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邏輯進路及其當代啟示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

2016-03-16 10:52曾憲祿鄭興明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當代啟示

曾憲祿,鄭興明

(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

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邏輯進路及其當代啟示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

曾憲祿,鄭興明

(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350002)

[摘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更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依然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文章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農業思想,探討我國歷屆領導人關于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邏輯進路,以期對當前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業基礎地位思想;邏輯進路;當代啟示

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作為新時期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深入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在新形勢下,重新梳理馬克思主義農業思想,探討我國歷屆領導人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發展的邏輯進路,對于深化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以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都能提供理論和現實指導。

一、理論根源:馬克思主義農業基礎地位思想

我國歷屆領導人關于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理論來源主要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地吸收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農業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比較系統和完整的農業思想。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基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框架,把英國等西歐國家農業發展經驗作為特定的研究對象,但他們關于農業基礎地位的真知灼見仍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從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出發,馬克思認為,“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1]“一切勞動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產食物為目的的”。[1]因此,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過程?!盵1]因為農業是人類歷史上首個出現的物質資料生產部門,所以農業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二)農業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基礎

馬克思的邏輯起點是,農業的剩余勞動是社會分工的前提條件,他強調,“一切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的發展,按自然基礎來說,實際上都是建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的……是一切社會的基礎”。[1]由于“社會上的一部分人用在農業上的全部勞動——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必須是以為整個社會,從而也為非農業工人生產必要的食物,也就是使從事農業的人和從事工業的人有實行這種巨大分工的可能”。[1]這表明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跟工、農業二者之間的社會分工發展程度是緊密相關的。只有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到能夠提供足夠的剩余產品時,社會分工才有可能,發展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才有充分的條件,即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是以農業發展提供的可能性為條件的,而且必須建立在其基礎之上。

二、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邏輯進路:從毛澤東到習近平

(一)毛澤東農業基礎地位思想

毛澤東從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歷史實際結合起來,開啟了馬克思主義農業基礎地位理論中國化的先河。他把農業發展作為經濟建設與工業化發展的基石。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一文中,毛澤東指出:“在目前的條件之下,農業生產是我們經濟建設的第一位,……解決最重要的糧食問題?!盵2]1957年,毛澤東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文章中他進一步強調:“我國有五億多農業人口,農民的情況如何,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關系極大?!盵2]顯然,毛澤東充分意識到糧食問題和農業生產對我國經濟建設,甚至對政權鞏固的重要性,這是對馬克思主義農業基礎地位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也是毛澤東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主要內容。

“堅決地把工業部門的工作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3]堅持工業與農業相結合,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一大理論創新。由于“農民——這是中國工業市場的主體。只有他們能夠供給最豐富的糧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業品”,[4]因而,“城鄉必須兼顧”。[5]毛澤東洞察到處理好工農業之間關系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并以此為基礎,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基礎地位思想。1956年,毛澤東正式提出“現在強調把農業搞好,次序是農、輕、重、交、商……重工業要為輕工業和農業服務”。[6]毛澤東關于“農、輕、重”的排列思想,無疑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當時中國社會主義計劃管理的一大理論創造。

1962年,毛澤東在八屆十中全會上首次正式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這充分體現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領導集體,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把農業作為工業化與經濟發展基石的思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具體實際,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農業基礎地位理論,為新中國的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鄧小平農業基礎地位思想

鄧小平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境界。他在毛澤東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指導下,進一步對農業的基礎地位與作用,以及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路徑作了深入探討。鄧小平指出:“農業,最主要的是糧食問題”,“農村不穩定,整個政局就不穩定”。[7]到了1983年,鄧小平更直接地提出“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7]他將農業放在第一位,認為農業乃國計民生之根本,發展了毛澤東關于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理論。

在農業與工業關系方面,鄧小平秉承了毛澤東把農業作為發展基石的觀點,認為:“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吃、穿、用的問題也解決不了?!盵8]1982年,鄧小平在規劃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時提出:“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盵7]顯然,從糧食問題是農業的關鍵、農業關乎政局穩定、到農業是“戰略重點”等方面論述,鄧小平都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毛澤東的思想。

春季是雞病高發期的養雞過程。春季常見的雞病主要有以下幾種:新城疫、大腸桿菌病、呼吸道疾病等。其中,傳染性雞病對養雞業危害極大,將導致大量的雞病。在處理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難,嚴重影響養雞的經濟效益。

鄧小平對農業基礎地位思想做出的最大貢獻是在國家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框架下,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找到了一條中國式發展道路。關于脫貧及小康社會建設問題,鄧小平敏銳地指出:“農民沒擺脫貧困,我們就沒擺脫貧困”,“農業問題要始終抓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起來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盵7]他把農業發展作為我國擺脫貧困、實現小康社會的根本立足點。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為中國農業現代化構建了一幅美麗的藍圖,激勵著后續領導人進一步的探索。

(三)江澤民農業基礎地位思想

作為第三代中共中央領導層的核心人物,江澤民繼承了鄧小平的農業基礎地位思想,他與時俱進地從全局性、國際性戰略角度來思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基礎性作用。江澤民認為,“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不能靠任何別的國家來解決,一是靠人家靠不住,誰也解決不了這個大問題;二是即使能夠解決,也會受制于人?!盵9]“農業始終是戰略產業,糧食始終是戰略物資?!盵10]顯然,江澤民不僅認識到糧食問題是農業生產的關鍵,而且從戰略高度來思考糧食問題,創新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農業基礎地位思想中關于糧食問題的論述。

與鄧小平一樣,江澤民也把農業當作政局穩定、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1992年,江澤民提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穩定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任何情況下,都千萬不能忘記農業的基礎地位”。[9]1994年,江澤民從政治高度強調了農業的“穩定基石”作用:“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關系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大局,關系著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關系著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不但是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同時是個重大的政治問題?!盵11]1998年,江澤民再次強調:“農業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任何時候都要抓緊抓好,不能出現松懈情緒?!盵12]可見,相比較毛澤東和鄧小平的農業基礎地位思想,江澤民更明確地將農業置于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地位,認為“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江澤民從全局性、戰略性的高度考慮農業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農業基礎地位理論方面的論述,對新時期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選擇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胡錦濤農業基礎地位思想

胡錦濤也延續了江澤民從戰略高度看待農業問題的思想。2004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會上,胡錦濤強調:“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農業是我們黨一直堅持的戰略思想,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盵13]2004-2012年期間,中央連續九年發布針對農業問題的“一號文件”。其中,2008年、2010年的兩個“一號文件”更是以“夯實農業基礎”為主題,從中央層面為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提供了堅實的政治支持與政策保障。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比绻f江澤民把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到了全局性、國際性戰略高度,那么胡錦濤則不僅限于此,他的農業基礎地位思想更是深入到農業、農村、農民的方方面面,對“三農”問題重視的程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不僅是對農業基礎地位理論的發展,更是一種理論創新,為新世紀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

(五)習近平農業基礎地位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握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思想邏輯和歷史經驗,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農業基礎地位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上任伊始,總書記便明確指出:“要加強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盵14]習近平的重要講話反映了他對農業基礎地位的高度重視,這是中共歷代領導人一以貫之的戰略思想??梢哉f,歷代領導核心對農業問題的探索為習近平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習近平也敏銳地把握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和歷史變化,深化了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

2013年11月28日,習近平在山東農科院召開的座談會上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泵褚允碁樘?,顯然,習近平把吃飯問題當作治國安邦頭等大事,這完全延續了胡錦濤的“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

在201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蔽阌怪靡?,習近平已深刻地認識到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與支撐。同時,他用生動的語言豐富了“農業基礎地位”的科學內涵:“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是用通俗的語言表達了糧食安全就是國家戰略安全的思想;“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深刻表明了農民擺脫貧困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性意義;“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則彰顯了農村美是中國美的應有之義,農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繞不過的坎。

習近平關于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論述,貫穿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繼承了中共歷代領導核心對“三農”問題的探索和奮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農業基礎地位理論,從而為新時期、新形勢下推進我國“三農”事業發展以及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

三、當代啟示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中共領導人都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問題,他們著眼于新的時代要求和新的實踐需要,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農業基礎地位理論,并以此為指導,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果顯著,農業基礎地位逐步加強。但是,必須認識到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依舊沒有改變,“四化”之中農業現代化“短板”現象突顯。農業現代化實踐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引,深入研究中共歷代領導核心農業基礎地位思想的邏輯進路,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農業是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基石

糧食問題是關乎國家發展和政權穩固的根本問題,是國家的根基,是國本。無論是戰時還是太平盛世,這都是一條亙古不變的定律。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的歷屆中共領導人都深刻認識到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大事,吃飯問題解決不了,就會動搖國家根基。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吃飯問題不能靠外國人來解決,否則會出現受制于人的窘況。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始終牢記“糧食安全就是國家戰略安全的思想”。

糧食安全,離不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把農業發展當作興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斷下降,這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標志。但是,農業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著農業基礎地位的改變。農業仍然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糧食問題的解決仍然只能依靠農業的發展,而國民經濟建設對農業原料需求的絕對量仍然在不斷增加。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石,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農業作支撐就沒有工業的發展,農業落后必然會阻滯國民經濟的現代化。一個農業落后、農民貧困的國家,不可能是真正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

(二)農業現代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歷屆中共領導人都對此進行了深刻地思考。然而,長期以來逐步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不僅嚴重制約著中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且還加劇了“三農”問題的復雜性、嚴重性和化解的艱巨性。

解決“三農”問題要靠農業現代化作支撐。黨的十八大強調“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因此,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是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農民的增收、農村的變富、農業的發展還是要回歸到農業的現代化上來。只有依靠科技改善農業技術,依靠知識改善農民素質,依靠政策改善農村設施,才能推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而為最終解決“三農”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制度建設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根本保證

農業基礎地位的鞏固,必須有制度建設作保證。加強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建設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屆中共領導人都格外重視對農業經營制度建設的探索與思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與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正是制度不斷創新的結果。創新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最關鍵的環節是要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當前,加快農地流轉,實現所有權、承包權、使用權的“三權分離”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基本取向。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外出務工,農地使用權流轉已成為普遍現象。然而,由于農村土地流轉的市場體系不完善,影響了農地流轉的速度與規模,從而制約了土地的集約化和規?;陌l展進程。

完善土地流轉制度,是農業基本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客觀需要。完善土地流轉制度,一要政策支撐,政府要鼓勵和引導農民轉包、出租、入股等形式流轉自己的土地承包使用權;二要規范流轉程序,要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從地方到基層關于土地流轉的程序規范,降低土地流轉成本;三要張弛有度、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既要利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優勢,又要規劃、控制、引導土地市場的發展以克服市場失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國共產黨八屆十中全會公報[N].人民日報,1962,(9).

[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鄧小平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鄧小平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11]在接見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會議全體同志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4-10-30.

[12]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1998-01-10.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14]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習近平主持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07.

責任編輯:魏樂嬌

Agriculture’s Fundamental Position:Logics and Enlightenment——From MAO Zedong to XI Jinping

ZENG Xian-lu,ZHENG Xing-mi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which is also a strategic industry that contributes to social stability. To strengthen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is still the significant policy for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environment. It attempts to review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philosophy about agriculture and discusses Chinese leaders’ ideas about agriculture and their logical bases. This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agriculture’s fundamental position.

Key words:the idea of agriculture’s fundamental position;logical base;enlightenment

[收稿日期]2015-09-2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YJAZH140。

[作者簡介]曾憲祿(1988-),男,湖南婁底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鄭興明(196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三農”問題、社會主要市場經濟理論研究。

[文章編號]1004—5856(2016)05—0010—05

[中圖分類號]A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5.003

猜你喜歡
當代啟示
毛澤東關于黨的作風建設思想的當代啟示
淺論艾思奇《大眾哲學》的歷史貢獻及當代啟示
宋代分路取士與憑才取士的論爭及其啟示
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理論的異同及其當代啟示
“語錄體”著作的特點及其對當代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其當代啟示
鄧小平社會公正思想的基本內涵及其當代啟示
毛澤東的生態觀及其當代啟示
愛潑斯坦對新中國外宣工作的貢獻及當代啟示
曾國藩的樹人育才之道及其當代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