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

2016-04-13 08:12李秀芳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評價機制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自信

李秀芳,王 鑫

(1.上海海事大學,上?!?00135;2.上海中醫藥大學,上?!?00135)

?

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

李秀芳1,王鑫2

(1.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0135;2.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200135)

[摘要]深藏于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對人的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思政課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而思政課應主動對接文化自信,將其融入教學中,營造科學的實現機制。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充分提升學生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道德自信和法治自信,實現文化自信與思政課教學的有機整合。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自信;教學內容;評價機制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2.011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八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在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作為思想的前沿陣地和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場所,高等院校無疑應承擔起這份社會責任,既生產出適應時代、適應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文化,又培養出傳承文化、創新文化的高素質的大學生。而在培養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大學生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應是重要陣地。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原則

總體而言,高校思政課要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入腦、入心問題,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產生強烈認同。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論認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過程是內化與外化的統一,即是將科學的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再通過復雜的情感體驗和意志磨練,最后外化為自己的行為。針對思政課分別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論,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中要堅持如下三條原則。

(一)教學思想上,注重文化滲透,重視培養大學生的文化人格

思政課教學絕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建立在對教學內容充分理解、對教學目標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開展文化滲透,使其產生文化認同,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文化人格。

(二)教學內容上,科學設計,突出文化在教學體系中的位置

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絕不僅僅停留在照本宣科層面。思政課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把握應上升到文化層面,探求教學內容背后的文化屬性,從史實、哲學、道德規范等教學內容中抽象出文化內涵,將文化內涵作為教學體系中的重點。

(三)教學方式上,增加實踐環節,促進知行轉化

大學生對文化的認同并不是通過空洞的說教來完成的,而是在生活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逐漸體悟,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進而促進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行統一??梢?,在教學方式上,思政課教學務必要加大實踐環節,使大學生在活生生的現實中認識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性。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效路徑

結合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對以當下為基點的文化自信尚未普遍形成)和高校思政課教學法,在上述三條原則的基礎上,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過程中要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一)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融入“原理”課教學,增強學生的理論自信

“原理”(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簡稱)課應該使大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有全面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是基于中國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現狀的,隨著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人民飽嘗了“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苦果,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文化迷失和文化自卑之中。中國人隨即采取向西方諸強學習科學技術的策略,即“器物學習”階段。然而,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認識到僅僅學習西方科技是不夠的,還要學習西方的制度。但是,中國既得利益集團勢力如此強大以至于以戊戌變法為代表的向西方學習制度的努力失敗了;而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終于戰勝了外來侵略,開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紀元??梢?,“原理”課的教學要和“綱要”(即“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簡稱)課相結合,讓大學生在學習中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時代精神融入“概論”課教學,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過去,我們對于社會主義的理解囿于認識的局限性,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遇到了諸如“文化大革命”等坎坷。隨后,中國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三十余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符合中國國情,能夠帶領中國走向繁榮。因此,在教學中,“概論”(即“中國特色理論體系概論”的簡稱)課應從整體性出發,主動聯系實際,從中國改革開放后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來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活力,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讓大學生在切身體會中,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增強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心。

(三)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入“綱要”課教學,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

近現代中國遭遇了列強的入侵,中國人民對此開展長期艱苦的抗爭。同時,中國人民在先進分子的帶領下,不斷嘗試變革,并經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然而,縱觀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在發展道路上一度出現了自卑的特點:中國通過洋務運動向西方列強學習技術,但中日甲午戰爭粉碎了中國的強國夢;通過戊戌變法謀求制度上的革新,但變法的失敗再次給了中國巨大的打擊,使人們對自身的發展道路產生疑問,也就出現了相應的道路自卑。然而,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拯救中國,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展,中國人重新確立了道路自信。因此,“綱要”課要讓大學生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中國人充分自信的選擇。

(四)將社會主義榮辱觀和中國法治精神融入“基礎”課教學,增強學生的道德自信和法治自信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中國人崇尚“以德服人”,在治理國家時關注“德治”。諸如勤勞、節儉、孝敬、誠信、仁愛、忠義等道德規范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這些內化于中國人精神中的道德規范依然符合當前全球化進程中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要求。譬如中國人自古講忠義、誠信,而現代社會同樣離不開這些美德,企業在高度競爭中要講求誠信,講求對消費者的忠義,同時也要考慮到慈善事業的“仁愛”??梢?,現代市場經濟社會與中國傳統美德并不矛盾,它們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盎A”(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簡稱)課在教學中應著力通過具體的案例讓大學生懂得中華傳統道德規范的有效性和時代性,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此外,中國歷史也并不缺少法治思想,法治在中國歷史上成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基本工具。當前中國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基礎”課應通過與學生一道梳理中國法治的發展脈絡,強化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增強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道路自信。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評價機制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絕不是單方面的“你打我通”“你說我聽”式的教育,而應當建立在互動的基礎上,應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大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反饋能力,謀劃思政課教學的立體反饋機制。具體而言,應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反饋評價標準。根據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以及文化自信觀念形成的過程來看,他們一般要經過認知、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等環節。換言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離不開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深度認知,離不開對中國文化的摯愛情感,也離不開文化自信的具體行為體現??梢?,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建立如上述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反饋標準。

(一)思政課教學的認知評價

有效的、全面的、客觀的認知是大學生產生文化自信的基本條件。思政課教學中的“知”至少應當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政治觀等方面的內容。

首先,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文化自信。世界觀是指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態度,如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還是精神,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等等。人生觀則是人們對于人生意義、人生目的和人生價值的觀點,它往往涉及人為什么要活著,人活著的意義在于什么,怎樣活著才能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等。價值觀是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是非、善惡的評價,不同事物在人的心目中有著不同的地位、重要性、次序,人的價值觀如何主要取決于事物的有用屬性和人自身的需要相結合的程度。大學生通過思政課應當形成科學的“三觀”,并對其產生足夠的自信。

其次,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文化自信。道德觀是人們對于社會行為準則中的是非、善惡、好壞、美丑及其意義的認識。道德認知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知”的主要內容之一,它主要體現為道德觀點、道德信念、道德判斷、道德推理等形式。當人們對于某些道德準則有了較系統的認識,感到確實如此時,就會形成有關的道德觀點。當前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就要求大學生能夠正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因素,通過“基礎”課識記和理解中華傳統優秀道德規范以及先進的社會主義道德倫理。

再次,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文化自信。政治觀是處在社會政治關系中的政治行為主體,在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以國家為中心的社會政治的根本觀點。這個根本觀點,是人們觀察和分析政治現象和政治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在我國,高校思政課的效果反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大學生是否形成了穩定的政治觀,要看大學生是否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充滿著信心。

(二)思政課教學的情感評價

人的活動受到情感的巨大影響,許多高尚的行為源自情感的力量。同時,當人們處于道德選擇的境遇中,情感亦會極大地制約受教育者的思想,因而判斷大學生是否形成文化自信時,應高度關注其情感因素的反饋情況。

首先,形成強大的情感調控能力。思政課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情感應當有較為明確的要求,要讓受教育者懂得什么樣的情感是積極向上的,什么樣的情感是消極頹廢的,如何來表達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大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情感調控能力,才能對中國文化和制度產生自信的認同感。思政課教師則應通過調研、訪談了解大學生的情感調控能力狀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策略。

其次,形成強大的情感體驗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思政課教學的過程是大學生體驗的過程,大學生的體驗是他人無法替代的,體驗的不斷拓展與深化意味著大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思想政治道德認知,有利于促成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形成文化自信。

(三)思政課教學的行為評價

當代絕大多數大學生既能夠熟練掌握思想政治道德知識,又有較強的思想政治道德敏感性,能深刻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意志,但受教育者仍無法形成對所學文化的自信。導致此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受教育者的行為能力不強或尚未養成特定的行為習慣。因此,思政課教學應關注大學生的行為反饋。

首先,形成較強的行為能力。大學生行為能力主要可以分為應變能力、踐履能力、遷移能力和恰當的行為方式。大學生發揮思想政治品德行為能力的重要前提是自我行為感知力的獲得,他們如果認為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行為不會被社會和他人認可,對于改善不良社會風氣毫無作用,那么他就會失去做出正確行為的動力。因此,思政課能否達到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效果,還要看大學生的行為能力是否形成。

其次,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思政課在引導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品德行為習慣的訓練時,教育者要充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品德發展的原有水平與結構,要尊重他們正確的見解和選擇,發展大學生的各種興趣和各自的個性,從而既有統一的要求,又要照顧個人的特點,讓大學生在日常行為中養成踐行思政理論的習慣。因此,能否形成文化自信,還要看大學生有沒有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有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高校思政課融入文化自信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擺在思政課教師等教育者和教育機構面前的重要課題。然而,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大學生群體中的不少人尚未產生對思政理論的應有自信,尚未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充分自覺。因此,我們應當通過不同類型的思政課,將文化自信教育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目標有機結合,并建立有效的反饋和評價機制,不斷促成大學生向增強文化自信的評價目標靠攏。

[參考文獻]

[1]陳佑清.體驗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2):11-16.

[2] 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1979.

[3] 韓進之,王憲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馬克思主義與文化新自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 楊啟玉,程明成,等.青年品德心理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6] 仲呈祥.文化自信的力量[EB/OL].[2015-10-10].http:∥theory.people.com.cn/GB/82288/83845/83846/14296168.html.

On the Educ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Universities

LI Xiufang1,WANG Xin2

(1.CollegeofArtsandSciences,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Shanghai200135,China;2.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0135,China)

[Abstract]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 cultural gene has great leavening influence on people′s behavior. In fact,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so important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at we should integrat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to IPT teaching process.Only in this way can we improv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ir self-confidence about Chinese theory,Chinese institution,Chinese developing road and Chinese democracy.

[Key words]course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ultural consciousness;teaching content;evaluation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85(2016)02-0043-04

[作者簡介]李秀芳(1982-),女,山東東平人,上海海事大學文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收稿日期]2015-11-22

*2015年上海學校德育實踐課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育人協同機制研究”(2015-D-038)之階段性成果之一。

王鑫(1983-),男,山東棗莊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猜你喜歡
評價機制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自信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
基于綜合能力測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卷考試改革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探微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注重實績的高層次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