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與漢族青少年身體成分比較

2016-03-30 05:39韓少梅朱廣瑾劉軍廷
協和醫學雜志 2016年2期
關鍵詞:百分比漢族藏族

徐 濤,韓少梅,朱廣瑾,劉軍廷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1流行病及統計學系2病理生理學系,北京1000053首都兒科研究所流行病室,北京100020

藏族與漢族青少年身體成分比較

徐 濤1,韓少梅1,朱廣瑾2,劉軍廷3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1流行病及統計學系2病理生理學系,北京1000053首都兒科研究所流行病室,北京100020

目的 通過大規模人群調查探討藏族和漢族青少年身體成分狀況的差異。方法 采用分層二階段整群抽樣的原則在四川省隨機抽取1440名年齡10~18歲生活在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區的藏族青少年 (n=707)和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漢族青少年 (n=733)。用Biodynamics BI-310身體成份分析儀對青少年進行身體成分檢測。結果 藏族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略低于漢族 (男性:150.06 cm比154.03 cm,P<0.001;女性:147.28 cm比151.06 cm,P<0.001)。藏族青少年男性的平均體重和體重指數與漢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藏族青少年女性的平均體重和漢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其體重指數略大 (19.33 kg/m2比18.46 kg/m2,P<0.001)。藏族青少年男性和女性的瘦體重都顯著低于漢族 (男性:35.20 kg比39.05 kg,P<0.001;女性:32.25 kg比35.60 kg,P<0.001),而脂肪體重明顯高于漢族 (男性:5.90 kg比3.40 kg,P<0.001;女性:9.65 kg比7.25 kg,P<0.001);藏族青少年的脂肪體重指數顯著高于漢族,但去脂體重指數顯著較低。藏族青少年男性和女性的脂肪百分比分別比漢族高6.62%和6.42%(P均<0.001)。10~17歲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始終比同性別同年齡組的漢族青少年高4%~7%。結論 生長在高原地區的藏族青少年因遺傳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導致其身體成分狀況不同于長期生活在平原地區的漢族青少年。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始終高于同性別同年齡的漢族青少年。

身體成分;脂肪百分比;藏族;青少年;高海拔

Med J PUMCH,2016,7(2):110-114

研究認為身體成分與許多健康問題和疾病之間都有密切的關系,如肥胖癥、糖尿病、代謝綜合征、高血壓、高脂血癥、心血管疾病等[1-5]。青少年階段是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研究青少年階段的身體成分有助于了解人體的體質、健康和發育程度,以利于將青少年的體重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使體重中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都處于比較適宜的比例,以降低與肥胖有關的各種疾病的發生率并減少其危害,增進身體健康。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許多少數民族都保持著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并居住在特殊的生活環境中。大多數藏族青少年都居住于高海拔地區,與平原地區相比,高海拔地區空氣中氧分壓較低,可能對人體產生一些影響,而且藏族青少年的飲食習慣、生活習俗等許多方面都與漢族不盡一致,這些都可能導致藏族和漢族青少年的身體發育情況不同步。對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藏族青少年的身體成分研究,甚至對于藏族青少年和漢族青少年身體成分比較的研究目前鮮有報道。本研究旨在通過大規模的人群調查探討藏族和漢族青少年身體成分的差異,為不同民族青少年身體發育狀況研究提供依據。

對象和方法

研究對象

樣本來源于人體生理常數數據庫擴大人群調查于2007年在四川省進行的中國正常人群生理、心理常數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分層二階段整群抽樣的原則。以省作為主層,主層下分為城市和農村2個分層,每個分層各整群抽取若干個村或社區,以抽到的社區和村中所有符合條件的正常人群作為該研究的調查對象。受試者的納入標準為:年齡范圍10~18歲;簽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為:(1)患有心、肺、肝、腦、腎等主要臟器疾病者;(2)身體發育異常者;(3)患有急性病或在最近15 d內有高熱、感冒者。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所有符合條件的受試者按照連續入組的方式參與本調查。本研究的藏族受試者來自海拔3000 m以上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的松潘縣。研究經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倫理委員會批準。

身體成分測量

用美國Biodynamics Corporation生產的Biodynamics BI-310身體成分分析儀進行身體成分測定,利用人體對分析儀發出的無害小電流所產生的阻抗 (生物阻抗),來計算人體內各種成分所占的比例及重量。受試者測定前24 h內不能喝酒,測定前4 h禁食和停止運動,測定前不能服用利尿劑。受試者仰臥,身體放松,盡量將雙手離開身體兩側15 cm;雙腳分開,避免接觸,雙腳之間距離不少于15 cm。充分暴露右側踝部和手腕,避開尼龍織物。將一對電極的第一個放在靠近腕部,電極邊緣位于手腕的皺褶處,第二個放在同一手背面中央,靠近掌指關節處;將另一對電極的第一個放在靠近踝部,電極邊緣位于腳跟的皺褶處,第二個放在同一腳的腳背中央,靠近腳趾根部。將儀器與感應線、電極連接。檢測指標包括:基礎代謝率、脂肪重量、脂肪百分比、瘦體重 (去脂體重)、身體總水分和電阻抗值。體重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體重/身高2,脂肪體重指數 (fat mass index,FMI)=脂肪體重/身高2,去脂體重指數 (fat-free mass index,FFMI)=去脂體重/身高2。

質量控制

購買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的檢測儀器。在測試前,對幾臺儀器進行比對,盡量減少儀器之間的測量誤差。體質檢測人員均按培訓手冊進行統一培訓,人員固定;每一項調查和關鍵步驟完成者均需進行操作人員簽名,以備監督和備案;所有儀器每天進行校正,并在工作記錄中登記備案;每日完成的調查表均在當日進行抽查,檢查其填寫質量,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數據庫建立和統計學處理

采用EP l3.02軟件編制數據錄入程序,進行數據錄入與管理,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由兩個數據管理員獨立進行雙份錄入并校對。錄入完成后,按調查內容分類組織專人對數據進行再核查,根據統一的核查原則,將發現的可疑記錄反饋,與原始表格核對。所有統計計算用SAS 9.2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檢驗用雙側檢驗。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和標準差表示,不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中位數和下四分位數 (Q1)、上四分位數 (Q3)表示,分類變量用例數和百分數進行描述。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的比較用t檢驗,不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的比較用Wilcoxon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人口學特征

75名青少年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等主要臟器疾病或近期出現感冒、發燒而被排除本次調查,共1473名年齡在10~18歲的青少年完成身體成分檢測,除外非漢族和藏族受試者33名,最終共1440名受試者納入分析,其中漢族733名,藏族707名。733名漢族受試者中,男性369名,平均年齡 (13.8±2.3)歲,女性364名,平均年齡 (13.8±2.5)歲;707名藏族受試者中,男性309名,平均年齡 (14.1±2.2)歲,女性398名,平均年齡 (13.8±2.1)歲。兩民族受試者的性別構成和平均年齡基本均衡。

漢族和藏族青少年身體成分指標比較

比較兩民族青少年的身體測量指標,結果顯示藏族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略低于漢族 (男性:150.06 cm比154.03 cm,P<0.001;女性:147.28 cm比151.06 cm, P<0.001)。藏族青少年男性的平均體重和BMI與漢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藏族青少年女性的平均體重和漢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其BMI略大 (19.33 kg/m2比18.46 kg/m2,P<0.001)。受試者BMI范圍為12.81~28.93 kg/m2,有45名受試者BMI小于15 kg/m2。比較兩民族青少年的身體成分構成,結果顯示藏族青少年男性和女性的瘦體重都顯著低于漢族青少年 (男性:35.20 kg比39.05 kg,P<0.001;女性:32.25 kg比35.60 kg,P<0.001),而脂肪體重明顯高于漢族青少年 (男性:5.90 kg比3.40 kg,P<0.001;女性: 9.65 kg比7.25 kg,P<0.001),故藏族青少年男性的脂肪百分比比漢族高6.62%,藏族青少年女性的脂肪百分比比漢族高6.4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藏族青少年的瘦體重明顯低于漢族,其身體總水分含量及含水量占體重百分比也顯著低于漢族青少年,藏族青少年的FMI顯著高于漢族青少年,但FFMI顯著較低。此外,藏族青少年的代謝率也顯著低于漢族青少年,但電阻抗值高于漢族青少年。水分占瘦體重百分比在兩民族青少年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差值較小 (表1)。

比較同性別同年齡藏族和漢族青少年脂肪百分比的差異,結果顯示從10歲到17歲各年齡組的藏族和漢族青少年脂肪百分比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均<0.001)。隨著年齡的變化,藏族和漢族青少年男性的脂肪百分比均呈逐漸下降趨勢,而藏族和漢族青少年女性的脂肪百分比均呈逐漸上升趨勢,但兩民族間青少年脂肪百分比的差異始終存在,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始終比同性別同年齡組的漢族青少年高4%~7%(表2)。

討論

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過程中,體內的脂肪體重、瘦體重、脂肪百分比等身體成分指標都在發生著變化[6],青春期前后是身體成分迅速發展和變化的重要時期。肥胖兒童和體重正常兒童身體成分比較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脂肪體重和瘦體重都比體重正常兒童要高[7]。因此,研究身體成分,特別是脂肪體重、瘦體重及脂肪百分比等指標對青少年發育狀況研究意義重大。與平原地區相比,高原地區空氣氧分壓偏低,缺氧導致血液中血細胞和血紅蛋白等增加,進而影響整個人體臟器,此外缺氧可以使細胞內許多因子發生

代償性變化,從而對缺氧作出應激反應。曾有研究發現藏族學生的抑郁、不受歡迎、軀體訴述、自傷、思維障礙、違紀和攻擊等行為問題因子得分高于漢族學生,而且可能和生物學問題有關[8]。

表1 藏族和漢族青少年身體成分指標比較

表2 各年齡段藏族和漢族青少年脂肪百分比比較

本研究是首次通過大規模調查對居住在高海拔地區的藏族青少年和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漢族青少年的身體成分進行比較的研究,研究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有利于不同民族青少年的身體發育研究。本研究中兩個民族青少年的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MI差異不大,但藏族青少年的脂肪體重、脂肪百分比、FMI等指標都顯著高于漢族,而其瘦體重、代謝率和去脂體重百分比都顯著低于漢族青少年,男女都有相同的趨勢。此外,在所有身體成分指標中,脂肪百分比是最具臨床意義的一個指標,其變化可導致其他身體成分指標發生相應的變化??紤]到年齡對于脂肪百分比可能帶來的影響,本研究在每一個年齡組分別比較同性別藏族和漢族青少年脂肪百分比的差異,結果發現每個年齡組的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都比同性別的漢族青少年要高。有研究提示,世居高海拔地區的藏族人群對高原環境的適應機制不同于其他民族,經過數千年的漫長進化過程,對高原低氧環境的適應能力已達到更高的境界[9-12]。而且藏族人群的飲食習慣與漢族差異較大,藏族人群飲食結構單純,食用乳制品、肉類、腌制食品、煙熏食品等比例較大,而較少食用新鮮蔬菜,可能這也是藏族青少年脂肪百分比顯著高于漢族青少年的一個原因。也有研究認為藏族青少年的飲食習慣和其較高的消化道疾病發病率等相關[13-15]。

總之,生長在高原地區的藏族青少年,由于遺傳、海拔、生活環境等多種原因導致其身體成分狀況和長期生活在平原地區的漢族青少年不盡一致。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始終高于同性別同年齡的漢族青少年。本研究對于了解各民族青少年的身體成分狀況和身體發育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1]Adamus-Leach HJ,Wilson PL,O'Connor DP,et al.Depression,stress and body fat are associated with binge eat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frican American and Hispanic women[J].Eat Weight Disord,2013,18:221-227.

[2]Pereira da Silva A,Matos A,Valente A,et al.Body Composition Assessment and Nutritional Status valuation in Men and Women Portuguese Centenrians[J].J Nutr Health Aging,2016,20:256-266.

[3]Zhu W,Mai Z,Qin J,et al.Difference in 24-Hour Urine Composition betwee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adults without Nephrolithiasis[J].PLoS One,2016,11:e0150006.

[4]Szymańska E,Bouwman J,Strassburg K,et al.Gender-dependent associations of metabolite profiles and body fat distribution in a healthy population with central obesity:towards metabolomics diagnostics [J]. OMICS, 2012, 16: 652-667.

[5]Park HW,Kim YH,Cho M,et al.Adolescent build plotting on body composition chart and the type of diabetes mellitus[J].J Korean Med Sci,2012,27:1385-1390.

[6]Ito H,Ohshima A,Ohto N,et al.Relation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and age in healthy Japanese subjects[J].Eur J Clin Nutr,2001,55:462-470.

[7]馬軍,馮寧,馮世偉,等.肥胖者與體重正常9-15歲兒童身體成分變化的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866-868.

[8]何艷,杜亞松,孫慧穎,等.藏、漢族中學生行為問題的比較研究[J].上海精神醫學,2000,12:194-197.

[9]王偉,陳占詩.海拔4300m世居藏族與移居漢族部分體測量指標的對比觀察[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0,21:173-174.

[10]Simonson TS,McClain DA,Jorde LB,et al.Genetic determinants of Tibetan high-altitude adaptation[J].Hum Genet,2012,131:527-533.

[11]Sun SF,Droma TS,Zhang JG,et al.Greater maximal O2uptakes and vital capacities in Tibetan than Han residents of Lhasa[J].Respir Physiol,1990,79:151-161.

[12]Okumiya K,Sakamoto R,Ishimoto Y,et al.Glucose intolerance associated with hypoxia in people living at high altitudes in the Tibetan highland[J].BMJ Open,2016,6:e009728.

[13]馮萍暉,周才讓.高原藏族地區成人和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調查分析[J].醫學文選,2005,24:699.

[14]次仁央金,旦增,王中華,等.西藏不同海拔世居藏族居民上消化道黏膜大體形態觀察[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9:544-546.

[15]楊鵬增,周可金.康巴地區藏族民眾上消化道疾病與飲食習慣結構的關系調查研究[J].臨床急診雜志,2003,4:30-32.

Comparison of Body Composition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Adolescents

XU Tao1,HAN Shao-mei1,ZHU Guang-jin2,LIU Jun-ting3

1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Statistics,2Department of Physiopathology,Institut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School of Basic Medicine,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05,China3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Beijing 100020,China

HAN Shao-mei Tel:010-69156408,E-mail:hansm1@vip.sina.com

Objective To compare body composition between Tibetan adolescents and Han adolescents with a large-scale population survey.Methods Totally,707 Tibetan adolescent living in a 3000-meter-altitude area and 733 Han adolescents living in a low-altitude area,all aged from 10-18 years,were surveyed in Sichuan province with two-stag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Their body composition were arrayed with Biodynamics BI-310 body composition analyzer.Results The average height of Tibetan adolesc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Hans (male:150.06 cm vs.154.03 cm,P<0.001;female:147.28 cm vs.151.06 cm,P<0.001).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dy weight and body mass index in boys;the body weight in girls also showed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while Tibetan girls'body mass index was bigger than that of Hans(19.33 kg/m2vs.18.46 kg/m2,P<0.001).The lean body mass of Tibetan adolescents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of Hans(male:35.20 kg vs.39.05 kg,P<0.001;female:32.25 kg vs.35.60 kg,P<0.001),but fat body weight of Tibetan adolescents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Hans(male:5.90 kg vs.3.40 kg,P<0.001; female:9.65 kg vs.7.25 kg,P<0.001).Fat mass index of Tibetan adolesc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Hans,but fat-free mass index in Tibetan adolesc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The body fat percentages of Tibetan boys and girls were higher than Han adolescents by 6.62% (14.89% vs.8.27%,P<0.001)and 6.42% (23.26%vs.16.84%,P<0.001),respectively.In the age range of 10-17 years,body fat percentage of Tibetan adolescents was larger by 4%to 7%than that of Han adolescents in all age groups in both sexes.Conclusions The body compositions of Tibetan adolescents living in high-altitude areas may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ans living in low-altitude areas because of genetic,environmental,and other factors.Tibetan adolescents have higher body fat percentage compared with Han adolescents in same age and sex.

body composition;body fat percentage;Tibetan;adolescents;high-altitude

韓少梅 電話:010-69156408,E-mail:hansm1@vip.sina.com

Q984

A

1674-9081(2016)02-0110-05

10.3969/j.issn.1674-9081.2016.02.006

2014-12-11)

國家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 (2006FY110300)

猜你喜歡
百分比漢族藏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討
普通照明用自鎮流LED燈閃爍百分比測量不確定度分析
改成漢族的滿族人
漢族和維吾爾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測定的比較
古代新疆漢族學習其他民族語言現象說略
趨勢攻略之趨勢線:百分比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