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地區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2016-04-14 06:15任曉聰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中部地區內生性經濟增長

楊 景 任曉聰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沈陽 110036)

?

中部地區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楊景任曉聰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沈陽110036)

[關鍵詞]中部地區;城鎮化;經濟增長;內生性

[摘要]城鎮化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或內生動力,經濟增長通過資源、資本的聚集或積累,反過來也會加快城鎮化進程。所以城鎮化如何促進經濟增長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利用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研究城鎮化對中部地區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城鎮化率的繼續提高,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速會放緩,因此延續以往的城鎮化道路將是非常不利的。

城鎮化是影響中國區域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挑戰,經濟增長會促進城鎮化建設,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持續的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兩者之間關系的探討對于提升城鎮化水平和促進經濟增長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研究城鎮化對中部地區的影響,研究發現,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出倒U型非線性關系,即按照目前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隨著城鎮化率的繼續提高,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速會放緩。因此必須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中部崛起。

一、城鎮化促進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分析

城鎮化能促進經濟增長,主要因為以下方面的原因:二元經濟結構下的勞動力轉移、城鎮人口增加帶來的聚集效應以及擴大內需。

1.二元經濟結構下的勞動力轉移

二元經濟結構下的人口遷移(城鎮化)為工業部門增加了要素(勞動力)供給,所以城鎮化促進了經濟增長,因此,推進城鎮化,加速農業過剩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對經濟增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內生經濟增長的聚集效應

人口聚集是指人口在空間上由分散到集中,由稀疏到密集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城鎮化使得人口聚集,進而對經濟產生影響,主要包括:促進分工、知識溢出以及規模經濟。

(1)促進分工。人口的聚集也就意味著企業的聚集,大量企業聚集會涌現出更專業化的、生產中間產品的企業。于是,企業能夠專注于生產的某一環節,不斷提高生產效率。

(2)知識溢出。人口聚集能夠產生明顯的知識溢出效應。一方面,人口向城鎮集中利于科學技術知識的積累和交流,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另一方面,人口聚集也促進了勞動力之間的相互學習和競爭。

(3)規模經濟。人口聚集會形成規模經濟,成本得到大幅降低,而且企業和個人能夠在更好的信息平臺上作出決策。對企業而言,密集的工廠和居住區,能夠更節約地使用土地。同時,運輸成本得以降低。對個人而言,在更大的勞動力市場上能較快地找到工作。

3.消費需求理論

(1)馬克思的消費理論。馬克思認為,消費決定著生產,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而只有當最終產品被消費之后,這才能完成整個價值的生產過程,否則就不能成為一個商品。

(2)凱恩斯的需求理論。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對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在凱恩斯交叉中,當消費需求增加,計劃支出水平大于生產水平時,企業的存貨會減少,由此企業會雇傭更多的工人,投入更多的設備生產,產出水平上升。

二、 城鎮化對中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1.模型設定及指標選擇

經濟增長過程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里擬采用人均固定資產投資(ivs),人力資本水平(hum)、城市分散程度(ccd)、人口城鎮化水平(urb)、非農就業比例(na)等為影響經濟產出的主要因素,建立如下模型

gdp=f(ivs,hum,fia,urb,ccd,na)

(1)

圖1 中部六省城鎮化水平與經濟增長速度散點圖

運用Eviews做出2004-2013年中部各省的實際人均GDP增長率與城鎮化水平的散點圖并畫出回歸曲線(圖1),可以發現,人均GDP增加與城鎮化水平呈現出非線性的倒U型關系??紤]到本文要分析的是人口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故對絕對值變量采取對數,而人口城鎮率等比例變量則保持不變,最終確認的模型如下:

ln(gdp)=f{ln(ivs),ln(hum),ln(fia),urb,urb2,ln(ccd),ln(na)}

(2)

2.數據來源及說明

gdp采用2000年各省份不變價格計算,人均固定資產投資根據固定資產價格指數,剔除了價格變動,也以2000年為基期。

(1)人均產出。人均產出以人均GDP衡量,為消除價格影響,以2000年為基期價格,折算出不變價格水平下的各省2004-2013年每年實際產出之后,除以各省當年總人口,得出人均實際產出。

(2)人均資本。人均資本用人均固定資產投資衡量,為消除價格影響,以2000年為基期價格,折算出不變價格水平下的各省2004-2013年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之后,除以各省當年總人口,得出人均資本。

(3)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度量方法很多,有勞動者報酬法、受教育年限法等。其中,受教育年限應用最廣泛,計算公式如下:

(3)

其中humt表示t年人力資本,即人均受教育年限,humpi,t代表t年教育水平為i的勞動者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hi表示i教育水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4)人均財政支出。用政府財政性一般預算支出除以總人口,為消除價格影響,使用各省歷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進行處理,以2000年為不變價格。折算出不變價格水平下2004-2013年各省財政一般性預算支出,除以歷年總人口,得出人均財政支出。

表1 變量說明

表2 受教育程度年限折合表

(5)人口城鎮化水平。用人口城鎮化衡量勞動力轉移程度,采取官方統計口徑,用各省城鎮常住人口數量除以各省總人口得出。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分省年度數據。

(6)城市分散程度。測定城市集中度的指標主要有三種:城市集中的帕累托系數、城市集中的H指數以及首位城市比率。其中,首位城市比率在研究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問題中經常被使用,其計算公式如下:

(4)

其中,PR為城市集中度,Pj表示排名前j的城市人口合計數,Pi表示排名第i的城市人口數。

(7)非農就業比例。用各省市非農就業人口的比重來衡量,用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合計人數除以總就業人口表示。

3.檢驗及結果分析

第一步,對所有變量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得到結果見表3。

對序列進行差分或者去對數,使其成為同階序列,并對變換后的序列進行回歸,結果見表4、表5。

表3 平穩性檢驗

表4 平穩化處理(D1=一階差分)

表5 計量結果

注:括號內為t統計值,“***”表示1%的水平下顯著

由計量結果可知,在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回歸模型中,人力資本、人均財政支出對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出倒U型非線性關系,拐點在42.6%的城鎮化水平,而中部地區2013年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超過了這一點(表6 )。這也就意味著,按照目前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隨著城鎮化率的繼續提高,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速會放緩。因此,要轉變發展模式,推動新型城鎮化,打造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新動力。

表6 中部六省城鎮化率(2013)

三、中部地區以城鎮化促進經濟增長的對策

傳統的城鎮化道路不再適宜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探索一條適合中部地區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具備現實意義。

1.強化內生動力,形成城鎮化、產業升級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1)以區域經濟政策為引導,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中國由于二元的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政府是城鎮化的主要推力。近年來,國務院、部委層面出臺了不少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政策或意見,主要涉及城市群建設和區域合作兩個方面,如表7。

表7 近年來中部地區區域經濟政策、意見

目前,中部六省已經初步形成了六大城市群:武漢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以及太原城市圈,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在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區域經濟政策為引導,加快發展城市群,有利于促進中部地區人口和產業聚集,能夠充分發揮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中部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2)以承接產業轉移為契機,促進產業升級。要發揮區位優勢,積極承接東部制造業產業轉移,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部地區要切實做好承接產業轉移規劃,不能追求短期效應而放棄長遠發展。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要堅持綠色原則,建立差別化的產業準入制度,對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要堅決禁止落地,把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產業升級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依托國家規劃,實現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各地政府應積極制定轄區內資源型城市發展戰略以及具體規劃,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資源開發利用與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依托資源型城市原有的工業基礎,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實現資源型城市產業多元化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民生方面,要打破農村、礦區、城市的三元結構,加大財政投入,落實稅收優惠、融資優惠等配套支持政策,吸引企業以市場化的方式參與進來,將貧窮、落后的棚戶區改造成新城區。

2.以就業為導向,降低落戶門檻,吸引人才就地城鎮化

(1) 優先發展第三產業,解決本地就業供給不足問題。轉移至中部地區的產業以制造業為主,中部地區還應積極主動地發展第三產業,有效解決就業問題。地方政府要正確引導,發展有長期前景的第三產業。

(2)鼓勵返鄉創業,降低城鎮化門檻,吸引人才就地城鎮化。落實相關政策,精簡審批流程,在資金、稅收、人員招聘、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吸引人才落戶定居。其次,降低城鎮化門檻,吸引外地人才流入。另外,要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解除城鎮化進程的實際障礙。

3.提高城鎮化質量,完善城鎮體系

(1)堅持人口、土地協調發展。城鎮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城鎮化,要堅持人口、土地協調發展,嚴防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導致的過度城鎮化。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要從國家層面加快農村土地改革。正是因為農村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不同權,地方政府能夠低成本地征收土地,高價轉讓土地使用權,從而取得大量預算外收入。

(2)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長,人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政府應當主抓基本社會保障服務,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同時發揮市場作用,嘗試將部分公共服務交由市場提供,發揮各類經濟主體、社會組織的積極性,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3)大力發展中小城市、小城鎮。以產業轉移、中部崛起為契機,夯實中小城市產業發展基礎。同時發揮小城鎮在連接城市與農村的橋梁作用。一方面,要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服務,例如物資集散、基本公共服務等;另一方面,要加強小城鎮的生態建設,明確其作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地區休閑、旅游、養老目的地的發展定位。

〔參考文獻〕

[1]Bertinelli,L,Strobl,E.Urbanisation,Urban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Urban Studies,2007(13).

[2]Black, D,Henderson,J.V.. 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y,1999,107(2).

[3]Davis,K,Golden,H.H.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e-industrial area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54,3(1).

[4]蔡秀云,李雪,湯寅昊.公共服務與人口城市化發展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2(6).

[5]程洪,陳朝娟.論20世紀拉美城市化進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拉丁美洲研究 2006(4).

[6]段瑞君,安虎森.中國城市化和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9(3).

[7]范進,趙定濤.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協調性測定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學家,2012(5).

(責任編輯:孫開慶)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955(2016)01-0045-05

[作者簡介]楊景(1987-),男(漢),江西九江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有企業改革;任曉聰(1986-),女(漢),河北平山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改革與發展。

[收稿日期]2015-12-01

猜你喜歡
中部地區內生性經濟增長
比較優勢內生結構變動與政策干預
基于內生性視角的大股東掏空與公司績效關系研究
我國中部地區農村居民消費行為階段特征分析
高管與職工薪酬差距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高管與職工薪酬差距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中部地區產業承接經濟風險的TOPSIS評價
基于物流經濟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
反腐與經濟增長
人口結構與中國經濟增長的經濟分析
碳排放、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