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勢視角與孤殘兒童社會融入

2016-04-19 13:17陳川唐冬秀張宜峰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6年4期
關鍵詞:優勢視角社會融入

陳川 唐冬秀 張宜峰

摘 要 孤殘兒童因為自身“孤殘”,在融入社會過程中需要社會的保障與救助。孤殘兒童社會融入狀況不僅關系著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社會保障與救助水平,而且體現社會文明進步的水準,反映著社會民眾對孤殘兒童權益的尊重。從優勢視角出發,以兒童發展與權益為導向,注重發掘孤殘兒童自身的潛能、能力、優勢及價值,則有助于促進孤殘兒童積極的社會融入,使孤殘兒童社會融入邁向平等化、正?;?。

關鍵詞 孤殘兒童 優勢視角 社會融入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孤殘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身體乃至精神(包括智力)殘障,又失去父母及親人的撫養照顧,屬于弱勢中的弱勢,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注。

對于孤殘兒童的撫養照顧主要有福利院集中撫養、家庭寄養與家庭收養等方式。福利院集中供養是其中最基本的方式。福利院集中供養模式由于各級政府的重視與投入,孤殘兒童的撫育、醫療康復訓練及教育實現了基本保障,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孤殘兒童的生存發展問題。但近年來,這種“院舍式”的集中供養模式受到廣泛質疑,主要在于福利院生活環境及條件的局限,孤殘兒童個性化發展、親情依戀及家庭歸屬感、社區融入難以得到滿足,影響其社會融入,家庭寄養與收養方式的發展與完善成為有益的補充。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兒童發展”、“兒童權益保障”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孤殘兒童社會保障力度及養育水平、療康復訓練及教育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為孤殘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與社會融入創造了有利條件?,F實社會中受到人們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影響,孤殘兒童社會融入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1孤殘兒童社會融入面臨的挑戰

社會融入是一個學術熱詞,有社會融合說、社會滲透說、社會適應說等,主要指社會成員的身份認同與接納、心理行為適應與社會參與等方面。孤殘兒童被視為社會最弱勢的群體,他們家庭缺失且年幼、殘障,如何融入社會,社會融入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課題。

1.1生存權利的拷問:自然殘障的社會意義

《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顯示,中國每年新增“缺陷嬰兒”90萬,對此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建議阻斷其出生。缺陷嬰兒生還是不生,父母及家人有權決定,這在法律上允許、醫學上可以做到。阻斷缺陷嬰兒出生,從優生優育及家庭與社會撫育成本考慮,有其合理性一面,但同時拷問人性觀與價值觀。不少缺陷嬰兒出生后被父母家人遺棄甚至殘害,這是道德與法律不允許的。誠然,自然殘障的類型、嚴重程度有不同,客觀上也會對個體、家庭、社會帶來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自然生態意義上來說,殘障是人的身體結構、機能與環境之間的不協調狀態。但這種不協調狀態常常通過內在與外部的作用可以得到改善。在科學技術與醫療水平高度發展的今天,一些殘障如兒童先天心臟病、唇腭裂等能夠在早期得到治愈,有的肢體殘疾可以得到矯正及康復。盡管如此,殘障嬰兒常常被視為異常、甚至殘廢,父母家人覺得家有殘疾兒丟人、麻煩,殘障兒童因此被父母及家人拋棄。兒童福利院中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因殘障被父母家人遺棄的孤殘兒童。事實上,大多數的自然殘障并不可怕,而社會對殘障意義的消極建構所形成的認知與行為偏差,如視殘障為殘廢,對殘障兒童的厭惡甚至遺棄所導致的后果更嚴重。這種極端錯誤思想意識與行為應該為社會所摒棄。

1.2養育中的保護性限制:家庭缺失與過度保護

孤殘兒童承受著因殘障而遭受家庭遺棄的不幸,也因此得到社會的同情與保護、政府的保障與支助。在兒童福利院,孤殘兒童得到工作人員的媽媽般的視如己出的細心照顧,十幾年如一日,培養出深厚情感。在福利院,我們能夠看到聽到兒童稱平日照顧他們的工作人員為“媽媽”,而非阿姨或老師。工作人員也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給予關心愛護。這種愛是高尚的、令人感動的。但是,“媽媽”們的愛有時也有過度的、過分的一面。比如,對兒童總是照顧過多,甚至生活瑣事也包辦代替,致使一些孤殘兒童容易形成“特殊”意識、強烈依賴心理。長期生活在福利院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少與外界接觸,加之“媽媽”的特殊保護與社會的特別關注,殘障兒童容易變得膽小、敏感、難以獨立,致使他們在社會融入過程中思想意識與心理行為受到限制,社會適應困難。

1.3受教育中的社會歧視

“社會歧視”指社會對個體或某類群體的區別對待。這種態度與行為會造成當事人社會參與的機會或權利遭遇阻礙甚至被剝奪,致使其社會融入被阻斷。當今社會殘障兒童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受到歧視與排斥的現象仍然較為嚴重。比如央視《看見》欄目報道一個15歲的深圳自閉癥孩子鵬鵬被同班同學的15位家長聯名以影響上課秩序為由趕出了學校,而校方和老師均默認了這些家長的做法,并多次拒絕了鵬鵬媽媽要求讓鵬鵬正常上學的請求,孩子只能選擇呆在家里。普通學校的一些孩子及家長不愿與殘障兒童同班學習,認為與殘障兒童同班會使自己受到不利影響,致使殘障兒童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另有媒體報道:深圳一個9歲的自閉癥男孩在被所在小學退學后,呆在家中無人看管墜樓身亡。這種現象令人痛惜。社會歧視的危害應該被正視并消除。

2優勢視角下的孤殘兒童社會融入

孤殘兒童的社會融入需要政府及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也需要發掘他們自身潛能與優勢積極融入社會。優勢視角是助人實踐中的一種新的模式。如果在助人過程中只看到受助者的問題與障礙,并且替他解決問題,則無法著眼于受助者的發展。優勢視角基于對人的信任與尊重,強調以正面、積極、優勢的眼光去看待受助對象及其處境,挖掘他們內在的力量、優勢及環境中的資源,相信并促使他們能夠積極應對人生挑戰。優勢視角為探索孤殘兒童社會融入新途徑提供理論依據。

2.1發揮內在優勢,認同社會成員資格

孤殘兒童的出生可以選擇,而生存與發展以至融入社會是每個社會成員(包括孤殘兒童)的基本權利。然而,人生充滿風險,需要面對各種挑戰,如何生存并謀求發展是每個社會成員社會融入需要解決的問題。外界支持固然重要,發揮內在的力量與優勢更關鍵。優勢視角理論告訴我們,應該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優勢、潛能、能力及價值,幫助個體認識與發掘自己內在的優勢所在,并創造條件實現與提升內在優勢,發展自我。

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力量與優勢,孤殘兒童也不例外。內在優勢在哪兒?在于人的自然稟賦、能力與品質、自身的價值等。如何發揮優勢,積極融入社會,需要內在與外在共同作用。對孤殘兒童來說,政府及社會各界從撫養、醫療康復訓練及教育以及社會關愛與救助等提供了保障性支助,社會大力發展福利院供養以及家庭寄養等方式,為滿足孤殘兒童多方面需求、實現權利保障、積極融入社會創造了有力條件。與此同時,充分重視與發揮孤殘兒童內在力量與優勢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孤殘兒童雖然身體殘障或智力有缺陷,但他們還有性情單純、樸實、可愛的一面,對他們的撫養教育可注重情感互動與愛的教育;一些自閉癥兒童雖然無法正常溝通,但他們往往具有很多過人的天賦,如對數字或一些特殊事物敏感,需要因勢利導;還有視力殘障往往聽力異于常人,對缺陷的補償。以孤殘兒童成年后就業來說,優勢視角強調用自身優勢克服已有的缺陷,揚長避短,實現自己的能力與價值,融入社會。例如在社會幫助下聾啞人開網店、盲人做按摩推拿。在不少地方,手藝好的盲人按摩已經成為品牌。

優勢視角理論認為,抗逆力是內在優勢的核心品質。個體在面對逆境時能夠做出理性的、建設性的選擇和處理方法,是抗逆力的主要方面??鼓媪κ莻€人的一種優勢資源,能夠引領個人在身處不利環境下懂得處理各種不利的條件,從而產生正面的結果??鼓媪σ彩且粋€過程,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并且不斷增強??鼓媪Ω叩娜四軌蛞苑e極的態度去面對逆境,這是作為孤殘兒童可以被激發利用的一種強大的力量。殘障是成長中的障礙,但也能從中得到磨練,個體超越自我,可以創造奇跡。殘奧會上的運動員,他們給世人展示的殘缺的美以及超強的運動能力是無與倫比的。

2.2賦權增能

孤殘兒童要獲得自我實力與能力的擴充需要發揮自己與外界的力量。國家的一系列福利保障政策,對孤殘兒童的社會救助、孤殘兒童的特殊教育、醫療康復都是最大限度地為孤殘兒童賦權增能。對孤殘兒童“賦權”應該側重兩個方面的“增能”,一是從醫療技術的方面,做好殘疾預防與康復訓練,使殘障的機能得以補償和恢復、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得到增強;二是從社會參與的角度出發,提升孤殘兒童教育平等和就業平等的權益,幫助孤殘兒童掌握一技之長,使其自主獨立、提高其生存質量,更好地融入社會。山東即墨市政府為聽障兒童免費提供助聽器,并進行康復訓練,使他們走出無聲的世界。南昌市福利院成立腦癱兒童康復中心,對腦癱兒童早發現、早期篩查診斷、早干預,并為腦癱兒童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收效較好。

2.3無差別化教育

無差別教育是一種教育公平的理念。孤殘兒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往往接受的是特殊教育。一方面,特殊教育為的是適應孤殘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它特殊,客觀上也阻斷了這些特殊兒童與一般兒童的接觸,不利于他們發展正常的社會關系,影響孤殘兒童的社會化進程及社會融入。因此,融合教育應運而生。

《同班同學》是臺灣的一部紀錄片,片中描述了殘障學生和一般學生在“融合實驗班”一起學習的故事?;加新犝系男∨?、唐氏癥患兒等孩子和普通的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都同班,為的是證明讀融合班的普通孩子與特殊兒童在一起不會變笨,也告訴所有父母:你的孩子和身心障礙的小孩在一起,是不會有問題的。這體現的是“融合教育”理念。 融合教育是讓殘障兒童與普通兒童一起隨班就讀,并相互促進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教育方式的好處是,充分發掘教育中積極的、正向的因素與力量,創設平等、尊重、接納的良好氛圍,促進特殊兒童與同齡一般兒童正常交往,建立良好合作的社會關系。

香港對孤殘兒童提倡實施普通教育,盡量安排殘障兒童就讀普通學校,讓他們在一般的學習環境中與普通學童相處,以接受全面的教育。適宜入讀特殊學校的學生實施特殊教育。這兩種看似不同的教育方式實際上都有助于促進孤殘兒童融入同齡群體,融入正常的社會交往之中。所以解決孤殘兒童的社會融入問題非常重要的是從教育著手,借鑒香港臺灣的融合教育方式,讓符合條件的孤殘兒童隨班就讀,對有需要的特殊兒童實施特殊教育,促進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 陳成文,孫嘉樂.社會融入:一個概念的社會學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6).

[2] 中國每年新增“缺陷嬰兒”90萬多名代表建議阻斷其出生[EB/OL].http://news.youth.cn/gn/201503/t20150314_6525441.htm

[3] 于松梅,孫琪.透視殘障理論的社會學觀點[J].中國特殊教育,2005(07).

猜你喜歡
優勢視角社會融入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社會融入問題研究
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分析與思考
優勢視角在學校社會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微信對殘疾青年社會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政策支持
淡化問題、關注優勢 探尋生命的內在力量
優勢視角下“步入毒途”青少年的社工介入探究
流動人口犯罪防控八大關鍵詞論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