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知識在生產力結構中地位的演變及其辯證關系

2016-05-26 13:50劉啟春陳建華
江漢論壇 2016年3期
關鍵詞:辯證關系知識生產力

劉啟春 陳建華

摘要:不同的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知識在生產力結構中的作用與地位大相徑庭。生產力中包含知識,知識具有生產力功能,二者辯證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經歷由弱到強再到主導的漫長過程之后,知識逐漸成為生產力的主導性因素和決定性要素,體現了生產力發展的智能化演進規律。因此,對知識與生產力辯證關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知識;生產力;結構地位;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B0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6)03-0052-05

在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僅知識的內涵與外延差異巨大,而且知識在生產力系統中的作用與地位也迥然不同。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知識的生成史和發展史,同時也是生產力的進化史。生產力中包含知識,知識具有生產力功能,二者辯證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經歷漫長的由低級到高級、由弱到強再到主導的過程之后,知識逐漸成為生產力的主導性因素和決定性要素,人類智力(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體現了生產力發展的智能化演進規律。

一、知識在生產力結構中地位的演變

知識在生產力系統中的作用與地位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進步而相應變化。任何劃時代的革命性的進步,對于生產力來說,都與知識的創新息息相關,由此彰顯了知識在創造和變革歷史方面的巨大威力。然而,知識成為生產力的主導性因素和決定性要素卻經歷了一個由弱到強再到主導的漫長過程。

1.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在生產力結構中,知識的地位幾乎忽略不計

遠古農耕時期的知識進展遲緩、作用力極其有限,在生產力結構中居于較次要的地位,個人的經驗、技能等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而且這些經驗知識大多數情況下與物質生產實踐直接融為一體。由于交往方式閉塞,生產力經常只能在相對孤立的局面下進行,而且極易失傳。因為“當交往只限于毗鄰地區的時候,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域都必須單獨進行……發達的生產力,即使在通商相當廣泛的情況下,也難免遭到徹底的毀滅”。因而,在農業社會中,知識幾乎長期滯留在經驗層面,且大都表現為低水平的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這在勞動形式方面表現為體力勞動發揮決定性作用而腦力勞動所占比重相當有限:在勞動工具方面表現為主要依靠鐵器、畜力等手工工具;在勞動對象方面表現為人類勞動主要作用于土地。在這種自然經濟形式背景下,有限的勞動效率使得物質產品貧乏且生活水平低下,僅能滿足基本生存需要,靠天吃飯是生產生活的常態,勞動力和土地在生產力系統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2.在工業經濟條件下,知識在生產力結構中的地位上升,但次于資本

進入近代以后,在砸碎神學和經院哲學的枷鎖的基礎上,人們從古代的科學成就和哲學思維中汲取養分,逐漸形成了獨立的科學知識體系。在利益驅動的影響下,工業社會時期的人們對探尋自然規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此,知識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它不僅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且創造了豐厚的物質資料,使得社會面貌、結構等舊貌換新顏。當然,知識對生產力的巨大作用離不開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資本的依賴。一方面,通過結合、滲透、物化的方式,知識廣泛參與社會生產,知識的生產力功能被發掘、發揮。有助于促進和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只有當勞動資料不僅在形式上被規定為固定資本,……而是表現為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的時候,只有到這個時候,資本才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或者說,資本才造成了與自己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知識在資本的扶持、支撐下迅速發展的同時,也要被資本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因為“自然科學本身(自然科學是一切知識的基礎)的發展,也像與生產過程有關的一切知識的發展一樣,它本身仍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在工業社會,盡管知識的地位較之農業社會有所提高,也大大地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知識發揮作用的深度、廣度、程度與頻度都要受到資本的約束和控制??傮w上說,工業社會生產力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勞動者以文化型產業工人為主體,生產以機電體系為勞動手段,主要勞動對象是金屬、煤碳等非再生資源,在生產力結構中資本占據著主導地位,科學(知識)在生產中僅是一種外生力量,因而在生產力之中位居次要、服從地位,要服從資本的支配。

3.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的地位顯著提高而躍升為生產力系統中的主導性因素和決定性要素

自20世紀中葉開始,人類社會生產的物質條件發生了根本改變,無論勞動本身或是勞動力素質等,都明顯地呈現出日益知識化的趨勢。大量的經濟事實表明,科學知識對經濟的貢獻占絕對優勢,傳統產業越來越蘊含現代科技因素,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知識型產業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支柱型產業。知識已由經濟增長的“外生力量”轉變為內在的核心因素,使社會財富以原子裂變般的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如果說工業社會以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主要依靠資本和自然資源,那么,前所未有的根本改變已經形成,組成產品的價值構成也不再是傳統的體力勞動或自然資源,而是智力、信息資源等。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在生產力構成中超越了資本、自然資源等要素的地位,成為了主導性要素和直接的生產力。正如德魯克所說,作為改造自然的支配力量,智力知識的威力和作用不僅已經展現出來,而且已成為決定社會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文明的關鍵因素,智力資源將在未來社會里取代傳統自然資源、資本和勞動力而躍升為最重要的資源形式。

在生產力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經濟領域,知識運用的廣度和深度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見,在悠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伴隨生產力系統的自我擴張和生產力主導因素的更替,知識在社會生產中不僅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且在生產要素的排序中也愈來愈靠前、層次越來越高,逐漸取代資本等而躍升為主導地位。日積月累的知識不僅演變為一種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而且是最具創造性、最有價值的核心資源以及支配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知識在生產力中的地位所經歷的這種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由弱到強再到主導的歷史演進路徑,充分表明了人類生產力發展的智能化演進規律。

二、知識與生產力的內在聯系及辯證關系

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我們不妨繼續追問,決定生產力自身的又是什么力量或因素呢?其實,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尤其是在高科技信息時代的今天,已經愈來愈明顯的把這一客觀事實充分呈現出來,即:知識不僅是人類的最高權威,而且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力量,它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最終推動作用,同時,知識也是人類與動物、社會與自然最后的天然分界線。

1.生產力包涵知識

知識,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是生產力的組成要素之一??梢哉f,生產力的發展史,就是知識的逐漸積累和運用于實踐作用于生產力的歷史。通過詳盡地考察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蒸汽機、紡織機等近代科學技術直接進入生產過程并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基礎之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858年手稿)》、《資本論》等論述中指出,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無法滿足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欲望,他們更渴望追求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自覺應用科學技術??茖W技術融入直接的生產過程,成為一種獨立的要素。由此,馬克思提出“隨著大王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取決于這種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百Y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痹谏a過程中,直接勞動盡管在質的方面不可或缺,但在量的方面將逐漸變得微不足道,相反,知識尤其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應用則顯得尤為重要。

20世紀80年代末,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意識到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意義,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極大地深化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和重視。20世紀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迅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興起,使鄧小平的科學論斷得到了強有力的印證。在當代,超越了純粹知識形態的科學技術已經日益物化為強大的生產力,并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人是整個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目的性的存在。作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梁與中介,生產力包含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兩個方面。一般來說,自然的人化是指人類實踐活動必然使得實踐中的自然因素、自然關系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從本質上講,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對象世界的人化。在實踐活動中,人類憑借自己的智慧從自然界獲取自身需要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增進和加強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其結果是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人類依次過渡到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在發掘利用自然的漫長進程中,依靠世代積累的經驗和日益改進的技術,人類的認知能力日趨提高并逐漸掌握了一系列自然規律,并將一切自然物種的尺度(規律)內化為自己內在的尺度,不僅塑造了自身,而且豐富和完善了人的本質,使自身享受到更大的自由,其結果是使人類逐漸或正在進入知識經濟社會,這就是人的自然化的過程??梢?,生產力既包含認識自然的力量,也包括改造自然的能力,且這兩種力量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當然也是互相促進的。如果把知識和智力排除在生產力范疇之外,僅把生產力理解為人類改造、征服自然的力量,顯然有失偏頗。

人類的勞動決不是單純使用體力的活動,而是既包括人的體力又包含人的腦力的活動。因為勞動力是“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因而,勞動力就是人進行勞動的能力,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因此,它的實際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物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在馬克思看來,因為一般的“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所以,創造價值的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而不僅僅是體力勞動。由此,馬克思意識到,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智力因素與體力因素共同發揮巨大作用,一般的社會知識將在更大程度上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如前文所述,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具體勞動中的體力和智力的比重以及發揮的作用會有所區別,但隨著科學知識的進步和人類進入智能化時代,知識、智力因素在勞動力中越來越占據著主導地位并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從結構性要素來看,物質型的“硬”要素和智力型的“軟”要素共同組成生產力結構。一般來說,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不僅智力型的知識勞動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形態,而且,物質型的“硬”質要素也越來越呈現出“軟”化的特征,即,物質型要素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知識化智能化的程度越來越強。

2.知識的生產力功能

知識的生產力功能,也即知識的實用功能,自近代以來釋放了巨大的能量與威力。早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就把科學(知識)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認為科學(知識)在歷史上是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并認識到知識(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巨大促進作用,指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點是一目了然的”。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依靠自身的智慧,人類對知識的生產力功能不斷挖掘,從而不斷地塑造自身的能力、改變自己所面對的世界,將現實的世界予以人化。也就是說,知識尤其自然科學知識是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人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作準備的。近代以來,“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至理名言被發揮到了極致,“在最近三百年中,隨著基于普遍的、系統的概念框架的高度發達的科學不斷地涌現出發現與發明,科學之社會影響的速度和力量一直以幾何級數倍增”,最終導致資產階級統治不到一百年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生產力總和更多更大。正如弗蘭克,梯利所言,“中世紀以后……堅定地相信人類理性的能力,……幾乎一切近代偉大的思想家都對科學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感興趣,懷著熱誠的樂觀主義展開未來的時代在機械工藝、技術、醫藥以及政治和社會改革上令人吃驚的成就”。

一般來說,知識與其他生產力要素相結合,通過滲透、融合或物化的方式來實現在物質生產力中的功能和作用。如知識向勞動者的滲透和融合主要是通過學習、教育來實現的;知識向勞動資料的滲透、融合與物化突出表現在勞動工具的發展與使用方面,蒸汽機、紡織機、電子計算機、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無一不是各個時代人類最尖端的知識結晶;知識向勞動對象的滲透主要表現在深化和擴大勞動范圍、創造新材料、拓展新用途以及促進改進生產工藝和生產方法、改善勞動組織、提高管理水平等。

自近代以來,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知識尤其科學技術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茖W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頻率正在日益加快,科學與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也相互滲透、融合。這不僅將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推進了一大步,而且使人類的生存態度、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發生重大轉變,整個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乃至人際關系皆受到極大影響。

三、理論啟示與實踐價值

綜上所述,在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僅知識的內涵與外延差異巨大,而且知識在生產力系統中的作用與地位也截然不同。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知識的生成史和發展史,同時也是生產力的進化史。生產力中包含知識,知識具有生產力功能,二者是融為一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系。這一研究對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對當代中國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1.該研究有利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生產力理論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與時俱新的科學,其生產力理論也必須隨時代的前進而補充、豐富、發展和完善,在當代,我們必須立足于知識經濟社會現實,動態地系統地考察和研究當代生產力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革。尤其在生產力要素方面,對知識與生產力關系進行研究能夠極大地拓展傳統生產力理論的研究視閾,把傳統的勞動者、勞動工具以及勞動對象三要素進行與時俱進的豐富、補充和發展。如前文所述,伴隨生產力系統的自我擴張和歷史上生產力主導因素的更替,知識在社會生產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生產要素中的排序也愈來愈前、層次越來越高,從而逐漸取代資本等躍升為主導要素,成為最具創造性、最有價值的核心資源以及支配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以知識在生產力系統結構中地位的演進及其辯證關系為研究對象意味著抓住了當代生產力變革的最本質的特征,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而且有利于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知識經濟社會的認識,

2.該研究有利于我國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知識產權制度建設以及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首先,對于我國發展社會生產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提高、增進人類生產力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永恒主題,任何社會形態都不能超脫。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已在發展生產力問題上達成共識并取得了卓越成就。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國夢的前提?,F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非常迫切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在新的生產力革命的前提背景下,盡快地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只有不斷地研究當代生產力發展的新環境、新特征,揭示生產力領域尤其生產力要素所發生的新的結構變化。才能尋找到一條既遵循生產力發展的新規律,又適合中國國情的生產力發展道路。

其次,有助于推進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在人類日漸邁入知識社會的當代,以原子裂變般速度激增的知識不僅豐富了自身的內涵,而且極大地拓展了外延,徹底改變了生產力的內部結構,還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毋庸置疑,知識產權制度就是這個時代發展的核心和主題。從根本上說,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歷程從各種角度都已經印證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制度。作為體現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戰略資源,知識產權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載體??梢哉f,知識的商品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因而,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決定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

最后,它是我們深入認識知識經濟現實,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知識經濟已是一種客觀存在,知識在當今社會的經濟活動中越來越占據著主導地位,是一種以高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有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充滿活力的經濟形式。只有適應知識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加快知識化社會建設,加強獲取知識、吸收知識、交流知識的能力,著力加強自主創新力度和培育新的產業,主動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探索中國特色現代生產力的發展之路,才能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更加復雜,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著后起國家追趕與發達國家經濟、科技優勢“兩面夾擊”的壓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知識發展戰略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自主創新,加快知識化社會建設,探尋新常態下推進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知識型生產方式的變革,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研究、揭示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發展的新規律、新特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我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探索中國特色的知識生產力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 胡靜)

猜你喜歡
辯證關系知識生產力
來不及生產力
應投資于教育以提升生產力
扶貧生態移民工作中一些辯證關系的處理
語言學習與不同語境的辯證關系
勞動價值與制度價值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研究
習題變一變 思維現一現
是“知識”,還是“知識權力”追求?
愛與知識的力量
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反腐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