓讀者看到了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暴力美學強調,“在社會中生活的人平凡也好,艱辛也好,幸福也好,痛苦也好,其背后都存在著蒼白的現實”[5]。阿開奧斯人以帕里斯拐走海倫為借口發動了特洛亞戰爭,帕里斯希望能以兩倍的財富平息這場戰爭。但是,阿開奧斯人想要的不僅僅是海倫,更是整個特洛亞城的財富、女人以及奴隸④。雖然暴力美學聚焦于動作的形式,但它旨在還原事件的真實,引起人們的注意。荷馬從不隱藏希臘人發動戰爭的目的,讀者從他的表述中能夠感受到阿開奧斯人對于財富的渴望,并且更深刻地認識到戰爭中的暴力和殺戮都是其搶奪財富的手段。

其次,英雄透過神靈看到了死亡的必然命運。但是,他們仍然表現出對死亡本能的恐懼。赫克托爾下定決心在特洛亞城下決一死戰,但當“阿基琉斯來到近前,……如同一團烈火或初升的太陽的輝光。赫克托爾一見他心中發顫,不敢再停留,他轉身倉皇逃跑,把城門留在身后……”[1]477荷馬寫出了英雄的恐懼。因為沒有戰士能夠克制對死亡的恐懼,即使是英雄在死亡面前也會膽怯。小說中,荷馬只是記敘了一個事實,“它不直接激發觀眾的主動性,而是需要通過觀眾思考來得到結果”[3]。讀者通過文本了解世界的真相,得出自己的結論,這不僅沒有成為英雄身上的污點,反而成為他們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最好詮釋。但是,英雄畢竟不同于一般人。他們雖然恐懼死亡,可是,當需要履行使命犧牲生命時,他們也不會有絲毫猶豫。阿基琉斯不顧母親勸告,執意要上戰場?!拔倚睦锩靼?,我命定戰死在此。遠離心愛的父母;只是,我必要把特洛亞人殺個夠!”[1]26“把特洛亞人殺個夠”帶有明顯的主觀復仇色彩和濃重的暴力傾向。阿基琉斯通過暴力手段為好友報仇,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他將赫克托爾殺死后,沒有聽從赫克托爾的臨終請求,而是粗暴地侮辱了對手的尸體。荷馬毫不掩飾阿基琉斯的殘暴,侮辱赫克托爾尸身的舉動令人恐怖。讀者在一系列動作中感受到的不僅是阿基琉斯的怒火,還有對死去的赫克托爾的同情和憐憫?!霸趺??那道路寬闊的特洛亞城,我們為它歷盡艱辛,如今卻要放棄它?”[1]239奧德修斯不同意阿開奧斯人撤退。他不在乎海倫和特洛亞城本身,他認為敵人的存在迫使它接受一切不愿接受的東西。他希望通過摧毀敵人來消滅外部世界的壓迫,從而自由地接受一切,使自己得到拯救。阿基琉斯也面對相似的處境,他被仇恨所驅使,暴力成為他尋求自由的方式,擺脫外在迫力的過程也是暴力改造其價值體系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人性的種種特征。

最后,英雄必然走向死亡,因為他們從不滿足于對力量的追尋和渴望。暴力帶來的刺痛感使死亡成為令人敬畏的情感,暴力的實施者和接受者——英雄則成為他們敬重的對象。在戰爭中,“人性”得以蘇醒,英雄顯示出人應該具有的在現實社會中的生活和追求,而這些都將在施暴與受暴的過程中完成。

任何事物都具有美的因素。通過人文價值的關照,即使是暴力也可以轉變成美的事物。因此,荷馬所歌頌的暴力也被納入欣賞的范圍內。荷馬關注英雄,通過描寫整個施暴過程表現力量的美感;通過將暴力進行形式化的處理,提取其中的美感,暴力的恐懼得以凈化,成為純粹的審美過程。此外,荷馬將暴力合理化,即肯定了人的力量,深刻反思人性的幽暗,進一步發現人性的光輝之處。從暴力美學角度來看,《伊利亞特》所蘊含的戰爭觀念通過表現暴力構建起人類力量的完美形態,消除了死亡的恐懼,彰顯了英雄的個人魅力與人性的普遍光輝,體現了古希臘人的審美態度。暴力美學強調將道德評判的權力交給讀者,進而創造了一種純粹的審美態度。從這點出發,《伊利亞特》所講述的戰爭及暴力并不可怕,因為戰爭、暴力及殺戮終將展現為人性的光輝。

注釋:

①“被殺人的痛苦和殺人的人的勝利歡呼混成一片,殷紅的鮮血流滿地面。有如冬季的兩條河流從高高的山上,從高處的源泉泄到兩個峽谷相接處,在深谷當中把它們的洪流匯合起來,牧人在山中遠處聽得見那里的響聲,吶喊和悲聲也這樣從兩軍激戰中發出?!?/p>

②“希臘式的快活”一詞源于尼采對于古希臘藝術的本質、作用以及與人的關系的看法。尼采認為,悲觀主義確實是真理,現實世界對于每個人來說的確是殘酷而無意義的。為了活下去,我們需要用藝術這種謊言來掩蓋某些可怕的真理;為了肯定人生,我們需要悲劇世界觀,用審美的眼光看待現實世界的生成、變換過程,把現實世界藝術化,把人生的苦難化作審美的快樂,把人生的悲劇化作世界的喜劇。

③荷馬在《伊利亞特》一書中的寫到了兩軍交戰的情景,英雄之間相互決斗的場景則更加常見。腦漿、鮮血、骨頭等使用頻繁,以此形成一種重復循環的視覺體驗,延長了讀者的感受過程,使之形成了一定的欣賞心理。

④帕里斯在特洛亞人大會上宣布,不愿交出妻子海倫,但愿意支付雙倍從阿爾戈斯帶回的財富。消息傳到聯軍中,狄奧墨得斯說出了出征的目的:“‘如今不要讓人接受帕里斯的財產或者海倫;人人知道,連傻瓜也知道,特洛亞城從此處在毀滅的邊緣?!@么說,阿開亞人個個歡呼?!?/p>

參考文獻:

[1]荷馬.荷馬史詩·伊利亞特[M].羅念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2]馬國新.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尹洪,冷欣,程輝.試論“暴力美學”及其特征[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08,(2):97.

[4][法]西蒙娜·微依.《伊利亞特》,或力量之詩[J].吳雅凌,譯.上海文化,2011,(3):71,76.

[5]張煒.靈魂的沖撞——電影暴力美學的啟示[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1):44-45.

(責任編輯張盛男)

Aesthetics of Violence——A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War inIliad

CUI Ming-hua,GAO F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Kashgar University,Kashgar,Xinjiang 844000,China)

Abstract:Homer’s explicit description of the bloody scenes in war in Iliad most directly reflects the power of violence and death.He sings so highly of violence in war as a thing of beauty that violence has become part of the aesthetic research,called aesthetics of violence.Aesthetics of violence,which sings of violence,is a unique concept of war conveyed in Iliad.Its core is to turn violent criticism into the appreciation of a series of action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scenes.After being purified,war,violence and killing are displayed as the glory of human nature.

Key words:Iliad;aesthetics of violence;the concept of war

中圖分類號:I 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62X(2016)01-0076-05

作者簡介:崔鳴華(1988-),男,山西大同人,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

基金項目:喀什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課題項目(KSGRI2015018)

收稿日期:20151017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106.1532.03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6-01-06 15:32

猜你喜歡
暴力美學伊利亞特
《左傳》與《伊利亞特》中預言的對比研究
讀《伊利亞特》和《封神演義》有感
《伊利亞特》背后的命運解讀
解讀20世紀末美國影片中的暴力美學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學
論主機游戲《戰神》中的暴力美學
性別視角下人物形象審美差異化分析——以《伊利亞特》為例
楊爭光小說的暴力美學及表現
伊利亞特的故事(選頁)
暴力中的浪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