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迪厄場域理論視域下職業院校學生厭學問題探析

2016-03-15 20:52倪鳳琨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布迪厄學風場域

倪鳳琨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河南開封475004)

布迪厄場域理論視域下職業院校學生厭學問題探析

倪鳳琨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河南開封475004)

在文化資本的支配下,中高職學校場域按照自身的規則運行。在中高職學校場域內,除關系失衡、資本匱乏、規則游離等可能導致學生厭學外,影響因素還有學生自身、學校場域、學校場域外的誘惑等。布迪厄場域理論可為中高職學生的厭學頑疾提供新的解決思路。在結合場域理論分析職業院校學生厭學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應對措施和建議,如職業院校應積極創造適合中高職學生的場域環境;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目標,化解自卑心理;科學疏導、管控網絡和手機的影響,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等。

布迪厄場域理論;職業院校學生;厭學情緒;學校場域;場域環境

0 引言

隨著生源危機時代的到來,中高職院校生源質量大幅下降,厭學成為中高職學生的頑疾。中高職院校的學風建設問題非常嚴峻,如何優化學風建設,也是多年來很多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和難點話題。筆者通過文獻檢索發現,國內有關厭學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者調查了各階段學生的厭學現狀,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對策,但雷同、類似的較多,有新意的較少;研究者們提出的解決對策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站在學校和教師的角度提出來的,站在學生角度提出對策的較少,實施起來較有難度。針對中高職學生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指出了職業院校學生的厭學心理比普通本科學生更為嚴重。如高明調查后認為,高職生的厭學情緒明顯高于本科生,中職生厭學情緒高于高職生[1];張宏、唐敏娟等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課余時間分配的調查分析發現,只有21.2%的高職生用課余時間來學習文化知識,77.8%的學生用課余時間上網看電視、小說等[2]。當前,智能手機和網絡的普及也對中高職學校學風建設產生了巨大沖擊,很多學生即使上課也“機不離手”,學風建設問題更為棘手,而學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的質量,是中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本文試圖從布迪厄場域理論角度解釋當前中高職院校學生的厭學問題,以期對解決此問題有所幫助。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國的社會學大師,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思想和著作在學術界很受重視[3],“場域”(field)理論是其代表性理論。該理論可以“用作分析具體問題的工具”,可能對解決學生厭學問題提供一些啟發[4]。

1 場域理論視域下的職業院校元素

布迪厄認為,場域是“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許多社會實踐活動都可以用它來解讀[4]。布迪厄的場域概念,不能理解為有一定邊界的領地或區域,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領域,而是在其中有內含生機的、有潛力和矛盾存在的領域[3]。學校作為教育活動的實施部門,充盈著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有其特殊的構型[4]。職業技術教育場域相對于普通中學、大學來說有其鮮明的構型特點。在場域視角下,職業院校中各元素可解讀如下:

1.1 教師

在學校場域中,教師是主宰者,肩負著傳授知識和技能的責任,集知識、技能、權威于一身,掌握著學生學習成績、評優、利益分配等權力,是學生的重要他人,具有很高的話語權。

1.2學生

學生是學校場域的主體。相對于其他大學生而言,中高職學生大部分是知識性學習的挫敗者,這類學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沒有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自主性較差,雖然也想好好學習,但是內心卻有傷痕累累,充滿挫敗感和自卑感。

1.3 資本

布迪厄將資本分為四種,即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象征資本[3]。對于學校場域來說,這些資本都可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最有影響力的應是文化資本[4]。文化資本是指“先前的文化背景、知識、性格傾向與技能,此外,還包括其語言能力、行為習慣,以及對書籍、音樂和美術作品等的品味等”[5]。場域內充滿了競爭,資本不僅是個體競爭的目標,同時也是競爭的手段[6]。文化資本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著學生個體的行動邏輯和行為方式,同時也決定著學生的場域位置[4]。在職業院校中,學生還要參與技術技能方面的競爭。

1.4 場域中的游戲法則

布迪厄認為,每個場域都可以看作一個擁有特定游戲法則的游戲空間。場域中存在著不斷沖撞、競爭的各種力量,使場域充滿活力,也使游戲者感覺到壓力。分數(排名)是中小學學校場域的游戲籌碼和動力機制,個體擁有較好的學業成績,就擁有了較大的籌碼。游戲籌碼的單一化、唯分數化使部分學生成為學校場域的挫敗者,而這些挫敗者成為技能技術教育的主要受體。職業教育場域的游戲籌碼具有多樣性,在職業院校場域中,分數排名作為游戲籌碼仍然適用,但是,籌碼不再單一化,技術、技能、能力、人際關系等資本也成為學生間競爭的籌碼。

概言之,教師與學生共同構成了學校場域的主體,在文化資本的支配下,分數(或排名)是學生在場域中生存的重要游戲籌碼[4],學生們自愿遵循游戲規則進行力量的比拼和資源的爭奪。不過,在職業院校,游戲籌碼不再單一化,教師雖然掌握著學校場域的話語權,但相對于中學來說已經有所弱化,規則隱藏于學生心中,被學生所認同,并達成共識。在不斷的力量爭斗、位置爭奪中,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仍然未擺脫過往學習挫敗的陰影,延續著厭學的情緒。

2 場域理論視域下中高職學生厭學原因分析

王萍認為,在學校場域內,與老師的關系失衡、文化資本(知識與成績等)缺陷、游離于學校的規則或紀律之外等是學生厭學的主要因素[4]。董奇認為,當前有些職校生的厭學是“結構性厭學”,而非一般傳統意義上的厭學[7]。結構性厭學是指“職校學生的厭學是選擇性的,在一些特定的情形下,他們可能并不厭學,甚至學習熱情高漲”[7]。比如,很多職校學生雖然對知識性學習比較厭學,但在實訓場所卻能全神貫注、興趣盎然地專注于實驗或實訓,對理論課和實踐課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景象。作者認為,職業院校學生的厭學不同于普通中學和大學,除以上因素外,還受學生本身、學校場域、學校場域外的誘惑等多種因素影響。

2.1 學生本身的因素

第一,以往學校場域內的挫敗體驗導致的自卑心理和不良學習習慣。在中國當前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中學場域內,考量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是分數,分數決定著學生的成敗、尊嚴和地位,而高考分數則成為考取大學的唯一籌碼。知識性學習、題海戰術束縛著部分孩子的天性,壓抑著他們的個性和特長,打擊著他們的自信,使其成為一無是處的挫敗者。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早就飽嘗了在這種“智育至上、被動式學習”中的落后與失敗之苦。這種挫敗感使其產生了嚴重的習得性無助感,使學生覺得自己天生就是個笨蛋、是個失敗者,從而更加頹廢消沉。

第二,當前學校場域內的迷茫和不適應。迷茫感主要表現為找不到學習的目標和意義,找不到自己的興趣點。不適應主要表現為不會自我約束、不會有效科學地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作者隨機調查了黃河水院的300名學生,結果顯示,70%學生覺得大學生活迷茫、不充實,不知未來會怎么樣;75%的學生對未來的規劃和設想覺得不清楚,只有順利畢業、找到工作或者繼續升學諸如此類的簡單目標;50%的學生沒有明確的總體目標;80%的學生沒有明確的階段目標、短期目標,只是將目標簡單定位于拿到畢業證、找到工作。大學的學習與高中有很大區別,課余時間很多。面對大把的空余時間,相當多的學生目標缺失,沒有積極適應大學生活的變化,沒有自主安排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懈怠,時間管理能力差,生活過于松散。

第三,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學校和教師自然深知所設專業的用途和意義,但是在學生的視域下未必如此。作者隨機調查了黃河水院的300名學生,結果顯示,45%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選擇這個專業是親友的決定,或者是被調劑過來的。這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甚至連鐘都懶得撞,上課開小差、“身在曹營心在漢”,不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更不愿意深入鉆研本專業,了解專業發展和就業前景。相當一部分學生自己也說不清楚喜歡什么專業,人生毫無規劃。

第四,學習動機缺乏,學習興趣匱乏。在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大環境下,相當一部分學生覺得學習無用,覺得上完大學還不一定比普通打工者強,上學沒什么意義,不如早點去打工。

2.2 學校場域的因素

2.2.1 嚴進寬出的高校環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壓力

為提高就業率和專業設置的科學性,教育部將高校招生計劃與畢業生就業率進行硬掛鉤,專業設置、經費核撥等也受到就業率的影響[8],這樣做目的是非常合理的。不過,職業院校的生存與就業率息息相關,就業率就是生命線,而學校為了就業率往往會先保證畢業率,從而導致許多學校不能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嚴格要求,考試容易過關。這與國外寬進嚴出的做法形成極大反差,使學生缺乏學習動力。

2.2.2 學校學風差,受同伴影響較大

學風、教風、校風是學校場域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學風和濃厚的校園文化往往能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感化作用。相反,“三風”不良也會使學生滋生學習松懈的心理。學生的學習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同班級、同宿舍的學生學習都很努力,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也會產生緊迫感;如果同宿舍的學生天天打游戲、上網、看電影,身邊的同學也會深受影響。而職業院校的學風一般較差,宿舍內學生上網玩的多,學習的少。

2.2.3 教師教學方法陳舊

面對日益下降的生源狀況,部分教師仍沿用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針對學生現狀進行教學改革。致使學生覺得教學內容太深或教學方法比較死板,學習積極性不高。

2.2.4 任課教師沿襲普通本科生管理理念,疏于課堂考勤和管理

目前,高職學校的教師大部分是博士和碩士,一般仍沿用自己就讀過的綜合性大學的管理模式,不習慣上課點名考勤,也不太注重執行課堂紀律。他們總覺得備好課、講好課就已經盡到了本分,學生聽不聽、學不學是學生自己的事,甚至學生曠課、遲到,上課玩手機、睡覺,他們也不加以規勸和約束。

2.3 校外場域的誘惑——網絡、手機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發展,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逐漸普及,網絡變得無處不在。而網絡既給學生帶來了信息和便利,也對其造成不小的誘惑和不利影響[9]。而職業院校學生自控力略差、學習習慣欠佳,很容易被網絡上到處充斥的色情文化、暴力文化、低俗文化以及各種虛假信息等迷惑,從而進一步對他們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3 化解職業院校學生厭學心理的策略

3.1 創造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場域環境

第一,積極適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主動轉變管理模式,使場域內資本多樣化、評價標準多元化。就學校場域而言,學生的挫敗體驗不僅使學生痛苦,也會影響教育質量。為此,學校及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挫敗感,盡可能讓學生有更好的場域生存環境。以往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評價標準單一化——成績的高低是決定學生勝敗的主要或唯一標準,大部分成績為中等或較差的學生,往往感到挫敗。職業學校脫離了高考的緊箍咒,不應再延續應試化的教學和評價模式,更有優勢創造多樣性的場域環境,以吸引所有主體積極參與。職業院校在資本多樣性方面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可以按照知識、技能等多維化目標設定學生考核體系,鼓勵學生發揮、挖掘自身優勢和興趣點,在技術技能方面為他們提供成功的可能性。如,多舉行技術技能競賽,大力扶持學生社團、興趣小組、創業團隊等,提高文體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度。職業院校還應靈活構思培養方式,如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場域的動態性,進而提高職業院校的生存活力。

第二,科學對待就業率,嚴肅考風考紀,重視學風建設,真正做到寬進嚴出。雖然國家采用就業率來考核高校工作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高校學生就業率的計算方法仍然有很多不科學之處,甚至水分很大,如何對待這個指揮棒,是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重新審視的問題[8]。另外,學校要嚴肅考風考紀,重視學風建設,利用各種班級活動開展學風教育。只有使學生意識到不努力付出是很難拿到畢業證的,學生才會認真對待學習,進而改善學風。

第三,教師應主動轉變教學方法,強化課堂紀律管理。針對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的情況,教師應從多方面找原因,調查學生的聽課感受,仔細審查自己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上是否需要繼續改進。教學方法應盡量靈活,不宜一味灌輸,教學內容應盡量實用、有趣。在考核方式上,要改變期末考試一卷定成績的方式,把期末考試分散到幾次實訓、實踐課程、作業和作品的評價上,以適應學生不善于知識性學習的特點。教師們一定要轉變管理觀念,善于維護課堂紀律,加強考勤,改變不屑于、不敢于進行課堂管理的思想,既要教書,又要育人。

3.2 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化解自卑心理

第一,科學分析學生自身性格、愛好、能力特點,指導學生樹立學習目標,進行大學生活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針對學生學習無目標、不喜歡本專業的情況,需要對其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輔導,科學分析學生個體的性格、愛好、價值觀和能力特點等,綜合考慮人生規劃,樹立學習目標,重新調整專業或者輔修第二專業。學習目標既要長遠,又要具體化、階段化,這樣才能既起到導向作用,又起到約束和激勵作用。

第二,幫助學生化解自卑心理,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鈱W生的自卑心理,也需要多方面入手。埃利斯的ABC理論認為,對人的情緒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信念、評價和解釋。自卑的學生往往會將自己某一次的失敗歸結為“自己笨”、“能力不行”等絕對化、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而很少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時間投入等方面找原因。因此,化解學生的自卑心理,措施之一是需要學生自己改變先前的不合理歸因模式,消除不合理信念,多做自我激勵。措施之二是身邊的社會支持系統給予充分的鼓勵和期望。社會支持系統是個人在社會上建立的,能與個體分擔困難、分享快樂的人組成的整體,通常由家人、老師、同學、朋友等組成。大學生主要的社會支持系統是老師和家長。老師和家長如果多采用支持、鼓勵、肯定的方式進行溝通引導,學生就會受到積極的自我肯定,從而會更加自信、樂觀,從而改變以往的自卑心理。特別嚴重的自卑心理,也可求助心理咨詢機構來幫助化解。

3.3 科學疏導、管控網絡與手機的不良影響,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信息網絡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完全杜絕學生上網已經不可能,只能進行科學的引導和管控。建議在教室內實施網絡屏蔽或有限開放,網絡設定密碼,由教師掌握開放權。另外,為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適應95后學生的特點,建設網絡教學空間、微課等,方便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在網上交作業,在網上提問題,在網上與教師互動。學校定期評選出師生互動多、建設得好的教學空間,并予以嘉獎。學??梢耘e辦講座,指導大學生了解網絡的學習功能,幫助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上的精品課程、公開課等豐富的學習資源,聽取全國各地名家、名師的精彩講座。

4 結語

通過場域理論的分析,可以明晰中高職學生和中高職院校場域的特點。了解這些特點,可以在生源質量嚴重下滑背景下為解決中高職院校學生厭學問題提供思路,進而提高職業教育的育人質量,增強職業院校的生存活力。

[1]高明.高職學生厭學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6):32-36.

[2]張宏,唐敏娟,代春艷.高職院校學生課余時間分配調查分析及建議[J].江蘇教育研究,2014(7):48-50.

[3]李全生.布迪厄場域理論簡析[J].煙臺大學學報,2002(2):55-60.

[4]王萍.學生厭學心理成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教育導刊,2013(10):45-49.

[5]譚光鼎,王麗云.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08-310.

[6]王曉,童志堅.布迪厄場域一資本理論視域下的廣東高校德育[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1):67-64.

[7]董奇.破解職校學生厭學難題[J].教育與職業,2012(4):74-75.

[8]陳萬穎.高校就業率統計方法五花八門[EB/OL].[2016-02-15].http://new s.sina.com.cn/c/2008-01-10/091114 710282.shtm l.

[9]梁玉珍.網絡時代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4):66-68.

[責任編輯 靳曉穎]

G442

B

10.13681/j.cnki.cn41-1282/tv.2016.03.023

2016-03-21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基金項目:黃河水院教風學風現狀及改善策略研究(2013QNKY012)。

倪鳳琨(1978-),女,河南商丘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與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歡
布迪厄學風場域
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視域下學生體育文化資本的作用及建構
布迪厄資本理論視角下我國女性運動員形象報道取向變遷及其成因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百年黨史場域下山東統戰工作的“齊魯特色”
輔導員視角下的“抓學風”
心理輔導促進高校學風建設探討
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反思社會學”,還是“反身社會學”
組織場域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
大學生安全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布迪厄的資本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