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分析與啟示

2016-05-05 08:04姚雨
企業技術開發·下旬刊 2016年4期
關鍵詞: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

姚雨

摘 要:全球自然資源不斷減少,綠色建筑成為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為綠色建筑的從業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而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相對較慢,綠色建筑評價還有待改進完善。文章梳理了我國評價標準的現狀,并對比國外評價標準,分析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2-0167-02

1 概 述

人們在建筑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據統計,建造各類建筑以及附屬設備,會從自然界獲得二分之一以上的物質原料,而在這些建筑物的運營過程中大約要消耗全球能量的二分之一,和建筑有關的空氣污染、水污染、電磁污染等占全球環境污染的三分之一左右,建筑過程所產生的垃圾占人類活動產生垃圾總量的五分之二左右[1]。全球環境變化惡劣使各國都認識到實現建筑物的低能建造的重要性。

我國作為建筑業大國,同時也是能源消耗大國。中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面積到達20億m2,有四分之三左右的高消耗建筑,建筑行業消耗的能源更是占社會總能耗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綠色建筑是發展可持續道路的必然選擇。

然而綠色建筑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構架,為了使綠色建筑的市場規范化,各國紛紛確立了不同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可以為評價者與建設者同時提供一個清晰的思維方向,在設計、施工、運營管理整個全壽命周期中,管理人員都很清楚地知道哪些項目必須達到綠色標準,哪些項目可以增設節能減排技術,從而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2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運用現狀

2006年6月1日,我國第一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開始實施,標準的建立使綠色建筑評價過程量度化,也成為評價綠色建筑達標和等級的衡量尺度。2009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北京召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推進會”,明確加快綠色建筑工作的具體內容,并針對綠色建筑出臺了《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首次把各地區評定等級劃分成一二星級。

目前,我國正在使用的是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2],新標準有三大改進:第一、新標準要求更加嚴厲、使用范圍更廣,使用對象包括各類的民用住宅,公共建筑,商業建筑;第二、新標準調整了評分方法,把舊版的一般項改為評分項,使評價分數更合理,涉及的評價項目更具體;第三、由于施工過程是全壽命中產生建筑垃圾最多、對環境影響較大的環節,所以新編制了綠色施工評價標準。但由于我國綠色建筑實踐經驗較少,人們意識不夠,綠色建筑評價趨向于設計的指導,在具體的實施中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3]。

2.1 評價指標的權重

Appu Haapio[4]提出評估環境的關鍵是指標權重的取值,同理,在利用評價模型評價綠色建筑時,權重合理保證了模型結果的精準性以及公平性。對國外建筑綠色評價標準的權重進行分析,室內環境質量的權重在國外的標價標準中占很大的比例[5],他們強調綠色建筑帶給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這正是綠色建筑給人們最直觀的利處。從某種角度來講,這種利益促使了人們愿意使用花高于一般建筑的錢購買綠色建筑,來享受良好的室內空氣,適當的室內熱舒度等等。相比之下,在國內消費者不愿購買綠色建筑,其原因之一是不能直接快速的享受綠色建筑帶來的利益,再加之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意識還不夠,造成了綠色建筑發展滯后的現狀。

2.2 綠色物業評價標準

美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6]把建筑運營節能評價與建筑物節能評價看得同等重要,使得建筑設計與使用,都能在政府監督體制下有效地達到節能目的。目前國內的綠色建筑評價過程,重點在于建筑物是否達標,對綠色建筑的運營過程管理的關注略少。并且國內物業經常與投資商存在脫節的現象,物業往往被動地處理故障,綠色建筑在運用過程中沒有達到真正的“綠色”。對此現象,馮偉[7]等人指出其原因在于運營的過程中沒有到達節能的要求,一些節能的設施設備處于空閑狀態,設備的維護也沒達到標準,表明綠色建筑沒有彰顯其優勢,達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2.3 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

我國既有建筑面積到達500億m2以上,而大部分的建筑都沒有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存在著高消耗,污染環境等問題[8],若拆除這些非綠色建筑,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在全國推行綠色建筑的同時,既有建筑改造也不能忽視。英國,日本,澳大利亞[9]-[12]等發達國家已有了成熟的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2015年12月,我國發布了《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GB/T 51141-2015,從2016年8月開始實施,此標準區別于新建建筑的綠色評價體系,體現既有建筑改造過程的特征,有利于提高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效率,延長既有建筑的使用壽命周期。從國外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標準的內容看出即使評價內容相同,各地區仍會因文化、環境、經濟不同,評價標準中選擇的評價基準,評價方法各不相同,所以,我國既有建筑改造的新標準在投入實施過程中,我們還需探索更符合自身發展的評價體系,這將會成為各界研究的重點之一。

3 結論及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對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進行思考:

①目前綠色建筑在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人們意識度還不夠高、市場消費滯后等現象,開發商投入綠色建筑的收益遠小于期望值,導致開發商不愿開發綠色建筑。故政府目前宜實行供給端激勵為主、需求端激勵為輔的市場模式,重點研究激勵開發商的政策。

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國既要借鑒國外的經典經驗,更要結合具體的國情,逐步對評價的權重分配進行調整。由于我國各地區的情況不一樣,所以在遵守國家的綠色建筑標準基礎上,各地區還應根據當地的經濟狀況、技術水平、市場消費,制定符合區域發展的綠色建筑標準。

③筆者認為可以單獨編制綠色建筑物業運營評價標準,在對綠色建筑進行評價時,加入物業方進行一體的評價。這種評價模式使每方都享受綠色評價帶來的企業效益,明確自己的相應責任,能把節能設備充分利用起來,從而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實現真正的“綠“。其次在運營過程中,物業方記錄綠色建筑的能源消耗與節省的情況,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數據儲備,使得整個管理鏈接健康穩定發展。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背景下,物業企業要把綠色物業與大數據要緊密的結合,協同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平臺,有助于統一管理。

④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新標準的頒布,有助于我國建筑改造朝更加綠色,環保,健康的方向發展,政府應把此標準真正的運用在實際改造工程中,充分發揮其制約,指導的作用。所以,在標準還未投入實施前,可以試著建立一個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用于既有建筑綠色改造項目的申報、測評、驗收等工作開展,做到未雨綢繆。

參考文獻:

[1] George O,Clive B.Impact of ISO 14000 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Singapore [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0,(18).

[2] GB/T 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3] 李杰.綠色建筑評價有了新標準[J].中國勘察設計,2014,(6).

[4] Appu Haapio. A critical review of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tool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8,(28).

[5] 朱榮鑫,王清勤,李楠.國外典型既有建筑綠色評價標準指標權重對比分析[J].施工技術,2014 ,(10).

[6] 馮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應用研究[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4(7).

[7] 王俊,王清勤,程志軍.國家標準《既有建筑改造綠色評價標準》的框架結構和重點技術問題探討[J].施工技術,2014(10).

[8] UK BREEAM.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method or office building,building research eatablishment [S]. 2000.

[9] 徐子蘋,劉少瑜.英國建筑研究所環境評估法BREEAM引介[J].新建筑,2002,(1).

[10] 日本可持續建筑協會.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CASBEE)[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 社,2005.

[11] Green Building Council of Australia.The next generation Australia'sgreen rating tool top in world ranking[J].Refocus,2003,(5).

猜你喜歡
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
深圳市綠色建筑審查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綠色建筑煤矸石資源化利用新技術的應用分析
綠色建筑技術節能分類探討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建筑暖通空調設計的技術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