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西黑陶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現狀研究

2016-05-30 10:48杜睿
江蘇陶瓷 2016年2期
關鍵詞:田野調查傳承發展

杜睿

摘 要 本文基于扎實的田野考察,對尼西黑陶技藝的傳承作了全面的整理和分析,把尼西黑陶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放在當下來做整體性的考察,以探討尼西黑陶的現狀。

關鍵詞 尼西黑陶;傳承;發展;田野調查

尼西湯堆制陶歷史悠久,在西周時期已有制陶業,以民國時期最盛。1950年時,黑陶燒制的收入占湯堆村總收入50%以上,當時主要銷往德欽、麗江、康定等藏族和納西族聚居區域。解放初期,湯堆村僅有10多人制陶。隨著旅游業的悄然興起,原本的老路已經被竣工不久的香維公路所取代, G214國道也進行了拓寬。交通的便利帶來了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尼西黑陶也隨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慕名前來的旅游者絡繹不絕,為迎合國內外游客的需求,有創新意識的制陶藝人開發出了很多便于攜帶的陶制旅游工藝品和特色紀念品。這樣尼西黑陶的規模不斷的擴大,截至2009年,湯堆村139戶中有80多戶從事制陶生產,制陶人員達到146人。

尼西黑陶技藝的傳承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師傅邊做邊教,徒弟邊看邊學,另外徒弟從小在這種濃厚的藝術氛圍里成長,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這項技藝,這是一種實踐中的傳承。徒弟不需要交任何的學費,他們只需要去師傅那里學習,然后回家以后不斷地練習就可以了。村里許多年輕人出于改善自身經濟條件的目的,開始學習制陶手藝,許多過去以運輸為主要副業的家庭也轉向制陶業。制陶業成為了湯堆村繼松茸采集業之后的又一大產業,制陶藝人主要是男性,女性只參與部分制作和銷售?,F在湯堆村的制陶業以二十五歲左右的年輕人為主要力量。尼西黑陶的師徒傳承傳統,使制陶者能夠參與制作各種器型,并沒有技藝壁壘的存在。

解放初期,黑陶的學習制作在湯堆村合作社進行。那時村里的年輕人一起干活,干完活開始做陶,當時做陶基本都是自用或者用來交換其它生活必需品。合作社解體后,部分制陶藝人在家庭作坊里制作成品陶器,在幾十里外的市場上銷售,所以當時為了便于攜帶趕路,輕而薄是黑陶的標準,農貿市場也成為黑陶產品的固定交易市場,以物易物最終被現金交易所取代。20世紀90年代后期,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部分個人作坊由于工藝質量好,所以不需要自己去市場銷售,而是有人上門訂貨。訂貨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縣城的商販和貿易公司直接登門訂貨;另一種是設在湯堆村岔路口的黑陶公司統一接受訂貨。湯堆村黑陶公司有祥巴經營的黑陶公司和郭軍華經營的黑土陶公司,有段時間制陶師傅一起集中到黑陶公司去制陶。但隨著尼西黑陶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目前很多制陶藝人又回到家中自己開始做陶,做好之后直接拿到岔路口的黑陶專賣店去銷售。

黑陶銷售的對象主要是來香格里拉旅游的國內外游客,游客喜歡購買有當地特色的雕塑和奶罐,還有一些當地的酒店和餐廳會定制土鍋和花器。由于黑陶的燒成溫度只有800 ℃左右,特別易碎,當地的物流也不是很發達,因此尼西黑陶很難大批量地銷往更遠的地方。黑陶產品的易碎性制約了它的銷售市場。不同于傳統社會,黑陶在現代社會中除了作為日用品,其作為工藝品的市場同樣發展迅速并表現出新的時代特點。

因為黑陶這門傳統的手工藝,慕名來訪的人也越來越多。美國一個支持民間手工藝的基金會在2010年和2013年先后兩次來訪,并帶當地的年輕手藝人去景德鎮的樂天陶社交流學習了一周時間,回來后用現代建窯技術幫助湯堆的師傅在村路口用耐火磚建了一個窯,可惜因為修路的關系,新窯投入使用沒多久就被拆掉?;饡€資助手藝出色的師傅去美國參觀交流了一個多月,在高山研究所的幫助下,當地的制陶藝人去河北館陶學習了一個多月的黑陶制陶技術,回來之后他們在尼西岔路口用石頭砌成了第一個升焰式圓窯。

傳統的尼西黑陶因在露天中進行燒成(見圖1),對天氣條件有所要求,需選擇無風晴日,師傅一般選在凌晨5點開始燒制,地點通常選擇在離家不遠的空曠平地,方便搬運陶器。在坯體外圍堆放足夠松柴,坯體間的空隙處也要插入小根的木柴,外圍鋪上松針、樹葉,然后四周同時點火。燃燒過程中要用長木棍戳火堆以透氣。一般大火燃燒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左右,待柴燒完,坯體正紅時,迅速用木棍拔出并埋進旁邊的木屑堆中,形成還原氣氛,使有機碳滲入坯體,紅色陶器因此被熏成黑色,再等二十分鐘左右,用長木棍把埋在鋸木灰堆中的陶器挑出來,擺放在地上使其冷卻,最后在陶器中倒入酸奶,這樣可以使陶器內壁緊密,防止滲漏。燒制好的陶器,敲擊時會發出清脆的響聲。

目前大多數的制陶藝人都自家或兩三家一起砌窯(見圖2)。雖然燒制時間由原來的2個小時左右延長到5個小時,但是用柴量較平地堆燒要少,更加節能,受天氣條件影響也較小,陶器質量更加穩定,窯溫更高,破損更少,黑陶成色更穩定,保證了成品的質量,耗能更低,對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尼西黑陶制作的延續不僅得益于制陶的工藝、技術,更加得益于藏身于其背后的藏族人民智慧文化,恰恰是這種智慧文化保證了這種技術在保證自身完整前提下的傳承與發展。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深入,有關遺產保護管理的課題也越來越多,黑陶的傳承與保護也會吸引更多的關注。在藏漢文化融合的今天,尼西黑陶也應在保留藏族原始拙樸文化特色的同時,主動融入現代生活,使這門古老的技藝老當益壯,歷久彌新。

參 考 文 獻

[1]李月英,李曉斌,陳平,著.尼西土陶[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2]云南博藝經典文化公司主編.尼西土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3]邱耿鈺.中國民間陶瓷研究[M].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田野調查傳承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人格權平等的法人類學關懷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反思
簡論區域民族音樂田野調查研究方法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