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和對策分析

2016-05-30 07:19李家琦
經營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現狀對策

李家琦

摘 要:京津冀位于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擁有優越的城市發展平臺,以及政策、資源、人才、技術優勢,是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區域。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推進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相關內容,運用區域經濟學及其相關理論,本文對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對比的方法提出了了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最后提出了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 京津冀區域 現狀 對策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合作不斷加深,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必然發展趨勢。從我國區域的發展來看,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地區是近年來拉動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而京津冀地區的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區域整體經濟實力不強,經濟發展落后。形成了罕見的“環京津貧困帶”。為此,本文分析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狀、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建議。

二、關于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河北省環繞京津,是京津地區的腹地。據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報告稱,2015年京津冀三地GDP69312.9億元,占全國的10.2%。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近代中國的經濟中心,是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重化工業基地,是我國參與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門戶之一。

1.京津冀區域主要城市經濟聯系增強。自“十一五”以來,河北省與京津兩市在經濟社會的部分領域聯系逐漸增強。一是京津重要的物流腹地。河北人口密度相比京津低很多,具有突出的腹地空間和土地成本優勢;隨著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合作的加深,區域一體化交通運輸保障體系逐漸成型。二是重要物資的供應地。河北省工農業區位優勢突出,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于全國前列,在京津地區有較高市場占有率。三是旅游開發合作加深。京津冀通過加強旅游市場合作開發,推動旅游規劃銜接,聯合開展景區聯票、項目招商和宣傳促銷等活動,旅游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

2.產業轉移初步形成。北京是我國首都,天津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它們產業發展特點有:一是擁有的人才資源、資金、技術資源等來滿足構建產業結構的需求;二是擁有較高的產業結構層次,并對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三是北京、天津以項目為載體,主動合作加強。河北面向京津地區大力招商,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環保產業,并成功吸引了一批京字頭、國字號的戰略合作伙伴。

3.交通網絡逐步完善。在交通方面,京津冀地區現階段已經達成了比較良好的合作,在該地區內,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三小時交通圈”,和國省干線相連的高速公路數量多達35條,在港口吞吐能力上,該地區的港口吞吐量達到7.5億噸,占全國港口吞吐量中的16%。

三、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經過多年的發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仍然處于自然發展階段,相對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京津冀的發展相對落后。根據以上對京津冀區域發展的現狀分析,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區域整體經濟實力不強,區域內部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廣東一省的GDP占全國的11.72%;以上海、南京、杭州為核心的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以僅占全國2.1%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和1/4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其經濟總量相當于中國GDP的20%。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區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存在很大的差距。京津冀內部經濟發展落差較大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北京、天津綜合實力最強,而河北的經濟實力較為薄弱。2015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別達到了17139.43美元、17505.73美元,河北省只達到了6481.14美元,唐山達到了12607.62美元,而張家口和保定的人均GDP卻只有4952美元、4192.42美元。資源要素分布不平衡,北京與天津是河北省中心區域獨立出來的兩個直轄市。直轄市能夠給投資者和創業者提供更好的平臺,帶來更多的利潤,從而使周圍的人才資源都聚集到京津,使得本應在京津冀均勻分布的資源要素轉變為向京津地區聚集的不對稱發展態勢。

2.區域產業格局和分工不合理。京津冀地區一些區位條件接近、產業基礎相似的地區,產業同構現象仍然存在,突出表現為:一是首都新城與環京縣市之間產業同構。二是河北各市之間產業同構。國有經濟占比較高,產業跨區域整合困難。京津冀區域作為老工業基地,受傳統計劃體制的慣性影響較大,2010年,河北省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占總值的35.7%,天津市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6%。與長三角相比,京津冀區域中的國有經濟占比過高,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大,對資源的控制力強。城市之間缺乏協調分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均各自為戰,相互之間爭資源、項目、投資等過度競爭嚴重,許多重復建設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損失,導致產業結構自成體系、自我封閉和結構趨同繼續加重,造成整個京津冀區域的資源無效有效配置。

3.促進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行政體制障礙突出。京津冀區域帶有相對明顯的政治屬性。長期以來“京津冀”內部地區由于行政地位的對立,導致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局面難以形成,行政區經濟封閉的舊有格局依舊有較強的影響力,體制性障礙、行政功能已成為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主要難題。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多年來,河北張家口、承德等地區為京津提供豐富的水源,但上下游之間現有的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從而加劇了上下游之間的矛盾。雖然過去北京、天津給予了河北省很多的援助補償,但這些援助補償都不是以水資源補償的名義,而是以其他項目來體現的,這些補償多屬于臨時性的,不能彌補冀北地區的損失。同時這些援助并不固定,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

4.資源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以PM2.5為代表的大氣污染加劇。京津冀區域各地區的污染物在不同的氣象條件下,彼此擴散、疊加。京津冀區域城市間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明顯,相鄰城市間污染傳輸影響極為突出。以北京為代表的大中城市PM2.5都出現爆表現象。北京周邊的石家莊、保定、邢臺等多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均為差。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京津冀是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地區,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京津冀地區始終受到缺水的嚴重困擾和水荒的威脅。水是京津冀地區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海河流域水污染問題非常嚴重。目前,海河流域是全國污染程度最高的流域,污水排放量遠超于水體納污能力。該流域有超過2/3的污水無法得到處理。

四、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建議

1.建設區域經濟共同體,加快城市群建設。一個城市群或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在經濟互利的前提下,生產要素遵循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匯聚組合,形成規模產業或產業集群,以此提升區域整體經濟實力。如對外招商引資要盡可能統一優惠政策;高速公路收費由分段收取改為統一收取,實行“一卡通”制度等等;重點推進6大一體化,即城市群區域性產業發展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區域性市場建設、城鄉統籌與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體化。只有首先建設好京津冀城市群,以此為核心才能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

2.促進產業合理布局,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為提升京津冀區域的產業競爭力,必須大力發展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向適宜的地區集中,要在現有產業布局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形成若干具有鮮明發展特色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并探索多種集群發展模式。鼓勵發展具有上下游關系的企業布局,在較小的地理范圍建立企業之間緊密的經濟聯系,降低交易成本,在合理分工、促進規模擴張的過程中提高企業群體的競爭效率和應對市場的反應能力。應根據京津冀都市圈的區域規劃和國家劃分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按照集中布局,集群發展的原則,確定這一區域內的重點發展軸線和產業發展區域,確定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城市發展與城市體系建設的整體框架。

3.推進政府合作,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要加快建立京津冀的政府合作機制,為各方一起商討、確定、研究問題,尋求共同利益所在及其實現途徑,為引導、推動三地企業和行業組織開展區域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應改進經濟調控方式和手段,將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集中于市場機制培育和障礙破除,為降低生產要素流動成本創造條件。在繼續深化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等四大區域協調機制的同時,京津冀應重點推進三大機制建設,即金融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社會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

4.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京津冀區域資源需求和環境壓力大,應根據區域內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質量的約束條件,合理規劃資源、能源的利用途徑。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減量原則是第一位的,應該從源頭進行控制,著眼于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最大限度的減少廢物的產生。遵循“一高兩低”的目標,即產品高消費、自然資源低消費、廢棄物低排污。協調好高消費和低污染的矛盾,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五、結語

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應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增長新動力和新的增長極、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意義十分重大。這一發展過程中存在了很多的問題和困難,京津冀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矛盾最為突出、最為復雜,關注度最高,解決難度最大。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必須要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壘,構建開放的區域共同體,建立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新體制,并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久文.區域經濟學(第三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124-125,317-322.

[2]孫久文,丁鴻君.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07:52-58.

[3]婁文龍.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測量和比較[J].統計與決策,2014,02:90-92.

[4]魏洪鵬.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現狀與問題研究[J].金融經濟,2014,20:21-23.

[5]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課題組,肖金成,李忠.京津冀區域發展與合作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5,49:3-29+43.

[6]劉維新.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新增長點的選擇與培育[J].城市,2016,04:3-4.

猜你喜歡
區域經濟一體化現狀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與市場分工
職業高中語文學科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
語文課堂寫字指導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分析
我國建筑安裝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與實施的措施
“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境次區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