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蕃交通路線變遷簡論

2016-05-14 11:33王小杰
學理論·下 2016年4期
關鍵詞:吐蕃

王小杰

摘 要:遼與吐蕃的交通路線存在著變遷,其中回鶻路發揮作用的時間始于1048年,結束于1072年,此后西夏開始為遼和吐蕃提供便捷的交通路,直至1104年青唐唃廝啰政權覆亡。遼蕃之間的往來上承唐代吐蕃回鶻的交往下啟蒙藏民族交往,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遼;吐蕃;交通路線;時間節點

中圖分類號:K2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142-02

關于遼蕃交通路線問題,前田正名的《河西歷史地理學研究》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從經由回鶻路向河湟的唃廝啰再三遣使這件事來看,我們了解到當時契丹與青唐城的往來多是經由‘回鶻路往來的,即從陰山附近西行,通過阿拉善沙漠,繞過沙州的西南,經過青海湖岸,到達青唐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雖然還不清楚所謂的回鶻路究竟是經由鄂爾渾河畔還是自陰山西麓西行,經由額濟納河口的道路,但是,當我們考察了黑水鎮燕監軍司、黑山威福監軍司的位置后,我認為從陰山北方,順著鄂爾渾河畔向西行的路線更為妥當。這樣,我們可以說正是由于從沙州西方折向東南到達青唐城的契丹使者們之往來,方才出現這樣盛大規模的交通路?!盵1]572

不知道是譯者故意為之,還是前田正名的日文原著就是這樣論述問題,這段話前半部分給人十分雜亂的感覺:到底這條連接遼蕃的回鶻路是自陰山西麓西行,還是經鄂爾渾河畔西行?還好這段話后半部分給出了明確結論,即經鄂爾渾河畔西行。出現在這段話“妥當”一詞后的注釋因為關涉結論且具有學術史價值,現抄錄部分如下。

“回鶻路共有兩條:一條,自陰山北方北上鄂爾渾河畔,到達Kara Balagassun(喀喇巴喇哈遜)后,再向哈密、高昌方面西行;另一條是自阿拉善沙漠西行,經過額濟納河下游。歷來人們多以后者作為定論。但是,已故的前田直典氏卻在前揭論文中重視前者,認為王延德赴高昌時所走的路線估計是經由鄂爾渾河畔。安部健夫也同意這一看法?!盵1]587

這里所說的前田直典論文是指其《十世紀時代的九族韃靼》??傊?,前田正名認為遼蕃間的回鶻路須經鄂爾渾河畔,但他緊接著開始論述遼蕃之間經過西夏的道路,即鄂爾多斯沙漠南緣交通路。遼蕃交通路線的變遷在前田正名看來是因為“契丹、西夏之間的國情”發生了變化。眾所周知,遼朝跨三個世紀存在了二百多年,那么這期間它與吐蕃的來往只是走回鶻路和鄂爾多斯沙漠南緣交通路嗎?進一步說,遼蕃使用回鶻路的時間斷限是怎樣的?它們使用鄂爾多斯沙漠南緣交通路又是在哪個時間段?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在遼蕃關系的研究成果中已見端倪。長澤和俊的《遼代吐蕃遣使考》與祝啟源的《河湟吐蕃與遼朝的關系述略》可說是遼蕃關系研究成果的代表。長澤和俊認為,1018年前后,吐蕃的并立尊與遼朝是通過甘州來往的[2]360。由此,遼蕃的交通路線就不止兩條。但長澤和俊對并立尊的身份認識不清,把他歸為涼州吐蕃,而且片面解釋了并立尊與遼朝往來的原因。祝啟源是研究宋代河湟吐蕃的專家,根據他的研究,并立尊就是李立遵,是以宗哥城為中心扶植唃廝啰的重要人物[3]62。李立遵和李繼遷相比,他們雖屬不同部族,但都很有政治眼光。李繼遷依違于宋、遼之間壯大自己,而李立遵在與宋朝關系惡化后要向遼朝朝貢也不奇怪。1016年,李立遵在三都谷之戰被宋朝知秦州曹瑋打敗,第二年戰事仍然不利,所以他與宋朝的關系很緊張。近年來,遼蕃關系的研究側重于探討雙方的和親活動[4]。在此,之所以將遼蕃交通路線的變遷作為問題提出,是因為對其涉及的各條路線發揮作用的時間斷限有探討的必要,再則遼蕃交通路線反映了以河西走廊為中心的地域關系變化,而從長時段的歷史來看,遼蕃之間的往來上承唐代吐蕃回鶻的交往下啟蒙藏民族交往,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遼蕃以回鶻路來往的時間斷限

關于回鶻路的研究,可以在唐代北方民族史研究中經常見到,孟凡人和陳俊謀在20世紀80年代的文章中即有很好的論述。然而宋代還有回鶻路的說法,相關史料主要見之于《續資治通鑒長編》。除了上文日本學者提供的有關宋代回鶻路的研究,國內也提出了一些觀點,可概括為“涼州說”和“沙州說”,即回鶻路是經過了涼州還是沙州。持“涼州說”的劉建麗認為“所謂回鶻路就是指從上京道南下,在狼山及賀蘭山西邊,由西南方向經今騰格里沙漠邊緣進入涼州,再越祁連山到達青唐的南北縱斷路?!盵5]355李正宇則主張“沙州說”,其《悄然湮沒的王國——沙州回鶻國》一文寫道:“這里所指的回鶻路有兩個可能,一是指取道西州回鶻,一是指取道瓜沙回鶻。就道路險易遠近來說,經由瓜沙遠比經由西州近便?!盵6]306-307趙貞由此推測:“宋遼西夏對峙時期,從瓜沙有一條北穿大漠東達契丹的道路,究其實質,恐與大中二年(848)沙州使者向東北直趨天德軍的道路同出一轍?!盵7]35-36趙貞實際上是認為遼蕃間的回鶻路是自陰山西麓西行,但若考慮到這條路靠近或經過西夏北境,其實它并不安全。至于“涼州說”,考慮到其路線要經過西夏的腹心地區,則這條路更加危險??偫ㄒ陨纤未佞X路的諸種說法,其實大家都承認遼蕃經回鶻路往來是要避開西夏,這是由遼、唃廝啰、西夏三者的關系決定的。而要探討遼與唃廝啰使用回鶻路的時間斷限,就必須明了三者的關系變化?,F先將有關回鶻路的重要史料抄錄如下。

“(宋嘉三年九月)乙亥,秦鳳經略司言西番唃廝啰與契丹通姻。先是,唃廝啰捺羅部阿作等叛歸夏國,涼祚乘此引兵攻掠境上,唃廝啰與戰敗之,獲酋豪六人,收橐駝、戰馬頗眾,因降隴逋、立功、馬頗三族。會契丹遣使送女妻其少子董氈,乃罷兵歸。契丹既與唃廝啰通姻,數遣使由回鶻路至河湟間,與唃廝啰約舉兵取河西,河西謂夏國也,欲徙董氈涼州,與之相近。唃廝啰辭以道遠兵難合,乃止。契丹之妻董氈也,遣使送之,久留不還,間以蠱其妻,董氈知之,殺其使,置其妻不見。母喬氏喻董氈宜以契丹故親其妻,董氈不從?!盵8]4527

宋嘉三年即1058年,這年九月唃廝啰剛打敗西夏的進攻就迎來了遼的公主,而后遼多次派人經回鶻路到河湟地區,約唃廝啰奪取河西走廊等地,若成功想讓唃廝啰的繼承人遼的女婿董氈定居涼州。唃廝啰以路途遙遠婉拒遼的建議,再后來董氈與遼公主因為久留不歸的遼使而夫妻關系惡化。這里回鶻路的使用及董氈夫婦關系的惡化都是1058年以后一段時期的事情。那么,遼公主前往河湟地區走的當然還是回鶻路。所以,回鶻路在1058年之前即已被遼使用。從陪嫁的遼使長期留下可以想到遼的那位出使吐蕃十二年的使臣耶律庶成?!哆|史》說耶律庶成“使吐蕃凡十二年,清寧間始歸”[9]1350,而1058年是遼道宗清寧四年,所以陪嫁的遼使是接替了耶律庶成的工作,耶律庶成回到本國的時間是1059年,他離開本國的時間則是1048年,1048年到1059年跨了十二年。1048年是遼重熙十七年。遼興宗分別在重熙十三年、十八年,對西夏進行了大舉進攻,但都歸于失敗。遼興宗在第二次大舉攻夏前夕派出耶律庶成出使吐蕃完全是出于戰略需要。耶律庶成到達吐蕃后,其外交活動影響了唃廝啰,所以唃廝啰向遼朝貢,而《遼史》興宗本紀記錄了1051年、1054年吐蕃的兩次朝貢。遼蕃關系持續升溫,至1058年雙方結親。不可否認,耶律庶成的出使路線及吐蕃向遼朝貢的路線都是回鶻路,所以遼蕃間回鶻路的貫通始于1048年。1069年、1071年、1074年,吐蕃三次向遼朝貢,這主要是當時宋朝向西開拓造成的。因為宋朝向西的開拓,造成宋朝與唃廝啰政權關系的緊張,此時唃廝啰已死,其子董氈在位,他于1072年與西夏結親,所以1071年吐蕃向遼朝貢走的還是回鶻路,而1074年的朝貢走的則是經由西夏的道路??傊?,遼蕃間回鶻路的貫通始于1048年,終止于1072年。

二、遼蕃經西夏來往的時間斷限

前田正名認為,1018年及其以后的一段時間,吐蕃與遼的往來是經過鄂爾多斯沙漠南緣路進行的,這其實是想當然耳,長澤和俊在前揭論文中已對1018年李立遵與遼朝經由甘州的來往進行了很好的論述。長澤先生明智地認為1020年遼圣宗對西夏的進攻正是緣起于西夏阻隔了遼與吐蕃的往來,即使《西夏書事》的相關史料有杜撰的嫌疑。當然,《西夏書事》的作者可能掌握了相關的資料。1018年前后遼與吐蕃經由甘州來往并沒有持續很久,這一年吐蕃向遼朝貢的記錄孤零零地顯示在《遼史》里,因為吐蕃在這之前向遼朝貢是在989年,在這之后的朝貢是在1051年。李立遵之所以在1018年向遼要求經西夏朝貢,是因為1002年李繼遷攻陷了靈州。無論如何,在地理上,遼與吐蕃之間最便捷的交通路就是經過西夏的道路。在五代宋初,靈州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通地位,是各民族來往的交通樞紐。吐蕃在953年、989年向遼朝貢就是經靈州前往的。這條經靈州的道路是遼蕃經西夏來往的道路的前身。

承前節所述,1074年吐蕃向遼朝貢是經過西夏的。這一年可謂是遼蕃經西夏來往的開始。以后西夏在宋朝的進攻下,邀請遼使前往董氈那里說情,希望董氈不要助宋攻夏,遼使走的正是經西夏到達唃廝啰政權控制區的道路。1103年、1104年,吐蕃最后兩次向遼朝貢。當時的唃廝啰政權在宋軍的進攻下滅亡。西夏當然不會介意吐蕃使臣經西夏前往遼朝??傊?,遼蕃順利通過西夏來往始于1074年,它們最后經西夏來往的時間在1104年。

綜上所述,遼與吐蕃的交通路線存在著變遷,它們在1002年之前可以通過靈州進行往來,這表現在953年、989年吐蕃向遼朝的兩次朝貢上;1018年前后,吐蕃的李立遵與遼朝經甘州回鶻來往,當時的甘州回鶻一方面懾于遼朝的威勢,另一方面又與吐蕃有親且須經吐蕃到達宋朝;1048年,耶律庶成開始走回鶻路到達吐蕃;直到1072年吐蕃與西夏結親,遼蕃之間才順利通過西夏來往,1104年,唃廝啰政權覆亡,遼蕃經西夏的來往就結束了。由此,遼蕃交往過程中產生的交通路線有一個向西曲折的過程,又有一個恢復到最便捷路線的一個過程。前一個過程同西夏在河西地區勢力的擴展有關,后一個過程的開始與宋朝向西開拓有關。遼蕃出于各自的政治考量進行來往,從而在根本上造成雙方人員的往來和他們的交通路線的改變,但他們又不得不受到宋、西夏、回鶻等政權部族的干擾,而遼朝因為有著龐大的勢力范圍,一方面能夠為其對外交通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時常因為內部危機而不能正常通過這些交通路線。

參考文獻:

[1]前田正名.河西歷史地理學研究[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

[2]長澤和俊.絲綢之路史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3]祝啟源.唃廝啰——宋代藏族政權[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4]彭向前.遼蕃和親初探[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5]劉建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

[6]楊富學,牛汝極.沙州回鶻及其文獻[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7]趙貞.晚唐五代宋初的靈州道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1.

[8]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脫脫,等.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猜你喜歡
吐蕃
心胸
唐德宗時期唐蕃關系探析
大唐VS吐蕃:談判拼實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開拓萬里
敦煌本《六門陀羅尼經》研究
韋皋經略西南始末
西夏擦擦與藏傳佛教關系研究
毗沙門天圖像流變路線研究
敦煌舞蹈的民族性研究
試論吐蕃大相論欽陵自殺、贊婆降唐事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