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文嚼字品情思

2016-05-30 22:38徐昌才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16年10期
關鍵詞:秦伯秦師鄭國

徐昌才

教學傳統篇目《燭之武退秦師》時,除了引導學生體會古代敘事散文的結構布局、表達方式、藝術剪裁、人物形象與思想價值之外,狠抓語言的品味與咀嚼,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揣摩語言,讓學生感覺學習文言文,就是學文學言,就是文言并重,言以載文,文以言傳,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之無言,一切皆空。

一、品實詞,知言會意,把握綱目

題解《燭之武退秦師》,筆者抓住三個詞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一個是“退”字,該字有何意思?有何作用?“退”本義是退卻、撤退、后退,此處屬于使動用法,翻譯為“使……退卻”。標題完整意思為,燭之武憑借一己之力使秦軍撤退。這個標題,《左傳》本無,是編者加上去的。交代了人物、事件,暗示了沖突雙方的力量對比。從結構上來看,“退”字引人深思,耐人尋味:(1)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2)燭之武怎樣“退”秦師?(3)燭之武“退”秦師,最后結果如何?這三個問題正好是課文情節內容展開的主要內容?!巴恕碧峋V挈領,關聯全篇。從內容上說,“退”秦師是核心事件,也是事件的結果,還交代了事件的沖突雙方,一方是燭之武一人之力,一方是秦師虎狼之師,對比懸殊,驚心動魄,考驗燭之武,考驗英雄心。俗話說,烈火焚燒方顯英雄本色,滄海橫流才見鐵血意志。燭之武正是在這種血與火的考驗之中凸顯英雄本色的。此外,燭之武憑借一己之力如何“退”秦,“退”之過程又充滿了哪些不確定因素,燭之武如何處理,秦穆公如何反應,等等問題,均蘊含在“退”字當中,留下懸念,扣人心弦,促人深思。同樣,選自《戰國策》的課文《荊軻刺秦王》,這個標題中“刺”字也是關鍵,為何要“刺”,如何“刺”,“刺”的過程如何,結果又怎樣,諸多問題蘊含“刺”中,引發讀者思考??芍^片言居要,一字籠篇。

“晉侯、秦伯圍鄭”,句中“圍”字,看似簡單,其實蘊含深意??梢砸龑W生比較“圍”“伐”“襲”“破”“攻”等詞語,盡量援引文言例句,既幫助學生理解近義詞的細微差別,又加深學生對《燭之武退秦師》的文意理解?!笆甏?,齊師發伐我”(《曹劌論戰》),“伐”是討伐、進攻,大張旗鼓,興師動眾。表明齊國軍隊來勢洶涌,力量強大?!袄類逖┮挂u蔡州”《李愬雪夜襲蔡州》),“襲”是襲擊、偷襲,隱蔽行蹤,悄無聲息地進攻。這是一種掩護自己,麻痹敵方的軍事策略?!暗┤震嬍孔?,為吾擊破沛公軍”(《鴻門宴》),這是項羽得知沛公欲王關中的野心之后大發雷霆之語,恨不得即刻行動,完全徹底消滅沛公的力量。句中“擊破”并用,不但是主動進攻,而且還要一舉殲滅,不給對方任何喘息的機會,更不會讓對方死里逃生,卷土重來。除敵務盡,毫不手軟。相對而言,《燭之武退秦師》用“圍”,是包圍、包抄、圍攻的意思,交代秦晉兩個大國聯手,包圍小國鄭國,鄭國形勢岌岌可危。秦晉兩國,南北駐軍,聯合夾擊,“圍”而不攻,包而相逼,威懾鄭國,想讓鄭國乖乖投降,進而瓜分鄭國。殺氣騰騰,野心囂張?!皣笔遣呗?。歷史上有“圍魏救趙”的戰術??梢宰糇C課文的“圍”字的深意。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句中“貳”字,是“二”的大寫,表示數量兩個,后面帶了介詞結構,用作動詞,引申為“兩次做……”,這個“做”的意思隨語境而定。句意是說鄭國先是與晉國交好,后來又與楚國交好,用心不專,也就是對晉國不專一,不忠誠?!百E”字翻譯為兩屬于、又歸附于、又與……交好?!百E于楚”翻譯為,又與楚國交好。言外之意就是背叛了晉國,所以晉國要對它動武。要注意,這個詞語,不少同學理解為背叛、有二心、不忠誠??梢皂樛?,如此理解,那么,“貳于楚”豈不就翻譯為“背叛楚國”或“對楚國有二心”?意思不合邏輯,與原文相反。試想,背叛楚國,或者說對楚國有二心,那就意味著結交晉國,忠于晉國,這是晉國希望看到的好事啊,晉國怎么會進攻一個主動歸附自己的小國呢?此外,理解這個“貳”字,理解“貳于楚”這個句子,也可以換用一種方法。教師可以這樣提問,秦晉圍攻鄭國,原因之一是鄭國國君背叛了晉國,那么,課文句子“貳于楚”改為“貳于晉”,如何?引導學生將歷史事實與關鍵詞語結合起來理解。

“公從之”,“(武)許之”。前一個句子寫鄭伯聽從佚之狐的話,決定請燭之武出山,使秦救鄭?!皬摹笔谴饝?、認同、聽從的意思,表明鄭伯干脆果斷,從諫如流,同時也暗示鄭國危險,刻不容緩,不能拖泥帶水,猶豫不決,不能深思細想,費盡周折。后一個句子寫燭之武聽了鄭伯的一番家國存亡的道理之后的反應,改變了態度,決定出使秦師?!霸S”是答應、應允的意思,表明燭之武在個人恩怨與國家大義面前,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顧全大局,深明大義,是一個有抱負,敢作為的志士。一個“從”,一個“許”活畫出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

“夜縋而出,見秦伯”,該句描寫燭之武肩負使命,冒著危險出城去拜見秦伯的情景?!翱P”字最關鍵,最能看出人物的精神。本義是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句中點出燭之武出城的方式非常奇特,非常神秘。為何燭之武不走正門?為何燭之武不帶一個隨從?為何燭之武不帶一件兵器(比如短劍、匕首之類)?為何沒有一個人為燭之武送行?(比較《荊軻刺秦王》中荊軻出使秦國:眾人送行,舉行儀式,祭祖取道,悲歌易水,慷慨離別。)鄭國都城被圍,秦師兵臨城下,嚴加管控,正門白天黑夜都有重兵把守,燭之武肯定不能從此出城。動靜太大,目標顯赫,容易暴露。不帶一個隨從,沒有一人送別,均是出于安全、保密的考慮。出城需要絕對安全,絕對隱蔽,不讓敵軍知曉。不帶一件兵器,暗示燭之武此行不是圖謀行刺秦伯,不是要與敵方武力較量,也不是貪圖自身安全,而是想憑自己的智慧謀略,制勝秦師,退卻秦師。在可能的多種出城方式中,“縋”應該是最合適的方式。當然,一個人從高高的城墻之上被慢慢放下去,也是很危險的,也有各種不測之禍。比如秦軍發現目標,比如繩子斷裂,比如動作不慎,等等,反正很危險??墒?,燭之武面臨種種危險,并不畏懼,更不退縮,這就見出他臨危不亂,敢于擔當,義無反顧的大無畏精神。為了救國于危亡,他挺身而出,沉著勇敢,視死如歸,是為大勇大義,大志大情之人。

二、品虛詞,見情見態,聲情并茂

佚之狐舉薦燭之武,文章只寫一個句子:“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币粋€“必”字,干脆果決,自信滿滿。于佚之狐而言,是直接正面的描寫,薦舉人才,知人善任,為君分憂,救國危難,是為義舉。別人不能推薦合適人選,他卻知人識人,及時舉薦,識見深遠,不同凡俗。于燭之武而言,是間接側面的描寫,足智多謀,成竹在胸,能力高強,克敵制勝。教師可以相機誘導,可將問題引向深層:既然佚之狐如此沉穩老成,如此深謀遠慮,如此知人善薦,如此洞達秦鄭雙方軍情,可見也是一位高人,為何他不毛遂自薦,挺身而出,卻要推薦燭之武出使秦師?一番義正詞嚴的薦舉后面隱含著佚之狐貪生怕死、遠禍全身的奸滑和狡詐。人如其名,言為心聲?!柏蓖耙荨?,逃跑,逃逸的意思?!昂本褪呛?。兩個字合起來似乎暗示,佚之狐就是一只臨陣逃脫、老奸巨猾的狐貍。與佚之狐相反,燭之武最后答應出使秦師,為何不畏生死,勇赴國難?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鄭伯動之以情(賠禮道歉,情真意切),曉之以理(國破家亡,人無幸免),燭之武顧全大局,義不容辭;二是燭之武一生沉淪,不遂心志,終于迎來報國機會,想大干一場,揚名立萬。(教師可以補充《東周列國志》上面描寫燭之武的兩句話:“考城人也,姓燭名武,年過七十,事鄭國為圉正,三世不遷官?!薄耙娖漤毭急M白,傴僂其身,蹣跚其步,左右無不含笑?!保┤菭T之武能力高強,沉著冷靜,機智善辯,具備完成重大使命的素質。這個任務只能交給燭之武,不能交給一般人。同樣,燭之武之名,給人一種微妙的聯想,洞幽燭微,料事如神,無畏生死,勇赴國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燭”“武”的含義。燭,本義是蠟燭,稍微引申,蠟燭燃燒,帶來光明,驅散黑暗,讓人看清楚前方,所以,“燭”又有洞察秋毫,眼光敏銳的意思。成語“洞燭其奸”即是看透對方的陰謀詭計的意思?!拔洹弊匀缓胁粦稚?、勇敢頑強之類的意思??梢?,燭之武就是一位眼光犀利,足智多謀,英勇無畏的勇士。當然,望“名”思“義”,拆字懸想,未必可靠,但是,從這篇文章的實際內容來看,佚之狐、燭之武的名字還真有點意思。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边@是燭之武拒絕鄭伯的話,多用語氣詞,表達復雜的感情。教師可將前一句改為“臣壯,不如人”,讓學生比較兩種表達的語氣和情意的不同。顯然,改句生硬、直接,只是平實地表達了一個事實,我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如別人。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原句多了三個虛詞,作用不同?!爸弊钟迷谥髦^之間,連接主謂,不讓它獨立,讓它作為一個整體充當整個句子的主語。朗讀的時候,語氣比較連貫、舒緩。句中“也”表示停頓,相當于一個逗號,后面又用逗號隔開,這就意味著朗讀句子的時候要注意連貫和停頓?!蔼q”是尚且,表示遞進,與后一句相關聯,后一句的語義比前一句更進一層,語氣也更強烈。同時,從內容上來看,這個“猶”字還有言外之意,我年輕力壯的時候,風華正茂,意氣飛揚,正想大展宏圖,大干一場,但是沒有得到重用,沒有得到合適的機會,差不多留下一生遺憾,我心有不甘啊?!蔼q”后面有不平、不滿、不快,有遺憾、悔恨、埋怨。自謙是表面,怨憤是實質。教師將后一個句子改為“今老,無能為”,比較與原文的表達不同,效果不同。改句語氣生硬,表達直接?,F在,我老了,無能為力??陀^表達,不帶感情。原句四個語氣詞,賦予句子復雜的情意和韻味?!敖窭弦印钡摹耙印弊窒喈斢诂F代漢語的“了”,暗含燭之武的感慨,年老體邁,時光不多,機會渺茫,心志淪空,哀哀無奈,等等意味,盡在其中?!耙病弊直硎揪淠┩nD,有完結、終了的意味,暗示燭之武認為自己無能為力,一事無成,人生失敗?!耙选蓖ā耙印?,相當于“了”,句末感嘆,加強嘆惋意味。整個一個句子,通過多個語氣詞的組合連接,巧妙傳達豐富的意味,復雜的情感。這些虛詞的運用不可忽視。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體味的同時,一定要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通過朗讀、比較來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這個“乃”字是副詞還是連詞,如何翻譯?當副詞用,翻譯為“才”。當連詞用,翻譯為“于是”“就”,表示先后相承。這里到底如何理解呢?“才”表示條件關系,前面一個分句表條件,后面一個分句是結果,沒有前面的條件,就沒有后面的結果。在秦伯看來,只有派遣三員大將協防鄭國,才會放心撤軍。如果理解為“于是”,僅僅是強調前后兩件事情相繼發生,不太吻合秦伯的心理。

“吾其還也”,這個“其”字是語氣副詞,到底傳達什么語氣呢?可以表示商量或期望的語氣,翻譯為“還是”;可以理解為命令語氣,翻譯為“一定”。文中是晉文公對將軍子犯說的話,子犯主張立馬行動,痛擊秦軍,表現得比較沖動、莽撞,缺乏冷靜的頭腦;而晉文公則冷靜分析,阻止擊秦,并說明理由,有根有據,是一個沉穩、理智,以理服人,決斷謹慎的人,而絕不是武斷行事的國君。因此,“其”字翻譯為“還是”比較合適。帶有一種與子犯將軍商量的口氣。如果翻譯為“必須”“一定”,則是武斷生硬,不容商量的語氣,與晉文公的性格心理不吻合。

三、品語序,洞察邏輯,明了情意

文章許多語句表達,十分講究語序,調換一種語序,句子的含義和韻味也許截然不同。比如研習文章第一自然段:“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笨梢苑纸忾_來,研究三個小問題。

1.“晉侯、秦伯圍鄭”可否改為“秦伯、晉侯圍鄭”?為什么?不可以,原因有二:一是歷史上,秦晉兩個諸侯國是世代交好,政治聯姻,今天有成語“秦晉和好”“秦晉之好”,可以為證;二是圍攻鄭國這件事,與秦國沒有一毛錢的關系,晉國只是因為與鄭國結怨才鼓動秦國參與圍攻行動。因而,晉國是主導,秦國是隨從,語序應該是主前從后。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秦王為何答應晉國的要求呢?除了盟友關系之外,還有與晉國一道瓜分鄭國,擴大版圖的考慮。

2.“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可否改為“以其貳于楚,且無禮于晉”?為什么?不可以,前后兩個分句是遞進關系,用連詞“且”(并且、而且)來連接。兩個分句,前一個是說歷史,重耳早年流亡在外,途徑鄭國,鄭國國君沒有給予他應有的禮遇。后一個分句是說現實,鄭國先是與晉國交好,后又與楚國結盟,用心不專,背叛了晉國,晉國當然不能原諒。兩個理由相比,從性質上看,后一個理由更關鍵,更嚴重,前后兩個分句是遞進關系。

3.“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這句話描述兩國駐軍圍攻鄭國都城的戰略布局,可否改為“晉軍氾南,秦軍函陵”?為什么?不可以,從地理形勢上看,晉國在鄭國的北邊,秦國在晉國的西邊,鄭國距離晉國近便,距離秦國遙遠,秦國要進攻鄭國,必須要越過晉國,可謂勞師襲遠,不便多多。函陵和氾南都屬于鄭國的版圖,函陵在北邊,距離晉國近便,晉國駐軍在此,既有利于軍需供給,又方便南下進攻鄭國,而且,一旦消滅鄭國以后,也方便接管、控制鄭國的國土。氾南在氾水之南,也是在鄭國都城新鄭的東南方,距離秦國較遠,秦軍駐扎在此,距離遙遠,供給不便,行軍疲憊,戰斗乏力,弊病多多。就是滅亡了鄭國以后,瓜分一塊土地,也不便管理。此次行動是晉國主謀,秦國從屬,晉國當然不會讓秦軍占據有利位置。同時,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兩軍駐扎的地理位置,還有一個意思,南北相距一定距離,兩軍溝通、交流不方便,這就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謁見秦伯,游說秦伯留下了空間。

再如文中第二自然段句子“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這是燭之武對秦伯說的話,可否調整為“晉、秦圍鄭”?為什么?不可以,燭之武游說秦伯,當然要將秦伯放在首位,晉侯放在二位。改變之后,意思就變成了燭之武對晉侯說話,顯然不妥。

又如,文章最后一段晉文公阻止子犯進軍秦師的話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比齻€分句可否隨意調整順序?為什么?設計此問在于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分句的意思,理解三個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判斷語序是否可以調整。如果是并列關系,一般可以調整語序;如果是遞進關系,則不可以調整語序。第一個分句是說,我原來依靠別人的力量而登上君位,如果回過頭去損害別人,這是不仁義的做法。這句話追憶過去,屬于個人品質層面的內容。第二個分句是說,如果我們出師攻秦,失去原來的盟友,而且還是一個和晉國一樣比較強大的盟友,這是不明智的做法。這是著眼現實,談到國家之間的關系。第三個分句是說,如果我們秦晉兩國用混亂攻伐、自相殘殺來代替聯合一致、團結一心,這是不符合武德的做法。言下之意就是說,晉文公從長遠的戰略利益考慮,還是不愿意因為討伐鄭國這件事而與秦國鬧翻臉,畢竟兩國世代結盟、政治聯姻,都是大國、強國,以后與另外一個大國、強國楚國爭奪中原霸權時還可以互相援助。第三個分句著眼于長遠的戰略考量。三個分句之間是遞進關系,當然不可以隨意調換語序。三個分句,三層意思,層層遞進,有理有據,刻畫出晉文公沉著冷靜,思慮周密,眼光長遠的性格特點。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人物鮮明,內容豐富,情節簡明,脈絡清晰,語言典范。教學文本時,我通過引導學生咀嚼言語,體會人物的聲態口吻、語氣情味,進而把握人物性格和思想內容。學生興趣濃烈,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感覺文言詞句有情有義,有味有趣,值得琢磨。品味實詞,結合語境理解實詞的字面意思和深層意思,特別是暗示意義與聯想意義。品味虛詞,朗讀文句,揣摩語氣,體會情味,加深對人物復雜情感的理解。品味謙詞敬詞,探究深層原因,把握人物性格。品味句子,調整語序,與原句比較,深入理解不同語序的不同表達效果,進而把握作品內容。從四個方面品味詞句,發掘言語表達所承載的情思意蘊,揭示人物復雜豐富的性格特征,還原歷史活動的現場情境。這樣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言語的感受與體悟,又增進了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文、言結合,因言會意,扎扎實實品味言語,切境切文感受情思,品出言語滋味,品出人物情態,品出內容意韻,這是一條教學文言文的有效法則。

[作者通聯:長沙市雅禮中學]

猜你喜歡
秦伯秦師鄭國
做別人家的父母
《燭之武退秦師》的辭令藝術賞析
五論救弱國,妙語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自主學習導引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燭之武何以“退秦師”
燭之武何以“退秦師”
——品味語言的力量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禮與利的契合:也談《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重點
從成語“秦晉之好”看《燭之武退秦師》
淺談《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辯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