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擊是武術發展的生命線

2016-05-30 14:22郭澤儒
昆明民族干部學院學報 2016年12期
關鍵詞:生命線技擊武術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摘要】武術,作為一種民族傳統運動項目、一種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一種哲學甚至是一度時期必要的生存方式。武術之所以能夠歷盡千年生生不息,必然有其獨特而恒定的生命主線,其本質恰恰是人民生存、生活的必然需求。人民為什么會有這種需求呢?因習武能讓人民由弱變強,從陰暗到陽光,克己愛己,保家衛國,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技擊是所有武術動作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技擊;武術;生命線

武術,亦稱武藝、功夫、國術。它是中華先民幾千年來摸索、創新、創造并借以鍛煉身體和自衛圖存的一種手段。武術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華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武術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發揮著應有的作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生命血脈之中。經過不斷的傳承、完善,它已經發展成具有多種功能的體育運動項目,受到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愛、是我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絢麗奇葩,歷久彌新。如詩、如畫、如歌、如賦,充滿著神秘色彩,飄蕩著生機勃勃的韻律。習練者晨起餐霞飲露吸收大自然營養滋潤,日落觀山望海、遠望重山、近聽流水,平衡陰陽一呼一吸、吐故納新,體悟純陽真氣。貴以時日恒毅持修則可以深深地感悟體認到武學的深邃迷人,精湛的技藝。在文化秘碼的應合破譯中追朔上古神話與今人思想的融合,雖經歷了日月往來、寒暑易節、斗轉星移,然這些并沒有掩蓋住它的神秘痕跡。特殊的文化內涵以特殊的承傳方法延續發展至今,仍然散發著熠熠的神明光茫,并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成長。在新時期對競技提高,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讓我們在一門深入、長持熏修中領略汲取武學靈感吧!

武術,作為一種民族傳統運動項目、一種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一種哲學甚至是一度時期必要的生存方式。武術之所以能夠歷盡千年生生不息,必然有其獨特而恒定的生命主線,其本質恰恰是人民生存、生活的必然需求。人民為什么會有這種需求呢?因習武能讓人民由弱變強、抗敵御辱、強生延壽、保家衛國,立身愛己,大有為天下。以上的因,足以形成武術千百年來蓬勃發展的勢,進而發展成為有益于人類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善舉的果。雖在精進的大道上歷經坎坷,但它已經成為植根于世界人民心中的高級文化大餐,并以頑強的生命力前進著、對人類發揮著其獨特的養生、強身、武美、技擊作用。在研習過程中要求練時無人勝有人,用時有人似無人。借假無窮意,煉出真功夫。搭手應戰,一動一靜互為根用、一開一合一念妙用、一呼一吸生死斷定。在攻防中舉手投足皆含應機而發之準備,須在虛靈含蓄中意力不滯無窮,動善時方為貴。平日訓練首先要丹田氣充實,臀部力穩,頭、指、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鉤打、按打、掛打、鋸打、搓打、拂打、疊打、裹打、踐打、截打、堵打、摧打、撥打、滾力打、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進步打、退步打、橫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體之片面打、局部之整體打、上下卷打、左右領打、內外領打、前后旋打,力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動靜已發未發之機和一切暗手打法,雖系局部,若非實地操作亦不易得、踢、打、摔、拿聲奪命、就敵之力、趁人之勢。他來咱走,他走咱隨,尋找機勢爆炸襲人。不使猛力打人,只求法術逼人。打人不露相,起手不見手、起腿不見腿。制人不見形,如見形影便不能。閉門爭戰,隨開隨合應感而發。一觸即發、身若機器、腿若彎月、步似陀螺。低腿攔門不過尺,高腿奪命不過臍??s展攻防,進門變相,多用暗手、步法當先,來勢兇猛,騰挪變步。他要退下,左連右隨;步法緊隨,得機得勢。開伊之門、進伊之家、入伊之懷。如同大車來臨、大水浸身、渾然一體、處處進攻、能用皆用、靈機一動、制敵一瞬、制敵勿動,得其生存之機技擊不差毫厘、意勢均整、毛發如戟、渾然無形、虎嘯龍吟、意無空回,谷應山搖、上下相隨、輕靈圓轉、無形無象、隨機應變、氣復原倉。

技擊,小則在規管制度范圍內論輸贏、大則是在雙方搏殺中定生死。軍旅武技是源于古代以兵法為指導的兵技之一,在戰場上有著它的實用價值。說到技擊,必須先認識人自己的本能。人的本能就有強弱之分,在實戰斗爭中自然就有勝負之分,但受過技擊訓練與沒受過訓練的人卻會有天壤之別。它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人的思維能力和體能潛力,充分體現了爭斗中的技術力量,從而征服對手,戰而勝之。而在所有的武術運動中,其動作招式不論是模仿動物捕食相拼,還是實戰動作提煉,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制敵取勝把控生存,在生死搏殺中掌握自己的命運、技擊水平高低強弱當然成了武術發展取舍條件、而技擊又是武學最原始訓練的目的所在。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武術由原來的單一需求變成了現在的多樣并存、而其變革不失真意、雖有競技自選、傳統演練、散打搏擊、功法展示、氣功養生等百花盛開的局勢,不論中外人士一提到武術便情不自禁的與功夫技擊聯系在一起了,為什么呢?其實這就是武學內涵的真實魅力所在、也只有智慧的中國人民能在生存實戰中結晶出如此美好的文化,子承孫繼傳續至今。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術道并重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在性命相搏時,則視為決斗,尤其在軍旅則更無道義可言,須與對方抱有同死決心,若擊之不中,自不能擊,動則便能致其死,方可擊之。決心如此,自無不勝。如若同道相訪,較試身手而言,是為友誼研討性質,則與搏殺不同,須首重道義,較量之前須以禮讓,講武德、講分寸、較量之時要觀察對方之能力如何。如果技能稍遜,不妨讓之。如若相差甚遠,則須全讓。言詞和藹,舉止有度,點到為止、切不能驕橫狂躁,大傷和雅,因舉手投足雙方心里清楚。夫而后武德精神得以漸復,古道得以長存。

中國武術起源于實戰技擊,“廣大高明而不離乎日用”,“學以致用”是人們習武的目的和信條?!皩W”乃習武者平日研習之朝夕漸摹,“用”則為實戰運用之自然而然。鑒定一門拳術是否合理科學,要在于養生效果與技擊效率而已。從技擊角度看,拳術之和諧在于精簡。查中國古代之拳術,皆是形簡而意繁。中國武術是一種殺人技,常聽老前輩講,古代拳師習武六載便可走鏢,因他們練的是功,是真器械,通過千錘百煉自然達到千手萬慣出手為能的境界、即使演練時所有器械也是開刃的刀劍,從不以假代真。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記述了訓練士卒的方法和過程,讓每一個士兵按實戰動作喂手訓練,持刀搶對試,真正交鋒,按“一字對戳一槍,每字經過萬次而不失”,最后方可隨意應敵,克敵制勝。在古代,這種軍事訓練體系和武術訓練體系是一脈相承的,也只有這樣訓練才能使學習者較為全面地掌握武術技擊技能。套路和技擊的不可分割決定了武術的發展方向。我們在探討武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同時,更應該去思考怎樣才能使武術進入新的科學殿堂,并擇其精要服務于人民。這是我們所有武術工作者、愛好者、實踐者的共同目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要永遠立足于現在的科學研究和勤學苦練,在科學探索中創造發展武術的未來。技擊永遠是武術的生命線,但時代的發展趨勢武術以唯美的畫面大放異彩,是大好事。其實真正能把套路演練的很美也非常不易,并不是外行說的花拳繡腿。當前,國家對武術文化很重視,武術的發展生態環境非常好。

現如今,武術在其流傳、研習的過程中,形成了套路練習和對抗性練習(如散打、摔跤)這樣兩種運動形式,以及圍繞這兩種運動形式而存在的許多功法,它們共同組成了完整的武術技術體系。以拳術套路為例,早在宋代就有了把套路稱之為“套子”的記載。而把單勢實用性練習和對抗性練習稱之為散手。武術套路練習雖然按照固定的動作順序進行演練,不能直接將其完整用于實戰對抗,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武術套路練習僅是一些藝術性表現,僅是一些“花拳繡腿”的簡單組合,僅是一種單純的健身和表演的運動形式,我們仍應該看到它所具有的攻防技擊價值。這不僅是因為套路練習和對抗性練習本來就是相互補充的,并且套路練習所具有的攻防技擊性還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知行合一”思想的體現。套路訓練是對抗性訓練的基礎,是攻防技術的概括和提高。對抗性訓練則是直接進行攻防能力的訓練和積累,它是檢驗在套路訓練中所獲得的各種技能運用于實際對抗時水平高低的手段。套路的基本內容及其規格、勁力、招法、精神、節奏等都是以技擊特點為要求的。筆者師父是當地文體中心總教練、每周組織當地的套路隊和散打隊每周上擂臺實戰數次,其結果可以說各有輸贏,并不能說套路就沒有實戰能力了。有的套路運動員練時就沒有技擊意念的注入,動作又不合法度,所以實用時茫然不知所措。有道是“學未到家終成廢,品非足色總成浮”。切記平素訓練時要讓隊員練套路時從起勢到收勢就是一個與敵搏擊的全過程,動作精準到位,一開一合附和法度,不然如何體現學員的精氣神、魂魄靈?只有注入技擊的思想,才有實戰應敵的技擊招法,所以岳武穆講應敵實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眼要光明視見,納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云霄之高,盡泉水之深,皆光明之所及也。眼力到處,洞察萬物,有不可思議之神妙;手腳出擊,威如猛獅;身法之快,銳如雄鷹;意念發動,立體進攻;制敵只在一寸間,放人十丈不為遠。其中奧妙需揣摩心悟,實戰中身法驟變,一拳一腳一開一合,勝負已見分曉,甚至生死已成定勢。像自然現象,落葉之靈深鎖秋意,當然葉落知秋。不然,一字之差,一句為之蹉跎;一句有誤,通篇為之梗塞。所以,千萬不能不懂裝懂,不會裝會。筆者現在就讀于北京體育大學,為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套路代表隊隊員,在平日的訓練和比賽之中,筆者調研了解武術套路動作從編排到成型的完整過程現狀,發現武術的演練漸漸淡化了這樣的實戰意識。套路動作應該是攻防技擊的精煉提純,而實戰搏斗則是檢驗套路練習效果的實踐途徑。隨著科學訓練的日漸深入,生活條件的大幅改善,當代運動員身體素質代代加強,更應該將中華武術實戰技擊這條生命線融入到套路演練之中。因此在套路動作編排的時候,對于動作姿勢應該有以下疑問:一、能不能將這一姿勢取消?二、能不能將這一姿勢與別的姿勢合并?三、能不能用更簡單更合理的姿勢取代這一姿勢?四、是否合乎攻防技擊的合理性要求。明清之際的吳殳所著的《手臂錄》是一本有關武術的重要典籍。他反對能說不能練的“嘴把式”,“理論脫離實踐,知行分離”的現象,認為這必然是“斯為下矣”。這說明古人在研習武術的理論和技藝時,總是著眼于實用,這是知行合一為其哲學特點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必然現象。

文化具有多樣性,武術也在共樹分條形式多樣的發展著,其哲學思想、生活理念在春秋代序中不斷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武術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歷經歲月洗禮,在今天仍然煥發著強大的迷人的魅力!今后武術運動員的兼修我認為應不失本真注意三點:第一:精熟標準的掌握成型的優秀套路,進而千錘百煉不打自轉,像背誦唐詩三百首一樣達到不會寫來也會吟的程度,自能除繁去濫,睹跡明心,堅持練習,不可放逸懈怠。不論何種功法拳法,貴在得人,應機施教,用時自有妙用。第二:端正態度熟知標準,掌握拳、掌、腳、摔拿、靠點的正確使用方法,經常喂手實踐,明其意、適其勢、用其形。連招法名稱也要知意達神,證悟其精要。達到套路精、招法靈、發力整、搭手贏的境地。如此則可以自由地掌握身體,同時讓思想自由翱翔。第三:講武德、通易醫、行養生、養氣血、壯體魄、益長壽。俱備學修以上三點我認為是最好的武學修煉者,反之則是偏廢不全面。

只有修成精技擊、善演練、明易醫的境界方可更好的開啟生命思想的更高層次,不辜負祖國的培養和恩師的教誨。知正、守正、行正、走人生正大光明之大道,弘揚以技擊為武學生命主線的民族傳統文化。離開技擊武學發展無依無存,只有以技擊思想作為武學發展生命線方可不失真意,才能更好的傳承歷史傳統文化。愿我們深入調研、科學探索,踏上新征程,譜寫新篇章,共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武術文化。

參考文獻:

[1] 王崗,吳松.中國武術:一種理想化的技擊藝術[J].體育文化導刊,2007,(2):21-23.

[2] 胡萬祥.論以套路為主要技術傳承方式的傳統武術對技擊的超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29(4):326-329.

[3] 李忠京.中國傳統武術技擊對抗模式的異化與回歸[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2):65-68.

作者簡介:郭澤儒,1998-,男,山西大同,本科,北京體育大學,國家級健將運動員,研究方向:武術套路

猜你喜歡
生命線技擊武術
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工程質量是農田建設的生命線
中華武術
近十年武術產業的回顧與瞻望
人文視域下武術技擊術規則的演變與發展
二十四式太極拳技擊含義探析
少林拳實戰技擊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擊基礎
武術
民營醫院的“生命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