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傳統美德文化教育的探討

2016-05-24 13:43孫瑀鍶
課外語文·下 2016年3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初中語文

【摘要】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本文通過統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全冊語文,挖掘課本中傳統文化對于當代品德教育的意義,通過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的課堂中的熏陶,使學生樹立道德信仰,感悟傳統文化的美德和本質,將中華美德融入教育目標的體系中,達到美善和諧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學;初中語文;德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軟實力,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語文教育,則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傳統品德教育,對學生的德育人格進行培養和塑造。語文學科中的傳統德育教育較為豐富,這是與語文教材的編寫原則相符合,教材內容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德育就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其具體的首先表現為在語文學科中蘊含著倫理道德文化思想,例如尊師敬長、誠信正義、仁愛愛人等相關的內容都是針對學生德育文化教育的資源;其次在古詩教學、文言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宣傳優秀的歷史文化思想,還有語文的課文內容多為宣傳優秀的民族精神的內容,通過教學教授,塑造學生的德育品行,有利于學生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和道德信仰。筆者統計了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一至初三共計169篇文章,其中對于傳統德育教育的達到118篇,并繪制了如下的統計表。

表1是依據表2中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德體系構成的中華道德文化和道德信仰的主體框架進行歸納整理,將內容大體分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而其他德目都可以合并在以下的關鍵要素之下,作為其分支和細節,如慈、愛、孝、悌、誠、忍、平、和、忠、節、勇、恕、勤、檢、廉、恥等等。表1顯示在初中語文全六冊教材中70%的內容都是塑造中學生品格本性,并且隨著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對人格塑造的文章增多,教材的深度和難度也逐漸提高,逐漸通過文言文、古詩進行隱晦的熏陶,讓學生在理解傳統文化之中挖掘美德美育。教師通過吸收和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美德美育的思想精髓,使之恰如其分的融入當代品德教育的目標體系中去,在語文課堂的課本教材的教學與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真正做到“先成人,后成才”。那么如何將傳統的美德教育滲透到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德育塑造。

一、以語文三維目標為基本,提高學生傳統德育的認知

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是每位教師、每門學科的責任。由于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使語文成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隨著課程改革,三維目標的確定,使教師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引起了教師的關注也加大了教學的時間,也是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奠基石。語文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課知識,更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品德。所以,要求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挖掘課本中有關的傳統德育、傳統文化的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切實的做到文道結合,文以載道。例如在德育中的“仁德”,是自孔子以來推崇的核心價值觀,“仁愛愛人”也成為我國優良的傳統。當今的感恩教育、孝道教育都是可以進行教學探索的內容。根據表1我們可以發現,對于仁德教育的內容有很多,那么如何引領學生,如何挖掘其中的仁德內涵,如何對教材中的教育內容進行充分的開發利用,是初中老師應該深入研究和學習的。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在講課中不僅要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以及學習抓住人物特征刻畫人物的方法還要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讓學生學會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懂得感恩、愛人,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自己的父母、親人表示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

在語文教學目標中要做好融入傳統德育的教育,不是隨意、生硬的去搞教育,而是要在理解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挖掘教材,明確課本教學內容的地位和側重,有計劃、有層次的滲透教育,做到與課標一致、與教學目標相符,內容銜接,貼切。

二、以傳統文化核心入手,發揮經典塑造人格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積淀,經典的文化精髓和美德都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里流淌,關于人的道德秉性的修養,比任何一個民族都要豐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有很多的文章涵蓋了五德的典范。例如《禮記》《論語》《孟子》《左傳》《戰國策》。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剖析,讓學生明確文章所傳達的思想主張,以及民族精神、思想在長期歷史延伸中所塑造的民族性格。例如在《論語十則》中,不僅要教學生如何學習,更要教會孔子《論語》中更深刻的內涵,要教會學生虛心好學的謙遜、有為的抱負志向、堅毅的意志品質和誠信待人的品質。巧妙地運用教材中的內涵,因勢利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于無聲處的情境下,感受中華美德,會比直接的說教更有效果和意義。

《出師表》就是很好的典范,我們在出師表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還有為實現先帝遺志的信,還有諸葛亮的諫言體現的智。在講課中結合諸葛亮的忠于國家、忠于使命的品德,引導學生向諸葛亮學習愛國精神,學會怎樣向他人有分寸的陳述自己的建議和觀點,教師通過組織教學,利用情境教學、小組探究等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深切的感受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對劉備父子的感情,加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的教育,集仁、義、智、信四德來塑造人格。

初中教材中,有很多修身養性、獨善其身、安貧樂道的內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氣節;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和憂患意識。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在如今的素質教育中更有積極的教育意義。語文教育是我們傳承傳統文化的紐帶,是提高初中生精神世界的基石。發揮經典塑造人格,激勵學生夯實基礎,培養健全人格,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實現人生的價值。

三、以實踐教學為手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德育教育不僅僅依托于課堂的教學,更是貫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要利用各種機會,開展相關的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育教,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課內、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潛移默化的灌輸學生的德育。通過開展更多的活動,讓學生能主動、自主地進行學習,讓其在社會生活、為人處世的實踐中得以運用,真正的學以致用。

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開展各項活動。比如學習《黃河頌》這篇文章,目的是歌頌了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學生會被那種氣勢磅礴所吸引,并且這篇文章的節奏強,適合學生朗誦。所以教師可以根據這篇文章,開展一場朗誦比賽,比如選擇愛國主題的進行朗誦演講,這樣既能通過活動讓學生積極地提高興趣,又能對德育知識充分理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對學生進行語文作文輔導時,可以在語文作文的立意上進行把握,將德育與作文相結合,在立意方面通過融入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思想,讓學生在寫作時,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等融入進去,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又能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開發出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學生要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融入社會的潮流中去,不斷通過文化學習、德育教育以及社會實踐,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質不斷提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慰問采訪革命先輩,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培養愛國情懷,抒發自己的感情,利用正面教材引導學生塑造思想。學生通過課本學到的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熱愛祖國、誠信待人等等優良品德,讓其真正地投入實際生活中,這樣在思想和行動上達到一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德育教育引導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真真切切的實際中體味真情溫暖。

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文化課的學習,更要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滲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此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思想境界。教師也應該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不斷地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同時要深入的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的精髓,結合多種教學模式進行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培養,陶冶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情操,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培養優秀的祖國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曉琴.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美德教育的滲透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11)

[2]張曉花.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美德教育透視[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3.

[3]孫尊玲.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美德的滲透策略[J].教學實踐研究,2015(4)

[4]劉慧,李敏.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作者簡介:孫瑀鍶,女,1994年生,吉林省延吉市人,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13級漢語言專業本科生。指導教師:郭艷春(1971-),女,1971年生,吉林省延吉市人,延邊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與研究、德育教育研究。

(編輯:李艷松)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德育初中語文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