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藝術視角下的國畫機變

2016-04-08 17:21孔曉華
國畫家 2016年3期
關鍵詞:國畫中國畫形式

孔曉華

公共藝術視角下的國畫機變

孔曉華

在當今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來自外部世界的各種藝術觀念和形式對中國傳統藝術造成的沖擊有目共睹。各種嶄新的藝術形式、門類不斷出現并迅速發展崛起,中國本土傳統藝術面臨著生活土壤變化、觀念意識更迭、技法融合創新的必然命運。

中國畫作為中國本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歷經千年發展傳承,已經升華為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標志性符號。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順應時代的要求,保護和創新發展中國畫是必然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本文擬從公共藝術的視角,探討中國畫在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可能與必然,嘗試為國畫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中國畫創新發展是文化自覺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各類現代西方藝術觀念和形式不斷進入國內。全新的藝術觀念和形式對于封閉已久的國內藝術界帶來的沖擊是震撼性的。一時間各種國外藝術思潮風頭無兩,各種藝術思潮或流派都會在國內有對應的藝術家在研究推介和實踐探索。甚至有史學家驚呼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是西方現當代一百年藝術史的重演!可見當代中國藝術受西方影響之深。

隨之而來的,當然是本土傳統藝術和審美的衰落。以國畫為例,失去了傳統文人土壤的中國畫,在歷經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停滯后,作品面貌呈現出對發展的茫然和對自身認知的迷惘。與日新月異的現代藝術相較而言,國畫界陷入了發展的困境:一方面失去了文化土壤的內涵理念如無根之草,缺乏根基,空洞而抽象;另一方面面臨筆墨表現能力的退化。批評家李小山在《當代中國畫之我見》中直言中國畫已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導向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調整,國畫等傳統藝術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經歷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后,國家強調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大力保護發展傳統文化藝術,營造中國氣象。藝術界也在談軟實力建設與文化自覺,傳統藝術的復興和價值回歸已經勢成必然。在此前提下,承載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審美意識的國畫不可能置身事外,也必然順應潮流,國畫要反映時代特征,要以現代中國人的生活為創作源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創新并重建中國藝術在全球格局中的文化認同與價值體系,中國畫責無旁貸。

二、國際化視野下,藝術門類的交叉整合與相互借鑒是國畫發展不能回避的現實取向

社會經濟的進步給藝術形式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可能,互聯網技術的繁榮使國內原有藝術形式也從西方藝術觀念中吸取營養,學習語言表現,催生新的藝術形式。在國際化的視野下,各種藝術門類的交叉整合、相互借鑒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方式,所謂“跨界”也有這方面的含義。

事實上,國畫的變革也在迅猛地進行。從觀念到技法,從表現到實驗,中國畫呈現出了迥異于傳統的面貌:從原有單一的描繪“林泉丘壑”之美,向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層面躍進;從原有的筆墨為王,向著綜合技法進步;從“千人一面”的傳統趣味,向著全新的人文關懷、流行文化生發。

當然,畫種面貌的變化不能全盤否定傳統,作為藝術形式,只存在時間維度的先進落后,不存在絕對價值取向上的優劣。堅守傳統的國畫依然值得尊重,但變化求新的國畫思路也應受到推崇,這是國畫發展不能回避的現實取向。

三、公共藝術何為?

如前文所述,在當今中國社會迅速融入全球一體化進程、傳統藝術受到現當代西方藝術思潮影響而發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一種作為舶來品的藝術形式——公共藝術——在當代中國藝術生態中迅速發展成長為極富生命力的藝術門類。

公共藝術(Public art)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形態,是藝術家為既定的公共空間所創作的藝術作品或環境設計。公共藝術發端自西方,其原始動力源自城市建設與市民社會成長的共同需要。其核心在于“公共性”,即公開、開放以及公眾能夠自由參與的特性。由此,公共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更多集中于城市雕塑、景觀環境設計、建筑,以及壁畫、裝置和數字新媒體等藝術領域。

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城市化成為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隨之而來的,教育、社會經濟、文化都迎來了發展繁榮的機遇,公共藝術也在中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城市的建設和擴張,需要大量雕塑、壁畫作品美化裝點環境,社區、公共空間也需要對景觀進行統籌規劃設計,公共藝術在城市特征和地域文化價值構建方面的獨特作用得到了肯定與重視,其發展水平已經成為區分、衡量城市性格和城市歷史文化價值取向的重要標志之一。

四、國畫元素是本土公共藝術發展的天然切入點

從方法論的角度說,任何藝術觀念的移植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環境。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西方藝術思潮在國內登陸后,其消化過程勢必要做相應的本土化的調整以避免“排異反應”,而抱殘守缺的觀點必然會在藝術的自然選擇中因水土不服而被淘汰出局。

有別于架上繪畫形式必須堅持原有部分特色以保留維系畫種“純潔性”的特征,公共藝術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天然“接地氣”。公共藝術作為必須體現城市地域歷史文化傳統的藝術形式,與中國畫的精神內涵具有天然的共同點。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可以是西化的,但精神內核一定是中國的,否則,公眾毫無意識和感受的參與就會背離公共藝術的本真,變為形式上的一場鬧劇。公共藝術強調公眾的參與,這種參與絕非群眾演員式的走過場,而是藝術品和公眾主觀能動的互動共同“化合”而來。而中國畫的元素是最中國化的,最具代表性,因而也就與本土公共藝術擁有了所謂最大公約數——中國。以傳統中國畫的精神指向和熟悉親和的表達方式為切入點的公共藝術,是能夠吸引中國觀眾參與的最好看點。

中國畫的發展綿延千載,無論是詩畫傳家的傳統,還是院體的誕生,又或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幾乎所有中國古代王朝都有中國畫深刻的影子。而今,中國城市化進程形式單一、缺乏文化意蘊的快速擴張期結束后,留下的是大量毫無個性特點的水泥森林,中國人在產業的高效率與城市的同質化之間面臨抉擇。以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取向為核心并結合現代設計方式的內涵建設越來越被重視。虛實相生、移步換景、天人合一等等中國畫的理念本是屬于藝術范疇,卻在園林建筑等領域重歸中國人的生活。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為蘇州博物館新館所做的設計,就是現代建筑吸取中國畫水墨元素營養的成功范例??梢娫诋斀裰袊?,中國畫元素在參與或干涉社會生活(或公共藝術)的過程中,擁有最恰當合適的切入點,優勢天成。

五、公共藝術視角下國畫的發展原則

公共藝術的形式是開放式的,涵蓋諸多藝術門類。中國畫元素要參與公共藝術并找到畫種自身創新發展的途徑應注意兩個原則。

一是放下身段,打破藩籬,不斷拓展參與的范疇。中國畫與公共藝術的結合,既是公共藝術本土化的主動選擇,也是國畫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公共藝術視角下的國畫發展,不應頑固執守國畫原有的高妙身段,要盡可能探索挖掘不同理念層面與公共藝術結合的方式,從視覺影像、園林風景等各種新舊藝術形式的角度深刻參與社會藝術實踐。唯其如此,才能在探索的過程中凝練沉淀出更好的切入方式,形成公共藝術與中國畫發展的雙贏。

二是參與應避免泛化與自我矮化。要以中國畫的畫種特點為基礎,主動出擊,要體現中國畫自身審美取向和語言特征,要發揮中國畫水墨意蘊,要創造中國畫理念及形式的公共藝術作品,而非在公共藝術作品中降格為泛泛代表中國元素的形式符號。

藝術的發展沒有終點,筆墨當隨時代。于國畫家個人來說,也許可以終其一生,只推崇研究某一種技法形式;而就一個畫種而言,深度參與、融入時代變革,把自身歷史底蘊外化為書寫時代風物的主動作為,才是可持續、活態的健康傳承。

綜上所述,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國畫的發展要主動創新,借助公共藝術等富有生命力的全新藝術形式,這不失為一種可取的選擇。

1.葛偉、劉曉霞.淺談中國水墨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應用表現.理論論壇.

2.鄧曼麗、劉彥武.在全球化語境下正確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成都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

3.徐建融.中國畫的可持續發展.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

(孔曉華,天津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師。項目來源: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公共藝術與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互動研究”,項目編號:20142304)

猜你喜歡
國畫中國畫形式
國畫《鰷魚》
國畫《鲿》
中國畫
中國畫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
《遠方》中國畫
小議過去進行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國畫欣賞
搞定語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歲有長又長》(中國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