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之“入不二法門”探討
——以僧肇、慧遠、吉藏以及天臺智顗之理路觀之

2016-05-16 01:02王雪芬
普陀學刊 2016年0期
關鍵詞:維摩羅什文殊

王雪芬

(華梵大學東研所)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之“入不二法門”探討
——以僧肇、慧遠、吉藏以及天臺智顗之理路觀之

王雪芬

(華梵大學東研所)

《維摩詰經》是一部著名且影響漢傳佛教甚深的經典之一,譯本有多種,且歷代祖師為其注疏頗豐 ,其中以僧肇、慧遠、智顗以及吉藏的注疏最具代表。此四大師所疏之經典依據,即為鳩摩羅什所譯之《維摩詰所說經》。此經從一開始就再再地說明“不二”的要旨?!安欢笔谴私浀暮诵乃枷?,對于“不二”的說明,集中于《入不二法門品》之中,所以此品為此經非常重要的一品,而“入不二法門”則為此經、此品的理解重點。

鳩摩羅什 維摩詰所說經 入不二法門 僧肇 慧遠 吉藏 智顗

前 言

“不二”(advaya)的概念在《維摩經》是重要的,經中各品都能看到此觀念直接或間接的呈現,*如《佛國品》:“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贝思词侵^“空有、性相”不二?!斗奖闫贰分杏校骸笆居衅拮?,常修梵行?,F有眷屬,常樂遠離。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這是說“道俗、‘世出世”為不二?!兜茏悠贰分杏校骸安黄饻缍?,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边@是說“動與靜”為不二?!镀兴_品》中有:“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边@是說“發心與無心”為不二也?!秵柤财贰分杏校河謫枺骸翱?,當于何求?”答曰:“當于六十二見中求?!边@是說“空見與邪見”為不二也?!恫凰甲h品》中有:“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边@是說“須彌與芥子”為不二也?!队^眾生品》中有:“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边@是說“煩惱與解脫”為不二也?!斗鸬榔贰分杏校簡栄裕骸捌兴_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边@是說“佛道與非道”為不二也等等,至于《入不二法門品》中,則無一不是。并透過不同的觀點,切入“不二”之宗旨。它扮演著總樞紐的角色,將各品的教義,貫串起來。所以,如果說《維摩經》的核心思想是“不二”,應無異議。*參平川彰《インド仏教史.上卷》,頁357;大鹿實秋《不二:維摩經の中心思想》,《論集》第10號,頁95—122;蔡耀明《〈阿含經〉和〈說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頁1—26?!安欢敝?,集中見于《入不二法門品》中,歷代祖師們通過注疏的方式來闡發自己的義理,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注疏《維摩經》成為普遍現象時,就可以說此經的影響是跨越宗門教派的?!叭氩欢ㄩT”的理解對于本經來說是重點,歷代諸師們對于此品的注釋亦展現其各自特色。

本文首先對《維摩詰經》之譯本與諸家注釋做一介紹;其次,對于僧肇、慧遠、吉藏、智顗對“入不二法門”的不同解說分別羅列說明之;再次,對于此四家之詮釋“入不二法門”做一分析;末后,總結本文之論析。

一、 《維摩詰經》之版本與注釋

支謙譯《維摩詰經》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玄奘譯《無垢稱經》1.佛國品1.佛國品1.序品2.善權品2.方便品2.方便善巧品3.弟子品3.弟子品3.聲聞品4.菩薩品4.菩薩品4.菩薩品

(續表)

此經的影響不僅只于漢地,此亦有西藏譯本,收于西藏大藏經佛說部之經集中;另有以西藏譯本為底本之滿蒙語譯本等。根據上表,三家譯本的第九品品名的翻譯大致相同,然略有出入。支謙譯為《不二入品》,羅什為《入不二法門品》,玄奘譯《不二法門品》。據此,窺基的《說無垢稱經疏》說明,此品所明的是不二法門的道理,所以不需“入”字,而且梵文本的經典亦無“入”字。*《說無垢稱經疏》卷1《序品》:“今名《不二法門品》,什公名《入不二法門品》。今明不二法門道理,何勞更置入言?什公以凈名不言,謂入不二;妙德等有言,應是入二??傉貌欢x,故不須入言。梵本經無入字?!?CBETA, T38, no. 1782, p.1002, c2-6)羅什與玄奘所根據的梵文本是否相同,已無從考證,可以知道的是,玄奘譯本之此品所要表達的是“不二法門”的道理,少了羅什一個“入”字,此中之差異有何不同?后代諸對之理解與注釋是否亦因多出此字而有所不同?

古來諸師對《維摩經》之注釋非常之多,主要的有慧遠之《維摩義記》、智顗之《維摩經玄疏》、吉藏之《維摩經義疏》、《維摩經玄論》以及僧肇的《注維摩詰經》等。因為年代的關系,這些祖師皆以羅什之譯本作注釋。本文即以這些注釋本分析其對鳩摩羅什譯“入不二法門”的說明詮釋,并從中了解各家對于“入不二法門”說明之演變。

《入不二法門品》是由維摩詰提出“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然后三十一位菩薩各明所悟的不二法門,即分別說明什么是二,什么是不二的方式;到文殊菩薩就以思議為二,不可思議為不二;維摩居士以默然無言表示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三十三位菩薩表達“入不二法門”,構成此品之內容,此之內容大致可分為以言詮表、以言遣言、默然不語的三種方式。即諸菩薩的“以言遣相”;文殊之“以言遣言”以及維摩“以默遣言”。

當三十一位菩薩以具體內容陳述“入不二法門”后,文殊師利菩薩說:入不二法門乃是對一切法不妄加分別、不妄加言說,甚至遠離一切問答。然而,任何的言詮都不足以表現超越相對的“不二法”,于是只有維摩詰以默然無言結束這段談話,才是佛陀對若干問題置而不答的“置答”態度。從羅什的注解:“默語雖殊,明宗一也。所會雖一,而跡有精麁。有言于無言,未若無言于無言。故默然之論,論之妙也?!?《注維摩詰經》卷8《入不二法門品》。(CBETA, T38, no. 1775, p.399, b27-29)可以看出羅什對于維摩詰默然的評價,是無言說法之高妙處。

二、 諸家對“入不二法門”的詮釋

在認識“入不二法門”之前,根據太虛大師的說法,“不二法門”有兩層含意,此或可作為認識“不二法門”之前行:*太虛《維摩詰經別記》,《海潮音》五卷八期(1924)。

一、不二法之門:要通不二法之理,須以不二法言句文聲為門;欲修不二法之行,宜依不二法之理為門;要引發不二法之智,須依不二法之行為門;欲證不二法之真如,宜依不二法之妙智為門。

二、不二即法(即)門。一切法皆門也,無法而非門。一切門皆法,即無門而非法。深一層言:一切法門皆不二也,一切不二皆法門也;一切門皆不二法也;一切法皆不二門也。不二也,法門也,皆迥絕言思,本來不二!語欲言而辭喪,心欲思而慮亡也。

“不二法門”因斷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即“不二法”之“門”,以及“不二”即“法”即“門”。掌握此二者之別,接著理解僧肇、慧遠、吉藏以及智顗對“入不二法門”的解說,應可把握。

(一) 僧肇解說

僧肇為羅什之弟子,在羅什的眾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其所注的《注維摩詰經》,是根據其師鳩摩羅什之說與道生、道融之說,并發抒己見,以闡釋維摩經之旨意。此論著可說是注解《維摩經》之始,而后方有智顗、慧遠、吉藏之注《維摩經》。對于此品的說明,首先羅什與僧肇各向陳述此品之來意與宗趣,文曰:

什曰:有無迭用,佛法之常。前品說有,故次說空門。復次從始會以來,唯二人相對,余皆默然。今欲各顯其德,故問令盡說。亦云情惑不同,發悟有因,令各說悟,廣釋眾迷。夫勝會明宗,必以令終為美。今法坐將散,欲究其深致,廣說不二,乃盡其妙也。*《注維摩詰經》卷8《入不二法門品》。 (CBETA, T38, no. 1775, p.396, b24-c1)

肇曰:自經始已來,所明雖殊,然皆大乘無相之道。無相之道,即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即第一義無二法門。此凈名現疾之所建,文殊問疾之所立也。凡圣道成,莫不由之。故事為篇端,談為言首。究其所歸,一而已矣。然學者開心有地,受習不同,或觀生滅以反本,或推有無以體真,或尋罪福以得一,或察身口以冥寂。其涂雖殊,其會不異。不異,故取眾人之所同,以證此經之大旨也。生曰:所以無方,其道皆入不二故也。今令人人說之,以為成驗。*《注維摩詰經》卷8《入不二法門品》。 (CBETA, T38, no. 1775, p.396, c14-24)

羅什說明,此品所要說的是“空”之一門。為顯眾菩薩之德,故令其各別陳述,以釋眾迷。要探究法的甚深之義,所以廣說“不二”,以顯其微妙。僧肇說明,此經所要說明的就是大乘無相之道,即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即第一義之無二法門。此亦為“凈名現疾之所建,文殊問疾之所立”,所以可知此經所要說明的最大甚深旨歸,即在此品;且凡圣之道,皆由此而入。然而,何以獨說“不二”,而不說“不三”、“不四”?

問曰:亦有三四乃至無量法門,云何獨說不二耶?答曰:二事少而惑淺,余門事廣而累深,二尚應破,則余可知也。復次,萬法之生,必從緣起。緣起生法,多少不同。極其少者,要從二緣。若有一緣生,未之聞也。然則有之緣起,極于二法。二法既廢,則入于玄境。亦云二法門攝一切法門。

問曰:云何不破一耶?答曰:若名數之,則非一也。若以一為一,亦未離于二。遣二,則一斯盡矣。復次無相之一,名假而實立。實立,則體與相絕,故直置而自無也。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圣所由謂之門。*同上。(CBETA, T38, no. 1775, p.396, c1-13)

萬法的生起,必從緣起,緣起法之生,最少要從二緣而生?!岸敝當瞪俣环?,故惑淺,若“二”可破,那么同理推之,其余將不成立。二法廢除,則入于玄妙之境,所以二法門攝一切法門。此“二”亦不離于“一”,所以當“二”遣除之時,“一”亦將盡??芍厥菑木壠鸬慕嵌日f明“不二”的道理。文中曰:“二法既廢,則入于玄境”,即沒有二法相生之因生起時,就進入玄妙之境,所以此“入”可做為證入(進入)之意。另外,對世間來說稱為“法”,諸圣眾之所從來稱為“門”;亦即此“法”是針對世間而勉強說之,此“門”則可說是入圣的關鍵、標準、門坎等。

(二) 慧遠解說

慧遠,又名“凈影寺慧遠”以別于“廬山慧遠”。師住凈影寺,故以住處名之,屬地論宗南道派,博綜當代諸學,精通文理,著述甚豐,對隋、唐佛教之研究影響甚大。其所注的《維摩義記》有其所屬派別之特色。對于此品來意的說明,慧遠說明有二:

次釋來意,于中有二:一、就維摩以釋來意?!秵柤病分链?,廣顯維摩所修所成,明解脫相。此彰維摩入不二門,明解脫性。性猶體也。相必依體,故須辨之。又就維摩顯德之中,義別四對。前之三對,教行門中,所行所成。從此以下是第四對,證行門中所行所成。此品所行,下《香積品》,取飯香積,小室廣容,明其所成。所行實證,起用所依,故次辨之。

二、就所化菩薩以釋?!秵柤病分链?,教諸菩薩,修習教行。教行既成,便能入證。故此品中,廣顯不二,教令證入。故下文中,五千菩薩,聞說不二,得無生忍,來意如是。

入不二法門品者,《問疾》至此,明修教行。教行既成,便能入證。此品廣明證入平等不二之理,因以標品,是故名《入不二品》。*《維摩義記》卷3《入不二法門品》。(CBETA, T38, no. 1776, p.491, b28-c10)

慧遠說明此品之來意:一、為彰顯維摩詰入不二門,顯明其“解脫性”,與前品之“解脫相”不同。性即體,相必依體,所以此品明之。此品以前為“教行門”成就,此品以后為“證行門”成就。所以就維摩詰以表顯其來意。二、就所化菩薩來說,此品廣說、表顯不二,教以令證入。所以五千菩薩聞說不二,得無生忍??偠灾?,此品以前說明教行,此品則廣明證入平等不二之理,此為此品之特殊處。對于“入不二法門”的說明,慧遠曰:

問曰:諸法有一二三乃至眾多。翻彼說理,理應不一不二不三乃至眾多。以何義故,偏言不二?釋言:不一乃至不多,經有說處。故《涅盤》云:“除一法相,不可算數”。但今且就一不二門而辨道理,余略不論。良以二者彼此通謂,是故偏對而說不二。又復二者,別法之始。今此為明理體無別,故偏對二而說不二。雖說不二,不一、不三,乃至眾多,悉入其中,是義云何?若立一相,以一對多,即是其二。翻對彼二,故名不二。若立多相,以多對少,還即是二。翻對彼二,故名不二。又立多相,于多法中,兩兩相對,亦即是二。翻對彼二,故名不二。以是義故,遣一遣多,悉入不二。多少既然,遣染遣凈,遣縛遣解,遣有遣無,類皆同。爾若立有相,以有對無,即是其二。翻對彼二,名為不二。若立無相,以無對有,還是其二。翻對彼二,名為不二。若當定立,非有無相。以非有無,對有對無,即復是二。翻對彼二,名為不二,乃至建立不二門相。不二對二,還復是二。翻對彼二,名為不二。是故不二,有相皆遣,有理悉收,故偏名之。理體名法,此不二法,形對佛性、空、如等義。門別不同,故名為門,又能通人(入),趣入名門。舍相證會,名之為入,名義如是。次辨其相,此不二門,是法界中一門義也。門別雖一,而妙旨虛融,義無不在。無不在故,一切諸法,皆是不二。*《維摩義記》卷3《入不二法門品》。(CBETA, T38, no. 1776, p.491, b22-p.492, a10)

慧遠和僧肇相同,多著墨于對“不二”的解說。僧肇是從緣起法的角度說明“不二”的恰當和得宜,“二”即法法之異?;圻h則是從“理體無別”的角度說明“二而不二”,“二”則從相對、相待的角度來做說明,故其曰:“若立一相,以一對多,即是其二……若立多相,以多對少,還即是二……又立多相,于多法中,兩兩相對,亦即是二……以是義故,遣一遣多,悉入不二……爾若立有相,以有對無,即是其二……”另外,慧遠將“不二法”義形對“佛性、空、如等義”,此為慧遠特殊的解釋。所謂的“門”有二義:門別不同,故名之;趣入義,故為門?!叭搿?,即“舍相證會”。此“不二門”是法界之一大總相法門,義無不在,一切諸法皆是不二,故其妙旨虛融,不可思議。此為慧遠對于“入不二法門”的說明,相較于僧肇的解說,二者多有不同,且各具特色。僧肇“不二”的“破除”、“不可得”之解說,到了慧遠,“不二”義雖然亦有“空”義,然似乎多了“佛性、如”等的安立義。

(三) 吉藏解說

吉藏師承法朗,為集三論宗之大成者。當時因辯論取勝,因而聲譽隆顯一時。其所著的《維摩經義疏》系以三論宗之立場注釋之。注釋中,多有引用鳩摩羅什、僧肇、興皇法朗等之說。對于此品來意以及宗趣,吉藏曰:

問:不二既為理本,何不命初說之?

答:經初已來,所悅(說)諸法,為令悟不二故。是因教以通理。復欲藉斯不二,起于二用,故有香積等品,即因理以設教,以在兩間說之。其得攝用歸體,從體起用,故不得命初說也。*《維摩經義疏》卷5《入不二法門品》。(CBETA, T38, no. 1781, p.975, b3-17)

既然此品之“不二”為理本,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為何不一開始的時候就說呢?吉藏解釋為,前品所說為教法,是為令悟入不二之理,且要藉此不二之理,開起下品之“用”。此《不二法門品》是一個樞紐地位,目的是要攝前品之教“用”,以歸本品之“體”;并從本品之“體”開啟后品之“用”,故本品有承上啟下之作用,所以可知其重要性。吉藏所說,和慧遠有類似處,然亦不同?;圻h是從教、證、行做此品與它品的說明;吉藏雖亦說教,然主要還是從“體”與“用”做此品與它品的說明。

對于“入不二法門”的解說,吉藏曰:

一道清凈,故名不二。真極可軌,稱之為法。至妙虛通,謂之為門。了悟斯理,曰為入也。蓋是總眾教之旨歸,該群圣之淵符,凈名現病之本意,文殊問疾之所由。所以然者,由體不二之理,故有不二之觀。由不二之觀,故能適化無方。適化無方,令歸斯趣。故《法華》云:“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占床欢硪?。故六道之所憑棲,眾圣于茲冥會。*《維摩經義疏》卷5《入不二法門品》。(CBETA, T38, no. 1781, p.975, a25-b3)

“一道清凈”名“不二”,即是“空”;可以軌范,稱之為“法”;虛通于至妙,稱之為“門”;了悟此之道理,名為“入”。吉藏繼續說明,由于體達不二的道理,所以有不二的觀法;因為不二之觀,所以能不固定于一處所而隨緣適化?!翱铡奔础安欢敝?,六道依憑于此,眾圣亦于此相冥會。吉藏對于“不二”多有開拓?!安欢笨蔀槔砭?,亦可為能觀;為眾生之所依,圣者在此亦無不同??芍?,吉藏是從能所的角度與本性清凈依持的立場對于“不二”做詮釋,比起僧肇、慧遠的解釋,又有不同。

此品的內容主要是三十三位菩薩對于不二法門的說明,據此,吉藏將之分為三類:

品開為二:初說入不二法門,次明悟不二法門。說不二法門為三:一、凈名令眾人說,二、眾人請文殊說,三、文殊請凈名說。三門明不二者,《玄義》之內,具以釋之。初諸菩薩,俱泯于二,明乎不二,未辨不二之理無言;次文殊明不二之理無言而猶言于不二;后凈名默顯不二之理無言而能無言于不二。后凈名默顯不二之理,無言而能無言于不二,此示從淺至深。三門階級,而所論不二之理,更無淺深也。*同上。(CBETA, T38, no. 1781, p.975, b8-17)

吉藏以言說的角度,分別三類菩薩對于不二法門的說明。初三十一位菩薩以俱泯于二來說明不二;文殊菩薩說明不二之理是絕于言說,然文殊亦以言說明不二;凈名則以默然顯示其不二的道理,他能無言于不二。三類菩薩所顯示不二的道理并無淺深,然對于不二道理的說明卻有深淺之別。如吉藏于“品”末所說:“諸菩薩以言遣法,文殊借言遣于言,凈名默然,遣文殊之借言。不二之理乃同,而得有深淺之異?!?《維摩經義疏》卷5《入不二法門品》。(CBETA, T38, no. 1781, p.978, a26-28)此之說法延續于鳩摩羅什與僧肇所說。

(四) 智顗解說

就智者大師而言,《維摩經》之疏代表其晚年,亦即是最晚期的思想著作。*日本學者佐藤哲英在其《天臺大師の研究》中,把智顗一生六十年生涯,分為前期(538—585,智顗由1歲至48歲)與后期(585—597,智顗由48歲至六十歲)。其中更加以細分,前期時代分幼少時代(538—555)、修學時代(555—568)、瓦官寺時代(568—575)、天臺棲隱時代(575—585);后期時代則分為三大部講說時代(585—595)、晚年時代(595—597)。日比宣正參考了佐藤哲英的見解,列為前期與后期。前期包括《次第禪門》、《小止觀》、《方等三昧行法》、《法華三昧懺儀》、《六妙法門》、《覺意三昧》、《法界次第初門》、《禪門口訣》、《證心論》、《請觀世音懺法》、《金光明懺法》。后期則包括《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四教義》、《三觀義》、《維摩經玄疏》、《維摩經文疏》、《觀心論》。參吳汝鈞《天臺智顗的心靈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不同于天臺三大部的是,此部的著疏為智顗親自所注。除了晉王親自邀請,本經的思想內容確有值得重視處。智顗的《維摩經》疏本來包括《凈名玄義》與《凈名經疏》,都是智顗對《維摩經》的注釋?!秲裘x》十卷部分已遺失,《凈名經疏》則于較后成立?!秲裘浭琛菲鋵嵤莾刹开毩⒆髌返慕Y合:《維摩經玄疏》六卷與《維摩經文疏》二十五卷(其后灌頂再加三卷而成二十八卷)。后來湛然將《維摩經文疏》刪為《維摩經略疏》十卷。相較于前三者,智顗對于“入不二法門”的詮釋復雜許多且具有其周詳的天臺理論特色。

智顗以成就前品所說的四義,在此品令入不二法門做說明:

一、成前《觀眾生品》,入中道也;二、成前《問疾品》,圓教有疾菩薩慰喻也;三、成《問疾品》,有疾菩薩中道觀而自調伏也;四、成室外《菩薩品》,用圓中道彈諸菩薩。是則成前四義,同令入今不二法門也。*《維摩經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1, c23-p.672, a2 // Z 1:28, p.161, b5-8 // R28, p.321, b5-8)

智顗分別用《眾生品》、《問疾品》和《菩薩品》的來由,說明此《入不二法門品》在此經的作用。對于此品的來意,其曰:

論此品來意者,遠從前來所彈菩薩,住通教及別教地前,來得入此別門無生忍位。今欲顯成圓別之教,于二門中無所拘滯,通而不壅不開,通中住也。*《維摩經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3, a2-5 // Z 1:28, p.162, b8-11 // R28, p.323, b8-11)

文中顯示天臺判教的通、別、圓三教,此亦為智顗著疏的特色。此中說明維摩詰所彈呵的菩薩,是住通、別地前的菩薩,與維摩的圓教菩薩等級似不同。然圓、別之教雖不同,此品所要開展的是不二不別,二門無所拘滯的互通有無。對于本經的《入不二法門品》,智顗的解說是別具特色的。智顗說明“入不二法門”,分別對于“入”、“不二”、“法”、“門”做了說明。在這幾個詞中,智顗對于“門”與“入”的說明是重視的。他以“十種四句”說明其同異,然后才解釋本品。此十種四句,首先智者以偏門、次第門、圓門與偏理、次第理、圓理做不同的對應,兩兩而成二個四句,共成八句:

第一四句者,一、偏門入偏理,三藏三乘是也。二、圓門入偏理,三乘聞圓而入偏者是也。三、偏門入圓理,二乘根敗,高原不論入義,三藏菩薩不妨論入也。四、圓門入圓理,即入佛慧菩薩是也。后二句是今入不二法門也。

第二四句者,一、次第門入次第理,別教菩薩入初地者。二、次第門入圓理,別菩薩入初住者是也。三、圓門入次第理,圓菩薩入初地者是也。四、圓門入圓理,圓菩薩入初住者是也。雖復四句交互,由根性有念不定而同入中道,故皆同入今不二法門也。*《維摩經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a4-13 // Z 1:28, p.161, b10-c1 // R28, p.321, b10-p.322, a1)

此二種四句是對于“門”與“理”的闡釋,更進一步說,是對天臺化法四教藏、通、別、圓的開展說明,指出“入不二法門”的“門”別與“理”別,與《維摩詰經》的經文內容并沒有直接相關。接著,智者詮釋“教”與“理”以及“教門”與“理門”的關系:

第三四句者,一、教為理門,聞教悟故。二、理為教門,由理識教故。三、教為教門,若人聞一句,通達無量義故。四、理為理門,從理進入故。(始)從初住乃至妙覺?!度A嚴》云:“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豈由昔教耶?前三句多是三十一菩薩入不二法門,后一句多是文殊、凈名入不二法門也。雖同應跡,化功歸已,進入何妨也。

第四四句者,一、教門非理門,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異故。二、理門非教門,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故。三、教門即理門,文字即解脫故。四、理門即教門,解脫即文字故。前二句,三藏之理教非今入門;后二句,是今入不二法門也。*《維摩經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a13-24 // Z 1:28, p.161, c1-12 // R28, p.322, a1-12)

由智者的第三、第四句可知,教與教門不同,理與理門亦不同。此四者的關系說明經中所說的三十一位菩薩與文殊、凈名之入不二法門;以及三藏之理教與今所說入不二法門之不同。如何才是入門?智者做如是分說:

第五四句者,一、默門不入,即身子默然者是也。二、默門入,即凈名杜口者是。三、默、說門皆不入,即三藏理教者是也,人則二乘者是。四、教理皆入,圓家之教理者是也,人則三十二(三)菩薩者是也。

第六四句者,一、教門入,聞今說入是也。二、行門入,久積凈業,稱無量者是也。通論者,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者是也。三、教、行共為門入,如聞而行入者是也。四、非教非行入,人即文殊、凈名也,非今聞教行而入,久成佛道故也。*《維摩經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a24-b8 // Z 1:28, p.161, c12-d2 // R28, p.322, a12-b2)

文中有從默門、教理、教門、行門、教行等共為門,以及非教非行入之門而入。此中頗值得注意的是文殊菩薩所屬之類別,既是“教理”皆入,亦是“非教非行”入。此之“教理”是圓家之教理,所以既是“教”,亦是“非教”。接著,智者說明“得教”與“得門”的關系:

第七四句者,一、得教不得門,文字之法師是。二、得門不得教,觀慧禪師是。三、得門復得教,聞慧禪師是。四、門教俱不得,假名阿練若是。前后兩句,非門亦復不入。中之二句,真悟者,是門亦是入也。未悟入者,觀行之中,論門論人,非真入不二法門也。*《維摩經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b8-13 // Z 1:28, p.161, d2-7 // R28, p.322, b2-7)

“得門不得教”與“得門復得教”才是真悟,所以,以此句而觀,得教與否并不重要,得門方才是重要,且“門”亦即是“入”。以上說明各種門與入的關系,接著,智者說明“出”與“入”的關系:

第八四句者,一、出門論入,《法華》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乘是寶乘,直至道場”者,是即三乘歷五味教入也。二、出門不得入,《法華》云:“背父而去,五十余年”,即凡夫五道者是也。三、亦出亦入得入,《涅槃》云:“舍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者是也。即別教菩薩入也。四、不出不入而入,經云:“生死即涅槃”。何所論出入?即如上文,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真入不二法門,即圓教菩薩入也。

第九四句者,一、入而不入,雖入化城,未入寶所故也。二、入而論入,《瓔珞》云:“因是二空,得入中道”是也。三、出而論入,從中道雙照二諦者是也。四、不入不出而入,寂照俱泯也。*《維摩經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b13-24 // Z 1:28, p.161, d7-18 // R28, p.322, b7-18)

“出”與“入”就凡夫觀點而言,原是兩者相背反的關系,此中,智者將兩兩相對應的關系羅列,呈現出“不出不入”而入與“不入不出”而入的真入不二法門之寂照俱泯。于此展現出智者辯證方法的特色,亦讓眾生對于文字所說之“入”的實體概念為之打破。最后,智者所要說的即是修入不二法門的方法,亦即是“一心三觀”:

第十四句者,一、三門不入,即藏通二教義,推三觀門,是三門不入也。二、三門入,即圓教菩薩,一心三觀門入也。三、三門亦入亦不入,即別教菩薩別入,非圓入也。四、三門非入非不入,修三觀門,不定圓教人者是也。

是則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此約情悟,以釋品也。凈名杜口,是真入不二法門者,此就理釋品也。若如向解二不二,約迷悟釋也。若就照中,名為不二者,即是照而雙寂也,亦名為入也。雙照二諦,名之為二者,即是寂而雙照也,亦名為出也。是則二不二,入之與出,皆就悟論也。*《維摩經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b24-c10 // Z 1:28, p.161, d18-p.162, a10 // R28, p.322, b18-p.323, a10)

智者以“一心三觀”的入與不入等,成立此第十四句,且亦以此說明其所立的天臺化法四教判。整個十種四句的成立,可以說智者是在其判教的基礎上所立論而成;對于文字的掌握,“入”、“門”、“不二”等,其運用常用的辯證(破)方法,不令眾生有所執著而論說之。相較于僧肇、慧遠、吉藏對于“入不二法門”的說明,智者的詮釋更形精細與周詳,對于文字的掌握,筆者以為,可說臻于完善。

以上是智者對于“入”與“門”四句關系的詮釋,對于“入不二法門”的解說,智者有較精簡的解說,如文云:

法者,所照二不二之法也。門者,還是照二不二法,通達無滯,名為門也。是則還是一法,約用處名異,故名入不二法門也。

又二者,俗諦、真諦,生死、涅槃為二。若偏存俗諦,是生死流動;若計有涅槃,是無為滅寂。若依此真俗,是則為二。止住門外,宿彼草庵,不能得入不二之門,見于中道。

今明不二門者,不依生死,非依涅槃之二;亦不離生死涅槃之不二;雙舍二邊及不二邊,通至中道,稱為不二法門也。此中道之理,名之為門。故經云:“唯有一門而復狹小”,此是智慧之門。故《法華》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非但三藏通教菩薩所不能引入,別教三十心亦所不入,唯除諸菩薩信力堅固者。

圓觀十信,但能信解,亦未能入,十住初心,乃能入耳。問:十信何不似解似入?答:通意可爾,別義不然。如人知彼家有物,未必入其門內。今明入者,即是證初住,已顯法身,得名為入,如“開示悟入”即住中。*《維摩經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c10-p.673, a2 // Z 1:28, p.162, a10-b8 // R28, p.323, a10-b8)

“法”是所照的二、不二之法;“門”是照二、不二之法,通達無滯。所以就究極而言,還是一法,因用處不同,故有不同,所以名入不二法門?!岸敝傅氖嵌?,即生死、涅盤,俗諦、真諦等;“不二”是雙舍二邊及不二邊,通至中道,名為“不二法門”?!伴T”,即中道之理。如何才是“入”不二法門?就智者的解釋,要到圓教的“十住”初心方才算“入”;因為圓教的“十信”位,只能說是信解,還不算是“入”。此為智者依其所判的化法四教之修行階位所做的說明。

三、 諸家詮釋“入不二法門”之分析

根據上文諸家對于“入不二法門”之分析,以表格列其各自之主張以明之:

入不二法門僧肇證入從緣起法的角度說明“不二”為世則謂之法眾圣所由謂之門慧遠舍相證會從“理體無別”的角度說明“二而不二”,“二”則從相對、相待的角度來做說明理體名法,“不二法”義形對佛性、空、如等義門別不同,故名為門;又能通人,趣入名門吉藏了悟不二之理吉藏是從能所的角度與本性清凈依持的立場對于“不二”做詮釋真極可軌,稱之為法至妙虛通,謂之為門智顗“不出不入”而入與“不入不出”而入是真入不依生死,非依涅槃之二;亦不離生死涅槃之不二;雙舍二邊及不二邊,通至中道,稱為不二法門所照二不二之法照二不二法,通達無滯,名為門

僧肇是從緣起法的角度說明“二”與“不二”。其曰:“二法既廢,則入于玄境”。當理解因緣而成之二法為無自性之時,即體解此“無相之道”,入于玄妙之境,亦即不二法之門。雖然此“入”可做為證入之意,然此“無相之道”并無可證之能證與所證,是因“世俗”而立之不二法,從究極來說,是不可說的。

慧遠的“二”是從相對、相待的角度來做說明;“二而不二”則是從“理體無別”的角度說明。其曰:“是故不二,有相皆遣,有理悉收”。相較于僧肇的“遣相”,慧遠除了“遣相”外,多了“收理”的部分?!安欢ā钡恼J知,慧遠將它形對“佛性、空、如等義”,以“理體”名之為法;僧肇對于“不二法”之實,將之認為“體與相絕”,二者之詮釋說明上,有其不同理解與著重處。

吉藏是從能所的角度與本性清凈依持的立場對于“不二”做詮釋。其曰:“由體不二之理,故有不二之觀”,可知,“不二”可為理境,亦可為能觀。其亦曰“不二”為:“六道之所憑棲,眾圣于茲冥會”,所以“不二”為眾生之清凈依憑,亦為圣者證得之清凈理境。與僧肇、慧遠不同說法之處,吉藏提出“不二之觀”,目的即在說明菩薩利他的“適化無方”。

智者以“十種四句”展現“入”與“門”的關系,說明“不出不入”而入與“不入不出”而入是真入;照二不二法,通達無滯,名為門?!岸笔侵干?、涅槃或者真諦、俗諦等二邊之“二”;所謂“不二”即是指不依生死,非依涅槃之二;亦不離生死涅盤之不二;雙舍二邊及不二邊,通至中道,稱為不二法門。相較于僧肇、慧遠、吉藏的說法,智顗除了在“入”與“門”的十種四句詮釋出他的天臺化法四教判與圓教觀法,呈現出他天臺理論架構體系;此外,“入”與“門”、“出”與“入”、“二”與“不二”、“法”與“門”等等的詮釋,智者皆展現其“相即不二”且“不可得”的辯證方式,此為其特殊處。

結 論

本文所列僧肇、慧遠、吉藏、智顗等各家對于“入不二法門”的解說,可說各具特色。然而,對于理解“入不二法門”的意涵,何者為是,且更為確切與恰當?在理解“入不二法門”前,首先須對維摩之“默然”做一了解。以譯者鳩摩羅什的立場觀察,其以一則故事做為本主題“入不二法門”所述之結束:

什曰:如佛泥洹后六百年,有一人,年六十出家。未幾時,頌三藏都盡,次作三藏論議。作論已,思惟言:佛法中復有何事,唯有禪法,我當行之。于是受禪法。自作要誓,若不得道,不具一切禪定功德,終不寢息,脅不著地,因名脅比丘。少時得成阿羅漢,具三明六通,有大辯才,善能論議。有外道師,名曰馬鳴,利根智慧,一切經書,皆悉明練,亦有大辯才,能破一切論議。聞脅比丘名,將諸弟子,往到其所,唱言:一切論議,悉皆可破。若我不能破汝言論,當斬首謝屈。脅比丘聞是論,默然不言。馬鳴即生憍慢,此人徒有空名,實無所知。與其弟子,舍之而去。中路思惟已,語弟子言,此人有甚深智慧,我墮負處。弟子怪而問曰:云何爾?答曰:我言一切語言可破,即是自破;彼不言,則無所破。即還到其所,語脅比丘言:“我墮負處,則是愚癡。愚癡之頭,非我所須。汝便斬之,若不斬我,我當自斬”。脅比丘言:“不斬汝頭,當斬汝結發。比于世間,與死無異”。即下發,為脅比丘作弟子。智慧辯才,世無及者。廣造經論,大弘佛法,時人謂之為第二佛。夫默語雖殊,明宗一也。*《注維摩詰經》卷8《入不二法門品》。 (CBETA, T38, no. 1775, p.399, b5-27)

羅什所要表達的是:“所會雖一,而跡有精粗。有言于無言,未若無言于無言。故默然之論,論之妙也”*《注維摩詰經》卷8《入不二法門品》。 (CBETA, T38, no. 1775, p.399, b27-29)。羅什對于維摩之“默然”,說明無言之言,是論之精妙處。然,是否意謂羅什只以言詮的教相觀點來理解維摩之“默然”?對羅什所述,僧肇注曰:

肇曰:有言于無言,未若無言于無言,所以默然也。上諸菩薩,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無言,凈名無言于無言。此三,明宗雖同,而跡有深淺。所以,言后于無言;知后于無知。信矣哉!生曰:文殊雖明無可說,而未明說為無說也。是以,維摩默然,無言以表,言之不實。言若果實,豈可默哉?*《注維摩詰經》卷8《入不二法門品》。(CBETA, T38, no. 1775, p.399, b5-c7)

從言詮上來說,對于不可說的不二境界詮釋有其粗妙之分,即無言于無言,勝于有言于無言,亦勝于措言于法相。此三階段之論法,言說不如無說,知不如無知(無所不知)。維摩所呈現的可說是“無言”教相,然此教相若非文殊般的智慧,要懂得此般理境,實非容易;亦可解讀為維摩所呈現的是不二理境,當下即入不二法門之境界。維摩居士所呈現的,應是理(門)與教(門)不二的展現。四家(僧肇、慧遠、吉藏、智顗)的說法之中,與僧肇相契合且說得更淋漓盡致的,可見于智者十種四句的第三與第四四句的說法。

從實踐的角度看諸師對于“入不二法門”方法的說明:僧肇并沒有明顯說明如何證入不二門的方法,然從體解“無相之道”與羅什“空門”的說法,可知其入手處即是大乘之無相空觀?;圻h曰:“舍相證會”名為“入”,可知其運用之方式,應為舍除虛妄之相,以證得平等不二之理。吉藏則以體達不二之理,故有不二之觀,以達菩薩之適化無方。智顗以“一心三觀”入不二理境,為圓教之菩薩。諸師們的說法,各有其修行上之實踐與行證之依憑,只能說,鳩摩羅什所翻譯之經典,透過諸師們的競相注釋,在漢地開展出許多具影響力的弘法大師。

本文通過對僧肇、慧遠、吉藏與智顗等四大師對于“入不二法門”的詮釋予以分析,由中了解各家展現獨具特色的義理思想,并從中呈現鳩摩羅什所譯之經典于漢地為諸家所重視,并于中呈現其甚深的影響力。

猜你喜歡
維摩羅什文殊
敦煌壁畫中的“探身維摩”像①
云岡石窟中維摩詰造像的類型與分期
套娃為什么被叫作“瑪特羅什卡”
文殊菩薩啟智圖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六月節令殊勝之維摩詰居士維摩無病自灼灸 不二門開休闖首
莫高窟第98 窟《維摩詰經變》新探
酒泉文殊山萬佛洞西夏四角天王圖像初探
一代佛學宗師:鳩摩羅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