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甑皮巖首期陶雙料混煉工藝及陶雛器初探

2016-05-30 10:48陳向進周海
江蘇陶瓷 2016年2期

陳向進 周海

摘 要 通過模擬甑皮巖首期陶的考古試驗發現,甑皮巖首期陶未經燒制的泥坯即可勝任燒煮田螺而不開裂。甑皮巖首期陶是甑皮巖先民運用雙料混煉工藝制作的陶器雛形遺存,是一種特殊的陶器。雙料混煉是甑皮巖先民有意識的行為,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是上萬年前甑皮巖先民的一項發明創造。

關鍵詞 雙料混煉;陶雛器;甑皮巖首期陶

廣西桂林市的甑皮巖、廟巖、大巖遺址先后發現了距今萬年以上的陶器,桂林市因此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的城市,并以此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陶器起源地之一。

經模擬考古試驗發現,桂林甑皮巖遺址出土的第一期陶器作為未經燒制的泥坯即具備燒煮田螺不開裂的功能,其奧秘在于特定配比雙料混煉工藝,這個發現對陶器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雙料混煉及陶雛器涵義

(1)雙料混煉

雙料混煉是指利用一種自然泥土與另一種材料(土壤、石料、貝殼或其他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加適量水互相羼和,經過一定方式混練后,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及抗燒能力的坯料,用此坯料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溫燒煉并且煉而不裂的工藝。

(2)陶雛器

雙料混煉陶雛器是指采用雙料混煉工藝制作,通過一定方式成型,未經燒制即可承受一定程度火燒且燒不開裂,具有一定用途,在使用中不斷經受火燒并形成一定致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夾砂泥塑器,簡稱“陶雛器”。

2 甑皮巖首期陶引起的爭議

(1)甑皮巖遺址首期陶基本情況

甑皮巖遺址發現于1965年,1965年6月進行試掘,1973年6月至1975年8月第一次挖掘。2001年4~8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力量對甑皮巖遺址再次挖掘,2003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工作隊、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桂林市文物工作隊等單位聯合發布中國田野報告集《桂林甑皮巖》。

甑皮巖史前文化遺存分為五期,第一期距今約12 000~11 000年,第二期距今約11 000~10 000年,第三期距今約10 000~9 000年,第四期距今約9 000~8 000年,第五期距今約8 000~7 000年。經多學科的綜合研究表明,甑皮巖史前遺址沒有稻作農業,沒有家畜馴養,也沒有家豬飼養。甑皮巖史前文化遺物經數次考古挖掘,目前共出土第一至第五期陶制品439件(另有未定名器45件)以及大量的陶器碎片。其中,第一期陶器最為原始,第二至第五期陶器在制作工藝上呈現出不斷發展進步的特點。

甑皮巖遺址第一期發掘的成型陶器僅有一件,為兩片陶器殘片(見圖1),呈敞口、圓唇、斜弧壁的圜底釜;器表灰白色,近口沿部分顏色略深,呈灰褐色;器表開裂,呈鱗片狀;口徑27 cm、高16.4 cm、口沿厚1.4 cm、胎厚3.6 cm?,F將甑皮巖遺址出土的第一期陶器簡稱為“甑皮巖首期陶”。甑皮巖首期陶距今12 000年,它燒成溫度極低,胎質疏松,遇水易解離,疑似沒有完全陶化,歷經萬年歲月的侵蝕奇跡般留存至今,于2001年重現人間。

(2)甑皮巖首期陶是否是陶器

甑皮巖首期陶引起專家們的爭議,爭議主要圍繞燒煉溫度未達250 ℃且沒有陶化是否可以稱為陶器。根據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桂林甑皮巖》,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專家經熱釋光技術的測定,證實其未經250 ℃以上溫度燒制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考證甑皮巖首期陶為半圓頭盔形器皿(見圖2),材料為泥夾砂,疑似先人用于燒煮田螺的器物。經研究分析,甑皮巖首期陶具備陶器三個特點:1、通過一定方式成型;2、經過火煉燒制;3、能煮田螺,換言之具有特定用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3年編著的《桂林甑皮巖》稱甑皮巖首期陶為陶釜,2012年編著的《文明的足跡》則稱為陶器,英國BBC電視臺2009年紀錄片《人類旅程》介紹甑皮巖首期陶為世界最古老的陶器之一。也有質疑的聲音,比如有專家認為它不是陶器,屬“夾砂泥塑器”,因為它燒成溫度低于250 ℃,尚未完全陶化,尚屬泥塑器物。

3 雙料混煉試驗及啟迪

(1)模擬甑皮巖首期陶的考古試驗

為研究甑皮巖首期陶是否屬于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的專家組織了模擬甑皮巖首期陶的考古試驗。試驗顯示,在特定情況下,未經250 ℃以上溫度燒制的泥塑器可直接用于燒煮田螺而不裂。我們將模擬甑皮巖首期陶的試驗稱為“雙料混煉試驗”。試驗是將天然陶土與砸碎的石英石按特定比例配合,加適量水運用雙料混煉工藝充分揉練為坯料,坯料具有一定的粘結力及抗裂性,用其捏塑而成的半圓頭盔型 “泥塑器”僅需晾曬數日,不用燒制就可用于燒煮田螺等食物,“泥塑器”直至田螺煮熟都不開裂(見圖3、圖4)。

(2)人類智慧的體現

考古模擬試驗表明,“夾砂泥塑器”能承受火煉而不開裂的奧秘關鍵在雙料混煉、骨肉相融及特定比例雙料混合,只有符合特定配比的雙料混煉才能承受高溫并保持不裂。

經充分研究以及多次考古模擬試驗,我們認為:甑皮巖先民創造性地掌握了泥土與砸碎的石英石按一定比例混練后,捏塑的器皿能用于燒煮田螺等食物,甑皮巖首期陶是甑皮巖先民運用雙料混煉工藝制作的陶器雛形遺存,雙料混煉是甑皮巖先民有意識的行為,是人類智慧的體現和結晶,是萬年前甑皮巖先民的一項發明創造。

(3)甑皮巖首期陶是特殊的陶器

經分析我們認為:甑皮巖首期陶是甑皮巖先民捏塑晾干的“夾砂泥塑器”,用途是燒煮田螺等食物。在燒煮食物的過程中經受了不同程度的火煉,具備了一定的致密度。甑皮巖首期陶雖然沒有燒煉到陶化的溫度,更沒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備陶器的基本特征及相應的應用功能。

我們認為:甑皮巖首期陶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它是陶器的雛形,是陶雛器。這樣的器物在經受更高的溫度燒煉后可完全陶化。甑皮巖首期陶是甑皮巖陶器產生前經歷的一個雛形階段,我們據此推測,陶器起源經歷過一個陶器雛形的發展階段。

(4)雙料混煉陶雛器的意義

甑皮巖首期陶是典型的“雙料混煉陶雛器”,是它將萬年前的桂林先民帶入了煮食文明的階段;也正是雙料混煉的發明,使陶器雛形的產生成為了可能,催化了陶器雛形的萌芽,推進了陶器的起源及發展。

陶雛器的出現,揭示了人類從燒烤食物向燒煮食物發展的需求,觸及了甑皮巖陶器起源的脈搏。它最終促成陶器的產生。甑皮巖先民從此進入煮食文明的發展階段,這對進一步認識陶器以及整個人類文明起源及發展的歷史進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 雙料混煉的進一步思考

桂林發現的雙料混煉陶雛器是萬年桂陶的祖先,堪稱“陶祖”,是“智慧之源、文明之祖”的罕見例證。雙料混煉是萬年前人類智慧的結晶,雙料混煉的發明開啟了人類文明及智慧發展之旅,人類文明因雙料混煉陶雛器的誕生取得重大進步。雙料混煉在廣西地區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廣西地區歷久彌新的制陶工藝。甑皮巖首期陶頑強抵御萬年歲月的侵蝕,奇跡般地留存至今,雙料混煉工藝也自萬年前神奇般地傳承至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欽州坭興陶、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靖西壯族夾砂陶、賓陽鄒圩下窯陶、新窯陶等廣西各地制陶技術均為典型的雙料混煉制陶工藝,雙料混煉成為歷代廣西制陶工藝的典型特征。

今天,采用北部灣欽江兩岸東泥西泥雙料混煉制作的欽州坭興陶已經成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雙料混煉工藝的獨特特性使自然素面的坭興陶窯變出彩更是成為坭興一絕,雙料混煉造就了無數的陶瓷藝術瑰寶,凝聚萬年桂陶文化精髓的坭興陶已經成為中華陶瓷文化產業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5 結 語

雙料混煉制陶工藝何以歷經萬年的傳承發展最終成為廣西地區的制陶瑰寶,凝聚及沉淀萬年精髓的雙料混煉制陶工藝如何在今天廣西陶文化產業的靈魂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如何促進廣西陶文化產業騰飛,更是值得所有當代廣西制陶藝人深思及研究的。

參 考 文 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文明的足跡[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