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深度備課略論

2016-04-14 05:39李秀斌
江蘇教育 2016年59期
關鍵詞:長度教學活動物理

李秀斌

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深度備課略論

李秀斌

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做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師備課的作品,也是教學活動的線路圖。教師在備課中要將課程目標細化,制定出適合且可檢測的課堂教學目標,師生活動設計要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課堂教學活動應圍繞著問題進行,教師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養成善于觀察,能發現問題,并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教學設計;深度備課;教學資源;思維活動;問題設計

教學質量的提升,關鍵在教師。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各種因素,寫出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本文以“長度的測量”的教學設計過程為例,談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深度備課與教學過程的優化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作用。

一、根據課程標準,確定課時目標

1.確定可操作的學習目標。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學習目標是:“會根據生活經驗估測長度。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闭n程標準提出的是宏觀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應當對其細化,制定出可操作和可評價的課堂學習活動目標。

關于 “會根據生活經驗估測長度”,可分解為:(1)估測長度,知道選擇適當的測量工具、測量標準,例如可選擇身體的高度,手臂的長度,手指寬度,指甲的厚度,正常行走一步的距離等作為測量標準和工具;(2)知道長度測量的方法——比較法,能自覺將被測量的對象與選擇的長度標準進行比較得出結論;(3)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并會進行常用單位間的換算。

“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可以分解為:(1)知道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刻度尺;(2)正確使用刻度尺(識、放、讀、記);(3)能根據測量的對象選擇分度值合適的測量工具;(4)能用刻度尺進行一些簡單的特殊測量。

2.關注學習者的需求。

學習者已有的基礎及需求是學習的條件和動力。在上課前,我們了解到八年級學生在學習長度測量之前已經有了如用溫度計測量溫度等實踐活動,在小學的數學及科學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接觸過長度的測量,而且也有實際生活經歷與體驗。這些因素,都需要在備課中進行認真的考慮,寫出相應的教學設計。

3.挖掘教學資源,豐富素材內容。

教學活動的展開需要教師的智慧,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所占有的教學資源未必比學生更優,這就需要對已有的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掌握教學活動的主動權,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1)活化教材。本節內容源自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物理》八年級上冊的第五章。學生人手一冊教材,多數學生會在教師組織課堂學習活動之前了解其中的內容,但是學生對此項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往往認識不足,因此要讓學生知曉此內容是學習運動學的基礎,教師要活化教學內容,讓學生有不一樣的感覺。

(2)新穎的活動體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活動的體驗,但有些操作還不符合科學規范要求,這就需要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在新穎的活動中觸動學生的靈感,在活動中規范學生的操作行為。例如,通過測頭發絲的直徑活動認識到不一樣的器材——螺旋測微計、游標卡尺等的作用。

(3)讓教學資源“活”起來。在常規的教學中,學生學習時所觀察到的圖片是靜態的,所學內容僅是文字的抽象描述,這樣的學習體驗較為單一。為此,教師可以發揮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優勢,從視覺、聽覺,甚至嗅覺等多個感官刺激學生,使得教學資源能夠“活”起來。

二、設計教學流程,開展教學活動

教學流程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線路圖,教師要進行精心設計,并精心組織實施。

1.精心設計活動,幫助學生建構知識。

物理課堂教學是由一系列的活動組成的,教師設計的活動要有新穎性、針對性、啟發性、有效性,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知識。為了促進學生對“一米”長的認識,也為學生能進行日常生活中長度的估測,設計如下活動。

活動一:不用標準刻度尺比較課桌的長、寬、高。

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考驗思維方法的難題,其關鍵是學生得想到測量的標準,認識到長度的測量實際上是將所需測量的長度與一個標準物體進行比較。通過這個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長度測量的方法——比較法,即測量物與標準長度的比較。這樣就達到了使學生從生活經驗走向科學觀念的目的。

活動二:討論“誰測得最準確”。

在分組活動的基礎上請各小組代表說出所在小組的測量結果,由于客觀原因,不同的人測量結果不一樣。原因是在測量活動中使用的測量標準不同。促使學生認識到在長度測量中共同的標準是很重要的——統一度量衡。這種在爭論中求得的統一,讓學生深刻認識了長度的單位。

活動三:讓幾名學生同時將自己所認識的“一米”長在黑板上做上記號。然后請他們自己用米尺進行測量,看看自己的“一米”是多少,與標準的“一米”差距是多少。

這樣的活動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認識一米的長度,為進行長度的估測打好基礎。

2.設計問題,促進思維發展。

教學活動出發點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思維發展,能力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來培養的。

(1)激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問題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已經成為共識,但對于問題的生成現在多以教師設計的問題為主,在課堂上就是圍繞著教師的提問,學生應答,教師理答這種模式進行著。其實真正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是由學生提出的。在教學活動中新手教師往往對課標的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都是比較模糊的,不知道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而有經驗的教師憑著自己教學經驗認為教學在什么地方有問題,就想方設法幫著學生解決,這樣學生學得雖然輕松,但同時也會造成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下降。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搜集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參與實踐操作,在這些活動中發現問題。此外,由于班級授課制的原因,學生有了問題也不一定能說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注意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2)指導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要想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全面、認真地分析物理過程,了解物理過程的特點,在對題目的分析過程中抓住解題過程中關鍵性條件,讓學生知道錯誤也是學習活動的重要資源,從錯誤行為中總結經驗,增長才干,獲得成長。

3.利用反饋信息,促進自我矯正。

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教師關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我是否到那里了”。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進行信息的收集,以便于了解學生學的情況,當然,也有利于學生知曉自己是否達到了教師的要求。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眼神中獲得信息,當學生沒有理解或掌握時,眼神是迷茫的,閃爍不定,面部也會出現茫然的表情,教師要關注并利用這些信息,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教學。

教師也可以在學生課堂檢測中發現問題,獲得信息。在備課階段要設計檢測內容,檢測的題量應當適當,一般為5題左右;題型可以是填空題、選擇題、模擬操作題等;檢測時間長度適當,一般以5分鐘為宜。在檢測完成后,要及時公布正確答案,促進學生自我糾正。

三、確定教學手段,注重學習方法指導

1.教學手段多樣化,促進知識建構。

物理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通過實驗活動獲得豐富的感性素材,再經過思維加工形成科學的結論,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有些內容雖然有了實驗作基礎,但還是需要利用新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加深認識。此外,學生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往往容易認為是正確的,他們也需要證據來幫助他們分辨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關注課堂生成,及時捕捉信息,幫助他們及時糾正錯誤。

具體到本節學習內容上,首先,學生往往會認為本節內容很簡單,所以在學習時會顯得漫不經心,為此教師可以在學生活動期間及時用相機(手機)拍攝操作中的錯誤,將其再現給學生,督促學生及時更正,也使得別的學生從中受到教育,促使學生思考與討論,促進知識掌握。

其次,為了減少學生所受時空的限制,教師在教學活動前可以自制或引用一些素材,介紹長度單位的發展歷史以及度量衡的歷史,增加信息量,促進學生的認識。

2.獲得學習方法,促進知識內化。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感性認知。通過分析、綜合形成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知道長度測量的基本方法。充分發掘課本中的資源,觀察活動中產生的現象,利用所能獲得的器材進行實驗,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規律,運用掌握的方法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問題,完成認識活動的兩個過程,建構知識結構,促進知識的內化。

教學活動中的深度備課,對教師提出了高要求。為此,教師可以先自己獨立備課,寫出自己的教學設計;再學習他人的優秀設計和成功經驗,找出差距,彌補不足;最后通過與學習者交流,完善提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持之以恒,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師的專業成長也能得到長足進步。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 (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較過.物理教學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俞貫中,貝錚.怎樣提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G633.7

A

1005-6009(2016)54-0055-03

李秀斌,南京市江寧區教育局教研室(南京,211100)教研員,高級教師。

猜你喜歡
長度教學活動物理
只因是物理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1米的長度
處處留心皆物理
愛的長度
怎樣比較簡單的長度
如何構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
三腳插頭上的物理知識
不同長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